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洲島媽祖文化節(jié)
北海的潿洲島很美,很美的潿洲島有個著名的三婆廟。三婆廟坐落在一個大石窟中,正對著南灣港。
三婆廟廟門有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是:神廟朝朝朝朝朝應(yīng)
下聯(lián)是:海水長長長長長流
上聯(lián)五個“朝”,一二和四五念“朝陽”的“朝”,第三個念“朝拜”的“朝”,意思是每天朝拜,每天都有求必應(yīng)。
下聯(lián)五個“長”,一二和四五念“長短”的“長”,第三個念“成長”的“長”,意思是海水不停上漲,長流不息。
有點文化,對不?
說到文化,這“三婆廟”就是一個“文化之謎”。
潿洲三婆廟還有一個名號:天后宮。而且這似乎才是它的大寶號。很多人都知道,“天后”就是媽祖。
這“天后宮”或者說“三婆廟”的來歷,普遍的說法是: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有個叫“黃開廣”的福建商人行船在潿洲附近遇到風(fēng)暴,天后(三婆)顯靈使他化險為夷,于是出錢建了這個廟,答謝其救命之恩。
但媽祖在別處叫“天后”的多,很少叫“三婆”。澳門雖然也有一個“三婆廟”,建于1845年(清朝道光25年),歷史很悠久,但同在那條街的盡頭,另外還有一個“天后宮”。
顯然,這是兩位神靈。按澳門人的說法,“三婆”是媽祖的三姐,兩姐妹共同護佑著氹仔的百姓。
有人說北海叫媽祖做“三婆”,是順應(yīng)本地“稱婆為尊”的習(xí)俗。“婆”在北海是不是一種尊稱我不知道,反正叫“老婆”似乎沒什么尊意,管“長舌婦人”叫“八婆”更加沒有。
更大的問題是,為什么叫“三婆”,而不叫大婆、二婆、四婆、五婆呢?
有人編故事:媽祖有三姐妹,老大在福建,老二在澳門,老三在潿洲島,分別在這三個地方發(fā)揮神力,保境安民。
媽祖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實際的情形是:媽祖并沒有三姐妹。我?guī)啄昵叭ミ^莆田,就是媽祖的老家。媽祖在姐妹中排行第六,不排三。
全世界敬奉媽祖的人,知道并認同媽祖的出身和事跡,記載在《莆田縣志.泥洲志》和臺灣《林氏大宗》中:
媽祖,原名林默,父親叫林愿,五代時在福建擔(dān)任七品的沿海都巡檢,級別和職責(zé)大致等于現(xiàn)在的“海警支隊長”。
后周入宋,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和平過渡,估計“林支隊長”仍舊擔(dān)任原職。
林愿的夫人姓王,生了一男五女。趙匡胤登基那一年(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王氏生下第六個女兒。
都說呱呱墜地,這女孩像后世的王陽明一樣身有異稟,墜地時并不“呱呱”,直到滿月也沒有哭過,于是父母給她取名“林默”。
林默聰明伶俐,七歲時父母教她讀書識字,10歲誦經(jīng)禮佛,12歲道人教她法術(shù),15歲就行醫(yī)治病,經(jīng)常坐船渡海到各個海島作法驅(qū)魔,治病救人。
宋太宗繼位后的第13年,公元987年(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在出診途中不幸落水身亡,年僅28歲。
青山垂首,海水嗚咽。
(媽祖姓林名默,世居莆田賢良港。父林愿,五代閩時官都巡檢,母王氏生一男五女。
宋建隆元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生第六女,彌月不聞啼聲,因此名默。七歲授學(xué),悉解文義。十歲誦經(jīng)禮佛。十二歲,有道士玄通授以玄微秘法。十五歲能為人治病。并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難漁船民。
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成道于湄洲島,年二十有八。)
說到底,林默就是宋朝一位深受群眾愛戴的年輕“女村醫(yī)”。她無私奉獻的事跡,深深感動了莆田無數(shù)的老百姓。大家自發(fā)地捐款捐物,為她樹碑立廟,紀(jì)念這位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身殉職的優(yōu)秀女青年。
林默的事跡在民間廣泛傳誦。宋徽宗上任后,為了弘揚林默一心為民的精神,給林默廟題寫了“順濟”的匾額。
到了元朝,泉州作為對外貿(mào)易最為繁榮的東方大港,海事活動頻繁。有道是“行船走馬七分險”,救死扶傷的林默成為人們祈求保佑平安的海神,香火愈加旺盛。
在泉州世代經(jīng)商的阿拉伯人后裔、泉州首富蒲壽庚建言下,元朝皇帝給林默冊封,加冕為圣。
封神不斷升級,官方將“林默精神”由開頭救苦拔難的“庇民”,升華為“庇民與護國”并重。明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永樂皇帝朱棣在南京將林默賜廟列祀,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因林默顯靈幫助收復(fù)臺灣,朝廷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仁慈天后”。
這也是媽祖廟被稱為“天妃廟”、“天后宮”的由來。
至于林默為什么叫做“媽祖”,據(jù)曾任莆田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的朱合浦考據(jù),莆田當(dāng)?shù)刈钤绨蚜帜小澳飲尅?/strong>,這是對輩份高的女性的尊稱。
隨著祀奉“娘媽”的風(fēng)俗傳播到各地,分靈的地方都尊湄洲島的“娘媽”為祖,約定俗成,“娘媽”慢慢就叫成了“媽祖”。
但兩廣及港澳等地“三婆”的稱謂有點特殊,它更像是當(dāng)?shù)氐纳耢`托身為媽祖。
中國人普遍敬奉天地,相信萬物有靈,處處神靈在位,事事菩薩主宰,造神拜神現(xiàn)象十分普遍。
1905年在北海從事洋務(wù)的梁鴻勛就說過:“迷信神權(quán),中國通病,北海土人迷信頗深”,“各村落更設(shè)社壇,其小廟尤不可縷指?!蹦戏皆S多地方大致如此。
三婆廟就是北?!安豢煽|指”的神廟之一,北?,F(xiàn)存的三婆廟有好幾個,除了潿洲島,冠頭嶺下的南澫、合浦縣廉州鎮(zhèn)、鐵山港南康鎮(zhèn)都有。
三婆廟還分布在與越南交界的防城一帶。邊境城市東興的竹山有一座“三圣宮”,當(dāng)?shù)厝朔Q為“三婆廟”,建于1876年(光緒二年)。
專家考證,清朝藩屬國安南(越南)北方的京族,祭祀的神靈之一就是“三婆”。防城、北海這些三婆廟,顯示出三婆信仰從越南傳入的痕跡。
在中越邊境漁民的生產(chǎn)活動中,雙方不斷交往,三婆信仰作為一種文化,為北部灣周邊地區(qū)逐漸接受,隨后又傳播到了雷州半島西部和珠江流域。
“三婆”與“媽祖”的合一,與巫道文化在中國的尷尬地位有關(guān)。
中國社會的神祇信仰,與占卜、算卦等巫術(shù)密不可分,有悖于“不語怪力亂神”的正統(tǒng)儒家觀念,多神信仰在歷朝歷代常常被當(dāng)作“異端邪說”,祭祀的場所視為“淫祀”,受到打壓或取締。
明代隆慶年間擔(dān)任廣東僉事——等于省政府副秘書長——的薛夢雷說,“廉郡巫風(fēng)盛行,病者多不服藥而好跳神,文詔頻頒,仍執(zhí)迷不悟?!?o:p>
三婆廟作為人們祈求神靈驅(qū)瘟祛病的祭祀場所,有沒有被當(dāng)成淫祀,不得而知。不過在官方編纂的《廉州府志》所列的祠廟中,找不到它的名號。
顯然,它沒有列入官方認可有著“敦化善俗”作用的“禮教”設(shè)施。
一方面,漁民、船工、??偷葘Υ蠛P拇嫖窇?,希望有求之必應(yīng)的海神保護;另一方面祀奉三婆又容易觸犯“官諱”,于是把三婆說成媽祖,混而為一。
這種融合得以實現(xiàn),一來因為它們都帶有“巫”的色彩,媽祖的肉身林默,本來就是精通法術(shù)、能推測禍福休咎的村中女巫(里中巫);二來媽祖曾得到皇帝敕封,有“合法性”,護佑蒼生的法力更大。
回到前面的問題:三婆是不是媽祖?答案是:既是,也不是;或者說開頭不是,后來是。
潿洲島
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播,由于不落文字,經(jīng)常隨祈求者的愿望發(fā)生“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兩廣地區(qū)三婆托身媽祖是一種,澳門傳說三婆為媽祖的三姐則是另一種。
媽祖信仰出現(xiàn)在北宋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始發(fā)港泉州。這一信仰隨著航運和海外移民,傳播到了東南沿海和世界各地,形成了現(xiàn)在媽祖廟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信眾多達兩億多的文化景觀。
如果你有機會到潿洲,不妨移步南灣港懸崖峭壁下大石窟的三婆廟,石窟里的這座赭紅色的廟宇進深三楹,繪著雙龍、葫蘆、怪獸和巨鰲。建于乾隆年間的這間古廟,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年紀(jì)最大”的三婆廟。
據(jù)說曾以潿洲為巢穴的汪洋大盜張保仔對三婆最為虔誠,他的戰(zhàn)船上長年供著三婆像;他自己只要人在島上,一定會到三婆廟焚香上供。
誰說潿洲沒有文化呢?
其他北海講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