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8
本文作者:Lewind
坦率地講,作為一名普通的科幻迷,我實在沒有資格給克拉克的作品寫書評,更何況還是《太空漫游》這樣的經典中的經典。受邀作此書評,實為榮幸。要知道,這幾部經典之作出版的年月已久。名家的書評,乃至專業(yè)的解讀都不在少數(shù),落筆之處難免雷同。我也只有盡己所能了。
未署名的作者庫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這部電影可能比這部小說還要有名。它對于太空生活的精確表現(xiàn),是后來很多著名科幻電影參考的標桿。這之中包括一些公認為科幻電影早期代表作的作品,比如《異形》和《星球大戰(zhàn)》。
很少有人知道的一點是:克拉克的小說既不是電影劇本的創(chuàng)作依據,也不是依據電影寫成的,而是與電影同步創(chuàng)作的。在《2001》的序言中,克拉克詳盡記錄了這個過程。
最早是庫布里克來找克拉克,想要一起制作一部“前所未見的新電影”。然后,他們選定了克拉克早期一篇失敗的參賽短篇小說《前哨》作為故事的基礎。兩個人經過幾個月的商討,大致確定了故事的主體框架。然后,克拉克就同時開始了劇本與小說的創(chuàng)作,有些地方適合用電影來表現(xiàn),有些地方則更適合寫成文字。到了后來,克拉克還會根據庫布里克拍出來的電影毛片,重新寫作小說中的某些章節(jié)。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說,庫布里克是小說《2001:太空漫游》一位未署名的作者。
雖然《2001》是庫布里克最為著名的一部電影作品,但其實他在此之前就已經小有名氣,尤其以大膽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著稱。在《2001》之前,庫布里克曾經拍攝了一些飽受爭議的電影,比如描寫女童戀的《洛莉塔》。他將這種不去迎合大眾的風格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一部作品——《大開眼戒》,由當時還是夫妻的湯姆·克魯斯和尼克爾·基德曼主演。這同樣是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在這部電影完成制作后四天,電影鬼才庫布里克與世長辭。
其實,《2001》同樣不是一部迎合大眾口味的電影,帶有著深刻的庫布里克印記。在電影的前一個小時和最后半個小時都沒有一句對白。這讓很多今天的年輕人失去了把它看完的耐心。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感覺電影的主題過于晦澀朦朧,難以接受。
對于電影而言,小說恰恰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如果你既看過《2001》的電影,又看過《2001》的小說,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并不是完全一樣的故事,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然而,這部小說的確可以幫助你了解電影中所沒有交待的很多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電影《2001》中所蘊含的豐富哲學內涵,在小說《2001》中得到了細膩的詮釋。
費米佯謬的哲學
我們來自哪里?我們又要去向何方?這是令哲學家憂心忡忡的問題,也是生物學家試圖用進化論做答的問題。而克拉克則通過《太空漫游》系列給出了他心中的答案。
在故事甫一展開的時候,遠遠超越人類的外星文明就隆重登場了。雖然這種文明的形態(tài)始終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但他們直接干預人類進化的手段顯示出了高超的科技力量。此后四部曲的故事發(fā)展,全都與這種神秘的外星文明有著關聯(lián)。
關于外星文明存在與否的問題,最著名的哲學思辨大概就是“費米佯謬”。這源自于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米與同事的一次隨口爭論,他宣稱“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話,它們早就應該出現(xiàn)了?!?/p>
對此,后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甚至包括在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嚴肅討論。直到今天,人們仍在尋找著新的答案。比如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描繪的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原理,也是對“費米佯謬”的一種回應。
而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整體就是一種關于“費米佯謬”的解釋。從最初的外星文明主動干涉,到之后幾百萬年的沉默,再到對于“伽利略世界”的干涉,一直到最終再次干涉人類文明的可能。人類文明始終與外星文明糾纏不清。
這樣一個偉大的外星文明對于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它是不是上帝在現(xiàn)實中的替身?又或者扮演著家長的角色?它究竟會是人類的守護者,還是操作著“人類”這個實驗品的實驗員?這些問題,讀者們應該可以在閱讀《太空漫游》四部曲時找到答案。
在克拉克看來,或許外星文明其實意味著我們的家園。因為,我們人類的第一縷智慧曙光源自那里,也終將歸于那里。
踏上歸途的奧德修斯
有的讀者可能聽說過《太空漫游》的另一個中譯名《太空奧德賽》。其實,后者才是對原書名的直譯。為什么要使用奧德賽作為書名?克拉克無論是在故事里,還是在幾個版本的序言中,都從未言明。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并不復雜。
《奧德賽》是荷馬史詩之一,記敘的故事發(fā)生在《伊利亞特》之后。在故事中,依靠木馬藏人最終攻占特洛伊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離開特洛伊之后惹怒了海神波塞冬,受到百般阻撓,同行的伙伴也全都葬身大海。之后,奧德修斯克服了種種困難,戰(zhàn)勝了魔女,克服了海妖的魅惑,穿越了海怪的領地,擺脫了神女的糾纏,歷時十年才終于得返家園。然而,在家等待這位英雄的仍是麻煩。在兒子的協(xié)助之下,奧德修斯最終殺死了惡徒,找回了家園平靜的生活。
回家——這就是《奧德賽》的主題,同樣也是《太空漫游》四部曲的主題。在《2001》中,鮑曼最終回歸于群星之間。既然人類的智能都是群星之間那個神秘的存在所賦予的,那么來自太空的人類回歸太空,自然是一趟回家的旅程。在《2010》中,弗洛伊德和他的俄國朋友們面臨著無法回到地球的巨大危險。最終,憑借著科學的力量,他們找到了一條出奇制勝的巧妙道路,終于安全回家。在《2061》中,弗洛伊德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脫離了肉體的限制,走上了與鮑曼相同的回家之路。在《3001》中,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主角從太陽系的邊緣回家了。之后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他的回家展開的。
其實,若以《太空漫游》的視角來看,人類文明來自于太空的智慧火種,而我們所做的每一步太空探索,都只不過是向著家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梢哉f,人類終其歷史,始終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作為一個文明,人類只是孑然一身的孤兒。環(huán)顧無邊無際的宇宙,人類深埋于無盡的孤獨感之中。這是人類最不喜歡的感覺之一。早在《2001》開篇,我們就看到了人類祖先的群居生活。孤獨對他們往往意味著死亡。這種認識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基因之中,讓我們懂得恐懼。然而在《3001》中,我們最終還是因為恐懼而將外星文明的實質性接觸拒之門外。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否存在一個智慧文明的大家庭,讓人類文明可以最終找到歸宿,找到回家之路?這或許才是《太空漫游》系列帶給我們的終極思考吧。
(原文已發(fā)表于《北京晚報》,本文有較多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