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因:宋代《嚴(yán)氏濟(jì)生方》云“多由飲食不節(jié),醉飽無時,恣食肥膩,久坐濕地,性欲眈著,強(qiáng)忍不便,逐成陰陽不和,關(guān)格壅塞,風(fēng)熱下行,乃成五痔”。由此說明過食炙博,肥膩,生冷,辛辣,或饑飽失常,或飲酒過度等飲食不節(jié);或久坐久立,或久坐濕地,或負(fù)重遠(yuǎn)行,或房事過度等起居失慎;或由宿疾繼發(fā)(如瀉痢日久,或長期便秘,或妊娠生產(chǎn),腹部腫瘤等)等因均可使風(fēng)燥濕熱內(nèi)生,氣血不調(diào),以致經(jīng)絡(luò)阻滯,瘀血濁氣下注肛門,氣血凝滯所致。或便時努張,或用力負(fù)重,或梅毒傳染而成。
癥狀:《嚴(yán)氏濟(jì)生方》云:“肛門生物,或左或右,或內(nèi)或外,或狀如鼠奶,或形如櫻桃,或膿或血,或癢或痛,或軟或硬,或界或腫,久之則成漏矣?!比缫詢?nèi)痔為例,初期痔核較小,質(zhì)柔軟,痔面鮮紅色,或青紫色,便時痔核不脫出肛外,便后出血,呈滴狀或噴射狀,血色鮮紅,不與糞便相混,呈間歇性發(fā)作。中期痔核較大隆起,便時痔核脫出肛外,便畢自行回納,便后出血比初期減少。后期痔核更大,質(zhì)地較大,表面微帶灰白色,便時痔核脫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噴嚏或站立時也會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后才能回納,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一般無疼痛感覺,中后期有肛門墜脹,瘙癢,如痔核嵌頓,可致腫痛,糜爛,壞死,甚至化膿,繼發(fā)肛漏等證。外痔一般無疼痛,又不出血,僅覺肛門部有異物感。偶覺疼痛,內(nèi)外痔則兼具兩者癥狀。
【組成】地榆炭156克,黃連150克,黃芩150克,防風(fēng)150克,生大黃150克,荊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黃250克,豬大腸5副。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10天為1療程。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腸通便。
【主治】內(nèi)痔出血,內(nèi)痔脫出并栓塞,混合痔等。
【加減】痔核脫出不能回復(fù),或合并血栓性外痔,以及肛裂者,可加熏洗藥:銀花30克,川黃柏30克,苦參片30克,漏蘆30克,瓦花30克,樸硝15克。上藥煎湯熏洗一日2次,每次15分鐘。水燙時熏,待溫坐浴。
【附記】引自胡熙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陳松山方。治療圍產(chǎn)期痔瘡47例(妊娠期患病34例,產(chǎn)后患病13例),其中內(nèi)痔20例,內(nèi)痔脫出并栓塞8例,肛裂9例,混合痔10例。結(jié)果:1療程治愈者12例,2~3療程治愈者18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3例??傆行蕿?4%。
2.白仙丸
【組成】白及80克,仙鶴草30克,地榆80克,三七50克,黃連50克,乳香50克,血竭50克,明礬50克,大黃50克,冰片25克(后人)。
【制法】油丸。上藥共研細(xì)末,過120目篩,取藥末520克,加入半合成甘油脂肪酸910克作基質(zhì),放在瓷碗內(nèi)加熱,至全熔解后,最后加入冰片末,攪拌均勻,然后倒人冷卻的涂有潤滑油的模中,至稍微溢出為度,待冷卻后,用刀切除溢出部分,而后開模將栓劑取出包裝。放置在30℃以下冷處保存?zhèn)溆谩?/span>
【用法】外用。每取1粒,于便后或睡前塞入肛門內(nèi)2厘米處為適度。每日上藥1~2次。
【功能】涼血止血、消炎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程爵棠《名醫(yī)百家集驗高效良方》。蘇明亮方。治療350例,痊愈143例,顯效152例,好轉(zhuǎn)36例,無效19例??傆行蕿?4.6%。蘇氏臨床應(yīng)用本方9年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性反應(yīng)。
3.二甲散
【組成】穿山甲粉0.6克,人指甲少許(炒,研末)。
【制法】散劑。上藥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上為1次量,日服2次,三花酒沖服。
【功能】活血、軟堅、化痔。
【主治】內(nèi)痔。
【附記】引自程爵棠《民間秘方治百病》。屢用效佳。
4.痔靈丸
【組成】刺猬皮2份,赤芍藥2份,白芷2份,當(dāng)歸2份,防風(fēng)2份,丹參2份,五倍子2份,生地黃3份,黑槐花3份,黑地榆3份,大黃1份。
【制法】蜜丸。先取當(dāng)歸、芍藥、丹皮、生地各15克,煎水濃縮后,拌和上藥粉,并加煉蜜適量調(diào)和為丸,每丸重10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飯后溫開水化服。15天為1療程。
【功能】涼血清熱、養(yǎng)血止血。
【主治】初、中期內(nèi)痔出血。
【附記】引自胡熙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李萬石方。治療102例,其中,痊愈30例,顯效53例,無效19例??傆行蕿?1.9%。
5.二味甘石膏
【組成】爐甘石30克,女貞葉30克,艾葉30克,冰片3克,芝麻油50毫升。
【制法】藥膏。先將前四味藥分別研為極細(xì)末,混合均勻,徐徐加入芝麻油中,攪勻成膏狀,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根據(jù)痔瘡大小,取藥膏1~2克,涂搽患處。用藥前應(yīng)排凈大便,不需包扎。每晚用藥1次。3次為1療程。
【功能】消腫斂瘡。
【主治】外痔。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xué)筆記》。屢用效佳。曾經(jīng)治療外痔150例,用藥2~4療程,均獲痊愈。
6.痔瘡膏(一)
【組成】白及80克,五倍子80克,地榆80克,田三七50克,川黃連50克,血竭50克,生大黃50克,白礬50克,乳香50克,沒藥50克,仙鶴草50克,生甘草30克,冰片20克,蜂蜜適量。
【制法】藥膏。先將前13味藥分別研為極細(xì)末,再混合均勻,徐徐加入蜂蜜適量調(diào)成軟膏狀,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先清潔患處,取藥膏適量,涂搽患處,外蓋消毒敷料,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次。便后或睡前必須各換藥1次。
【功能】涼血活血、解毒消腫、止血斂瘡。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xué)筆記》。屢用效佳。曾治療500例,結(jié)果:痊愈465例,顯效35例??傆行蔬_(dá)100%。
7.七厘膏
【組成】七厘散30克,黃連素40片。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以蜂蜜適量調(diào)勻成軟膏狀,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先以溫開水3000毫升,加高錳酸鉀1克,洗浴肛門約30分鐘,待局部干燥時,將藥膏涂于肛門內(nèi)外患處。每晚用藥1次。
【功能】清熱燥濕、活血通絡(luò)、消腫止痛。
【主治】內(nèi)痔、外痔。
【附記】引自程爵棠《單方驗方治百病》。屢用效佳。治療260例,治愈248例,好轉(zhuǎn)12例。治療時間最短者10天,最長者20天。忌食辛辣及煙酒,盡量避免重體力勞動。
8.臟連丸
【組成】黃連120克,黃芩720克,赤芍藥240克,當(dāng)歸240克,槐花360克(炒),阿膠珠240克,槐角480克(蜜炙),地榆炭360克,荊芥穗240克,豬大腸8尺(洗凈),地黃360克。
【制法】蜜丸。先將黃連軋為細(xì)末,裝人豬大腸內(nèi),兩頭扎緊,置入鍋中,以適量清水,加熱煮爛取出,其余槐角等九味共軋為粗末,與豬大腸,黃連同搗爛,曬干或低溫干燥,軋為細(xì)末,和勻過80~100目篩。取煉蜜[每藥粉300克,約用煉蜜(110℃)363克,和藥時蜜溫85℃]與上藥粉攪拌均勻,成滋潤團(tuán)塊,分坨,搓條,制丸,每丸重9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熱止血。
【主治】由腸胃風(fēng)熱,轉(zhuǎn)于血分引起的臟毒下血,日久不止,肛門墜痛,痔瘡掀腫。
【附記】引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屢用效佳。
9.痔瘡?fù)?/span>
【組成】刺猬皮30克(炙),銀花30克,槐花30克(炙),檳榔7.5克,乳香4.5克(炙),黃連21克,沒藥2.5克(炙),當(dāng)歸尾7.5克,穿山甲2.5克(炙),赤芍藥4.5克,防風(fēng)4.5克,紅花6克,白芷4.5克,木香2.5克,甘草3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軋為細(xì)粉,和勻過80~100目篩,再取煉蜜[每藥粉300克,約用煉蜜(120℃)300克,和藥時蜜溫100℃]與上藥粉攪拌均勻,成滋潤團(tuán)塊,分坨,搓條,制丸,每丸重6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至2丸,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熱解毒、止痛破瘀。
【主治】由濕熱蘊結(jié)于大腸形成臟毒,肛門腫痛流血,痔瘡,瘺瘡久不痊愈。以及腸風(fēng)便血。
【附記】引自《吉林省中藥成方選集》。屢用效佳。孕婦忌服。
10.痔瘺丸
【組成】大黃120克,槐花120克(炒),胡黃連120克,當(dāng)歸尾120克,桃仁90克,象牙屑90克,郁李仁90克,芒硝90克,石決明90克,荊芥穗15克,雄黃15克,滑石30克,乳香30克(醋炙),京墨60克,沒藥30克(醋炙),刺猬皮30克(滑石燙),穿山甲30克(醋炙)。
【制法】蜜丸。先將雄黃軋為細(xì)末,過籮,桃仁、郁李仁軋碎,其余大黃等十四味共軋為細(xì)末,并在桃仁、郁李仁碎料中,陸續(xù)摻人大黃等細(xì)粉,軋細(xì),和勻過80~100目篩。再將雄黃細(xì)粉置乳缽內(nèi),陸續(xù)與大黃等細(xì)粉,用套色法配研均勻,過篩。然后取煉蜜[每藥粉300克,約用煉蜜(110℃)360克,和藥時蜜溫100℃]與上藥粉攪拌均勻,成滋潤團(tuán)塊,分坨,搓條,制丸,每丸重9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火解毒、化痔散結(jié)。
【主治】由濕熱結(jié)于大腸血絡(luò)引起的痔瘺腫痛,大便下血。
【附記】引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jì)南方)。屢用效佳。
11.搜風(fēng)順氣丸
【組成】大黃150克(酒蒸),山藥90克,車前子90克(鹽水炒),獨活30克,枳殼30克(麩炒),火麻仁90克,菟絲子30克,檳榔30克,郁李仁90克,牛膝90克,防風(fēng)30克。
【制法】蜜丸。上藥除牛膝、火麻仁、郁李仁外,將余藥大黃等八味藥共軋為細(xì)末,取部分細(xì)粉與牛膝同搗爛,曬干或低溫干燥,軋為細(xì)粉,與上余藥粉和勻。再將火麻仁、郁李仁軋碎,陸續(xù)摻入大黃等細(xì)粉軋細(xì),和勻過80~100目篩。取煉蜜[每藥粉300克,約用煉蜜(115℃)330克,和藥時蜜溫100℃]與上藥粉攪拌均勻,成滋潤團(tuán)塊,分坨,搓條,制丸,每丸重9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至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搜風(fēng)順氣、潤腸通便。
【主治】由胃腸積熱引起的胸膈痞滿,大便燥結(jié),腸風(fēng)下血,痔瘡,瘺瘡,腰膝酸疼等證。
【附記】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屢用效佳。孕婦慎服。
12.槐角丸
【組成】槐角120克(蜜炙),防風(fēng)60克,地榆60克,枳殼60克(麩炒),當(dāng)歸60克,黃芩60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軋為細(xì)粉,和勻過80~100目篩。取煉蜜[每藥粉300克,約用煉蜜(120℃)450克,和藥時蜜溫100℃]與上藥粉攪拌均勻,成滋潤團(tuán)塊,分坨,搓條,制丸,每丸重9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涼血止血。
【主治】由大腸熱盛,濕熱郁結(jié),引起痔瘺腫痛,大便下血。
【附記】引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和劑局方)。屢用效佳。
13.二分丸
【組成】蒼術(shù)480克(米泔水炙),荊芥穗480克,刺蒺藜480克(鹽水炒),苦參480克,蜂房480克(炒黃),胡黃連240克,穿山甲240克(醋炒),山藥480克,馬錢子960克(炙去毛),槐花240克(炒),刺猬皮240克(滑石燙)。
【制法】水丸。上藥共軋為細(xì)粉,和勻過80~100目篩,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曬干或低溫干燥。每干丸300克,另取滑石粉66克為衣,闖亮,曬干,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散風(fēng)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由濕熱下注引起的痔瘺,肛門腫痛等癥。
【附記】引自《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屢用效佳。忌食辛辣之物,孕婦忌服。
14.胡連追毒丸
【組成】胡黃連60克(姜妙),刺猬皮60克(燙),麝香0.6克。
【制法】水丸。先將麝香研細(xì),再將胡黃連、刺猬皮二味共軋為細(xì)粉,和勻,過80~100目篩。再將麝香細(xì)粉置乳缽內(nèi),陸續(xù)加入胡黃連、刺猬皮細(xì)粉,配研均勻,過篩。取上藥粉,用冷開水泛為小丸,陰干。每干丸300克,另取滑石粉66克為衣,闖亮,曬干,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消腫解毒、清熱化滯。
【主治】由大腸滯熱引起的肛門腫痛,痔瘡痿瘡,刺癢難忍,膿水常流。
【附記】引自《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醫(yī)宗金鑒)。屢用效佳。忌食辛辣之物。
15.九華膏
【組成】滑石600克,月石120克,龍骨120克,川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18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以凡士林調(diào)勻成20%軟膏,備用。
【用法】外用。每取少許,涂敷患處。
【功能】消腫止痛、生肌潤膚。
【主治】內(nèi)外痔肛裂,肛痿發(fā)炎及術(shù)后。
【附記】引自顧伯康《中醫(yī)外科學(xué)》。屢用效佳。
16.廣濟(jì)療痔膏
【組成】藜蘆25克,大黃25克,黃連25克,川楝子14枚,桃仁14枚,巴豆4枚,蓖麻4枚,豬脂1000克。
【制法】藥膏。上藥除大黃、黃連研細(xì)外,余藥入豬脂加熱熬至藥枯,去渣,煉油,離火,再將大黃、黃連細(xì)粉兌入膏內(nèi)和勻即成。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取藥膏適量,外敷患處。
【功能】清熱拔毒、消腫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屢用神效。
17.生肌軟膏
【組成】皮硝0.05克,甘草5克,蚰蜒1條。
【制法】藥膏。將上藥研細(xì),搗爛和勻成膏,成條晾干備用。
【用法】外用。插入瘺管內(nèi)。
【功能】消腫、化核、生肌。
【主治】肛瘺。
【附記】引自中醫(yī)研究院《驗方研究參考資料》。屢用效佳。
18.枯痔散(一)
【組成】白砒6克,白礬60克,月石6克,雄黃6克,硫黃6克。
【制法】散劑。上藥各研細(xì)末,除硫黃外,混合裝入罐內(nèi),用紙封閉。中間剪一1.5厘米孔,將罐置于炭火上煨,有黃煙出,待黃煙變青煙至煙量少時放入硫黃。待青煙盡,罐內(nèi)響聲消失,取下冷卻,倒出細(xì)末,過2個月后方可使用。
【用法】外用。外摻患處。
【功能】腐蝕。
【主治】內(nèi)痔。
【附記】引自顧伯康《中醫(yī)外科學(xué)》。屢用效佳。
19.枯痔散(二)
【組成】白礬100克,蟾蜍10克,輕粉20克,砒霜50克,天靈蓋2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細(xì)末,放新鐵鍋內(nèi),粗瓷碗蓋,鹽泥封,炭火煅二炷香后取出為末,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外摻患處。
【功能】腐蝕、拔毒。
【主治】痔核。
【附記】引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屢用有效。
20.痔瘺內(nèi)消丸
【組成】炒槐角240克,生地黃240克,大黃150克,炒枳殼120克,當(dāng)歸180克,白芷120克,焦地榆120克,黃連120克,黃芩120克,炒二丑120克,梔子120克,甘草120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粒,每日服1~2次,飯前溫開水送服。以大便通利為適度,服藥后大便仍干燥者,可增服至50粒,大便稀瀉者,須停服或減量服。
【功能】清熱利便、止血止痛。
【主治】痔瘺腫痛,大便干燥,肛門破裂疼痛下血者。
【附記】引自《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王芳林祖?zhèn)髅胤健矣眯Ъ选?/span>
21.象牙化管丸
【組成】蒸槐角120克,焦地榆60克,黃連60克,胡黃連120克,象牙末120克,茯苓60克,刺猬皮60克,當(dāng)歸身60克,黃芩30克,乳香珠24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為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0~50粒,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連服能減輕或治愈。
【功能】清熱解毒、化腐止痛。
【主治】嚴(yán)重復(fù)雜性肛門瘺管,凡不適宜或不愿手術(shù)者,肛門流膿疼痛日久者。
【附記】引自《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王芳林祖?zhèn)髅胤?。屢用效佳?/span>
22.胡連散
【組成】胡黃連15克,血竭9克,兒茶9克,熊膽9克,麝香9克,冰片9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每取此散適量,以冷開水調(diào)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功能】養(yǎng)陰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陜西省衛(wèi)生廳《陜西中醫(yī)驗方選編》。李白生方。屢用效佳,一般用藥20日左右可愈。
23.藤黃散
【組成】藤黃2.1克,青黛1.5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取此散3.6克,以豬膽汁調(diào)敷患處,一日3次。
【功能】消腫解毒。
【主治】外痔。
【附記】引自陜西省衛(wèi)生廳《陜西省中醫(yī)驗方選編》。屢用效佳。
24.血漏膏
【組成】生地黃30克,穿山甲珠6克,黃連6克,苦參12克,白糖少許。
【制法】散膏。上藥共研細(xì)末,另取蜂蜜適量入鍋加熱煉之,復(fù)入上藥粉拌勻,下白糖,煮二三沸即成,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白糖水調(diào)服。
【功能】清熱收濕、涼血止血。
【主治】血漏(痔血)。
【附記】引自陜西省衛(wèi)生廳《陜西中醫(yī)驗方選編》。武隱山方。屢用效佳。
25.消腫止痛膏
【組成】五倍子60克,黃連15克,雄黃6克,朱砂6克,冰片6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每20克藥面加入凡士林60克,芝麻油20毫升,調(diào)制均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先將患處洗凈拭干,再取此膏外敷患處如銅錢厚,每日換藥1次。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外痔發(fā)炎腫痛,內(nèi)痔嵌頓疼痛,肛門膿腫初起,手術(shù)后肛門邊緣水腫以及傷口周圍疼痛等。
【附記】引自《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王芳林方。臨床屢用,效果頗佳。
26.石梅膏
【組成】制石灰粉6克,烏梅肉炭3克,青黛1克,朱砂1克,濃茶籽殼液20毫升。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用濃茶籽殼液調(diào)和成軟膏劑,收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先取細(xì)蔥頭4個搗爛,調(diào)“反肛散”放人肛門齒線上0.5厘米處,10分鐘左右,令患者排便樣努掙,使痔核脫出,在痔核周圍涂凡士林以保護(hù)正常組織,再取石梅膏敷痔核上,過20~30分鐘后待痔核根部變黑,將石梅膏洗凈,讓其暴露于肛外,用大葉桉樹葉或九里明藤煎水,加鹽適量坐浴,每天3~5次,連續(xù)用藥5~7天。敷藥后,一般5~14天痔核脫落,再經(jīng)6~15天創(chuàng)面愈合。
【功能】清熱消腫、蝕化痔核。
【主治】痔核。
【附記】引自程爵棠《百病中醫(yī)膏散療法》。梁啟東方。治療各種類型痔核213例,痊愈205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17%。
附藥物制法及反肛散組成:①制石灰:取鮮石灰塊水飛發(fā)透,過160目篩,取篩后石灰120克,凈鹽30克混合,加開水500毫升攪勻,靜置后去上層清液,于溫箱內(nèi)烘干研細(xì),即得備用。②茶籽殼濃液:取干茶籽殼2.5公斤,燒灰至盡,加開水5000毫升,浸泡12小時,過濾,濃縮至500毫升,即成。③反肛散:刺猬皮9克,生草烏9克,炮山甲9克,枯礬9克,川百蟲3條。共研細(xì)末,備用。每用6克與蔥頭4個搗爛調(diào)合,入肛門齒線上0.5厘米處,令痔核脫出。④優(yōu)點:本法治療無1例發(fā)生大出血,肛門狹窄及大便失禁等后遺癥。本法操作簡便,安全度大,療效高,術(shù)中不需麻醉,術(shù)后創(chuàng)口不需換藥。
27.濟(jì)生蓮蕊散
【組成】蓮須30克,錦絞大黃66克,黑牽牛66克(取頭末),當(dāng)歸3克,五倍子3克,礬紅3克,黃連9克,乳香3克,沒藥3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如散藥難服,用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4.5克。此方神效,不可輕視。
【用法】口服。服藥先一日勿吃晚飯,次日空心,用淡豬肉汁一盅,好酒一盅半,取此散3.6克調(diào)勻,一次服下,午后于凈黃土上疏宣時,見出毒物為驗,或如爛杏,五色相雜亦為驗矣。
【功能】清熱通便、解毒消腫、散瘀斂瘡。
【主治】痔漏,潰出膿血。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神效。服藥治療期間切忌燒酒,色欲,惱怒及羊、魚、犬肉及發(fā)物。
28.生肌散
【組成】乳香、沒藥、輕粉、海螵蛸(用三黃湯煮過)、煅寒水石、煅龍骨各等分。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患處。外蓋太平膏。
【功能】散瘀斂瘡、生肌收口。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效佳。
29.榆槐片
【組成】地榆12克,槐花12克,牡丹皮12克,黃芩9克,梔子9克,枳殼9克(去心),甘草6克。
【制法】片劑。先取枳殼,蒸餾提取揮發(fā)油,留取余渣及母液:牡丹皮、黃芩以70%乙醇滲漉,取液,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余渣留用;甘草全量和梔子4.5克共研細(xì)粉,過120目篩,留取細(xì)粉8.5克,剩余粗粉,和地榆、槐花、梔子及以上余渣混合,沸火保溫滲漉或煎煮取液,和以上母液濃縮至稠膏狀,再加入以上稠膏拌勻,繼續(xù)濃縮成稠膏,與甘草、梔子細(xì)粉串研,低溫干燥,再研細(xì)粉,過80目篩,混合均勻,用適量乙醇作成顆粒,低溫干燥,最后噴入揮發(fā)油,和勻,壓片,每片重0.45克。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每日服3次,飯前溫開水送下。
【功能】清熱止血。
【主治】內(nèi)外痔瘡,肛門墜痛,大便下血。
【附記】引自《重慶市中藥成方制劑標(biāo)準(zhǔn)》。屢用效佳。
30.化痔丸
【組成】鹽酸柏9375克,崗捻子2810克,勒菟菜7500克,九里明7500克,白茅根4685克,田七100克。
【制法】水丸。各藥經(jīng)揀選,整理潔凈,配方。先取九里明1/3(即2500克)及田七分別研成粗粉。剩余的九里明及其余四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煮沸2小時),合并兩次藥液,過濾,濃縮至適量,將九里明粗粉加入濃縮液中,混合均勻,烘干,再加入田七粗粉,磨成細(xì)粉(過120目篩),水泛為小丸,干燥,以2%甘草炭為衣,打光即得,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服3克,每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主治】外痔,內(nèi)痔脫肛。
【附記】引自曹春林《中藥制劑匯編》。臨床共觀察136例,有效率為93.94%。用于外痔能清腸解毒,內(nèi)痔出血脫肛能止痛消腫,收縮脫肛。服藥期間應(yīng)戒食煎炒熱毒,刺激食品。
31.止紅腸避丸
【組成】地黃95克(炭),當(dāng)歸95克,黃芩95克,地榆84克(炭),梔子84克(姜水炒),側(cè)柏葉64克(炭),荊芥穗64克(炭),槐花64克(炒),阿膠珠64克,升麻5克,赤芍藥72克,黃連24克,烏梅肉10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熱散風(fēng)、止血消腫。
【主治】由臟腑蘊熱,氣血失調(diào)所致之痔瘡下血,腸風(fēng)便血,肛門腫痛。
【附記】引自清代《瘍科選粹》。屢用神效。禁忌辛辣食物,孕婦忌服。
32.舒痔丸
【組成】槐角200克,地榆200克,槐米200克,胡黃連200克,象牙屑200克,荊芥200克,生地黃200克,牡丹皮150克,當(dāng)歸100克,大黃10C克,茯苓100克,刺猬皮100克,枳實60克,黃芩50克,乳香40克,甘草30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每8丸重約1克。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丸,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導(dǎo)滯。
【主治】痔瘡出血,肛門腫痛,大便干燥,脫肛下墜。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3.槐角地榆丸
【組成】炒槐角200克,白芍藥100克,枳殼100克,荊芥100克,地榆炭100克,椿根皮100克,梔子100克,黃芩100克,生地黃100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清熱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大便下血,大腸積熱,痔瘡腫痛。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xué)筆記》。屢用屢驗。本方為治療痔瘡便血的常用良方。用之效佳。忌食辛辣食物。
34.鉤腸丸
【組成】瓜萎2個(燒灰存性),刺猬2個(刺罐內(nèi)燒灰存性),白雞冠花150克(微炒),白礬60克(煅枯),綠礬60克(煅枯),胡桃仁15個(不油者燒存性),生白附子60克,生天南星60克,枳殼60克(去穰、麩炒),生大附子60克(去皮臍),訶子60克(煨),半夏60克。
【制法】糊丸。上藥共軋為細(xì)粉,和勻,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丸,日服1次,空心,臨臥溫酒送下。
【功能】化痰斂瘡、潤腸通便、活血消腫。
【主治】新久諸痔(腫邊腫痛,或生瘡癢,時有膿血),又治腸風(fēng)下血及脫肛。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神效。龔氏云:“遠(yuǎn)年不愈者,十日見效。久服永除根。并治腸風(fēng)等疾二、三年者,連服十余貼,永不再發(fā)。”
35.消毒百應(yīng)丸
【組成】蒼術(shù)120克,黃柏120克,槐花120克,金銀花120克,當(dāng)歸120克,皂角120克,生大黃500克(切片)。
【制法】糊丸。先將前六味藥切片,分作四分。每分用水七碗煎至四碗,去渣,留藥汁浸大黃片500克,浸一宿,次日取出,安篩內(nèi)曬干。如此將四次,水浸曬盡為度。將大黃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4丸,空心熟白水送下,日服1次。
【功能】涼血止血、通便排毒。
【主治】痔漏瘡,并臟毒。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神效。
36.痔漏丸(一)
【組成】石蓮子90克,冬青子90克,槐角60克,象牙屑60克,黃芩30克,黃柏30克,黃連30克,熟大黃30克,赤芍藥30克,當(dāng)歸30克,川芎30克,懷牛膝30克,蛇蛻15克,全蝎15克,陳墨9克。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過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開始每天早晨吞服9克,服7天后改為7.5克,14天后改為6克,21天后改為4.5克。
【功能】清利濕熱、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痔瘡腫痛,痔漏黏液淋漓等證。痔瘡是肛門內(nèi)外生出痔核;痔瘺是肛門內(nèi)外有一痿管,形成通道,以致腥臭的黏液淋漓不凈。
【附記】引自清代顧世澄《瘍醫(yī)大全》。屢用神效。
37.痔瘡膏(二)
【組成】生大黃20克,生地榆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明礬20克,冰片5克,五倍子6克,京萬紅軟膏2支(中成藥)。
【制法】藥膏。先將前7味藥共研細(xì)末,和勻,與京萬紅軟膏(擠出),陳醋適量,調(diào)勻成稀糊膏狀,貯罐備用。
【用法】外用。每取藥膏30克,外敷于兩手心勞宮穴和肚臍上,包扎固定。必要時可加涂痔瘡上,日涂2次。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各類痔瘡,肛裂。
【附記】引自程爵棠《手部療法治百病》。筆者經(jīng)驗方。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38.生肌膏
【組成】白及12克,龍骨12克,血竭12克,象皮6克,兒茶6克,熟石膏6克,樟丹6克,川白蠟6克,冰片6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以適量公豬板油燉去渣,再以凈油蠟再熬成膏,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先將肛門洗凈拭干,將藥膏外敷在脫去痔核后之潰瘍面上。每日換藥2次。
【功能】生肌收口。
【主治】痔瘡潰爛核脫,腐盡肉,芽生長者。
【附記】引自《中醫(yī)驗方匯編》。屢用效佳。
39.枯痔散(三)
【組成】砒霜30克,生白礬60克,輕粉12克,蟾酥6克。
【制法】散劑。先以信礬入鐵鍋,碗蓋密,煅二炷香,冷定,取藥細(xì)研,另研輕粉、蟾酥,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瘡口。
【功能】蝕腐、拔毒、生肌。
【主治】痔漏惡瘡,頑肉死肌,腐不脫者。
【附記】引自張山雷《瘍科綱要》。屢用捷效。
40.蛭蟾丹
【組成】螞蝗十?dāng)?shù)條(將黃泥做成小管,如筆管大入螞蝗在內(nèi),上以磁黃泥涂護(hù)之,以鐵絲捆緊,外再以鹽泥封固,炭火煅,以煙盡為度,取出去火毒,為末,6克),蟾酥3克,熊膽2.5克,麝香1.5克,冰片0.9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绰\深,用飯粒為條,插入盡頭。久者五、六條,近者二、三條,其管化為膿水,用洗藥:烏柏樹根皮、枸杞根皮、槐花、五味子、水楊樹桿須、瓦花黃柏、荔枝草各適量。煎水先熏后洗,再以十寶丹收口。
【功能】蝕管拔毒。
【主治】痔漏。
【附記】引自清代葉天士《種福堂公選良方》。屢用神效。
41.痔漏丸(二)
【組成】露蜂房1個(大者,每孔入鹽填滿,煅存性),僵蠶6克,蟬蛻9克,木香9克,象牙末15克,豬胰油15克(打爛),豬懸蹄15克(蜜炙),白頭蚯蚓3克(用石壓去血,用陰陽瓦焙干,為末)。
【制法】藥汁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用蜂蠟250克溶化,將藥漸入,搗勻為丸,如棗核大,收貯備用。
【用法】口服。每服1丸,空心好酒送下,連服3丸,瘡口自消。隔1日第5日再服1丸,第7日再服1丸,痔管自退出矣。將玉簪花根三段,三日搗爛,搽上自愈。
【功能】蝕管拔毒。
【主治】痔漏。
【附記】引自《瘍醫(yī)大全》,屢用效佳。
42.十寶丹
【組成】龍骨2.4克,象皮2.1克,琥珀1.8克,血竭1.5克,鉛丹1.5克,冰片1.2克,珍珠0.6克(腐煮),牛黃0.6克,乳香3.9克,沒藥3.9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瘡口上,覆蓋敷料。
【功能】生肌收口。
【主治】痔漏后期。
【附記】引自清代葉天士《種福堂公選良方》。屢用神效。
43.金銀痔漏丸
【組成】金余(即人指甲)、銀余(即人腳趾甲)二味不計分量(均在黃沙內(nèi)炒脆),血余60克,血珀15克,黃牛角腮120克(火煅),羊角腮120克(火煅),新象牙屑90克(烘),豬懸蹄殼120克(火煅),蟹爪尖30克(炒),蜣螂蟲49個(瓦上煅),刺猬皮2張(刮去毛,黃沙內(nèi)炒),陳松蘿茶葉90克(烘),穿山甲120克(先用醋炒,再用酒炒),槐角子120克(炒),青黛15克(用水淘凈),地榆30克(炒)。
【制法】蜜丸。以上十六味,如法煅煉,為細(xì)末,用黃犬大腸煮爛,加煉老白蜜,調(diào)和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如無犬腸以豬臟代之亦可。
【用法】口服。每服9克,壯盛者加至15克,空心淡鹽湯送下,虛人桂圓湯下。
【功能】涼血解毒、活血退管。
【主治】痔漏。
【附記】引自清代葉天士《種福堂公選良方》。屢用神效。
44.五灰散
【組成】豬蹄甲15克(左懸者),露蜂房15克,龜甲15克,刺猬皮15克,蛇蛻1條。
【制法】散劑。上藥各燒存性為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服6克,入麝香少許,空腹時井水調(diào)下。
【功能】拔毒、斂瘡、消腫、止痛。
【主治】一切痔。
【附記】引自清代沈金鰲《沈氏尊生書》。屢有神效。
45.粟殼散
【組成】粟殼6克(溫湯泡去內(nèi)穰,去蒂切絲,蜜水拌炒),當(dāng)歸3克,陳皮3克,秦艽3克,黃芪3克,生地黃3克,熟地黃3克,黃芩1.8克,黃柏1.8克,人參1.8克,蒼術(shù)1.8克,厚樸1.8克,升麻1.8克,荷葉蒂7個,甘草1.5克,地骨皮3.6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空心溫酒調(diào)服。
【功能】益氣活血,滋陰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諸痔作疼及腸風(fēng)下血,諸藥不止者。
【附記】引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屢用頗驗。
46.黃連閉管丸
【組成】胡黃連30克,穿山甲15克(麻油內(nèi)煮黃色),石決明15克(煅),槐花15克(微炒)。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空心清米湯送下。
【功能】消炎窺管。
【主治】痔瘺。
【加減】如漏之四邊有硬肉突起者,加蠶繭20個,炒末和入藥中,此及遍身諸漏皆效。
【附記】引自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屢用神效。“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不用針刀,掛線,不受苦楚,誠起痼疾之良方也”。
47.太平膏
【組成】防風(fēng)6克,荊芥6克,梔子6克,連翹6克,黃芩6克,大黃6克,羌活6克,獨活6克,當(dāng)歸6克,生地黃6克,赤芍藥6克,甘草6克,金銀花6克,五倍子6克,兩頭尖6克,頭發(fā)6克,白及30克,白鼓30克,山慈姑30克,香油500毫升,鉛丹適量(約250克),乳香6克,沒藥6克,輕粉6克,血竭6克。
【制法】膏藥。先將前十九味藥(防風(fēng)至山慈姑)研末入油內(nèi)浸泡一晝夜,用文火熬至藥焦枯,過濾去渣,再熬油,至滴水成珠不散,用上好鉛丹(水飛過炒黑)250克人內(nèi)再熬,攪勻,以滴水成珠為度。離火待溫,再下乳香等4味藥細(xì)料攪勻收膏。如藥色嫩,再入官粉15克亦佳。務(wù)要看其火色,不老不嫩得所為妙。
【用法】外用。外敷患處,每日一換。
【功能】清熱解毒、散風(fēng)祛瘀、消腫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神效。
48.牛黃金花散
【組成】黃連3克,黃芩3克,黃柏3克,真牛黃0.9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痔瘡,用白蜜調(diào)敷患處,痔漏量瘡眼大小,取藥末做成捻子,插入漏管內(nèi)。
【功能】清熱瀉火、燥濕消腫。
【主治】痔瘡、痔漏。
【附記】引自明代龔?fù)①t《萬病回春》。屢用效佳。
49.痔瘡膏(三)
【組成】蛇蛻2條,明礬6克,五倍子6克,刺猬皮少許(約1.5克),雞冠花9克,香油30毫升。
【制法】藥膏。先將明礬用小勺煉開為末,再將蛇蛻、五倍子、刺猬皮、雞冠花用新土瓦焙焦為末,與明礬末同研細(xì),和勻,加香油調(diào)勻為軟膏狀,收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干凈雞毛翎,蘸藥膏涂掃患處,日涂2~3次。
【功能】收斂退痔。
【主治】痔瘡,痔癇。
【附記】引自程爵棠《百病中醫(yī)膏散療法》。屢用神效。忌食腥辣食物。
50.痔瘡消炎膏
【組成】爐甘石30克,血竭15克,兒茶粉6克,炙乳香3克,鉛丹12克,朱砂3克,上梅片1.5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患處。或用凡士林調(diào)勻成軟膏,外敷患處。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痔瘡腫疼及痔瘡術(shù)后水腫。
【附記】引自程爵棠《百病中醫(yī)膏散療法》。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方。屢用極效。
51.痔瘡消炎散
【組成】煅龍骨120克,丹石90克,川貝母12克,冰片30克(后人),滑石360克(后人),麝香3克(后人),銀朱8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患處。
【功能】消炎散腫。
【主治】痔瘡發(fā)炎。
【附記】引自程爵棠《百病中醫(yī)膏散療法》。宋飲蘭,洛明方。屢用效佳。又用本散30克,凡士林700克,石蠟油756毫升。將凡士林加熱熔化,人本散,石蠟油攪拌均勻,制成30%痔瘡消炎膏,外敷患處。治痔瘡,效佳。
52.消痔膏
【組成】烏藥150克,大黃150克,當(dāng)歸150克,血竭150克,地榆150克,黃柏75克,石菖蒲75克,紅花75克,黃連15克,冰片50克,枯礬50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過120目篩,加凡士林1500克調(diào)勻成軟膏狀,裝瓶備用(高壓消毒)。
【用法】外用。先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后,再將藥膏涂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
【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主治】外痔。
【附記】引自程爵棠《穴位貼敷治百病》。治療60例,其中炎性外痔23例,痊愈15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1例;血栓性外痔37例,痊愈26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1例??傆行蕿?6.67%。
53.塞肛膏
【組成】龍骨60克,仙鶴草60克,兒茶60克,血竭20克,乳香18克,沒藥18克,冰片18克,川黃連18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每取藥粉50克,用植物或石蠟油50毫升,凡士林120克,配制成藥膏。
【用法】外用。將棉球蘸上藥膏適量,塞入肛門內(nèi)(即塞入出血痔瘡的表面),便后換藥1次。
【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止血。
【主治】痔瘡出血。
【附記】引自程爵棠《穴位貼敷治百病》。屢用屢驗,效佳。
54.猬皮丸
【組成】豬左足懸蹄1個(燒灰存性),刺猬皮1張(燒灰存性),黃牛角腮15克(燒灰存性),貫眾15克,槐角子15克(炒),雷丸15克,雞冠花15克,槐花15克(炒),油發(fā)灰15克,黃芪15克(去節(jié)),香白芷15克,當(dāng)歸15克(去節(jié),酒浸》,枳殼15克(去穰),玄參15克,黃連15克(去須),防風(fēng)15克(去節(jié)),鱉甲15克(醋煮),麝香1.5克(另研)。
【制法】糊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過篩,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70丸,加至100丸,空心米湯送下,日服1~2次。
【功能】涼血止血、消腫止痛、軟堅退管、殺蟲斂瘡。
【主治】五種痔漏及蠱痔下血。
【附記】引自宋代嚴(yán)用和《濟(jì)生方》。屢用神效。年高虛弱,寒濕痔疾,不宜服之。
55.黃芪丸
【組成】榼藤子15克(煨,取肉),川續(xù)斷30克(酒浸),黃芪30克(去節(jié)),貫眾30克,附子30克(炮),枯礬30克(另研),刺猬皮30克(燒灰存性),當(dāng)歸30克(酒浸),阿膠30克(蛤粉炒),麝香1.5克(另研)。
【制法】糊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過篩,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70丸,日服1~2次,空心米飲送下。
【功能】溫化寒濕、活血斂瘡、止血止痛。
【主治】五痔出血疼痛。
【附記】引自宋代嚴(yán)用和《濟(jì)生方》。屢用神效。氣壯多熱之人不宜服用。
56.膽豆丸(膠囊)
【組成】豬膽汁500克,綠豆500克。
【制法】膠囊。將綠豆浸入豬膽汁內(nèi),使綠豆浸透豬膽汁,最后放入烘箱內(nèi)烘干,研成粉末,裝入膠囊,每粒重0.4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粒,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清熱通便。
【主治】多發(fā)性癤病,內(nèi)痔,肛裂等。
【附記】引自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中醫(yī)外科臨床手冊》。屢用效佳。
57.苦參地黃丸
【組成】苦參500克(切片,酒浸濕,蒸曬9次為度,炒黃為末,凈),生地黃120克(酒浸一宿,蒸熟,搗爛)。
【制法】蜜丸。將苦參細(xì)末,與生地黃泥膏,和勻,煉蜜為丸,如梧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一日服2次,開水或溫酒送下。
【功能】利濕解毒。
【主治】內(nèi)痔便血(飲酒濕熱所致)。
【附記】引自清代吳謙《醫(yī)宗金鑒》。屢用效佳。
58.消痔散(膏)
【組成】煅田螺30克,煅咸橄欖核30克,冰片1.5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或按此散1/5,凡士林4/5比例,調(diào)勻成膏,備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許,撒布患處,或取膏外敷患處。
【功能】消痔退腫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中醫(yī)外科臨床手冊》。屢用效佳。
59.五倍子散
【組成】五倍子1個(大者),車前草適量(荔枝草),輕粉0.9克,冰片0.15克。
【制法】散劑。用五倍子敲一孔,用陰干車前草揉碎,填塞五倍子內(nèi),用紙塞孔,濕紙包,煨片時,取出待冷,去紙,研為細(xì)末。每3克藥末,加入輕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極細(xì)末,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干搽痔上。
【功能】收斂收澀。
【主治】內(nèi)痔、脫肛等證。
【附記】引自清代吳謙《醫(yī)宗金鑒》。屢用神效。
60.痔瘡膏(四)
【組成】大黃20克,紅花20克,赤芍藥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桃仁15克,五倍子15克,煅龍骨9克,冰片5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以麻油適量調(diào)勻成軟膏狀,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斂瘡、消腫止痛。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程氏醫(yī)學(xué)筆記》。屢用效佳。
61.加減六味丸
【組成】大熟地90克(九蒸九曬),大生地90克(酒洗),淮山藥45克(乳蒸),茯苓45克(乳蒸),丹皮45克(酒蒸),澤瀉30克(鹽水蒸),當(dāng)歸60克(酒燕),白芍藥60克(酒炒),柏子仁60克(去殼,隔沙炒),丹參60克(酒蒸),自敗龜板120克(童便炙酥),遠(yuǎn)志120克(去心,甘草水泡蒸)。
【制法】蜜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用金石斛120克,金銀花360克,熬膏,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克,每早淡鹽湯送下。
【功能】滋陰潤腸、活血生肌。
【主治】痔瘡。
【附記】引自清代程國彭《醫(yī)學(xué)心悟》。屢用頗驗。
62.痔瘡脫管丸
【組成】炒猬皮60克,澤瀉15克,防風(fēng)9克,炒胡連30克,麻仁15克,豬苓15克,炒山甲30克,郁李仁15克,白芷15克,煅決明30克,麝香3克,生地黃15克,炒槐花30克,酒軍9克,赤芍藥15克,甘草9克。
【制法】水丸。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白開水送下。
【功能】脫管化痔、消腫止痛。
【主治】痔瘡(痔瘺)。
【附記】引自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房芝萱外科經(jīng)驗集》。祖?zhèn)髅胤?。屢用效佳?/span>
63.溫陽通閉散
【組成】干姜10克,附子10克,薤白10克,木香10克,香附10克,炙甘草10克,地龍10克,桂枝10克,麝香3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取藥粉適量,放入小布袋內(nèi),敷于臍周,或藥粉用紗布包好,與內(nèi)直式輸液加溫器,一并放入小布袋內(nèi),藥袋朝臍部敷上。
【功能】溫經(jīng)通絡(luò)、芳香通竅。
【主治】肛痔術(shù)后尿潴留。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胡根香方。治療42例,治愈20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7例。
64.痔炎靈膏
【組成】烏藥150克,大黃150克,當(dāng)歸150克,血竭150克,刺猬皮150克,桃仁150克,地榆150克,黃柏75克,黃連75克,五倍子75克,槐角75克,露蜂房75克,莒蒲75克,紅花75克,冰片50克,枯礬50克。
【制法】藥膏。上藥共研極細(xì)末,過120目篩,和勻,加凡士林1500克調(diào)和成軟膏狀,裝容器高壓消毒后備用。
【用法】外用。先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拭干后,取藥膏勻涂在紗布上,貼敷患處,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次。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各類型痔瘡。
【附記】引自《臨床驗方集》。程爵棠方。多年應(yīng)用,治驗甚多,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