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二節(jié) 墨子、 荀子與韓非
          userphoto

          2022.06.10 江西

          關注

                墨子曾受業(yè)于儒者之門, 荀子是戰(zhàn)國末儒家最大的代表, 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 三人與儒皆有關系, 而他們的思想主張卻相差甚遠。 墨子講平等, 荀子講隆禮, 韓非講法術, 各有所重, 但目標卻有一個, 讓社會走向統(tǒng)一, 建立新的秩序。(殊途同歸

          1、 墨子: 和平主義

                在先秦諸子中, 墨子是謎團最多的一人?!妒酚洝?孟子荀卿列傳》 只有二十四字的記載: “蓋墨翟zhái dí, 宋之大夫, 善守御, 為節(jié)用。 或曰并孔子時, 或曰在其后?!?后來人關于他姓甚、 名甚、 何處人氏、 生于何時等,都有種種歧說。(很奇怪)《元和姓纂》 說: “墨氏, 孤竹君之后, 本墨臺氏, 后改為墨氏。 戰(zhàn)國時宋人墨翟, 著書號《墨子》?!?孔稚圭《北山移文》 則稱墨子為“翟子”, 似乎其又姓翟。 江湶《讀子卮言》 有《墨子非姓墨》 一章,也以為墨非其姓。 錢穆以為墨子因受墨刑而稱墨, 楊向奎認為墨翟是目夷之別寫, 胡懷琛、 衛(wèi)聚賢等以為因面目黑而名墨。 至于其國別, 則有宋人說(葛洪《神仙傳》、楊倞《荀子注》)、 魯人說(《呂氏春秋· 當染篇》, 孫詒讓本之)、 楚人說(畢沅、 武億以“自魯往見荊王” 之魯為魯陽, 即楚邑)。 二十世紀又出現(xiàn)了阿拉伯人回教徒說、 印度佛教徒說等說。 如衛(wèi)聚賢《古史研究》 第二冊《墨子小傳》 說:《墨子· 公孟》 篇有人名“跌鼻”, 即低鼻, 墨子稱中國人低鼻, 則其自為高鼻。 孟子說: “墨子兼愛, 摩頂放踵, 利天下為之”,“摩頂” 是禿頭, “放踵” 是赤足。 禿頂赤足, 利天下為之, 這分明是苦行僧的形象。 關于他的身份, 又有貴族、 平民、 奴隸、 宗教徒等種種不同。

            

                 但無論關于墨子的身世多么神秘, 墨子的思想、 行為以及他的為人, 我們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一生為反侵略、 反戰(zhàn)爭而奮斗不已。 聽說楚國要攻宋, 他便一面派弟子幫宋國守城, 一面不辭勞苦費十天十夜之工跑到楚國制止出兵。 聽說魯陽文君要攻鄭, 則又風塵仆仆跑去勸阻。 齊國要攻魯, 他也是極力勸阻。 為此一生奔波不已。 故《文子》說:“孔子無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煙囪。《文子·自然》:“ 孔子 無黔突, 墨子 無煖席。” 唐 李商隱 《五言述德抒情詩》:“豈有曾黔突,徒勞不倚衡?!?明 劉基 《拙逸解》:“是故 仲尼 多能,坐不煖席; 墨 卻云梯,走不黔突。”) 墨子無煖席nuǎn xí(把座位坐熱。指安居。), 非貪祿也, 欲為天下除害耳?!薄肚f子· 天下》 也說墨者“日夜不休, 以自苦為極”。 有人說墨子是平民階級的思想家, 看來也不無道理。 從他的吃苦精神來, 也是貴族出身的人難以忍受的。 在那個時代, 人人都想平息社會動亂, 使天下恢復和平、 穩(wěn)定。 但采取的方式顯然各有不同。 儒家和法家以及道家, 都是想通過君主的手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希望君主能采納自己的治世方案。 但墨子卻不同, 他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xiàn)理想, 組織起了一個帶有宗教性質(zhì)的集團, 由這個團體的人共同行動來完成理想。 可以說他是一個實踐家與布道者, 他的最高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兼相愛交相利” 的和平社會。

                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處于動亂與戰(zhàn)爭之中, 就是因為人們“不相愛”?!疤煜轮私圆幌鄲郏?強必執(zhí)弱, 富必侮貧, 貴必傲賤, 詐必欺愚。 凡天下禍簒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愛生也。” 要想消除“亂”, 就只有“兼愛”。 兼愛就是人人平等相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視人之家若視其家, 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 中)。 近代西方的平等博愛思想傳入中國, 國人雖驚以為高, 卻不知早在二千多年前, 中國就產(chǎn)生了這種思想。 在戰(zhàn)爭頻發(fā)的今天, 墨子的思想對我們無疑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以和平社會為目標, 以兼愛思想為核心, 墨子還提出了系統(tǒng)的治世理亂方案。在《墨子·魯問》 清楚地表述了他思想的十大綱領:國家昏亂, 則語之尚賢、 尚同(政治主張); 國家貧, 則語之節(jié)用、 節(jié)葬(經(jīng)濟觀點); 國家熹淫湛湎, 則語之非樂、 非命(生活觀); 國家淫僻無禮, 則語之尊天事鬼(宗教觀); 國家務奪侵凌, 則語之兼愛、 非攻(道德觀)。這十大綱領一個基本的精神就是平等, 要強者勿凌弱, 富者、 貴者勿浪費材用, 與平民齊等。 甚至政治上也要求平等。 這里最值得人驚詫的是他的政治學說與經(jīng)濟學說。 他在政治上主張尚同、 尚賢, 要求“選擇天下賢良、 圣知、 辯慧之人, 立為天子, 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尚同》 中)。 這實際上是要建立民選政府, 廢除貴族統(tǒng)治。 而《尚賢》(上) 又言:“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 有能則舉之……故官無常貴, 而民無常賤?!?君主是民主選舉, 賢能由君主任用, 這確實有點共和國的性質(zhì)了。 在經(jīng)濟上主張節(jié)用、 節(jié)葬, 要求人人勞作, “賴其力者生, 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 要社會上的人都能各盡所能,“凡天下群百工……各從事其所能”(《節(jié)用》 中)。 顯然他的這種思想與等級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在二千多年前能產(chǎn)生這樣近于近代社會的思想, 也足以顯示墨子的膽量和智慧了。

          2、 荀子: 隆禮主義

                如果說墨子的基本精神是平等的話, 荀子則正好與之相反, 是絕對不要平等的。 他強調(diào)的是“禮別異” 的禮。 孔孟都強調(diào)禮, 但孔孟的禮中, 有濃郁的道德意味,而荀子的禮, 則更多的是制度化傾向, 是“定倫”“明分” 的功能。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 趙國人, 姓荀名況, 字卿, 又名孫卿,《漢書· 藝文志》 就稱他的書為《孫卿子》, 這主要是因為“孫”、“荀”古音相通的原因。 荀子有兩個得天獨后的條件, 一是他是戰(zhàn)國最后的一位學者, 故有機會總百家之長, 以之豐富、 充實自己的學說; 二是他的年壽很高, 可能超過了百歲, 秦統(tǒng)一六國時他還在世, 故有豐富的閱歷。 這兩個條件, 使他的學說內(nèi)涵豐富而又平實沉穩(wěn), 不務虛夸, 有了很大的實踐可能性。 在先秦時代, 荀子的影響看來要大于孟子, 孟子活動于東方的齊梁之間, 而荀子則生于趙, 游于齊,南至楚, 西入秦, 把儒家的學說傳遍了全國各地。 故當時有人視荀子為“圣人”, 稱“今之學者, 得孫卿之遺言余教, 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 所存者神, 所遇者化, 觀其善行, 孔子弗過?!保ā秷騿枴罚?。 先秦諸子以崇古相勝, 孔子從文化的角度推出了文王、 周公, 墨子便推出了更為古老的夏禹, 孟子則更往上推舉出了堯舜, 莊子則把“至德之世” 推到神農(nóng)氏之前的太古時代。 一個比一個古老。 到荀子則無法再往前推了, 結果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提出了“法后王” 的口號。 這“后王” 其實就是周盛世之王。 之所以要法周王, 就是因為周崇尚禮。 他說:“禮莫大于圣王。 圣王有百, 吾孰法焉……欲觀圣王之跡, 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所謂堯舜禹湯等, 那都太久遠了。“欲知上世, 則審周道。”(《非相》) 周是最后的王朝, 其文物粲然, 禮法昭然可見, 效法周道, 自然是最實際可行的方略。

                 荀子的思想可以說是以“性惡” 為基石, 以“勸學” 為起點, 以“隆禮” 為核心, 以“四海一家” 為終極目標。 他的“性惡說”, 是遭人攻擊最多的理論。“性惡說” 認為: “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薄皞巍?是人為的意思。“不可學、 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性惡》)。 人之惡性“必將待師法然后正, 得禮義然后治”(《性惡》)。 這樣, 這一理論又歸結到了“禮” 上。 他強調(diào)學習, 實際上也是從禮出發(fā)考慮的?!霸谖镎吣饔谥橛?, 在人者莫明于禮義?!保ā短煺摗罚?禮義可以美人之身, 故說: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始乎誦經(jīng), 終乎讀禮”(《勸學》)?!肮识Y之生, 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 非為成圣也; 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不學不成。”(《大略》)在荀子看來, 禮是治亂的根本。 他認為: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 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 亂則窮?!保ā抖Y論》) 這樣看來, 欲望是人間動亂的根源。《王制》 說:“物不能澹(贍) 則必爭。” 人的欲望沒有止境, 而有限的財物又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此則必然會因爭奪財物而發(fā)生動亂。《榮辱》 篇也說:“從(縱) 人之欲, 則勢不能容, 物不能贍也?!?面對這種情況,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禮制。 禮具有“節(jié)欲” 與“足欲” 雙重功能。 禮將人分為貧富貴賤不同的等級, 每一個等級的人在物質(zhì)享用上都有規(guī)定, 人不能超越禮。 這是“節(jié)欲”, 即《致士》 篇所云:“程者, 物之準也; 禮者, 節(jié)之準也。程以立數(shù), 禮以定倫?!薄抖Y論》 也說: “禮者, 以財物為用, 以貴賤為文, 以多少為異, 以隆殺為要。” 這是說, 車服旗章的裝飾, 物用的多少, 禮的厚薄, 都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 而由于禮的規(guī)定, 使每一個等級的人都可滿足其級別的需求, 這是“足欲”。 故荀子說:“先王惡其亂也, 故制禮義以分之, 以養(yǎng)人之欲, 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兩者相持而長。”(《性惡》) 又說: “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 使有貴賤之等, 長幼之差,知賢愚、 能不能之分, 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 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保ā稑s辱》) 這一理論, 對于遏制人類因無節(jié)制的物欲追求而帶來的危機, 應該說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以“禮” 為核心, 荀子推衍出了一套做人、 做君、 做官的理論。 在他的著作中, 像《勸學》、《修身》、《不茍》 等, 是關于做人的; 像《臣道》 篇, 即是關于為臣的; 《君道》、《君子》、《王制》 等, 是關于為君的。 就做人言, 他強調(diào)以禮修身?!岸Y者, 所以正身也”(《勸學》)。“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國, 家無禮則不寧”(《修身》)。 禮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君子之學也, 以美其身?!保ā秳駥W》) 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欲賤而貴, 愚而智, 貧而富, 可乎? 曰∶ 其唯學乎? ”(《儒效》) 他像孔子一樣強調(diào)君子人格, 如曰:“君子之求利也略, 其遠害也早, 其避辱也懼, 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貧窮而志廣”;“君子寬而不僈” 等。 就做官言, 他一方面強調(diào)“以禮侍君, 忠順而不懈”(《富國》), 一方面則揣摸固寵全身之術, 如曰:“持寵處位, 終身不厭之術: 主尊貴之, 則恭敬而僔(撙, 謙退); 主信愛之, 則謹慎而嗛; 主專任之, 則拘守而詳; 主安近之, 則慎比而不邪; 主疏遠之, 則全一而不倍; 主損絀之, 則恐懼而不怨。 貴而不為夸, 信而不處謙, 任重而不敢專。 財利至則善而不及也, 必將盡辭讓之義, 然后受。 福事至則和而理, 禍事至則靜而理。 富則廣施,貧則用節(jié)。 可貴可賤也, 可富可貧也, 可殺而不可使為奸也?!薄扒笊铺幋笾?, 理任大事, 擅寵于萬乘之國, 必無后患之術。 莫若好同之, 援賢博施, 除怨而無妨害人。 能耐任之, 則慎行此道也; 能而不耐任, 且恐失寵, 則莫若早同之, 推賢讓能, 而安隨其后。 如是, 有寵則必榮, 失寵則必無罪。 是事君者之寶, 而必無后患之術也。”(《仲尼》) 就為君而言, 他強調(diào)以禮治國: “以禮分施, 均遍而不偏”(《富國》); 強調(diào)平政愛民: “馬駭輿, 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 則君子不安位。 馬駭輿, 則莫若靜之; 庶人駭政, 則莫若惠之。 選賢良, 舉篤敬,興孝弟, 收孤寡, 補貧窮。 如是, 則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 傳曰:“君者、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故君人者, 欲安, 則莫若平政愛民矣; 欲榮, 則莫若隆禮敬士矣; 欲立功名, 則莫若尚賢使能矣。 ──是人君之大節(jié)也?!保ā锻踔啤罚?強調(diào)君的協(xié)群能力:“君者, 何也? 曰∶ 能群也。 能群也, 何也? 曰∶ 善生養(yǎng)人者也, 善班治人者也, 善顯設人者也, 善藩飾人者也。 善生養(yǎng)人者人親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 善顯設人者人樂之, 善藩飾人者人榮之。 四統(tǒng)者具, 而天下歸之, 夫是之謂能群。”(《君道》) 值得思考的是, 荀子的為人、 為君的理論, 都能出于正道, 可是在談到做官時, 卻特別強調(diào)保護自己, 這無疑是官場自古多風險的反映。

            

              《荀子》 一書中有許多經(jīng)驗性很強的精辟之論, 如曰: “非我而當者, 吾師也; 是我而當者, 吾友也; 諂諛我者, 吾賊也。 故君子隆師而親友, 以致惡其賊?!保ā缎奚怼罚芭c人善言, 暖于布帛; 傷人之言, 深于矛戟?!保ā稑s辱》)“高上尊貴, 不以驕人; 聰明圣知, 不以窮人; 齊給速通, 不爭先人; 剛毅勇敢, 不以傷人; 不知則問, 不能則學, 雖能必讓, 然后為德。 遇君則修臣下之義, 遇鄉(xiāng) 則修長幼之義, 遇長則修子弟之義, 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 無不愛也, 無不敬也, 無與人爭也, 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 則賢者貴之, 不肖者親之?!保ā斗鞘印罚?這些格言式的教誨, 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3、 韓非子: 專制主義

                 在荀子的理論中, 有明顯的尊君傾向。 到韓非, 則把這種尊君理論發(fā)展成為“專制主義”。 韓非是韓國的貴公子, 是大儒荀卿的學生。 可是他的那一套與荀子完全不同, 或者說是超越了 荀子。 荀子主張尊君, 是要打造精神與政治合一的領袖; 而韓非子只是要成就統(tǒng)一帝國的政治領袖, 至于道德精神則全不要了 。 荀子說人性惡, 是要通過教育讓人歸于正, 合于禮; 而韓非子則是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壞人, 讓君主不要相信任何人?!妒酚洝?本傳說他“為人口吃, 不能道說, 而善著書?!薄跋残堂ㄐg之學, 而其歸本于黃老?!?他的一套理論大受秦始皇賞識。 但秦始皇還沒有來得及重用他, 就被他的老同學陷害死于獄中。

                  秦始皇為什么會對韓非子感興趣呢? 因為秦始皇是一位極端的專制主義者, 而韓非子的一套理論就是專為專制君主設立的。 韓非子思想中最核心的三個字是法、 術、 勢, 而這三者無一不是從專制者利益的角度考慮的。 所謂“法” 就是法令, 是要讓天下百姓都必須曉知的行為規(guī)則。 用韓非子的話說:“ 法者, 編著之圖籍, 設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韓非子· 難三》 ) “法” 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兩項: 賞、 罰?!叭酥髡撸?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君主只有把握賞罰, 國便可治而強, 故說 : “治強生于法?!?在法的面前, 沒有是非, 不講感情, 為君者只考慮如何依法賞罰, 不考慮“仁下”; 為臣者則考慮死力守職, 不考慮“忠君”?!熬ㄓ诓蝗?, 臣通于不忠, 則可以王矣?!?(《外儲說右下》)“明主之國, 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 功名所生, 必出于官法?!保ā栋私?jīng)》) 顯然這是一種非常偏激的做法, 說白了就是仁義道德全不要, 只要法。 法操握在君主之手,“事成君收其功, 敗則臣任其罪”(《八經(jīng)》)。 一定要保證君主的絕對權威性與絕對正確性。 關于行法的典范, 韓非子曾舉過秦昭王的例子。 秦昭王病了, 有百姓買牛為他祈禱。 昭王知道了, 不但沒有嘉賞, 反而重罰了禱告的人, 因為他擅自為禱。 昭王的理論是: “夫非令而擅禱, 是愛寡人也。 夫愛寡人, 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 是法不立; 法不立, 亂亡之道也。 不如人罰二甲而復與為治。 ”(《外儲說右下》)所謂“術”, 指的是權術, 是君主駕馭臣子的手段。 韓非子說:“術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責實, 操殺生之柄, 課群臣之能者也。” (《定法》 )?!胺ā?是要讓天下人都明白的, 而“術” 則是“藏之于胸中, 以偶眾端, 而潛御群臣者也。”(《難三》) 比如: “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 顧反而問之曰:'何見于市? ’ 對曰:'無見也。’ 太宰曰:'雖然, 何見也? ’ 對曰:'市南之門外, 甚眾牛車, 僅可以行耳?!?太宰因誡使者: '無敢告人吾所問于汝?!?因召市吏而誚之曰:'市門之外, 何多牛屎? ’ 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 乃悚懼其所也?!保ā秲?nèi)儲說上》)這就是術的具體應用。所謂“勢”, 就是權力、 權勢。 這是君主一刻都不能丟掉的。 故韓非子說:“權勢不可以借人。”(《內(nèi)儲說下》)“夫勢者, 便治而利亂者也。”(《難勢》)“勢足以行法。”(《八經(jīng)》) 有了權力, 才可以禁暴、 絕奸。

                君主與法、 術、 勢三者的關系可以用駕車馬作喻, 法象是道路行軌, 術象是駕馭的技術,“國者, 君之車也; 勢者, 君之馬也”(《外儲說右上》)。 以術馭馬, 駕車行道, 便可行至千里。 這就是韓非子理論的主體。 在韓非子看來。 君主最主要的是要把“勢” ――權力緊緊掌握在手里, 而且要用“術” 操縱“力”, 來向臣下百姓行使法令――賞、 罰, 如此天下便可大治了。 在法的面前, 沒有“仁”, 沒有“義”, 根本不能相信臣下的忠心, 君臣不同利, 絕對沒有忠愛可言, 只有法來說話?!稘h書· 藝文志》 說法家“無教化, 去仁愛, 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殘害至親, 傷恩薄厚?!?這對于韓非子來說, 還是很恰當?shù)?。?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2px;">非常世非常道但常則不行)

                韓非子一方面從專制者的角度出現(xiàn), 總結并揣摩出了種種控制臣下的方法與手段。 同時從專制的前提出發(fā), 也為臣下設計出了取信于君的種種方略。 最典型的是《說難》 篇。 所謂“說難”, 就是指向人主進說之難, 也就是取信于君之難。 他認為取信于君最大的難度在于“知所說之心, 可以吾說當之”。 即了解君主的心理需求, 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投其所好。君主心理又深不可測, 一旦觸犯逆鱗, 便有性命之憂。 但要靠近他, 取信于他, 改變自己的命運, 又“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鑒于此, 韓非在深入揣摩人主心理和總結歷史教訓的基礎上, 提出了一系列進說之術。 他提出進說大要在于“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 即懂得滿足君主自我夸耀的心理欲求, 掩蓋其所自以為羞恥的行事。 其次提出了八種進說的謀略:

          一、 借公義之名勸急私之行。 即所謂“彼有私急也, 必以公義示而強之”。

          二、 以卑下為高尚, 鼓勵其不能自已之行。 即所謂“其意有下也(如犬馬聲色之好),然而不能已, 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

          三、 以高尚為卑下, 勸止其無法達到的目標追求。 即所謂“其心有高也, 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 而多其不行也”。

          四、 給君主提供自我夸耀的根據(jù)。 即所謂“有欲矜以智能, 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 多為之地(根據(jù)), 使之資(借) 說于我, 而佯不知也, 以資其智?!?/p>

          五、 納言必以合于私利以相誘。 即所謂“欲內(nèi)(納) 相存之言, 則必以美名明之, 而微見其合于私利也”。

          六、 勸止必以合于私患相危。 即所謂“欲陳危害之事, 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于私患也”。

          七、 借桑說槐, 以免阿諛之嫌。 即所謂“譽異人與同行者, 規(guī)異事與同計者。 有與同污者, 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 有與同敗者, 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

          八、 順風行舟, 不掃君主之興。 即所謂“彼自多其力, 則毋以其難概(量米器, 這里作動詞, 平抑之意) 之也; 自勇其斷, 則無以其謫(過失) 怒之; 自智其計, 則毋以其敗窮(窘)之”。

                用今天的觀點來看, 這真可說是一套揣摩領導意圖、 以求晉級加爵的絕高招數(shù)。 其鉆營之道雖無道德可言, 但對我們了解官場、 了解為官者的心理、 了解社會, 卻是大有好處的。而其中所展示出的韓非的智慧, 也使們我們領略到了古代權術理論家的風采。(教人學壞

                 總之, 墨子是和平主義者, 像救世的苦行者, 更多的考慮在免除民眾的災難。 荀子是“隆禮” 主義者, 以嚴肅的面孔對待世界, 希圖在禮的規(guī)定下, 完成人的品德修養(yǎng)與社會制度建立。 而韓非子則是專制主義者, 以冰冷的心腸與超人的智慧, 為專制者提供了一套可運作的程序, 促成了統(tǒng)一帝國的實現(xiàn)。(看看三人的結局,就知道起理論的善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學價值:《荀子》勸學,《韓非》說管理,《墨子》詮釋服務精神
          侯外廬:韓非子的思想傳統(tǒng)
          孟子、荀子、韓非子——綜論先秦諸子之二
          殊途而同歸,墨子與韓非子哲學的比較研究
          戰(zhàn)國時代“儒”的刻畫與論說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荀子,孫子的簡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