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十八個皇帝之中,宋太祖威名最大,宋仁宗名聲最好,而宋神宗呢,他作為中興之主,應該是守成皇帝中功績最大的,可媲美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起于五代亂世,以一介武夫以身爭雄天下,通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登上了帝位,開宋朝三百年基業(yè),有統(tǒng)一之功,無論在開拓上,還是在穩(wěn)定上,皆有卓越的建樹,對后世的影響極大,故威名最大。
宋仁宗少年登基,當皇帝歷四十多年,政治清明,寬容有加,期間簡拔人才,不遺余力。晏殊、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三蘇、王安石、曾鞏、邵雍……這些光耀當時、名顯后世的名臣巨擘,都出現(xiàn)在宋仁宗一朝,都直接或間接得到了宋仁宗的提拔,使華夏文化歷千載之演進而至登峰造極。既寬厚仁慈,又知人善任,是宋仁宗最顯著的特點,故為名聲最好的皇帝。
因為人們對王安石變法的爭議,致使我們忽視了宋神宗的膽識和作為。宋朝皇帝盡管有太祖、太宗這樣的武將皇帝,更多的則是真宗、寧宗這樣平庸的皇帝,甚至徽宗這樣的昏庸皇帝,而宋神宗自登基以來,便以超前的意識和超群的膽識,立志革新弊病,力圖振作經(jīng)濟、軍事、吏治等,希望將國家?guī)蛘衽d。
在超前的意識上,他看到了國家所遭遇的困難,看到了國庫空虛、財稅不足、軍力不振等弊端,下了改革弊政的決心,要通過改革,解決國困民窮的問題,因此他在以孝治天下、以祖宗家法為準繩的宋朝,支持了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改弦更張,啟動了“熙寧變法”。
在超群的膽識上,單就他任用王安石實施改革便可見一斑。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宋紀六十六》記載說,宋神宗打算任王安石為相時,御史唐介說王安石不堪大任,宋神宗問唐介道:“王安石不堪大任,是文學不夠、經(jīng)術(shù)不夠還是吏事不夠呢?”唐介回答說:“王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若他當上了宰相,恐怕會大改祖宗法度?!彼紊褡谟謫柺套x學士孫固,王安石是否可擔當宰相一職。孫固說:“王安石文章與德行俱佳,侍從之職頗能勝任,若任宰相,則狹隘有余,寬容不夠?!?/p>
盡管征詢了許多人的意見,而且他們都認為王安石雖有才,但任宰相卻難當重任,但宋神宗卻不以為然,隨即任命王安石為宰相??梢?,在不同意見面前,宋神宗有自己的主見,而最關(guān)鍵的是,他與王安石一樣,都是對國家弊病洞若觀火,對改革辦法胸有成竹,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人,所以,宋神宗在重用王安石為宰相的態(tài)度上異常堅定。
后來,盡管宋神宗在舊派勢力的狂轟亂炸下,不得不兩次罷免王安石的宰相職務,但是他直到去世前,都一直在推行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宋神宗在用人上的超群膽識。同時,通過改革,農(nóng)業(yè)更發(fā)展,國庫更充實,軍隊更強大,就經(jīng)濟來說,達到了宋朝的高峰,故宋神宗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