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論語》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復的頭兩字或三字作為篇名,與內容一般不相關聯。本篇取“學而時習之”句中的“學而”兩字作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 “學而”篇,主要內容是談學習,側重談的是學習的對象,或者說談的是學習的具體內容,如:孝悌,忠信,仁愛,貧樂,富禮,溫、良、恭、儉、讓,以及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等內容,均為學習的對象。宋?朱熹也說:“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p> 【原文】 1.1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④,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釋】 ?、僮樱褐赣袑W問有道德的男子,或稱“夫子”,相當于“先生”?!墩撜Z》中一般指孔子,有時也指有子、曾子、閔子、冉子等。曰:即“說”。 ②時習:時,指“時中”,意即恰當的時候進行溫習(或演習)。 ③亦:語助詞。說:通“悅”,高興、快樂。 ④朋:“同門曰朋?!奔粗竿瑢W,泛指朋友。自:從。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學問有道德,別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慍(yùn):幽怨,未曾發(fā)泄的怨氣。 ⑥君子:君子在《論語》中有三種含義: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語譯】 孔子說:“學習,在恰當的時候溫習(或演習),不也是很愉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悶氣,不也是一個很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嗎?” 【解讀】 本章孔子談“學”“問”“行”,學則學仁,問則輔仁,行則安仁,以及快樂的人生態(tài)度。 第一句談“學”,即“學習”。在儒家文化中,“學”有兩重含義:第一,是品德的修養(yǎng),即仁、義、禮、信、孝、悌、忠、敬、溫、良、恭、儉、讓等品德的修養(yǎng),“仁”又是各種美德的總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養(yǎng)即學仁,學仁即學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獻知識的學習,學六藝,六藝有兩種,一種是高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一種是初級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初級六藝稱為技能性知識,形而下之學;高級六藝則是文獻知識,形而上之學?!傲暋奔礈亓暎M德修業(yè)方面的知識,在恰當的時間內溫習或演練,“溫故而知新”,快樂由此而產生。學的第一個含義為“進德”,第二個含義為“修業(yè)”,但以進德學仁為主。 第二句談“問”,即“學問”。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來玩,而是來切磋學問,互相請教。曾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又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討論學問,輔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樂嗎?孔門的“問”與孔門的“學”一樣,包括“進德”、“修業(yè)”兩個方面。 第三句談“行”,即社會實踐。進德修業(yè)后,學問大有提高,應該出來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效力盡忠。然而別人卻不了解你,怎么辦?發(fā)脾氣,生怨氣嗎?不對,應該是“不慍”。即不發(fā)脾氣,不生怨氣。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篇》) “仁者安仁”,用仁德來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慍不躁?!叭瞬恢粦C”,是一種十分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也是“學”、“問”應修煉達到的境界,這也是君子的標準之一。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賢,而仍蔽賢,抑才,你卻依然不慍不怒,境界則更為高遠。 這三句話,均涉及到一個“樂”字,佛教強調苦修,離苦而得樂,儒家自始至終強調“快樂”。如“貧而樂”,孔子自喻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述而篇》)吃粗食,喝淡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面對蒼天,仰依大地,其樂無窮??鬃淤潛P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币缓酗?,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樣的憂愁,顏回卻不改其樂??鬃雍退茏訉ι畹膽B(tài)度講究“樂”,對學習也講求“快樂而有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本章三句,第一句談學習之樂,即學仁之樂。第二句談問難之樂,即輔仁之樂。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自尋其樂,是一種修道悟道的快樂,即安仁之樂。君子之樂,是修養(yǎng)極高的快樂。 這三句話談的是“學”、“問”、“行”?!皩W”“問”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前兩句概括起來說,談的是“知”,第三句談的是“行”。儒家文化強調先知后行,知為行用,學習應該經世致用,知為社會服務,不應該為知識而知識,為學習而學習,應考慮學以致用。另外,第①句談學仁,第②句談輔仁,第③句談安仁。 三句話,三個“不亦……乎”連用,句式并列,層次清楚,思路通達,語意貫暢,義脈內注,聯系緊密。 【原文】 1.2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鮮矣;不好犯上③,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⑤!” 【注釋】 ?、儆凶樱盒沼校?,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3歲。相貌有些像孔子??鬃尤ナ篮螅组T弟子曾尊其為師,也稱其為“子”。 ②孝弟:孝,盡心敬養(yǎng)父母;弟(tì),通“悌”,指弟弟要順從兄長。犯:冒犯,違反。 ③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長等。鮮:少。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沒有這種情況。 ④務:專心致力于某事。本: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文中三個“本”字均指“孝”“悌”。立:確立,樹立。道 :指仁道。 ⑤仁:愛人,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表示人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或人際關系的一種道德。與:通“歟”,語氣詞。 【語譯】 有子說:“一個人若已具備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況就會稀少;不去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那更是不會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確立了,道也就產生了?!ⅰ屡c‘悌’德,乃是仁道的根本啊!” 【解讀】 本章談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境界。“仁”即愛人,敬養(yǎng)父母即表現為“孝”,親愛兄弟即表現為“悌”,友愛朋友即表現為“信”,關愛子女即表現為“慈”,效力祖國,恪盡職守,表現為“忠”,夫婦愛戀表現為“義”。以仁德為核心,對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現的仁愛則不同,他們分別是“孝”“悌”“忠”“信”“慈”“義”……。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 “仁”是治國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礎?!鞍偕菩橄取?,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愛的人,希望他忠君、愛國、恪盡職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國者自身當從孝做起,選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交朋友觀察他是否孝順,若為不孝子孫,你千萬遠離于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孝經》)孝必須經過教育而后形成。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現在多方面?!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中談到五種“非孝”的情況,可資參考: 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 居處,事君,為官,交友,作戰(zhàn),五者不達要求,均為“非孝”的表現,可見“孝”的重要性。 全章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一句“其為人也孝弟”;第二句,“而好犯上者,鮮矣”;第三句:“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環(huán)環(huán)相扣,順推致極。 第二層,對第一層遞進式的闡釋作了一個歸納,“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即“孝悌”,“孝悌”確立了,社會道德規(guī)范也就確定了。由“務本”到“立本”,由“本立”到“道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條理清晰。 第三層,全章結論,“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將“孝悌”與“仁德”緊密地聯系,雙股夾寫,兩股合一,絲絲入扣,強調“孝悌”乃“為仁之本”?!叭省蹦酥螄荆┮舱撸奚碇?,治國之本,不可殆忽,不可輕視。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p> 【注釋】 ?、偾裳粤钌呵裳?,動聽的假話;令色,偽善的面孔。 ②鮮(xiǎn):少。 【語譯】 孔子說:“善講動聽的虛言,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少有仁德啊?!?/p> 【解讀】 僅此七字,說盡天下阿諛逢迎之態(tài)?!扒裳浴薄傲钌眱蓛上鄬ΓY構并列?;ㄑ郧烧Z,說得好聽,脅肩諂笑,表情動人;說好聽的話給你聽,做好看的臉色給你看,他們的內心如何呢?“鮮矣仁”,包藏禍心,口蜜腹劍?!磅r矣仁”,是一個主謂倒裝句,強調的是“仁鮮矣”。 “仁者愛人”,從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來看,重在主動理解,真誠寬容;重在傾心關注,力行扶助;重在見賢思齊,舉賢進能。仁者這番“愛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飾外表專求取悅的人根本辦不到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③?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④?傳不習乎?⑤” 【注釋】 ?、僭?姓曾,名參,字子輿,是孔子最小的學生之一,小孔子46歲。他注重內求,處事謹慎。 ②三:確數,即三個方面。?。鹤晕曳词?。三省:即從三個方面進行自我反省。吾身:自身。 ③為:介詞,替、給。忠:盡心竭力。 ④信:信實、誠信。 ⑤傳:傳授。 【語譯】 曾子說:“我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交往,信守諾言了嗎?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溫習了嗎? 【解讀】 本章記載曾子的內省之功。 曾子的三個問句,用“不 …… 乎”句式,使義脈內通,問而不答。今天讀來也似問給后人回答,藹然亞圣之風,諄諄教誨,如在耳畔,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這是孔門弟子每天正心修身的課程,三省的“三”字是實數,即從三個方面反省。 首先是“忠”。“忠”是盡心竭力以愛人,忠表現在多方面,對自己要求,“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表現為敬業(yè)之忠;“臣事君以忠”,對上級,對領導,對君王盡心竭力,表現為忠君之忠;“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從道不從君,表現為忠道之忠。另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曾子每日慎獨靜坐反思,所慮之“忠”,屬忠人之“忠”。 第二是“信”。“信”即仁愛之心表現在對朋友的友愛。友愛的基礎即講信用,“信”是維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軏,小車無輗,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篇》)“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信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篇》)“忠”“信”是儒家道德條目中重要的兩條,內忠外信是進德之本。 第三條是“習”,是修業(yè)之本,“習”即溫習,在實踐中操作,履行所學到的知識,所謂“身體力行”,“躬行履踐”,皆是“習”的范圍。進德修業(yè)是孔門弟子旦夕不忘的大事,尤其是孔門高足曾參更是如此。 【原文】 1.5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②,節(jié)用而愛人③,使民以時④?!?/p> 【注釋】 ?、?道:通“導”,引導,管理,治理。乘(shèng):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周制天子土地方圓千里,兵車萬乘;諸侯土地方圓百里,兵車千乘?!扒С恕?,借代的修辭手法,指代諸侯國。 ②敬:敬業(yè)、努力、認真。 ③ 用:財用。 ④ 以時:根據一定的時節(jié)?!笆姑褚詴r”的意思是役使勞力時,不影響農業(yè)生產。 【語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臨事要敬業(yè)、守信,要堅持節(jié)制財用,熱愛民眾,動用民力而不違農時?!?/p> 【解讀】 本章說的是正心、修身、進德、修業(yè),學而優(yōu)則仕之后,治國平天下時的五大要領,“敬”、“信”、“節(jié)”、“愛”、“時”。 ①敬業(yè)精神。“敬事”是指工作態(tài)度,對工作嚴肅認真,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竭力,每日都要反?。骸盀槿酥\而不忠乎?” ?、谥v究信用?!靶拧笔菫槿?、存身、立民的根本,“民無信不立。”(《顏淵篇》)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為官一方,必須講信譽,上不信則下生疑,下生疑則事不成。曾子的“三省”是有關個人進德修業(yè)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這里孔子說的則是為官后“治國平天下”,是對“修身”的實施與運用。 ?、酃?jié)省財政開支。君子治理國家,注重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諸葛亮曾勸誡他的兒子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澹泊無以明志。”《易經》上說“君子以儉德辟(避)難”,講的都是“節(jié)用”的問題。 ④體恤愛護百姓。施行仁政,不以暴施強,不行苛政?!皭廴恕奔纯鬃訉W說的核心思想,即“仁”?!叭省卑膬热輼O多,以后將在各章中逐次談到。 ?、荨笆姑褚詴r”。孟子的理解是:“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孔子思想作了具體的發(fā)揮。 至今為止,凡為官一任,均需注意此五大要領。 “道千乘之國”一句總起,后三句分述,文辭簡潔,章法嚴謹。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②。” 【注釋】 ?、?弟子:泛指為人弟與子者,此指年紀幼小的人。 ② 文:指古代文獻。 【語譯】 孔子說:“弟子在家要行孝道,出外要行悌道,要言行謹慎而講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而與仁德相親近。實行這些,如果還有余,就可用來學習文獻知識?!?/p>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的教學觀。先“德”而后“文”,德有“孝”、“悌”、“謹”、“信”、“愛”、“仁”。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前兩句總領,“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一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guī)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是死啃書本,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鬃咏逃龑W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后;進德在前,修業(yè)在后。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 【原文】 1.7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③,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約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4歲。子夏家境清寒,但他是一個講究氣節(jié)的人,具有臨難不茍,臨危不懼的氣概。 ② 賢賢:前一“賢”字作動詞,尊重的意思;后一“賢”字作名詞,指有才德的賢人;“賢賢”意思是尊重有才德的賢能之人。易:變易,改變。色:即臉色。“易色”即改變平日隨意的臉色,使之顯得莊嚴肅穆。 ③ 事:作動詞,侍奉的意思。 【語譯】 子夏說:“崇尚賢德,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身體力行,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說他從未學習過相關知識,但我也會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解讀】 本章亦是孔子德先而文后的教學觀,德有“敬”、“孝”、“忠”、“信”。 一個人面世做人,不可不慎,前四句并列,一氣呵成。子夏談的是對待四種人應掌握的尺度和標準,①賢德之人,②父母,③君主(或是上級),④朋友。對賢德之人,要恭敬虔誠,面部表情要莊嚴肅穆,不要嘻皮笑臉,吊兒郎當。對父母,應盡孝道,講究盡心,心到即可。對君主講究盡心竭力,“能致其身”,事君以忠。對朋友講究“言而有信”。恭敬、盡孝、盡忠、守信,對四種不同的人都要真誠、懇切,不可造次,不可虛偽。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孔子強調修德是第一位老師,做人是第一要事,人做好了,即使是沒有讀書,我也認為他有學問了。 【原文】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①,學則不固②。主忠信③,無友不如己者④。過,則勿憚改⑤?!?/p> 【注釋】 ①重:穩(wěn)重、莊重。威:威嚴。 ②固:閉塞不通。 ③忠信:忠誠,講信用。主忠信:以忠誠信實為根本,主,意動用法,“以……為根本”。 ④友:意動用法,是“以……為友”?!盁o友不如己者”是說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⑤過:作動詞,犯過失。憚(dàn):害怕。 【語譯】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則不牢固。要以忠信為根本。不要與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過錯,不要怕改正?!?/p> 【解讀】 本章孔子談君子的莊重威嚴以及學習、交友、改過等話題。 本章三句話,采用的是否定順推的邏輯推理,“不重”即不自重、不自尊。“不威”即沒有威望。 第①句“不固”指學問的根基不牢。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因二果,孔子用否定句強調“自重”的重要性。若用肯定句從正面肯定,加以順推,應為“君子重,則威,學則固?!钡谝痪鋵懽鹬刈约?。 第②句寫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則要做到“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即“主忠信”。忠信到底應如何落實呢?要慎交友,不要與那些不講忠信,在德行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不能愚忠妄信,把“忠信”落實到具體的對人的識別上去。 第③句談的是改過的問題?!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弊约河辛诉^錯,不要害怕改正,因為“過而不改,是謂過也”,錯上加錯。 因此,三句話綜合起來①②句并列關系,③句是前兩句的順推結果。由嚴格律己推衍到識人知人;由識人知人,往復到反觀自己。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斷地完善自我,升華自我,體現出人的價值所在。 另外,“君子”有仁君子,智君子,勇君子之分,本章的“君子”當是指不重,不威,不固,不知改過,亢進輕躁的勇君子。對這類勇君子,孔子告誡其交友當慎,尤其是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
更多資訊,更多精彩,盡在鐘鳴網絡 www.21v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