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車未動,糧草先行,在任何軍事認知里,軍隊的糧食都是頭等大事。在古代,一支軍隊被掐斷了糧草三天內(nèi)都會不戰(zhàn)自潰。事實上哪怕是現(xiàn)代軍隊,三天吃不上飯也會讓一支軍隊大大動搖,那么為了維持一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需要供應多少物資呢?
說到后勤,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淮海戰(zhàn)役了,在戰(zhàn)役中,后方成千上萬的百姓為我軍用小車推出了4.3億斤糧,相當于20多萬噸糧食被送上了前線,平均下來計算的話,也就是每天上運2500噸。然而整個戰(zhàn)役下來,我軍總的彈藥消耗也只有1~2萬噸,也就是說,整個淮海戰(zhàn)役期間,我軍后勤主要限制就是糧食問題,那么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后勤狀況如何呢?
這個問題以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國防軍的紙面戰(zhàn)時標準為例,每個士兵每天所獲得的食物為:混合了雜物的125克的面粉或各種其他大米, 750克的德國式面包,1000克的生土豆,一份250克的鮮肉, 150克的脂肪類食品(一般是豬肝醬罐頭),一條120克的香腸或魚罐頭也可以是奶酪, 250克的生蔬菜或150克蔬菜罐頭,鹽或其他香料也有15克 ,還有8-10克的咖啡或人造咖啡(也有茶),最后加上7根香煙或2根雪茄。這些食物/代食品提供的熱量一般在4000-4500大卡左右,足可以供應一個士兵每天高強度的運動。總共的重量算,考慮到運輸?shù)膿p耗和各種意外,一般一個德軍士兵每天所獲得的食品總共重量在1500克-2000克之間,如果考慮到每人每天要補充大約1.5L水,那么重量可能要翻番,這就是二戰(zhàn)的標準。
德軍是這個標準,美軍的要高一些,以美軍裝騎團為例,他們的五天時間需要的食品重量大約是70噸。也就是說,一個一萬大幾千人的美軍師每天消耗食品大約在50噸左右。在冷戰(zhàn)時代,美軍一個師日均補給需要量就在500-1000噸甚至還要更多了,視戰(zhàn)場態(tài)勢而定。而現(xiàn)代的美軍裝甲機械化師級單位可能2000噸往上了。如此計算,一支部隊的食品補給已經(jīng)不是主要矛盾了。畢竟僅僅50噸,哪怕多一倍,100噸食品也足夠支持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級部隊一天的行動。而這些食品所需要的不過是大型載重卡車十幾輛就能拉完,而對于一支師級部隊來說,調(diào)撥出來這么幾輛卡車實在不是什么難事。
綜合下來的話可以看出,越是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糧食在一支軍隊中所占的物資消耗比例越低。畢竟現(xiàn)代軍隊中火力猛烈,各種彈藥燃料消耗才是大頭,任何一支軍隊的強大都離不開這個國家實力的后盾,沒有這個前提,說什么都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