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風熱血燥,風熱之邪外襲。郁久則血熱風燥,血虛則生風,氣血阻滯,肌膚失養(yǎng);或因過食肥肉油膩,辛辣酒類之食物而導致腸胃運化失常,生濕生熱,蘊積肌膚而發(fā)病。
片狀紅斑丘疹,泡疹,表面有干燥性糠秕樣鱗屑,或薄或厚,瘙癢,或有糜爛滲液,或皮屑少,表面濕潤,基底部淡紅或蒼白。發(fā)生在皺褶部,紅斑邊界清楚,鱗屑少,表面柔軟而濕潤;發(fā)生頭面可伴有脫發(fā)及眉毛脫落。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一般可分為脫屑型和結痂型兩類。
1.蛇膽膏
【組成】蝮蛇的膽汁0.5毫升,雪花膏500克。
【制法】藥膏。將上藥混合,調勻成膏,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日早、晚先用溫水洗臉,待干后,取膏涂擦皮損處。
【功能】消炎、殺蟲、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瘡。
【附記】引自胡熙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孫迅方。治療322例脂溢性皮炎患者,治愈率為83.2%,10日內痊愈91例,30日內大多數(shù)即治愈。
2.黃冰膏
【組成】生大黃100克,冰片20克,食醋250克。
【制法】藥膏。先將前二味共研細末,入食醋瓶中密封浸泡7天。待變成深棕色后方可應用。
【用法】外用。涂擦患部,日涂3次。
【功能】清熱解毒化濕。
【主治】脂溢性皮炎。
【附記】引自胡熙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文明昌方。治療45例,其中痊愈(癥狀消失,皮損消退)20例,顯效(癥狀消失,皮損好轉)15例,有效(癥狀改善,皮損好轉)5例,無效(癥狀皮損均無改善)5例。注意:治療時先用酒精消毒患處,再涂本方。有滋液外溢者,先用清熱收斂之品治療,然后再用本方。用藥后皮膚有輕度刺激,幾分鐘后便消失。治療中忌辛辣刺激食品,保持皮膚清潔,禁用堿性強的化妝品。
3.皮炎膏
【組成】花椒60克(炒熟),輕粉30克(微煅),枯礬30克,硫黃30克(微煅),銅綠30克(炒)。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用香油適量調勻成軟膏狀,收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膏涂擦患處,每日涂擦2次。
【功能】解毒殺蟲、收濕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
【附記】引自程爵棠《百病中醫(yī)熏洗熨擦療法》。屢用效佳,通常用藥1~2料即愈。驗之臨床,效果滿意。
4.五味大黃膏
【組成】生大黃100克,川黃連50克,苦參50克,白鮮皮50克,冰片20克。
【制法】藥膏。先將上藥分別研為極細末,用食醋600毫升浸泡上藥1周后,攪拌均勻,膏成,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治療時,先按常規(guī)消毒皮膚,再涂擦此藥膏,每日涂3~4次。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
5.三白地膚膏
【組成】何首烏300克,生地黃200克,野菊花200克,白蒺藜150克,羌活150克,白鮮皮150克,地膚子150克,黑芝麻150克,白芍藥120克,赤芍藥120克,牡丹皮120克,生大黃100克。
【制法】膏滋。上藥除黑芝麻、生大黃分研細末外,余藥加水煎煮3次,濾汁去渣,合并濾液,加熱濃縮為清膏,麻、生大黃細粉,并加蜂蜜300克,一并投入清膏中攪勻收膏即成。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白開水調服。
【功能】涼血解毒、養(yǎng)血潤膚、祛風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
【加減】若頭暈者,加枸杞子100克,天麻100克,鉤藤100克;若失眠者,加酸棗仁100克(炒),遠志100克,土茯苓100克;若大便秘結者,加白術200克,柏子仁150克。頭皮癢甚,可加用百部30克,煎水洗頭。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筆記》。多年應用,療效滿意。據(jù)臨床觀察,有效率可達100%,其中治愈率可達91%以上。服藥期間,忌食辣椒及油膩之品,并忌煙、酒。
6.摩風膏
【組成】麻黃30克,羌活60克,升麻12克,防風12克,當歸9克,白及6克,白檀香6克,香油310毫升,黃蠟15克。
【制法】藥膏。將上藥浸入香油內,5天后文火熬黃,去渣,加入黃油熔化,攪至冷成膏。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膏涂抹患處,日涂3次。
【功能】疏風解毒、活血止癢。
【主治】面游風(脂溢性皮炎)。
【附記】引自清代吳謙《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屢用神效。
7.朱連散
【組成】朱砂、黃連各等分。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濕疹用水,皮炎用香油調和成稀糊狀,薄涂患處,越薄越好。每日涂1~2次。
【功能】清熱、收濕、止癢。
【主治】溢脂性皮炎,急慢性濕疹(皮炎)。
【附記】引自《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劉光起方。屢用皆效。
8.祛風換肌丸
【組成】威靈仙30克,石菖蒲30克,何首烏30克,苦參30克,牛膝30克,蒼術30克,大胡麻30克,天花粉30克,甘草15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
【制法】酒丸。上藥共研細末,和勻,以新安酒跌丸如綠豆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1~2次,白開水送下。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止癢。
【主治】白屑風及紫白癜風,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諸瘡,瘙癢無度,日久不絕,愈之又發(fā)均宜服之。
【附記】引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屢用神效。服藥期間忌食牛肉、火酒、雞、鵝、羊等發(fā)物。
9.潤肌膏
【組成】當歸15克,紫草3克,麻油120毫升,黃蠟15克。
【制法】藥膏。將前二味藥與麻油同熬,至藥枯濾清,將油再熬,入黃蠟,化盡,傾入瓷碗中,待冷聽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涂擦患處。擦之。
【功能】涼血潤肌、活血止癢。
【主治】白屑風、皸裂癥。
【附記】引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屢用效佳。
10.地菊口服液
【組成】野菊15克,生地黃15克,赤石脂15克,牛蒡子10克,丹皮10克,荊芥9克,防風9克,生薏苡仁30克,白礬12克,甘草6克。
【制法】濃縮液。上藥加水煎煮3次,濾汁去渣,合并濾液,加熱濃縮成口服液。每毫升內含生藥2克。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能】涼血清熱、祛風利濕。
【主治】濕性脂溢性皮炎。
【加減】發(fā)熱口渴明顯,皮疹鮮紅,以丘疹為主,便干溲黃少許者,加生槐米15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濕重(以水皰、糜爛為主)者,加苦參9克,云茯苓12克,滑石20克;瘙癢明顯者,加蟬衣6克,僵蠶9克,白鮮皮15克,頭面部顯著者,加羌活6克,蔓荊子12克,薄荷6克;油膩性痂皮明顯者,加蒼術12克,白術12克,山楂15克;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黃6克(研沖)。
【附記】引自《名醫(yī)治驗良方》。張君喜方。治療30例,結果痊愈20例,好轉6例,無效4例??傆行蕿?6.87%。
11.硫雄膏
【組成】升華硫20克,雄黃15克,冰片5克,25%百部酊30毫升,25%蛇床子酊30毫升,軟皂加至1000克,香精適量。
【制法】藥膏。①加適量水(約200毫升)于軟皂中,加溫使之溶為均勻的稀糊狀物。②研細硫黃和雄黃,分次加入溶化的軟皂中,并攪拌均勻。③將冰片溶于百部酊和蛇床子酊中,在不斷攪拌下逐漸滴加于上述已放置稍冷的混合物中。④最后加入香精適量,繼續(xù)攪拌冷卻至半固體狀,分裝即得。
【用法】外用。先將頭發(fā)淋濕,涂適量(約4~5克)上藥于頭發(fā),反復搓揉10~20分鐘,使其與頭發(fā)充分接觸作用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對皮膚瘙癢患者,可在洗澡時以藥膏涂洗患處,待20分鐘后,以清水洗凈。每周用藥1~2次。
【功能】消炎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筆記》。屢用屢驗,療效滿意。一般2~3次即愈,較頑固者5~6次可愈。
12.銀龍地黃膏
【組成】龍膽草150克,金銀花150克,羌活150克,白蒺藜150克,生地黃250克,白鮮皮150克,地膚子150克,野菊花150克,何首烏150克,薏苡仁300克,土茯苓100克,牡丹皮120克,赤芍藥100克,紫草100克,黑芝麻150克,生大黃100克。
【制法】膏滋。上藥除黑芝麻、生大黃研細末外,余藥加水煎煮3次,濾汁去渣,合并濾液,加熱濃縮為清膏,再將黑芝麻、大黃細末并加蜂蜜300克,飴糖100克,一并投入清膏中攪勻收膏即得。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白開水調服。
【功能】清熱涼血、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加減】便秘者,加柏子仁150克;失眠者,加炒棗仁250克;頭暈者,加枸杞子150克。頭損部癢甚者,用松升30克水煎外洗患部,日洗2次。
【附記】引自《臨床驗方集》。程爵棠師傳秘方。屢用效佳。
13.黃龍散
【組成】苦參、白鮮皮、土茯苓、大黃、龍膽草、硫黃、雄黃、地膚子各等分。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取此散適量,用麻油或凡士林調勻成軟膏狀,涂擦及損區(qū),日涂3次。同時配服龍膽瀉肝丸(中成藥),每次服10次,日服2次,白開水送下。
【功能】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筆記》。屢用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