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嘔吐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一、條文分析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28)
嘔家:頻繁嘔吐之人。
支飲:水飲停留在胸膈。
渴,津液受損。不渴,有支飲。
水飲,沒有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水,時間長了,影響脾胃的消化,因而產(chǎn)生嘔吐。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2)
痰飲:水邪留于腸胃。
懸飲:水停留在膈下。
溢飲: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支飲:水飲停留在胸膈,上迫于肺,肺失肅降,胸膈不利。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41)
病人呢,你怎么知道他是“飲家”?......這個條辯講的就是這個,病人呢先渴,口渴你拿水給他喝,喝了就吐掉,這就是“水停心下”,這個就是“飲家”。
當我們發(fā)現(xiàn)里面有多余的水停在內(nèi)臟之間,或者是組織、或者胸肋之間的時候,我們要趕快把它去掉,為什么?因為這個水就是最好的生疾病的環(huán)境。——倪海廈
二、方藥分析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滌飲,又降逆和中止嘔,是為君藥。生姜辛溫,為嘔家之圣藥,降逆止嘔,又溫胃散飲,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藥又兼佐藥之用。二藥相配,使痰祛飲化,逆降胃和而嘔吐自止。
張仲景呢因為生姜本來就是解半夏的毒,所以他就放生半夏下去。....你再用姜半夏,是不是多此一舉,對不對,直接用生半夏,生半夏去惡心,去嘔吐,利水的力量很強,一劑下去就中了。——倪海廈
小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得升發(fā),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獲苳去水,下腎逆之安神,神安則悸愈矣。——金匱玉函經(jīng)
半夏跟生姜就是小半夏,再加一味藥---茯苓,這個藥什么時候用,就是平常都是好好的,突然之間就是嘔吐得很嚴重,心下痞,胃里面,胃脘很不舒服。怎么辦呢,那就要用小半夏湯加茯苓把這個水排掉。
三、辯證治療
主證:惡心嘔吐 心下痹滿 眩暈心悸 舌苔白滑
病機:胃中停飲,胃失和降
治法:散飲降逆,和胃治嘔
方藥:小半夏湯(或加茯苓)
四、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多種原因?qū)е碌膰I吐。也可治療心悸,胸悶氣短,渾身無力,心里煩悶,頭昏,頭眩,睡眠質(zhì)量不好等癥狀。
五、臨床醫(yī)案
袁某,男,37歲?;几哐獕翰?,頭目眩暈,嘔吐時發(fā),心悸,脘部作痞,脈弦滑,舌苔白滑。辨證:嘔吐悸眩痞俱見,此乃膈間水飲也。處方:半夏15g,茯苓30g,生姜15g。服6劑痊愈。——劉渡舟驗案
格桑某,女,30歲,藏族牧民。因飲食生冷而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時喜溫、喜熨、喜按,腹脹,食欲減退,吞酸噯氣,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脈微沉緊。為過食生冷,寒積于中,陽氣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溫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半夏(先煎半小時)40克,茯苓30克,生姜30克。服藥4劑后諸癥全部消失而愈。——《四川中醫(yī)》(198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