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VS 王安石
對于坡公,歷史已有定論:李白之后第一人。
對于荊公,雖已蓋棺,似乎尚未論定,仍舊眾說紛紜:
梁啟超
持贊同態(tài)度。在他短暫而忙忙叨叨的一生里,關(guān)注過兩個宋代文人,一個是王安石,一個是辛棄疾,寫了《王荊公年譜考》,后來又寫《辛稼軒年譜》未完成而中道崩殂。
錢鍾書
在《宋詩選注》里對王安石評價比較中肯——“他的新政引起很多人的敵視,但是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學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詩”。錢老為人如此刻薄,但對待王安石竟然網(wǎng)開一面,實在令人刮目相看啊。
林語堂
最推崇蘇軾,所以和蘇洵一樣,對荊公持反對意見——“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垢面而談詩書”。
雖說“相愛相殺”,但是“相愛”少,“相殺”也只是王安石單方面對于不同政見者的欲除之而后快,坡公一生沒有傷害過任何人,即便是那些踩過他的人。
禍從口出
「軾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于世,亦以此取疾于人,得失相補,不如不作之安也?!?/span>
“人生如夢”、“人生如逆旅”、“不識廬山真面目”、“天涯何處無芳草”……蘇東坡的名句早已成為了人們的口頭語。
但是翻看王荊公集,就很難看下去,滿嘴的大道理,佶屈聱牙。
司馬光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
▲
蘇軾.明.陳老蓮
小書童 太尉
高俅本東坡先生小吏,不忘蘇氏,感恩圖報
▲
高太尉.三才圖會.清乾隆時期槐陰草堂刊
《宋史》里沒有為高俅立傳,只能找到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后錄》:
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王明清是曾布的重外孫,說話可信度較高。坡公外調(diào),臨行前將小書童高俅托付給王晉卿,后來,大家都知道了,高俅當了太尉?!稉]麈后錄》又寫他為人忠厚,知恩圖報:“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yǎng)問候甚勤”。
私生子成隱相
梁師成凈身進宮,累官開府儀同三司
古人經(jīng)常將私家歌伎轉(zhuǎn)贈朋友的事。辛棄疾有一次老婆生病久治不愈,他跟大夫說你要是治好了我內(nèi)人的病,看著了嗎?那個吹笛子的美女叫整整,就歸你了。后來果然藥到病除,辛棄疾也如約將整整轉(zhuǎn)贈給了醫(yī)生。
范成大將自己的侍妓小紅贈給好友姜夔,白石道人才得意的寫下“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蘇軾的侍妓里除了著名的朝云,還有幾個不知名的,蘇軾就將其中懷有身孕的一個,轉(zhuǎn)贈給朋友,然后生了個兒子,就是梁師成。
梁師成后來凈身進宮,累官至開府儀同三司,身兼一百多個官職,時稱“隱相”,天天跟徽宗一起賞析蘇詩、蘇詞、蘇文章,在皇權(quán)的加持下,坡公的作品才慢慢開放。
陳東在宣和七年上書說:“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后,李彥結(jié)怨於西北,朱勔結(jié)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jié)怨於遼、金,創(chuàng)開邊釁。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span>
“六賊”里并沒有提高俅,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施耐庵在《水滸》里丑化了高俅。
走近科學之情景再現(xiàn)
天龍八部哲宗親政段譽登基
▲
宋丞相王荊公安石.南薰殿舊藏
活著的時候,王安石贏了、蘇軾輸了。兩人死了以后,王安石繼續(xù)贏了20年,因為徽宗、蔡京一方面繼承了蘇軾的吃喝玩樂,任用蘇軾嫡系的人,另一方面繼承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對蘇軾的作品繼續(xù)封禁。
然后,王安石輸了,因為亡國了,亡國的責任自然落在改革派和改革政策上,而蘇軾才得以解放。
大家繼續(xù)罵王安石,幾百年后馮夢龍還在拿王安石開涮,再幾百年,金庸在《天龍八部》里編排王安石的不是。
▲
《金庸全集·天龍八部》2017年明河社第三版
大理王段正明傳位給段譽,說了三件事:「第一是愛民,第二是納諫,第三是節(jié)欲……千萬不可自恃聰明,于國事妄作更張,除了保國自衛(wèi),決不可對鄰國擅動刀兵?!?/span>
金庸把故事放在大歷史里去演義,在《天龍八部·釋名》中說:“本書故事發(fā)生在北宋哲宗元祐、紹圣年間,公元一O九四年前后。”1094年,正是北宋元祐九年,垂簾稱制的宣仁高太后剛剛駕崩,年輕的宋哲宗趙煦(19歲)親政,改元紹圣。
一旦掌握了實權(quán),哲宗就迫不及待的廢除了元祐年間的諸多舊法,恢復熙寧時期的新法,盡逐元祐大臣,啟用王安石變法繼承人章惇為相,繼續(xù)實行神宗創(chuàng)制的新法,史稱“哲宗紹述”。
王安石變法特別是后王安石時代的變法,已經(jīng)墮落成兩派勢力權(quán)力傾軋和鏟除異己的手段和借口,于是大宋朝在哲宗皇帝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之間漸漸衰敗,1127年,金滅宋。
▲
《金庸全集·天龍八部》2017年明河社第三版
趙熙道:奶奶只可惜父皇的遺志沒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被小人敗壞了。
太皇太后吃了一驚,顫聲問道:什么良法美意,什么小人?
金庸寫這一段杜撰對話,是精心設計,成功的還原了歷史實況: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太后反對新法,并且重用「舊黨」丶打擊「新黨」。小說中,老太太堅持己見到臨終前一刻,而皇帝孫子在奶奶咽氣后第一道詔令就是將蘇軾外放定州知府。
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發(fā)生動搖,對變法產(chǎn)生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使變法遭受重挫。
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已經(jīng)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nèi)部分裂和神宗的動搖,變法很難繼續(xù)推行下去。
謚號文忠
蘇軾
▲
蘇軾.歷代圣賢半身像冊.南薰殿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但是沒人罵蘇軾,為什么呢?
蘇軾的存世文獻其實不多。首先烏臺詩案就燒了很多,后來流放嶺南海南,很多作品都沒法北傳。時人一旦抄到蘇軾的“海外”新作,立刻洛陽紙貴。所以說蘇軾活著的時候就以文壇盟主自居了,要知道這時候王安石也還活著呢,歐陽修、曾鞏一眾大牛也都還吃嘛嘛香呢。
▲
歐陽修《灼艾帖》紙本,楷書,故宮博物院藏
哲宗臨朝司馬光當政后,開始抨擊王安石、打壓蘇軾,王、蘇二人的很多著作都遭到禁毀。后來因為徽宗、高宗爺兒倆都喜歡蘇軾,他的詩文才得以恢復流傳、刊刻。
實際上最后推翻王安石成果的是司馬光一黨,蘇軾只有群眾口碑,沒什么勢力,蘇軾不滿司馬光一黨把王安石的政策全部推翻,所以中央待不下去了——不站隊就滾蛋。
▲
司馬文公.晚笑堂竹莊畫傳.清.上官周
蘇軾拍屁股走人,跑到杭州,實際就是怕黨爭,躲了。結(jié)果到地方上實在管不住嘴,平時又愛寫詩,把中央的大佬惹毛了。你不是名聲大么?你不是詩詞寫得好么?搞文字獄!就問你怕不怕!坡爺差點就涼涼。
說到底就是大象打架螞蟻遭殃,難道京都打得火熱的兩派真的很重視一個毫無勢力地方官?沒有勢力照看、又聲名昌隆,拿他做文章而已,效果不用太大,用著順手就行。
▲
蔡京
另外,在蔡京時期,什么王安石什么司馬光什么蘇軾,那些人都是死去的政治籌碼罷了,文人的著作,被禁最嚴重的就是這個時期。
徽宗給蘇軾的謚號叫“文忠”,雖然比千古文人心中的最高評價“文正”差了點,但也很難能可貴了。所以說徽宗早期蘇軾的名聲、刊作有一定恢復。
謚號“文公”
拗相公王安石
▲
王文公文集. 一百卷(存 70 卷). 南宋初龍舒郡刊本
古今都喜歡宣傳成蘇軾個人對王安石政策的不滿,導致互相傷害,其實是民間好惡的“傳奇色彩”,而不是政治家需要的“政治素養(yǎng)”。
蘇軾與王安石的相互嘲諷主要在詩文上,這種文人相輕很正常,有時會發(fā)展成“雅好”。都是同時代的人,你個糟老頭子,憑什么不能瞧不起你。但是同時代學富五車,能夠在詩文上理解蘇軾的恐怕也就王安石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性不好華腴,自奉儉約,或衣垢不澣[huàn],而垢不洗。
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術(shù)。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贈太傅,謚曰文,配享太廟,列于顏孟之次?!忍K軾身后的待遇高。
▲
王文公.晚笑堂竹莊畫傳.清.上官周
王安石在有宋一代名聲就臭,因為王安石是改革先鋒,頂著火力跟政敵狂噴。但是當年他們之間噴了什么誰又記得了?但是人人都知道王安石當時火力很猛,司馬光說他是“拗相公”,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古往今來,一定得是性格怪咖才得以傳名,例如“強項令”董宣,“拗相公”王安石,“司馬?!彼抉R光......名聲一定是民間傳的,但好壞一定是敵我勢力的強弱勝敗。民眾只關(guān)心吃瓜看戲,越怪越好。
結(jié)果你王安石一派火力還很猛,別人不怕嗎。政治上斗不過王安石,還不能潑臟水?名聲自然就臭了。兩派互毆,也就王安石堅如頑石,頂?shù)米γ娴幕鹆?。對面的歐陽修,年紀又大,還被別人傳他扒灰,立馬就怕了。
南宋的很多筆記,記載的王安石形象其實還是記錄他“狡詐”、“精明”、“頑固”、“不知情趣”的形象。當年的改革,南宋人也不愿提及。
王安石是有一套宋刻文集的,之前有拍賣,為什么王安石著作流傳不多?跟蘇軾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一來王安石本身名聲就臭,為政敵打壓抨擊。神宗之后,在政治上還是一種禁忌,王安石平生著作又多涉政治。誰愿意刊刻他的文集?沒在歷次禁毀中消滅光就算不錯了。
蘇軾這種非斗爭中心的,都因為炮火殃及,流傳著作雜七雜八。身處斗爭中心的王安石就更不用說了。另一個身處斗爭中心的司馬光,著作也是一個樣子,真?zhèn)蜗嚯s,善本不多。
而且蘇軾有“蘇門四學士”還有“蘇門六君子”,總之一句話:就是學生多,門生多了就可以幫著收集整理作品文獻。王安石哪來的學生?改革正盛,都是學生,改革失敗,避之不及。一個不多涉政治的文壇宗主,一個斗爭中心的政治強人,他們著作的流傳,自然差別很大,合理。
蘇軾瞧不起?
文選
▲
文選. 六十卷. 南北朝. 蕭統(tǒng)編. 李善注. 明嘉靖元年金臺汪諒??? 翻刻元本
蘇軾看不起《文選》有可能,蘇軾沒看過《文選》不太可能,《文選》就是“高考名家范文”是唐宋讀書人的暢銷書。蘇軾說:這本文集里面的某某篇寫得跟臭雞蛋一樣,不像是那個朝代的文章。就相當于我們說“就這?還高考滿分作文?”往輕了說叫文人相輕,往重了說叫文獻真?zhèn)蔚膫€人判斷。
從學術(shù)角度,這叫不可證偽。難道誰能證明,蕭統(tǒng)所收漢代的文章是真貨?反之也不能證假。學術(shù)界的規(guī)矩,當不能證明為假,姑且認為真。但蘇軾在書信跟朋友說某某文章是假的,更像是一種私下口嗨,而不是嚴肅的論文批駁吧?
蕭統(tǒng)的南北朝跟李陵的西漢差了500年,亦如今日編輯明人文集,說:這篇文章確實是明代某某寫的。
蘇軾又跟蕭統(tǒng)差了500年,亦如今日研究明人文集,說:現(xiàn)在看到的這篇傳為明朝某某的文章寫得很爛,不像明人文章。
蘇軾為官時,正值王安石變法,于是朝廷分裂出新黨與舊黨,但蘇軾性格豪放直率,有一說一就事論事,批評過新黨,又批判過舊黨,因此兩頭不討好,兩黨都打壓,蘇軾的命運可想而知,一生不停地被貶職,輾轉(zhuǎn)杭州、徐州、湖州、黃州、儋州、常州等地。
烏臺詩案中,蘇軾之所以因文字而下獄一百零三日,根本原因在于兩黨激烈斗爭。甚至,新黨還要置蘇軾于死地,后來退休在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所以,荊公和坡公還是惺惺相惜的。
蘇軾比歐陽修和王安石都要小——比歐陽修小三十歲,比王安石小十六歲,但三人都是六十六歲而終。
參考資料:
書格網(wǎng)gsyrzjy兄和蘇崇鸝兄以及小透明兄的討論
“轉(zhuǎn)發(fā)就是最好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