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江南風(fēng)流:一個家族的背影

          江南風(fēng)流

          一個家族的背影

          文/王曉明

          點擊名片??關(guān)注并查閱往期


          在江浙地區(qū)民間流傳著一個“偷龍換鳳”的故事。說的是康熙年間的進士、浙江海寧人陳世倌(1680年—1758年),在京任編修侍讀期間,與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常有往來。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陳世倌喜得了一個兒子。同一天,胤禛王妃也生下一個女孩。

          平時,王妃和陳夫人的關(guān)系非常好,如同現(xiàn)在的閨蜜。知道陳家生了一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胤禛就讓陳家抱著孩子去王府看看。誰知出來回家發(fā)現(xiàn),原來襁褓中的兒子變成了女兒!陳家有苦難言不敢說,只好忍氣吞聲,悉心撫養(yǎng)著這個皇家千金。后來,胤禛當(dāng)上了皇帝,即雍正帝,陳世倌也受寵幸有加,官越做越大。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接位。這位一代明君,就是當(dāng)年換入宮里的陳世倌兒子。

          或許,乾隆知道自己是陳世倌的兒子,所以,在六次南巡江南時,有四次住在了浙江海寧陳世倌的私家園林中,并賜下兩塊堂匾,一曰“愛日堂”,一曰“春暉堂”,均從唐代孟郊《游子吟》中取意。

          而那位雍正皇帝的金枝玉葉,在陳家長大后,嫁給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任戶部、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xué)士蔣廷錫的兒子蔣溥。當(dāng)時,蔣溥也在雍正八年進士及第,在朝廷官場中意氣風(fēng)發(fā),一帆風(fēng)順。

          陳小姐嫁到蔣家后,人稱“蔣二奶奶”。由于她嬌生慣養(yǎng),生性十分刁鉆疙瘩,很難伺候,因此以后在常熟及鄰近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句俚語:“蔣二奶奶的脾氣——碰不得”。后來,蔣溥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兼戶部尚書,又秉承了父親蔣廷錫、祖父蔣伊的文學(xué)天賦,詩歌文章名重一時,并且,他在花鳥畫上的藝術(shù)成就,也名聲遠揚,成一大家。

          有關(guān)蔣二奶奶的故事趣聞,在常熟民間口口相傳,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幾乎家喻戶曉。至于是否屬實,也無從查考,但人們愿意信其有。或許,皇親國戚散落在民間,也是有可能的。

          江南常熟,有著名的八大家族,為“翁、龐、楊、季、歸、言、屈、蔣”。

          翁氏是以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兩代宰相、兩朝帝師、叔侄聯(lián)魁為榮耀,其家族在晚清政壇頗有影響。

          翁同龢

          龐氏家族則大都為耕讀傳家,但也出過道光探花,官至尚書。

          楊氏一脈也是耕讀世家,并出過咸豐榜眼、光緒進士、書法家、詩人等,家族顯赫。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監(jiān)察御史楊崇伊,為晚清重臣,因上書慈禧彈劾“戊戌六君子”,及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而導(dǎo)致變法失敗,影響了近代歷史的進程。其子楊云史,詩詞冠絕近現(xiàn)代,世稱“詩史”

          楊氏宅院——江山萬里樓,攝于上世紀20年代

          季氏家族從南宋開始在常熟歷九百年豪門,根深葉茂。

          歸氏家族的歷史也是從宋代開始,到了康熙年間,出了個狀元歸允肅,以清廉剛正而名。

          言氏祖先那就是孔子“孔門十哲”列第九的言偃。言氏家族開枝散葉多有文名,他們將言子秉承的儒學(xué)思想、禮治文化和賢文化繼往開來,成為“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的精神內(nèi)核,教化了兩千多年來長三角地區(qū)的百姓。

          屈氏則是從宋室南渡而來,以家業(yè)興旺、散財興寺而聞名鄉(xiāng)里。

          而蔣氏家族,自先祖蔣秀亢晉朝任過常熟侯,其后雖未出過狀元,但從明末蔣棻開始,到清朝一代中的蔣伊及子蔣陳錫、蔣廷錫家族計五代中,有十一人進士及第、官居朝廷要職,成為治國安邦的棟梁。而蔣廷錫、蔣溥父子,更是父子宰相、輔國助政,成為朝廷重臣。這種現(xiàn)象在常熟乃至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

          辛峰巷是常熟一條保存基本完好的老街。明崇禎年間,這里是江南文宗錢謙益、柳如是的半野堂、絳云樓所在地。清順治七年(1650年),絳云樓不慎失火焚毀后,殃及了連片大院整個半野園,燒毀了錢、柳豐碩的藏書及財寶。后來,錢、柳不再想住在這個傷心之地,搬到了城西依山面湖的拂水山莊居住,半野園也逐漸由盛而衰。

          到了錢謙益,柳如是相繼去世后,錢的長子錢孫愛將其一部份分割,出售給了康熙十二年進士、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蔣伊,及蔣伊長子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山東巡撫蔣陳錫,成為蔣家家族在常熟古城區(qū)的重要聚居地。

          在常熟還有一條老街巷,舊時叫蔣家牌樓,俗稱半野堂弄,當(dāng)年因為蔣伊買下半野園后,在西邊的巷口建造了牌樓而得名。它面山依坡,朝暉夕映,氣勢不凡,成為進入蔣府建筑群的標(biāo)志入口。后來,隨著蔣家的衰落,蔣家牌樓消失了,但人們還是把此巷稱為“含暉閣”,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含暉閣東西走向,它東邊的巷口直達唐代開鑿的琴川河邊,緊旁琴川七弦之第五弦河。它西邊的巷口,近虞山而天高遠,飛閣流丹,蔚為壯觀。蔣家家族世居常熟城南,而蔣家牌樓所處的半野堂故地,是宋代以后集中發(fā)展起來的聚居地,它處于常熟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帶。經(jīng)過錢謙益的經(jīng)營,到了蔣伊手上,成為士族階層集中居住的地方。

          人們喜歡生活在山林河川之處,是因為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但往往也會出現(xiàn)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團聚一幫同好,詩歌文章,著書立說;或修身養(yǎng)性,青燈黃卷,考取功名。蔣伊家族就是后者的典范。

          蔣伊(1631年—1687年),字渭公,號莘田,康熙十二年二甲第四名進士。官至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河南按察御司副史提督學(xué)道。他是清代的書畫家和詩人。

          他的父親、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禮部主事蔣棻,早已為日后的家族顯赫打下了基礎(chǔ)。蔣棻生活的時代,是晚明社會一個朝代在挽歌聲中走向衰落的時代。他進士及第后,為官知縣七年,其中三年還丁憂在家。崇禎帝任命他的禮部主事還未赴任,明朝就亡了。作為一個本想報效朝廷、施展才略的政界人物,蔣棻十分懊傷悲憤。清朝立國時,他在家鄉(xiāng)常熟隱居于城南府第,與同時代的好友錢謙益、毛晉,以及太倉吳偉業(yè)、張溥、松江陳繼儒、陳子龍等神交往來,著書立說二十年。

          蔣伊是蔣棻的獨生子,承襲了蔣家的家風(fēng)。

          蔣棻 書法扇面

          從前的大戶人家都有家規(guī)家訓(xùn),這是立門立戶、發(fā)家致富的行為規(guī)范,蔣家也不例外。流傳下來的,由蔣伊立著的《蔣氏家訓(xùn)》,十分詳盡地從做人立德、生活品行、家族孝道、鄰里相處、主仆關(guān)系等,洋洋千言,林林總總,不厭其煩。試看幾則:

          “不得從事奢侈,暴殄天物……”雖為大戶富豪,但提倡節(jié)儉,為子孫行為規(guī)范,實為可貴。

          “不得逼迫窮困人債務(wù)及窮佃戶,租稅須寬容之,令其陸續(xù)完納,終于貧不能還者,焚其券?!边@體現(xiàn)了蔣家對貧困佃戶的體恤關(guān)愛、慈悲為懷。

          在子女婚嫁方面,提出“婚嫁不可慕眼前勢利,擇婿須觀其品行,娶婦須觀其父母德器,一諾之后,不得因貧賤患難遂生悔心?!?/p>

          對家中傭人亦規(guī)定“女婢二十以內(nèi)即遣嫁,或配與僮仆,或擇偶嫁之,不得貪利賣與人為妾,致誤其終身?!辈⒏嬲]家人:“家人不許生事擾害鄉(xiāng)里,輕則家法責(zé)治,重則送官究懲……”

          這樣的人生告誡、道德綱常,讓今天的我們會重審一個時代、一個家族的淵藪。嚴肅正明的家教必然會家族興旺,人才輩出,蔣伊因而教育培養(yǎng)出了兩個進士兒子蔣陳錫、蔣廷錫,以及兩大家族分支中心的許多俊才。

          蔣陳錫 隸書《后赤壁賦》

          康熙二十四年會考開榜了,常熟才俊名門之后蔣陳錫以二甲第二名進士及第,這是蔣家自明未以來第三代連中進士。金榜題名之日,就是榮華富貴的開始。蔣陳錫自然從知縣、員外郎、河南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山東巡撫、云貴總督,一路平步青云。

          從史料上看,蔣陳錫并沒有留下詩歌畫作。但他養(yǎng)育的六個兒子中,長子蔣漣、次子蔣泂,也在康熙年間分別高中進士,并成為皇帝的重臣。其它的四個兒子,也都在官界任職,不是郎中,就是知府等。依著蔣家深厚的儒家學(xué)風(fēng)滋養(yǎng),加上江南自古民風(fēng)淳樸,蔣家家族人才輩出也自在情里之中。

          但在腐敗成風(fēng)的大清官場,光靠淳樸善良是站不住腳的。骨子里缺少圓滑狡詐的蔣陳錫,在云貴總督任上,其督辦的西藏糧運,被四川總督年羹堯算計,導(dǎo)致被朝廷以籌糧不力、延誤軍機為名革職,并責(zé)令其自費運米入藏。次年的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蔣陳錫終于倒在艱辛的運米途中,去世時享年六十八歲。

          常熟 尚湖

          長子蔣漣(1675年—1758年)進士及第后,官至翰林、太仆寺卿,他倒是常伴皇帝左右,對父親的境遇與命運,并沒有留下片言只語,也不敢說些什么。仕途通達,歷經(jīng)康、雍、乾三代,終老還鄉(xiāng)。他以詩歌名世,著有《漱芳集》《使豫草》等。

          讀蔣漣的詩,可以看出他繼承了祖父蔣伊的詩歌風(fēng)骨,簡約清新,淡遠意曠,大都是官行途中有感而作,在清代王應(yīng)奎、何紹基所編的《海虞詩苑》中,錄有蔣漣詩十九首,可見一斑。

          遠舍煙巒接太行,

          日光穿漏駐微陽。

          赤城霞起天門曉,

          溫裕泉飛石峽香。

          何處清游接嵇呂,

          可能新詠削山王。

          停車萬古高人地,

          竹影瀟瀟夢自涼。

          這首《宿修武縣》是蔣漣督學(xué)河南學(xué)政時的過境之作。修武是一個二千多年的古縣,歷史人文豐厚。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曾經(jīng)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佳話。嵇康、呂安的深情厚意,讓蔣漣想到自己天涯孤旅,不免惆悵。對比在此駐留的歷史名人孔子、漢帝、韓愈,等等,自己又是那么渺小。同時,他或許想起自己的父親蔣陳錫十多年前,任河南按察使時的風(fēng)光,如今卻因受人算計而被皇上奪職,在西藏高原勞苦受辱的生活,不禁悲從中來。

          貫穿常熟古城的琴川河,南接元和塘,直達蘇州并連通京杭大運河,北通長江。因琴川河有七條支河,像古琴上的七根弦,所以,常熟又有了“琴川”的別稱。在民國以前,琴川七弦依然清晰,它滋潤了古城百姓的生活,承擔(dān)了古城的水運和泄洪功能。

          琴川河兩岸

          在它的第五弦的南岸,如今依然保存著一處私宅,那就是蔣陳錫的次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甲第十名進士蔣泂的住宅。原本五進院落的深院大宅,坐北朝南,陛鄰侄子蔣元樞所建的燕園。但如今只剩下最后一進建筑,破落危伏,風(fēng)骨獨存。清初的建筑能夠保存下來的已經(jīng)少見,二層圍廊,青石青磚黑瓦。院子里的一口青石井圈的古井,還在被住著的十幾戶人家所用,洗衣、洗菜、澆花。

          據(jù)住在這里的一位老婦人說,解放初期,這里住著一個楊姓地主,土改時房屋被沒收。西廂房分給了她家,東廂房留給了楊姓地主。中間的這個客廳被當(dāng)作舞廳,小時候,楊姓地主常邀請客人來跳舞?!?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color: rgb(254, 254, 254);">文革”時期,楊姓地主被趕走了,直到“文革”結(jié)束政策落實,把東廂房還給楊住。但楊已經(jīng)生活沒有著落,還是把房子讓政府收購了?,F(xiàn)在,房管所把房子租給了外鄉(xiāng)人。

          這個楊姓地主應(yīng)該是常熟清代八大家族之一的楊岱的后人,也應(yīng)該是清代臺灣知府蔣元樞的后人。當(dāng)年,蔣元樞的長子蔣繼煃,娶了楊岱的女兒為妻,在此生活過幾十年。

          蔣元樞是蔣陳錫的弟弟、康熙四十二年進士蔣廷錫的孫子,也是蔣溥的兒子。對蔣廷錫,我們現(xiàn)在知道得多的是他在花鳥畫上的成就。作為康熙、雍正年間著名的宮廷花鳥畫家,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實,他在官階上的作為和貢獻,以及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是更值得一書的。

          蔣廷錫(1669年—1732年),字酉君、楊孫,號南沙、西谷,別號青桐居士,江蘇常熟人,歷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xué)士、太子太傅等職。

          蔣廷錫 塞外花卉圖

          作為官吏,他秉承父親蔣伊、祖父蔣棻的為官之道,官場一帆風(fēng)順。

          作為學(xué)者,他飽學(xué)詩書,博覽群書,博古通今。曾任《明史》總裁、《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總纂官等職。他還是一位藏書家,其藏書樓“青銅軒”,藏有古籍萬余冊。他對古籍文獻考證有濃厚的興趣,并聲名遠揚。所以,皇帝欽定他編纂古籍文獻,正是人盡其才。

          作為詩人,史學(xué)家對他有“為詩縱橫變化,不名一家,而瓣香則歸白傅……”(白傅即白居易)的評價。蔣廷錫現(xiàn)存的詩集包括《青桐軒詩集》六卷、《片云集》一卷、《西山爽氣集》三卷、《破山集》一卷和《秋風(fēng)集》一卷等。其題材廣泛,有投贈詩、題畫詩、送別詩、紀游詩、閑情詩、懷古詩等。詩作被收錄《江左十五子詩選》《國府詩》《晚晴簃詩匯》等。

          井梧庭竹已秋風(fēng),唯有登臨興未窮。

          高閣三層煙樹里,青山一角夕陽中。

          幾竹雁齒斜城界,萬井魚鱗碧瓦叢。

          眼力微茫天地闊,兩湖如鏡漾晴空

          常熟今貌

          這首《西城晚步用侄泂韻寄懷雨亭》,是蔣廷錫步蔣泂詩韻,寫家鄉(xiāng)常熟城西的美景。狀物寫景,逸興寄懷,語境開闊,是作者從京城回家休假時作。

          作為清代全盛時期的一位詩人,蔣廷錫也有不少詠史及體恤社會下層百姓的詩歌,這在《江左十五子詩選》中可見一斑。如《讀漢書八首》《南朝四首》《六荒詩六首》,及一些深受白居易詩歌影響、反映民間生存境遇的長歌。

          而作為清代著名畫家,他還留存有大量的題畫詩。讓我們在欣賞他畫作的同時,兼賞他秀氣的書法及清麗的詩句。如他的《牡丹百詠》等,均為七言律詩,綴句艷麗,寫盡國色天香百態(tài)千嬌。試看落筆第一首:

          素云分影一枝新,對鏡臨波只此身。

          天上重樓初架玉,海中雙閣總鋪銀。

          霓裳原不成單舞,姑射如何有兩人。

          堪笑臭蘭連壁句,未曾吟詠太平春。

          蔣廷錫《牡丹圖軸》

          縱觀蔣家五代,除考取功名外,家家書香滿室,寫詩作畫者眾,且多有建樹。蔣家全盛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立國以后進入康雍乾盛世。

          古城常熟的文化氣象蜚聲南北,主要是明代以后通過一大批文學(xué)家、藏書家、出版家、古琴家,及詩人學(xué)士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弘揚來完成的。如錢謙益、柳如是夫婦,藏書家脈望館主人趙用賢、趙綺美父子,毛晉家族,嚴訥、嚴天池父子等。

          在他們的身邊,團聚了一大批江南以及國內(nèi)著名的文人雅士。這種耕讀世家的濃郁氛圍,在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的時期就會培育出崇文尚教的風(fēng)氣和考取功名的志向。這種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在蔣棻家族的代代相傳中。

          燕園,是江南古城常熟留下的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園林,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乾隆年間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它地處老城區(qū)中心的辛峰巷,在蔣伊與兩個兒子蔣陳錫、蔣廷錫家族聚居地的東南。

          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蔣元樞原來的宅院在何處,但可以肯定,當(dāng)年他的父親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東閣大學(xué)士兼戶部尚書、花鳥畫家蔣溥的子孫們,也一定聚居在這一帶的。

          清代蔣溥月中桂兔圖立軸,紙本99.3x43.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在蔣溥的六個兒子中,除大兒子蔣檙高中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外,其余五個均當(dāng)過縣丞、知州、布政史等,而作為第四子蔣元樞,則更是青史留名,至今還一直讓人念及。

          蔣元樞(1738年—1781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中舉人后,他在朝廷為官的父親,為他捐了個知縣官職。后被派往福建,擔(dān)任過惠安、仙游、崇安、建陽、晉江等地的知縣。由于他勤政為民,政跡突出,升任同知(知府副職),并駐防廈門。

          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十二月,福建巡撫余文儀等向乾隆皇帝舉薦,蔣元樞升任臺灣知府。次年四月到任,三年后卸任,回到福建任臺澎觀察使兼學(xué)政,直到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于任上,后歸葬于常熟虞山北麓。

          從官職上來講,蔣元樞與其父親蔣溥、祖父蔣廷錫、曾祖父蔣伊,以及眾多的直系旁系親屬相比,官位并不顯赫。但政績上卻獨樹一幟,多有建樹。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任臺灣知府三年零二個月的任上。

          1778年,蔣元樞創(chuàng)立澎湖西嶼燈塔,這是臺灣最早的一座燈塔。澎湖居于臺灣、廈門之間,西嶼尤為要沖;作為臺灣、廈門兩地船舶航行的識別目標(biāo),是臺灣航路標(biāo)識的先驅(qū),值得在我國航海史上大書一筆。

          蔣元樞接任知府時,已在清朝官場上歷練了十六年,從政經(jīng)驗非常豐富。在臺灣任上三年多,他辦了許多勤政為民的實事,如鞏固海防、修建城池樓堞、炮臺等。他擴建道路橋梁、建軍工廠、造航行燈塔,并倡導(dǎo)崇文施教,興建學(xué)宮、廟宇等。

          他在位做的實事工程,一是針對海盜倭寇加強防御;二是為百姓生活生產(chǎn)提供各種方便。他繪制的《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圖文并茂,詳盡規(guī)劃建設(shè)了臺灣四十多處重要建筑,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遺產(chǎn)。

          蔣元樞著《重修臺郡各建筑圖說》中的臺南接官亭石牌坊圖

          所以離任后,臺灣的民眾對他念念不忘,為他立德政碑,把他住的地方改為“原知府蔣元樞之生祠”。直到現(xiàn)在,蔣元樞在臺灣的影響依然深廣,民眾有一首詩紀念他:

          蒞任千余日,萬民獲復(fù)蘇。

          人文日昌明,尤念蔣公子。

          是因為他祖父蔣廷錫、父親蔣溥都是相國,他是相國之子,所以人們稱他為“蔣公子”。蔣元樞為臺灣人民做了許多實事、好事,所以如今兩岸的百姓一直惦記掛念著他。

          臺灣“蔣公生祠”石匾、蔣元樞故居圖片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已經(jīng)離任臺灣知府、在福建任臺澎觀察使兼學(xué)政的蔣元樞,在父親的表兄蔣泂府第隔壁的祖地上,開辟了一個園林。

          乾隆時期,常熟私家園林眾多。一般的大戶人家,除了在住宅后面修建后花園,還有就近或別處另購?fù)恋?,興建亦住、亦玩、亦對外免費開放的園林。這種風(fēng)氣,早在明隆慶時期,監(jiān)察御史錢岱在常熟城區(qū)建造宏大的仿唐代王維輞川二十景的“小輞川”,就成為時尚。

          查考常熟的園林歷史,有記載有規(guī)模的私家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舍宅為寺的寺院,共有四家,著名的是建于梁代的破山寺,后稱興福寺。唐代詩人常建到此一游后,曾吟詩一首《題破山寺后禪院》,名傳千古。

          寺院一般都建在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或山林,或城廓,或鄉(xiāng)野,融佛教文化、自然風(fēng)光、人文景觀于一體,成為人們朝拜、游憩的場所。文人墨客為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清詞麗句、瀚墨書香。

          常熟園林自梁代發(fā)端后,到了明清一發(fā)不可收拾。僅從魏嘉瓚所編的《蘇州歷代園林錄》中,就查到了常熟自梁代至清代有據(jù)可查的園林八十處。明清兩朝,明代有四十家、清代有三十家。所以,到了臺灣知府蔣元樞時,他就有了主客觀兩方面都具備的條件來建造私家園林了。

          客觀上,他生活成長的地方,就是人文歷史豐厚之所。城南的祖居之地,原本是明隆慶監(jiān)察御史錢岱的“小輞川”故地,被他的祖父蔣棻買下后,東面擴展成城南蔣家的集中居住地?,F(xiàn)在的曾園及之園,就是他家的東花園。而城北的半野園故地,本來就是錢謙益、柳如是生活過的半野堂、絳云樓住宅式園林,他從小是在他們的故事里長大的。

          主觀上,他自己的連片房屋,從父親蔣溥,到他的爺爺蔣廷錫,甚至爺爺?shù)母赣H蔣伊等,都是生活在這種江南古城歷史文化環(huán)境里的。他們的祖產(chǎn),曾占據(jù)了常熟自宋代開始真正成為市井、自明以后成為江南名城的近十條街巷。

          另外,他為官二十多年,薪俸收入也不菲。時諺就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因此,蔣元樞回到家鄉(xiāng),買下了蔣泂東邊的那塊已經(jīng)屬于湖北黃梅知縣方益的別業(yè)“峰谷泉源”,本著他任臺灣知府時親自設(shè)計規(guī)劃臺島建設(shè)的基礎(chǔ),規(guī)劃建造了這處至今常熟保存最完整的古典私家園林。

          它座落的辛峰巷,顧名思義是一條能夠望得見翼然于江南名山虞山頂上的亭子——辛峰亭而名。巷寬五丈,東西橫向。東接唐代開鑿的運河琴川河沿岸古道,西抵虞山腳下。南面是成片的明清民宅和深巷。北靠琴川七弦之第五弦河道。

          占地四畝多的燕園,集中代表了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shù)。看里面建筑的名字就知道意境高遠,精巧絕倫——五之堂、賞詩閣、天際歸舟、三嬋室、童初仙館、詩境、引勝巖、過云橋、綠轉(zhuǎn)廊、竹里行廚等,有燕園十六景。

          據(jù)載,蔣元樞造園時,用料極其講究。窗欞欄檻均采用紫檀、楠木雕刻而成。種下老樹新竹,四季花開不斷,綠葉常青??上е蝗辏Y元樞就病逝于福建任上。

          他去世后,燕園被長子蔣繼煃于道光九年(1829年)因賭博輸錢,賤賣給了蔣元樞族侄、泰安縣令蔣因培。蔣因培買下燕園后,重加修整,并請延陵(常州)疊石名家戈裕良用虞山上的黃石,在園子中堆疊成一座如虞山般橫臥的假山,取名“燕谷”。

          這座假山,在中國造園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它是戈裕良存世僅有的兩座代表作之一。土石結(jié)合,中空幽深曲折。假山上面,亭橋花木,老樹虬枝,懸崖深谷。山下洞口處,清流靜照,猶漁歌唱晚。阡陌野曠,如江南沃土。自此,由蔣元樞初建、蔣因培擴建的江南名園“燕園”,更加完美地體現(xiàn)了江南造園藝術(shù)的精髓,成為中國造園藝術(shù)史上以小見大的經(jīng)典之作,從而載入史冊。

          道光十九年(1839年),早已歸里,賦閑在燕園寄情詩酒生活的蔣因培去世。八年后,園子被后人賣給了常熟“八大家族”的另一家歸家的后人知縣歸子瑾。但到了光緒年間,又被蔣元樞玄孫蔣鴻逵購得。時間不長,到了1908年,燕園又成為首任光緒外務(wù)部郎中,曾與曾樸一起在京同讀法文的張鴻所得。

          在古城的這個僻靜之所,自號“燕谷老人”的張鴻,為過世的好友曾樸,續(xù)寫了反映晚清現(xiàn)實社會生活史的近代文學(xué)名著《續(xù)孽?;ā?。燕園,完成了它的精神歸依,成為蔣家自清朝以來一個家族興衰的絕響。它其后的境遇和現(xiàn)實的重光,何嘗不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呢!

          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燕園從園林變成工廠,又從工廠回到了園林,最終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它才真正完成了蛻變與升華,成為蔣家家族留給古城的驕傲,和百姓游覽觀賞的地方。它閃耀出的,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現(xiàn)實存在的光芒。

          常熟的家族現(xiàn)象,自明代以后的確是可以大書特書的。挖掘八大家族的成因和歷史取向,都是在雄厚的經(jīng)濟支撐下的文化供養(yǎng)。其實,這也是社會環(huán)境、習(xí)慣、風(fēng)氣等,所共同孕育出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史記載的蔣家高祖,晚明崇禎十年進士蔣棻時代,生活于明代晚期江南社會相對安定時期。當(dāng)年的蔣棻所交往的朋友,就是在常熟的錢謙益、柳如是、毛晉等,以及太倉吳偉業(yè)、張溥等一批文名遠揚的人物。

          江南煙雨養(yǎng)育出的就是文人墨客、詩書世家。環(huán)境和氛圍是影響人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崇文、尚和”,歷來是吳文化重要發(fā)祥地常熟的城市精神。

          明清交替的時代,是江南士族階層痛苦、嬗變的時代。當(dāng)追求功名的希望破滅,或顯得渺茫時,他們就放棄功名,憑著豐厚的家底沉溺于墨香書海。因此,形成了詩書傳家的傳統(tǒng)。錢謙益、毛晉如此,蔣棻如此,太倉吳偉業(yè)等等何不如此呢!

          當(dāng)進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社會安定、百姓基本安居樂業(yè)。這些書香門第的子孫又迎來考取功名、走向仕途的機遇。家族、城市也因之興盛發(fā)達。

          一個家族的背影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慢慢變得模糊不清。枝繁葉茂的蔣家家族,也像常熟其他八大家族一樣,已經(jīng)散入這個城市和世界各地的茫茫人海,一代又一代,像融入大海的水滴。

          當(dāng)我們回望一個家族的背影,靜聽著歷史的濤聲,面對當(dāng)今多元、變幻、奮進、激昂、甚至恍惚的時代霓虹,又覺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又缺卻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需要著什么。

          那一天,當(dāng)我再次走進安靜的燕園,走在它的圍廊、假山、亭橋、戲閣,坐在空寂的花格窗的茶室里,喝著虞山上的碧螺春茶,望著竹影輕搖,聽著濃蔭蟬鳴,我又覺得這靜謐的燕園,讓我有了靈魂的安頓,它那歷史的一脈余香,仍蕩漾在古城的空氣里……

          一個家族的背影依然清晰。

          主要閱讀參考書目:

          1、蔣國平相關(guān)研究資料

          2、《蔣氏家訓(xùn)》,蔣伊著

          3、《常熟老街巷》,常熟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

          4、《海虞詩苑》,清·王應(yīng)奎、瞿紹基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5、《蔣廷錫》,溫肇桐著,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

          6、《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地方志辦公室標(biāo)校,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

          7、《清臺灣知府蔣元樞墓志銘文與史事訂補》,李峰,《文物世界》2010.5

          8、《臺灣傳統(tǒng)文化溯源》,徐博東、張明華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9、《臺灣四百年》,許倬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閱讀:《名人書畫話中秋》

          《歷歷如數(shù)家珍:淺談故鄉(xiāng)常熟的歷代繪畫大師》


          本文收錄于散文集《江南風(fēng)流》,經(jīng)作者王曉明先生同意,刊于本號。

          王曉明,作家、詩人,居常熟。詩與散文散見國內(nèi)報刊,曾在《詩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詩歌月刊》《星星》《散文詩》《天津文學(xué)》《青春》《雨花》《黃河》《鐘山》等雜志發(fā)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有荷的日子》《青瓷之約》,詩集《秋天的庭院》等。散文歷年獲蘇州市文學(xué)創(chuàng)作獎、《蘇州雜志》主辦的第三屆“艾雯青年散文獎”征文三等獎、《散文百家》十年精選、江蘇省報紙副刊散文二等獎等,詩歌作品入選多個年選。

          點下方名片→點右上角[…]→點選[設(shè)為星標(biāo)]

          有讀者來消息說最近總是錯過推送,因為公眾號改規(guī)則了。如果大家想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文章推送,請花3秒鐘時間為我們點贊、點擊“在看”或者“分享”轉(zhuǎn)發(fā)!您的鼓勵是我們的動力!

          別忘了“分享”“點贊”“在看”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說常熟燕園和蔣氏家族
          5.19中國旅游日,您有一張來自常熟園林的邀請函!
          細品園林之三十·傳奇篇疊石假山里的 大戶人家
          說園道林(24)——常熟燕園
          燕園,小巧精致的江南園林
          常熟 燕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