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áng ān shí同義詞:王荊公
最后更新時間:2016-05-23 12:15:48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臨川鹽阜嶺(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xiāng)縣)人,
北宋慶歷二年壬午科進士第四名。北宋的政治人物、
文學家、思想家、革新派領袖。熙寧二年,初拜參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導熙寧變法。熙寧七年(1074年)春,國內大旱,有人繪話流民景況圖獻給皇帝,說︰“旱災是王安石所導致。”宋神宗起疑,把王安石降為觀文殿大學士。熙寧八年二月,重新起用擔任宰相職位,封為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因此后人稱
王荊公。宋哲宗即位,加司空。元佑元年(1086年5月21日),卒贈太傅,謚文(道德博厚曰文 勤學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享年66歲。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從當前的現(xiàn)實汲取實用的知識,從周禮、荀子、韓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經籍學習基本的知識。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關心
佛教,是一位胸襟開闊、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庇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于《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div style="height:15px;">
王安石任宰相時曾發(fā)動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從一定的權威、不信奉一成不變的教條,進行改革時對現(xiàn)實具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正確的技術與計算。希望將“財政稅收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變法引起朝廷內部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沖突,史稱“新舊黨爭”,變法也最終失敗。變法在歷史上的評價不一。
生平
王安石父親為都官員外郎王益。王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寫文章時動筆如飛,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19歲前的王安石隨父四處游歷,接觸社會現(xiàn)實,深深了解民間疾苦。于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第四名,簽書淮南判官,去鄞縣當知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嘉佑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嘉佑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師。
《晩笑堂竹荘畫傳》王安石畫像
嘉佑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宋神宗久慕其名。熙寧變法時,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為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即人間不關天,帶唯物主義色彩。祖宗不足法,強調社會在變革發(fā)展。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保守派。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時,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在中央設立改革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推行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改革科舉制度,不再注重詩詞歌賦;改革官制,加強尚書省實權,裁冗官;改軍制,進行火器開發(fā),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練兵。熙寧三年(1070年)升任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派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王韶用兵
西夏,發(fā)動“熙河戰(zhàn)役”,收復了河湟(青海省東北部)失土,對西夏戰(zhàn)爭轉守為攻。
變法一開始就遭到官僚和地主的強烈抵制,在政府機構改革推行難度大,又急于求成,地方官員帶抵觸地執(zhí)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舊黨首領
司馬光去信,希望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停止變法。王安石在回信
中說:“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div style="height:15px;">
《宋史》上說:“于是呂公著、韓維,王安石藉以立聲譽者也;歐陽修、文彥博,薦己者也;富弼、韓琦,用為侍從者也;司馬光、范鎮(zhèn),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慈圣、宣仁兩太后也在宋神宗前哭說:“王安石亂天下。”而他也用人不善,陣腳不穩(wěn)。終在1074年、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
的支持下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從此新舊黨爭不斷。變法失敗后,司馬光的行動對他打擊很大,王安石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元佑元年,王安石在江寧府的半山園去世,宋哲宗趙煦追贈王安石為太傅,并命中書舍人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署名蘇洵但普遍認為是偽作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喜好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斗智的故事,如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一篇。
王安石認為吃飯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但又不得不吃。有一次他的妻子煮了一道菜給他吃,王馬上就吃完了,王妻以為他喜歡這道菜所以天天煮,王安石也天天吃從無怨言,某天王妻忍不住詢問王安石天天吃同一道菜不膩嗎,王安石竟回答“我有吃過那道菜嗎?我都沒注意只想趕快吃完飯去辦正事?!庇纱丝梢娡醢彩葻o生活情趣也不注重儀表又喜出狂言,是徹頭徹尾的怪人,對他而言普天之下除了讀書跟辦公之外沒有重要的事情。
王安石說:“這瞿塘峽的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則緩,惟有中峽之水緩急相半。太醫(yī)院以為老夫這病可用陽羨茶治愈,但用上峽水煎泡水味太濃,下峽水則太淡,中峽水濃淡適中,恰到好處。但如今見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這是下峽水了?!?nbsp;
王安石被封荊國公,世人又稱之為王荊公,與一顆荊樹有很大關聯(lián)。王安石當時才十二歲,跟隨父親回到故鄉(xiāng)臨川?;剜l(xiāng)不幾天,父親就把他送到蛤蟆山書院去求學。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像他這樣一位曾是位極人臣的宰相、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肯定是干凈利索的,可真實的歷史令我們大跌眼鏡:歷史上的王安石卻是個不修邊幅,常年不洗澡,身上長虱子,邋遢至極的人。這給時人及后人留下了很多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