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研讀(第八講)

          論語研讀(第八講)

           

          教學內容:解讀“述而第七”篇38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的和要求:對字、詞、句進行注釋;對章節(jié)進行語譯;引導學員進行學習、研究。原文解讀把握義理、情理和條理,注重字詞訓詁、義理闡發(fā)。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鬃?span lang="EN-US">“亦是教,亦是學。

          述而篇共38章,873字。本篇集中闡述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亦是教,亦是學

          孔子的為學。主張述而不作,反對不知而作之者,要求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己認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并且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乃至五十以學《易》,真正做到了學而不厭。在文章典籍方面,孔子自己認為還大約趕得上一般的人,至于身體力行的做個君子,還沒有達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堅持從善如流,聞過則改,尤其是陳司敗昭公知禮乎之問,孔子為君王諱,以知禮答之,以至于弟子巫馬期轉告孔子的錯誤,孔子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表現(xiàn)了孔子聞過則喜的圣人風范。以”“為標準,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終身以周公為榜樣,立志恢復周禮,以推行仁道為己任。認為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舉手投足之間,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的為教。即如何對待學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包括對互鄉(xiāng)童子的教育,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鼓勵前進。在教學時,采用啟發(fā)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具體的學生要求他們不能暴虎馮河,死而不悔,應該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而且要求吊喪祭日不能唱歌,特別懼重的應該是齋戒,戰(zhàn)爭,疾病,尤其不談怪,力,亂,神,絕不助紂為虐,幫助作亂之衛(wèi)君??鬃咏逃龑W生胸襟開闊,用快樂面對人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對待財富,可求則求之,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果不義而富且貴,不可追求,則視之如浮云,并從吾所好對奢侈與勤儉的態(tài)度也十分明確,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對待學生胸襟也十分坦蕩,在傳受知識時毫無隱瞞,吾無隱乎爾。堅持四教:文、行、忠、信,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生。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注釋】述而不作:只傳述古人著作而不創(chuàng)作。 ②信而好古:相信、愛好古代的文化。  ③老彭:商代的賢大夫彭祖。一說指老子和彭祖。

          【語譯】孔子說:繼承傳授而不去改變創(chuàng)作,忠實并遵從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讀】本章孔子談對文化的傳承。文化與科技的發(fā)展,是兩種有趣的發(fā)展現(xiàn)象??萍家孕聻槊?,文化以舊為美??萍既招略庐?,令人目不暇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方便,給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帶來諸多福澤。文化的發(fā)展似乎恰好相反,愈古愈好,彌久彌新。人類發(fā)展進程中留下的文化思想,經過由濁而清的變化,沉淀,經過歷史的洗刷,時間的磨礪,留下來的便是晶瑩透亮,輝光永駐的珠玉,猶如一個歷史的老人,經過歲月的清洗,便也變得彌足珍貴??鬃?span lang="EN-US">“好古,敏以求之學而不厭、信而好古,便是對一種積久而沉淀文化的研究探索。述而不作,便是對這種文化的因襲傳承和發(fā)揚??鬃拥?span lang="EN-US">“述而不作,并不僅僅是溫故傳承,溫故、傳承之中,亦有大量的創(chuàng)新,只是他不愿意做不知而作之的人。他刪《詩》《書》,定《禮》《樂》,演《周易》,修《春秋》,有述也有作。只說述而不作,一方面固然是自謙,另一方面是作了圣人之事,于心不安,故諱言之。因為在古代,著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禮作樂。《禮記·中庸》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據此,孔子天子之事,有天子之德,而無其位,世稱之素王,自以為能而不能

          【原文】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默而識(zhì)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識:記住。  ②誨:教導,教誨。  ③何有于我哉:于我何難之有的倒裝和省略,

          【語譯】孔子說:默默地掌握知識,學習上從不滿足,教導他人從不厭倦,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解讀】本章談孔子的、態(tài)度。開頭三句,分別三層含義,且相對獨立。第句談對文獻知識的默思識記,即知識技能的學習。第句側重談道德修養(yǎng)的學習??组T的有時是合用,有時是分用。合用指文獻”“道德的學習;分用或指文獻,或指道德,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指文獻技能。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指道德修養(yǎng)。①②句概括起來,也可合稱為。第句,將所學的知識道德用來教誨他人。子貢曾贊揚孔子說: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意思是孔子在的問題上達到了圣人的境界??鬃悠缴?span lang="EN-US">“仁以為己任好學不厭,誨人不倦,是我的本份應該做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也就是可謂云爾已矣,意思是如此如此罷了。進一步說則是僅僅如此而已。因此前三句是客觀陳述句,末一句是表反問語氣的賓語前置句。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德之不修:不修德。之,賓語前置的標志。講:前人多注為講習,筆者測講當通jiào),考校,考查,研究,意即不研究學問,語譯”“解讀仍以舊注為依據。聞義不能徙:聽到合義理的事不能全力以赴去做。徙:遷移。

          【語譯】孔子說:有的人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能去講求,知道了何為道義卻不能踐行,自己不好的地方卻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憂慮的啊。

          【解讀】本章談孔子的憂慮。第句講。德之不修,”“在儒學中是空位概念,它和”“一樣,是諸多道德范疇的總和,可以與并列合用,稱為仁德,與合用,稱為道德,德必修而后成。第句講。學之不講并列使用時,則專指文獻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屬于的范疇。有兩個含義:一個屬于學的范疇,一個屬于學的范疇,學之不講屬于學學而不厭,屬于學。朱熹說:學必講而后明,學習到一定程度需要講習,通過才能使自己知識更清晰系統(tǒng)。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通過”“可以促進學習。第句談。義者,宜也。恰當、適度、適中均可稱。文中的,含有道義,義理等含義。第句講不善不能改。真正能改正錯誤的人,是大仁、大智、大勇之人,對錯誤認識通脫透徹之人,是屬于的范疇。

          前四句話,即孔子倡導的”“”“”“四項美德,是全德之稱,有時又與其它道德范疇并稱。德不修,學不講,義不從,善不改,四句構成一組排比句,語勢連貫,氣脈暢達,一氣呵成,而且均用字居中做排比句的連接詞,且強調其否定之程度,正是孔子憂慮之所在。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注釋】燕:通。朱熹《集注》:燕居,閑暇無事之時。”   ②申申:容貌舒緩。  ③夭夭:態(tài)度和悅。

          【語譯】孔子閑暇的時候,情趣盎然,態(tài)度溫和,瀟灑自如。

          【解讀】本章是孔門弟子記述老師閑居時的儀態(tài)??鬃硬粌H重視言教,同時也重視身教,所以門徒們也記述孔子的行為、儀態(tài),作為學習的典范,(《鄉(xiāng)黨篇》均是這類材料)。閑居無人,一般是人們儀態(tài)比較松懈的時候,孔子能做到松而不弛,說明他持身嚴謹。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注釋】甚矣,吾衰也:即吾衰也,甚矣,我衰老得太厲害了。  ②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即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成王執(zhí)掌天下。魯國的始祖,孔子認為他是圣人,對他非常崇拜。

          【語譯】孔子說:老了,我已衰老成這樣了!很久我都不再夢見周公了啊!

          【解讀】孔子晚年感嘆不復夢見周公,一是表明對周公的懷念,二是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未能完成的感嘆。

          本章從文字表面上看似乎很簡單,孔子晚年氣血衰盡,體力不支,精力不夠,不復夢見周公,實際上內涵豐富,感情凝重。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約卒于公元前1095年。早先被封于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尚書大傳》說:周王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作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多才多藝,文武雙全。一生主要功績集中在商周之際,在打天下和治天下兩方面均有著巨大的歷史性貢獻。他攝政七年,功昭天下,輔佐武王,克滅殷商,三年東征,平定天下,分封諸侯,制禮作樂。尤其是制作禮樂,從中國文化的角度看,周公制禮作樂,借鑒于夏商二代,有所選擇,有所發(fā)展,把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推向了發(fā)展的頂峰,所以孔子由衷地贊嘆:周監(jiān)(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禮樂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完備的文化形態(tài),而周公是禮樂文化的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者。儒家文化直接承襲了西周的禮樂文化,并于西漢武帝時代一躍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如果我們把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史分成前后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兩千多年),則可以說,周公是前一個兩千多年間禮樂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后一個兩千多年間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關于孔子夢見周公所含的意義,從客觀上看問題,其實這是中國先哲的一個文化傳承之夢??鬃右恍南氚岩灾芄珵榇淼奈髦芪幕瘋鞒邢聛聿l(fā)揚光大,此夢所表現(xiàn)的正是這種強烈愿望和精神追求??鬃邮仲澝牢髦茇S富燦爛的文化成就,立志要追隨它。人們習慣上以文、武為西周文化的代表。其實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看,周公才是最重要的代表。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注釋】藝:即六藝。有初級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即禮節(jié)、音樂、射箭、駕車、寫字和算術等內容。也有高級六藝:指《禮》《樂》《易》《詩》《書》《春秋》。是孔子教學的內容。

          【語譯】孔子說:(一個人)應該以道為志向,以德為立身之基,以仁為本,致力于六藝之中。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對”“”“”“的追求和探討。本章”“”“三個概念,是儒學中的三個空位概念,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它們是所有道德范疇的總和??鬃铀f吾道一以貫之,以及夫子之道均指。的具體表現(xiàn),即。因此,三者可以互相組合并稱仁道”“仁德”“道德。因此,三詞一義,這在修辭學上稱變形不變義的重復。在《論語》一書也不泛其例,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句話,其實一個意思,變形而不變義,或者說:變形而義有微變,目的在于強調。這里也是用不同詞語形式強調并強化仁德實施之重要,這三句話,三個名詞意思雖然一樣,三個動詞卻大有講究。立志執(zhí)守,不違背是對內心而言,是對行動而言,是對目標而言。國有道,不變塞(不改初衷)。”“國無道,至死不變。內心專一向往,行動守一不改,目標至死不變。”“”“三個動詞各自強調一個方面,萬泉歸海,為萬川之海,萬流之總和。前三句為進德,游于藝修業(yè),六藝,分初級六藝和高級六藝,四句話是孔子誨人不倦,教弟子進德”“修業(yè)的諄諄教誨。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束脩(xiū):十條干肉,古代用來作初次拜見的禮物。脩:干肉,又叫脯。每條脯為一脡,十脡為一束。

          【語譯】孔子說:只要帶一束干肉來見我,我沒有不施教于他的。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以及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關于束脩,通常有三種解釋:第一種,十條干肉。古人相見,必執(zhí)贄為禮,束脩乃禮之薄者。朱熹注:脩,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zhí)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無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茍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第二種,束脩,謂束帶修飾。古人年十五,可自行束帶修飾之禮。鄭玄注《論語》: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第三種:指束身修行。《陔余叢考》引《漢書·光武詔卓茂》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脩,執(zhí)節(jié)誠固。《鄧后紀》有云:故能束脩不觸羅綱。一般以第一說為長,略有薄禮,不分貴賤遠近親疏,孔子未嘗不予教誨。

          【原文】7.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樣子。  ②悱(fē?):口里想說而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③隅():角。

          【語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他知道一個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個角,也不再教他了。

          【解讀】本章談啟發(fā)式的教育。離開契機的啟發(fā)式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啟而不發(fā)。子貢”“之問,孔子相機啟發(fā),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接著用切磋之句以接對,孔子順勢向前推進一步,可與言詩也,吿諸往而知來者。(參見1·5)正如顏回贊嘆孔子說:循循然善誘人也,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的啟發(fā)式運用嫻熟自然精妙,俯拾皆是,諸如傳言之教,不屑之教,無言之教,都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運用。”“是啟發(fā)的條件契機,舉一反三則是啟發(fā)的結果。能做到舉一反三的弟子,最好的是顏回,聞一知十;其次如子貢、子夏,吿往知來(參見3·8章),聞一知二;最笨的應該算是樊遲、司馬牛,聞而否喻,常有未達之狀。”“站在師長的角度講是啟發(fā)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fā)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是能舉一反三是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談的是”“結合,溫故而知新談的是”“結合。學習三步曲,一是,二是,三是,三者缺一不可。”“是啟發(fā)的前提,是啟發(fā)的結果。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善學者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而返約者也。

          【原文】7.9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語譯】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進餐,從來沒有吃飽過。

          【解讀】本章談對喪者的禮儀,亦表對喪者的惻隱之心。喪事飽食,從心里角度講,無惻隱之心;從禮儀角度講,不合禮制。喪事不飽,內有惻隱仁愛,外有禮儀規(guī)矩,禮形于外,仁存于內。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談的也是仁內禮外。魏·何晏說:喪者哀戚,飽食于其間,是無惻隱之心。·邢昺說:故得有食饑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

          【原文】7.10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注釋】于:在。是:此,這。

          【語譯】孔子在吊喪哭過的一天里,是不會再唱歌的。

          【解讀】本章內容與前章內容聯(lián)系緊密。前章講喪與食,本章講哀與樂?!抖Y記·檀弓》說:君子哀樂不同日。快樂與憂戚不同日。宋·邢昺說: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于禮容。

          【原文】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舍之則藏:不用我就藏起來。舍:舍棄,不用。  ②惟我與爾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樣吧!爾:你。是:這種。夫:語氣詞,相當。  ③子行三軍:指揮軍隊。行:率領,指揮。三軍:古代大國有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這里指全軍。  ④誰與:和誰一起。與:一起,共同,動詞。  ⑤暴虎馮(píng)河:赤手空拳與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過河?!对娊?span lang="EN-US">·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呂氏春秋》引此高誘注:無兵搏虎曰暴,無舟渡河曰馮。

          【語譯】孔子對顏淵說:是用于世就去干,不能用于世就隱匿,恐怕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樣了!子路問:先生如果率領三軍作戰(zhàn),那么打算選誰作你的助手呢?孔子說:赤手和虎搏斗,蹚水過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會和他共事的。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畫而有把握成功的人才行。

          【解讀】本章孔子談用行舍藏以及智勇兼?zhèn)涞膯栴}??鬃?、顏淵、子路師徒三人,顏淵尚文,子路尚武,一文一武兩個弟子和孔子同居一室,可以設想,孔子坐,弟子立??鬃訉︻仠Y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顏淵、子路是孔子最喜歡的兩個學生。子路聽到孔子對顏淵如此高的贊揚,冷落了他??鬃釉拕傄宦湟?,他便率然而言:您率領三軍打仗,那么,誰做你的助手呢?子路的問話,別有用意,能,有顏淵,我雖不服氣,但無話可說;但武之行軍略地,非我莫屬。在老師面前也不敢講武斗狠,只好說子行三軍,則誰與?誰做您的助手呢?其實子路心里要說的卻是我?guī)娙ゴ蛘?,誰跟著我呢?我行三軍,則誰與?即便是他口頭問的子行三軍,則誰與?至少他也希望得到惟我與爾有是夫的答案。孔子當著子路的面盛贊顏淵,本來運用的就是旁敲側擊的教育方法,潛移默化,要子路虛心學文,加強修養(yǎng)。誰知他側面教育不行,不僅聽不進去,反而仍然表現(xiàn)出爭強好勝,出言不遜??鬃觿t轉側面教育為當面批評,而且言辭非常犀利,毫不留情。空手打虎,赤腳趟河,死也不后悔的,我才不和他一塊兒去打仗呢。孔子劈頭一陣批評,語氣果決,其言也厲。批評只是反面賭截,不能沒有正面疏導,孔子話鋒一轉,語氣平緩,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講的便是臨事而懼,加之好謀而善斷,便是勇而有謀的理想人格,孔子既有旁敲側擊,又有正面批評,既有當面堵截,又有循循然善誘,正面疏導,教育家從事教育,常常是多管齊下,多種方法同時運用,有時是一石三鳥,有時是三石一鳥,均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而:如果。  ②雖執(zhí)鞭之士:即拿著鞭子為當官人開路的差役。

          【語譯】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追求,即像拿著鞭子為人趕馬車這樣的事,我也會去做的。如果不可以去追求,我還是做我喜歡做的事吧!

          【解讀】本章亦表現(xiàn)孔子的財富觀。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財富可以追求,以道取之,可以不辭小官,孔子也擔任過乘田”“委吏管倉庫,任會計一類的職務。更重要的是孔子多次談到財富問題: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篇》)。富與貴人之所欲也。孔子對財富的取予,要求限之以義,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原文】7.13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注釋】齊:通,齋戒,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戒葷,穿戴干凈衣服以此來表示虔誠,叫做齋戒。  ②戰(zhàn):戰(zhàn)爭。

          【語譯】孔子所慎重對待的事是:齋戒,戰(zhàn)爭,疾病。

          【解讀】本章談孔子所謹慎的內容。齋戒,側重對先祖而言,有關孝道、民德。戰(zhàn)爭,側重對青壯年而言,有關國家生存發(fā)展,國運興盛衰亡。疾病,側重對老年人而言,老人安定,有關國家安寧祥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慎齋戒、少疾病、少戰(zhàn)爭是懷之”“信之”“安之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孔子對”“戰(zhàn)”“三者重視的原因。宋·邢昺說:將祭,散齋七日,致齋三日,齋之為言齊也,所以齊不齊也,故戒慎之。夫兵兇戰(zhàn)危,不必其勝,重其民命,固當慎之。君子敬身安體,若偶嬰疾病,則慎其藥以治之,此三者凡人所不能慎,而夫子能慎之也。(《十三經注疏·述而第七》)

          【原文】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注釋】《韶》:舜時的樂曲。  ②三月:泛指長時間。  ③斯:這樣。

          【語譯】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后,沉醉得三個月都不知肉的味道。說:沒想到韶樂美到這種境地!

          【解讀】本章描繪孔子對韶樂的癡迷狀態(tài)。本章記載孔子聞聽韶樂如癡如醉的情狀。三月,言其久遠,不知肉味,言其深入肌骨,沁人心脾。聲樂,系聲覺系統(tǒng);肉味,系味覺系統(tǒng)。音樂之美妙,由聲覺而味覺,通貫其感覺系統(tǒng),妙不可言之狀,盡現(xiàn)于眼前。

          孔子在《八佾篇》中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據《漢書·禮樂志》載:夫樂,本性情,浹肌膚而藏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余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陳,舜之后,《韶》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韶》。原來齊國的《韶》樂是陳國公子完傳過去的。那么,孔子又是怎樣在齊國聽到《韶》樂呢?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年三十五,昭公奔于齊,魯亂,孔子適齊,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說苑·修文篇》說: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鬃又^御曰:趣趨之,趣趨之,《韶》樂方作。孔子是因三桓驅逐魯昭公,魯國大亂而到齊國聽到《韶》樂的。孔子聽了《韶》樂,嘆為觀止;學習《韶》樂,專心致志,所以三月不知肉味了。

          【原文】7.15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為:幫助。衛(wèi)君:衛(wèi)出公蒯輒,蒯輒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太子蒯聵的兒子。蒯聵得罪了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被逐出衛(wèi)國逃到晉國,衛(wèi)靈公死后,蒯輒繼位。晉國為侵略衛(wèi)國,送蒯聵回衛(wèi)國與蒯輒爭奪君位。蒯輒父子倆爭奪君位,與伯夷、叔齊兄弟倆相讓君位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可以看出孔子對蒯輒的態(tài)度。  ②諾:應答的聲音。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互讓君位是為求仁,他們這樣做已得了仁,即使最終餓死了,也不會有怨恨。

          【語譯】冉有說:我們先生會去幫助衛(wèi)國國君嗎?子貢說:是嗎?我去問問看。子貢進去孔子問:伯夷和叔齊是怎樣的人?。?span lang="EN-US">”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啊。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回答說: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還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貢退了出來,告訴冉有說:我們先生不會幫助衛(wèi)君的。

          【解讀】本章記敘了子貢對孔子是否幫助衛(wèi)君而進行的側面探聽,表現(xiàn)了子貢的機智,亦表現(xiàn)孔子的正直。本章關涉人物眾多,背景復雜,情節(jié)頗為曲折,人物個性也十分有趣。先從衛(wèi)靈公談起,衛(wèi)靈公治國有方,但為人無道,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臭名遠播。治國者必先齊其家,齊家者必先修其身。衛(wèi)靈公身不修,家不齊,教子無方,其太子蒯聵仇視南子,并欲加害,衛(wèi)靈公知道后發(fā)怒,欲行懲治,蒯聵跑到晉國。衛(wèi)靈公死了,國人推立蒯聵的兒子,即衛(wèi)靈公的孫子,蒯輒為國君,即衛(wèi)出公,也就是本章的衛(wèi)君。衛(wèi)出公的父親蒯聵知道兒子立為國君,于是借晉國兵力攻打衛(wèi)君,以期奪回君王之位,衛(wèi)出公率兵拒之。父子相殘,祖孫三代如出一轍。衛(wèi)出公新任國君,冉求、子貢擔心孔子會去幫助衛(wèi)君。因孔子以天下之任為己任,對天下之事采取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為天下黎民蒼生著想,不羞污君,不以侍奉壞君王為恥辱。冉求、子貢兩弟子憂慮不是沒有道理。兩個弟子心里如此想,但不便直言相問。若是子路在場,一定口無遮攔,率而逼問,或者面露不悅。冉求不愧是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多謀略善籌劃,故意問子貢:夫子為衛(wèi)君乎?老師會幫助衛(wèi)出公穩(wěn)定政權嗎?子貢也不愧是孔門言語科高材生,善于辭令,當即許諾,吾將問之。冉求幕后操縱,子貢前場表演;冉求善謀,子貢善說;兩人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原文】7.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飯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飯,吃,名詞作動詞。  ②曲肱(gōng)而枕之:把胳膊彎曲起來當枕頭枕著。肱,從腕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著,動詞。

          【語譯】孔子說:吃粗糧,喝淡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那不合道義得來的富和貴,對我來說,猶如天邊浮云一樣,還值得在意啊。

          【解讀】本章記孔子的快樂觀兼及財富觀??鬃右簧非罂鞓?,講究快樂,不主張苦修,如學習的快樂、交友的快樂、修道的快樂、悟道的快樂(見6·11)。貧而樂,粗食淡水,彎起胳膊做枕頭,幕天席地,面對蒼天,仰依大地,遠山隱約,白云漂漂,其樂無窮,真似悟道真人。孔子何以能達到貧而樂,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呢?關鍵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的追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孔子并不是貧而樂而安于貧,而是求和義之富貴,君子疾沒世名不稱焉。《衛(wèi)靈公篇》又如《周易··文言》所說利者,義之和也。只是富貴要求合乎道義,不合道義,則如浮云。合道義之富貴,何樂而不取也?君子臨財,取之有道,快樂就在其中了。

          【原文】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易》:又稱《周易》或《易經》,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書。

          【語譯】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讓我五十歲的時候去學《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失了。

          【解讀】本章記孔子學《易》的時間以及作用。《易》,即《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深奧難懂??鬃訛槭裁匆?span lang="EN-US">“五十以學《易》呢?因為孔子把人生分為六個階段,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謂天命,也就是知道事物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鑒往以知來者。”“五十以學易。《易》也是一部研究事物變易、守易、不易的運動規(guī)律的著作,《易經》的學習,必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后,反復研讀方能讀懂,所以孔子五十以學《易》,傳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編連簡冊的熟牛皮帶竟然斷了三次,可見孔子讀書之勤、之苦、之久。

          【原文】7.18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注釋】雅言:當時中原通行的語言,相當現(xiàn)在的普通話。孔子平時用魯國的方言講話,讀《詩》、《書》和贊禮則用雅言。

          【語譯】孔子有時用雅言。在讀《詩經》、《尚書》,或是在主持禮儀活動時。都是用的雅言。

          【解讀】本章記孔子對雅言的運用。公事用雅言,私處用俗語,教學用雅言,閑居用俗語。當雅則雅,當俗則俗,不求一定,但求適宜。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君子臨事,擇時而處,擇義而行,不必拘泥,不必固守,天下沒有絕對正確的事(無適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事(無莫也),以為準則。僅雅言”“俗語之用,孔子亦是擇善而從,擇時而行,何況其它。

          【原文】7.1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注釋】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大夫,封地在葉城故稱葉公。  ②女:通。奚:為什么。  ③云爾:如此罷了。云:如此。爾:通,罷了,而已。

          【語譯】葉公問子路孔子為人怎樣,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哪,發(fā)憤努力以致都忘了吃飯,快樂得竟忘掉了憂愁,以致于連自己就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啊。

          【解讀】本章是孔子對其一生的自我描繪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情況,子路剛勇好斗,暴虎馮河,死而不悔。勇夫一個,居然不能回答,孔子難免有一些責備的語氣,女奚不曰,意思是你為什么不這樣說呢?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是孔子一生的自我寫照。

          【原文】7.20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語譯】孔子說:我不是圣人生來就有知道一切,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解讀】本章記敘孔子對古代知識的追求。孔子認為從獲取知識的角度看人有四個層次。四個層次是生而知之者,第一等人;學而知之者,第二等人;困而學之,第三等人;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指普通老百姓中那些不愿意學習的人,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困而不學下愚之人。他們是第四等人??鬃臃穸ㄗ约菏?span lang="EN-US">“生而知之者,承認自己是學而知之,并且喜好古代文獻,敏而好學,發(fā)憤忘食。

          【原文】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注釋】怪:怪異。  ②亂:叛亂。

          【語譯】孔子不談論的有: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對怪異、暴力、叛亂、鬼神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朱熹《集注》說: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

          【原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 lang="EN-US">”

          【語譯】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發(fā)現(xiàn)好的向他看齊,發(fā)現(xiàn)不好的就對照改正嘛。

          【解讀】本章孔子談什么是老師的話題。三人行有人釋為虛數,表示有人釋為確數。字和其他數詞配合使用時,有表示或表示,僅僅有的意思,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配合使用并有作后續(xù)數詞,那么則表其,如后續(xù)數比少,那么則表其,如三言兩語”“三長兩短表示寡言少語,表示不幸而短夭三人行沒有后續(xù)數詞,結合語境看,應表示僅僅三人”“字表示,表明孔子謙虛敏而好學的精神。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注釋】桓魋(tuí):宋國的司馬。據《史記》記載,孔子離開衛(wèi)國去曹國時經過宋國,與弟子在大樹下演習禮儀,桓魋想殺死孔子,砍倒大樹,孔子于是離開,他的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說: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語譯】孔子說:天把德行賜予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樣!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對待暴力的態(tài)度??鬃诱f: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欲殺孔子,攏其樹。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則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臨事不憂,臨難不懼,處變不惑,面對暴力,從容應對,凜凜然一身正氣??鬃右簧矶呷?、智、勇三德。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三子:你們幾個人,孔子這里指他的學生。隱:隱瞞。

          【語譯】孔子說:你們大家認為我有什么還隱瞞著嗎?我沒有什么隱瞞的啊。我沒有一點不能向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啊。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坦誠的教學態(tài)度。有關孔子的學問,顏回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貢說: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子貢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因其學問高深遼遠無邊無際,仰不可企及,俯不可探究,進不得其門,登不得其階梯,故而疑孔子學問有所隱藏??鬃佑惺ト酥?,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因此,孔子直露胸臆,二三子以我為隱乎?自問你們以為我有什么知識沒有傳授而有隱瞞嗎?自答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么隱瞞的,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不僅是知識無隱藏,行動也不隱匿,浩然坦蕩。

          本章文字可說明三點:一見其學問之廣博,二見其為人之坦誠,三見其教學無私心,包括對兒子伯魚的教育,以及對弟子的教育,猶如天地,無私載無私覆。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釋】行:社會實踐。

          【語譯】孔子按四項內容教授:典籍文化,社會實踐,忠和信。

          【解讀】孔門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歷史文獻教育;行,指道德踐履和政治實踐;忠信,是道德實踐者具體的道德人格修養(yǎng)??组T四教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以為教是為了解決學術文化和學術思想問題,以為教是為了解決道德踐履和政治實踐問題,以忠信為教是為了解決人格基礎和道德養(yǎng)成問題,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一大批參與國家政權、改良社會政治的賢才。就四教內在結構而言,忠信為體,文行為用,或如《禮記·禮器》所言: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注釋】斯:就。  ②恒:恒心。這里指保持好操守。  ③亡而為有:沒有卻假裝有。亡:通。  ④虛而為盈:空虛卻假裝充實。  ⑤約而為泰:窮困卻假裝富足。約:貧困。泰:寬裕。

          【語譯】孔子說;圣人,我無法見到了,但能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還說:善人,我無法見到了,但能見到行善持之以恒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裝有,空虛卻裝做充實,窮困裝富足,這種人是很難恒久(堅持美德的),真難啊!

          【解讀】本章談人格修養(yǎng)的層次。從人格角度講,儒學一般有圣人、君子、小人之分,細分則有圣人、賢人、君子、士、小人。地位最高,品德最好稱為圣人。沒有地位,品德極好稱為賢人,賢人多指不在位之人。君子含義有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有位者。有德但不是最好,有位但不是最高。君子稱謂極易混淆:有德而無位稱君子,有位而無德也稱君子,當人們發(fā)覺他無德時,便稱其偽君子,君子的最佳狀態(tài)當是既有德又有位。是知識分子階層,前進可以成為德位相符的君子,退則為無德之小人,所以孔子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歷代知識分子中品德或高或低者比比皆是。小人君子相對,也分無德者、無位者、無德無位者,無德是小人的基本特征。無德是小人,無位也是小人。無位的小人可分兩類:一類是無位且無德,是標準的小人;一類是無位而有德,這個小人所指的卻是普通百姓,僅指地位低而已。從人格標準角度講有以上分類,從道德規(guī)范角度講,又分仁、智、勇三項。

          【原文】7.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注釋】不綱:不用大網網魚。綱:即網。  ②弋:()不射宿:用帶生絲的箭射鳥,卻不射已歸巢歇息的鳥。弋:用帶生絲的箭射。宿:歇棲的鳥。

          【語譯】孔子釣魚,但不用繩網捕魚??鬃由澍B,但不射棲宿巢中的鳥。

          【解讀】這是孔子的生態(tài)觀。前人多說這是孔子的仁者之心,其實不然??鬃?span lang="EN-US">“廄焚,問人不問馬,可見孔子貴人而賤物。持竿釣魚,而禁漁網捕獲,弋箭射鳥不射宿夜之鳥。

          【原文】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語譯】孔子說:可能有雖無知卻敢創(chuàng)作的人,我沒這種事。多聽,選擇對的依從它;多看,選擇對的而認識它,和生而知之相比則差一點。

          【解讀】本章談孔子對創(chuàng)作和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方法。本章分兩層:第一層談;第二層談,是因襲,是傳承,是變革,是創(chuàng)新。知而不作屬于狷而隱,不知而作屬于狂而顯??鬃觿t是知而述之,述而不作。因襲而不創(chuàng)作。述而不作。對孔子來說則是一種謙辭,孔子深知不知而作的荒謬與弊端,也深知的艱難。

          多見而識之承前省略擇其善者,全句補齊應該是: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知之次也。”“聞而知之”“見而知之皆系學而知之??鬃诱f:我非生而知之者。當屬學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次也知之次也,聞見而知,屬于學善的范疇。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擇其善而識之。”“聞而從之”“見而識之是踐善、行善的范疇。

          【原文】7.29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注釋】互鄉(xiāng):地名。據說這個地方的人慣于做壞事,不太講道理。  ②童子見:互鄉(xiāng)的一個少年受到孔子的接見。  ③與其進也:贊許他的進步。與:贊許。  ④唯何甚:何必做得太過分。唯:語氣詞,無義。  ⑤保:守,抓住不放。

          【語譯】互鄉(xiāng)這個地方的人難以交談,有個孩子來,孔子接見了他,弟子們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贊許他能要求進步,而不是贊許他的不進步,何必做得太過分!一個人為了追求高潔而來,我贊許他的高潔,肯定他的現(xiàn)在而不肯定他的過去啊。

          【解讀】本章記載孔子對后進者或過而能改者的態(tài)度。孔子在《衛(wèi)靈公篇》中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互鄉(xiāng)人蠻不講理,糾纏不清,難與言,互鄉(xiāng)童子卻要拜見孔子,依孔子自己一貫言論,當屬不可與言之類,孔子卻偏偏又接見他,并與之言,令門徒十分疑惑??鬃?span lang="EN-US">“與進不與退,與潔不與往,既往而不咎之言,皆為解門徒之惑而言。此行此言,表現(xiàn)孔子兩點精神,一是有教無類的博大襟懷,凡愿受教育者,不論賢愚、不肖以及有過錯者,皆在教之列。獎掖后學,鼓勵后進,不遺余力,唯善是舉。二是與人為善,明代·袁了凡《家庭四訓》說: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fā)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為度也。

          【原文】7.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注釋】斯仁至矣:仁就可以達到。孔子認為為仁由己,只要自己愿意實行仁,仁就可以達到。

          【語譯】孔子說:仁啊仁,你很遠很遠嗎?可是,如果我想要仁,那仁就會到來。

          【解讀】本章談仁之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種道德范疇的總和,它涵蓋孔子提出的所有的道德子目,如:禮義忠信,勇直剛強,廉清簡約,恭寬敏惠,溫良儉讓,敬孝誠和等等40多個道德子目。因此,具有兩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廣遠無垠,二是具體而微,些微瑣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談的就是細微瑣碎,仁之易行,一般的匹婦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也如:伯夷、叔齊,孔子評價他們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之仁,只是做到了的一部分,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之清,而非的全體。所以孔子說:我未見行仁而力不足者。

          【原文】7.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陳:陳國。司?。杭此究?。主管司法的官。 ②昭公:魯昭公,生姬,名裯。  ③揖巫馬期而進之:向巫馬期作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巫馬其:孔子的學生。黨:偏袒。  ④取于吳:從吳國娶了夫人。取,通。娶妻。  ⑤為同姓: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吳國國君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周代的禮法同姓不能結婚。  ⑥吳孟子: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通常是其所生長的國名加她的本姓。魯娶于吳,這位夫人的稱號應是吳姬。但這樣顯然違法亂紀背了周代同姓不婚的禮法。為掩蓋真相,故改稱她為吳孟子。

          【語譯】陳司敗問道: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走后,陳司敗恭請巫馬期進來,說:聽說君子無偏私,君子也偏私嗎?昭公從吳國娶的女子和他同姓,無奈,只好叫她吳孟子。如果說昭公知禮,那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給孔子??鬃诱f:我啊,真幸運啊。如果有了過失,人們就會知道。

          【解讀】本章談孔子對待過錯的態(tài)度,也涉及為尊者違的品德。魯昭公,春秋記載魯國第十個君主,娶吳女為妻,魯君與吳女都是姬姓,按禮制規(guī)定取妻不取同姓,二人相婚,顯然非禮。陳司敗,身為陳國大夫,此事不合禮制,孔子不可能不知道。問昭公知禮乎?顯然是明知故問,孔子也不可能不知道陳司敗問話的目的所在。孔子的答案有兩種,或非禮,或知禮。如果回答非禮,那么孔子則違反禮制,禮制規(guī)定: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何況君王呢?另外,孔子主張為人應該隱惡而揚善,子為父隱,父為子隱。”“臣為君隱,居下而不訕上,為尊者避諱。孔子當然不便回答非禮。如果回答知禮,顯然會受到君子亦黨的批評。孔子左右為難,但還是選擇了知禮的答案,明知兩難,孔子為何仍然回答知禮?除上述理由外,陳司敗問得籠統(tǒng)含混,所以孔子佯裝不知而回答知禮。陳司敗轉而找到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君子亦黨乎?事情很快被說穿了,事關老師的名節(jié),不能不告訴老師??鬃勇犝f后,主動承擔其過: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孔子寧可自己承認君子亦黨的錯誤,也不愿背負居下而訕上之惡名。

          【原文】7.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注釋】反:反復,重復。  ②和():唱和,這里是跟著唱。

          【語譯】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就一定請那人再唱,然后自己與之和唱去。

          【解讀】本章表明孔子虛心好學,而且不掩人之善。朱熹說:必使復歌者,欲得其詳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詳而與其善也。此見圣人氣象從容,誠意懇至,而其謙遜審密不掩人善又如此。

          【原文】7.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莫:大約,大概。表示揣測的語氣詞。  ②躬行君子:身體力行做一個君子。

          【語譯】孔子說:典章文獻等,我大約還趕得上一般人。但身體力行地做個君子,我還沒有達到。

          【解讀】本章孔子自以為不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弟子,指文章典籍,具體指《詩》、《書》、《禮》、《樂》、《易》。指社會實踐,儒家文化一向主張”“結合??鬃幼灾t認為文章典籍,誦習六藝,我與他人相比,不相上下,吾猶人也,但是在躬行實踐方面,我還未能做到??梢娭y,行之更難,李善注《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唯艱。

          【原文】7.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抑:只是。  ②云爾:如此。

          【語譯】孔子說:如果要說圣和仁,那我怎么敢當!但為此而不斷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誨他人,則可說是已經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這些弟子們無法學到的啊。

          【解讀】本章表現(xiàn)孔子對的自謙,同時對的自信。是孔子學問中最高的道德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孔子學問中核心道德范疇,仁者,愛人。”“包含一切美德??鬃幼灾t說未能達到??梢?span lang="EN-US">“”“境界之高,行仁之難。若圣與仁,則吾豈敢。”“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差不多做到了,為之不厭學而不厭同,從修己以安人角度講,為之不厭。講的是修己,誨人不倦。講的是安人。

          以上兩章,既有孔子自謙的一面,也有孔子自信的一面,正符合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的自知境界。

          【原文】7.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疾:病。?。翰〉煤苤?。  ②禱:祈禱,禱告。 ③有諸:有這事嗎?諸:之乎的合音。  ④誄(lěi):向鬼神祈禱的文章。  ⑤祇():地神。   ⑥丘之禱久矣:孔子認為自己言行合于神明,所以說丘之禱久矣

          【語譯】孔子有病且加重,子路請求為他禱告。孔子說:有這做法嗎?子路回答說:有《誄》上說:為你向上上下下的神祇禱告。先生說:我已禱告很久很久了啊。

          【解讀】孔子對神靈采用的是存而不論兩可論。他認為神靈輔佐幫助有德的人,天生德于予,桓魋想加害于我,也是把我沒有辦法的。同理,我生病,臨時向上天祈禱也是無用的。若祈禱有效,我孔丘早已開始祈禱了。丘之禱久矣。意思是我用修德的方式向神靈祈禱已經很久了??鬃舆@段話,萌芽于春秋早期的德義決定論,是惟德是輔的天命觀的具體體現(xiàn)。

          【原文】7.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語譯】孔子說:奢侈就不恭順,儉樸就簡陋。與其不恭順,寧可簡陋。

          【解讀】本章談孔子對奢侈勤儉的態(tài)度。輔佐齊國在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人物,他倆相距一百多年,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晏子。國君有什么,管仲就有什么,雕龍畫鳳,錯彩鏤金,十分奢侈;一個是晏子,衣著樸素,居住簡陋,連祭祀的豬腿都小得被器皿遮住看不見。為官奢侈,大肆鋪排不好,過分儉樸,儉樸得連祭品都要節(jié)省,的確是茍儉。子貢一天問孔子說: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儉,與其俱失矣,二者孰賢?孔子認為奢儉最好的境界應該適度適中,做到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如若做不到,與其奢侈張揚而不謙遜,還不如因儉省謙退而固陋。也就是說,寧取晏子之儉而固,不取管仲之奢而狂。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注釋】蕩蕩;寬廣的樣子。  ②長:常。戚戚:憂愁的樣子。

          【語譯】孔子說:君子坦蕩寬廣;小人憂心忡忡。

          【解讀】本章孔子談君子小人的胸襟。君子的胸襟坦蕩舒泰,小人的胸襟悲戚憂愁?!盾髯?span lang="EN-US">·子道》篇有一段話:子路問孔子,君子亦有憂乎?孔子回答說: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小人的典型特征是患得患失,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原文】7.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釋】恭:莊重。

          【語譯】孔子溫和而嚴厲,威武而不粗暴,謙恭而安詳。

          【解讀】本章是對孔子儀態(tài)的描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言也厲。體現(xiàn)了孔子無過無不及的中和慈祥泰然的圣人氣象。
          ?  性情溫和的人一般難于嚴厲,孔子待人溫和,和厚之中自有師道尊嚴,溫這得中,故而溫而厲;人之威者易于猛,孔子尊嚴可畏自有其威,但可畏可近,威之得中,故威而不猛;孔子莊敬自恃墳,舒泰而不拘迫,安之得中,故謙恭而安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安德義論語解讀3——八佾篇第三
          安德義論語解讀—述而篇第七(8)
          述而篇第七
          《論語》述而篇第七
          安德義論語解讀
          論語 9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