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后微香 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佑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紹圣初,又貶惠州、儋州。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詩文書畫俱佳,詞作“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胡寅《題酒邊詞》),“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有集《東坡詞》。 【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詞牌下面有一個副題:“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詞而有題,并不是自蘇軾起,卻是在蘇軾手中發(fā)揚光大。這一點看似小節(jié),卻具有微妙的含義與深遠的影響,因為詞之為物,本來屬于民間歌謠,詞牌的用途只是區(qū)別音樂的調(diào)子,而文人在宴樂之際,信手填詞,也是隨意而作,付以歌詠,并無意為題。從東坡起幾乎首首詞牌之下都別有標題,可以說,是正式昭告了詞也具有和詩一樣的地位作用。在蘇軾之前的絕大多數(shù)詞人,雖以詞名,填詞的范圍卻仍顯得局限狹窄,直到蘇軾,才把詞境開拓到一個廣闊的角度,無事不可入詞,正如王灼《碧雞漫志》中所說:“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睆拇嗽~才開始逐漸脫離了“詩余”的點綴地位,脫離了大部分人“詩莊詞媚”的思維定勢——雖然,在蘇軾當時或稍后,他這一種改革,并未得到普遍文人的贊同,相反卻在欣賞他詞作超人的成就之時,仍然有人執(zhí)意認為這不是做詞的正確途徑,甚至連屬于蘇門子弟的陳師道也說:“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崩状笫怪杆位兆跁r的教坊中人雷中興,相傳他的舞蹈為天下絕技,之所以認為“非本色”,大約是因為當時人的觀念,認為舞蹈總要以柔美的女性舞為主流,男性陽剛矯健的舞姿,盡管出色,也不合乎那個時代常規(guī)的審美觀吧。其實這種觀念既是偏頗,又極大的限制了欣賞的范圍:真正的藝術(shù)美,決不能以氣質(zhì)風格來定高下。不過,盡管詞壇對蘇軾的詞風微有不認同,卻不妨礙當時人對蘇詞的喜愛,而蘇軾對詞境的開拓,在數(shù)十年之后,才真正的得到了推崇發(fā)揚。 蘇軾這首中秋詞,在當時得到了極大的贊譽,這首詞作于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這一年王雱去世,王安石退隱,新法改革正陷入僵局。當時蘇軾外任密州太守,做了這首中秋詞之后傳唱至京城,呈到神宗面前的時候,已經(jīng)是元豐七年(1084),神宗對新法的改革大約已經(jīng)失去指望,看到因反對新法而外任的蘇軾(這時他已經(jīng)因“烏臺詩案”貶謫到黃州)詞中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這樣的句子,竟然不勝感慨,也許是“高處不勝寒”的話,正觸動他改革失敗的無可奈何之情,由此也感到一絲心靈相通的慰藉?神宗說:“蘇軾到底還是愛戴君主!”便下令蘇軾量移汝州,后來召還為御史中丞、龍圖閣學士。其實比較起來,神宗還是一個寬厚明理的皇帝,南宋時候辛棄疾做詞,有“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币痪?,當時的皇帝孝宗就認為是諷刺朝廷,拂然不悅,比之前輩,可算小器得多了。 《鐵圍山叢談》里記載了另一件關(guān)于這首中秋詞的逸事:歌者袁绹,歌技比得上唐代著名的音樂家李龜年,曾經(jīng)陪侍蘇軾游宴,一日東坡與客人們游鎮(zhèn)江的金山,是時亦值中秋,天宇四垂,長空一碧,腳下江流奔涌,天頂明月如晝,東坡與客人齊登山頂高妙臺,命袁绹歌唱《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東坡親自起舞助興,回顧問道:“如此便是神仙吧!”袁绹多年之后供奉內(nèi)廷,尚自緬懷回想,筆記的作者、權(quán)相蔡京之子蔡絳也不勝歆羨的評價道:“所謂文章才子,風流人物,真是千載之下,一時之有,后世哪可復得!” 蘇軾在宋詞壇上的地位,以他這首代表作《水調(diào)歌頭》中流露出的浩然飛舉、態(tài)擬神仙的高逸之氣來看,頗似唐代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然而蘇詞中又另有關(guān)心民謨、用意深沉的一格,又似有“詩史”、“詩圣”之稱的杜甫。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即這樣評價:“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于太白為近?!本呱裣沙鍪乐?,又有襟抱滄桑之慨,這是蘇詞的獨特風采。他與辛棄疾都是豪放詞的領(lǐng)袖,一“曠”一“豪”,正如天空中的雙子星座,照耀兩宋詞壇,辛棄疾文武雙全,抱負不凡,是詞人中的英雄,而蘇軾光風霽月,磊落高邁,卻是詞人中的仙客。 時人談東坡詞,喜歡與柳永相比,就連蘇軾自己,也問過幕客:“我詞何如柳七?”這個幕客的回答堪稱絕妙名言:“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蔽覀儸F(xiàn)在看起來,說者似乎有抑柳揚蘇的嫌疑,其實在當時環(huán)境之中,十七八歲的女郎和拍曼聲而歌,才是詞的正宗用途,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的壯歌,卻是歌詞中的異數(shù):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一首題為“赤壁懷古”的《念奴嬌》詞,被人稱道為:“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睋?jù)同時人考證,周瑜破曹的赤壁,其實并不在蘇軾所游的黃州而當在漢陽,就連《漁隱叢話后集》引用蘇軾自己所說這首詞的背景,也摸棱兩可的稱:“不知孰是?”并沒有確鑿無疑的肯定,但此詞一出,黃州赤壁遂成為著名景觀,永擅大名,也可謂是文詞千古了。蘇軾并有前后兩篇《赤壁賦》,極寫江山盛跡,他在游覽時與朋友李委“以小舟載酒,飲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shù)弄。風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漁隱叢話后集》)所描寫的背景恍惚如有神鬼變幻,意氣激昂,宜乎后人稱道:“山谷云:‘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x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王士禎《花草蒙拾》)東坡多胡須,所以稱“髯公”(民間傳說中的蘇小妹故事,即有嘲笑兄長多髯的情節(jié)。),“挾海上風濤之氣”的壯觀,正是這首《念奴嬌》詞中涌動的豪情盛慨?!赌钆珛伞愤@個詞牌,本來取自于唐玄宗時著名的女歌者、能唱“響遏行云”之調(diào)的念奴,本來就是詞曲中的高音,經(jīng)蘇軾填詞之后,該詞牌又得了兩個別名:“大江東去”與“酹江月”,二別名前者著眼逸興俊思,后者注目蒼涼感喟,而這兩種情調(diào),卻水乳相成的統(tǒng)一在坡詞之中,的確非大手筆莫辦。 蘇軾詞風格,一般都以上述兩首詞為代表作,而近代學者夏敬觀卻以為不然,他說:“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似涞诙艘?。后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绷κ翘拼娙死钌屉[《柳枝五首》詩中所描寫的一位少女,傳說她:“吹葉嚼蕊,調(diào)絲弄管,作海天風濤之曲,幽咽怨斷之音?!边@可是說是一種亦剛亦柔、亦悲亦壯、亦幽怨亦激昂的歌調(diào),可能在最初閱讀的時候不及上述豪放逼人,卻更適合一再回味。夏敬觀所舉出的例子,是這首《永遇樂》: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這首詞的副題是:“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标P(guān)盼盼是唐代人,為徐州故尚書張建封之妾,張死后盼盼獨居燕子樓不嫁,白居易曾有詩寫之(傳說中白居易寫詩諷刺盼盼沒有隨張建封早死,盼盼哭泣自殺,其實有點小說家言,事實并非如此。)同時代人晁無咎評價“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為:“只三句,便說盡張建封事?!边@首詞并沒有《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的雄壯,卻在蒼涼寥落中顯露出無盡的感喟;并不激起讀者的一腔豪情,卻顯示出“詠古之超宕”的高曠。這首《永遇樂》詞的節(jié)奏很有特色,既舒緩又頓挫,正適合抒發(fā)這種“幽咽怨斷”的情感,讀者即使不理解詞作的意義,也會不期而生一腔幽情。傳說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了這首詞,詞稿初定,還沒有給人看過,忽然一日已經(jīng)盛傳城中。蘇軾很訝異,追查起源,卻來自于夜間巡邏的一個街卒,蘇軾召他來詢問怎么能得知自己的新作,街卒回答說:“我稍微懂一點音律,有天夜里在張建封廟里歇宿,聽到有歌聲傳來,細聽就是這首詞,于是我記下來傳唱出去,開始的時候并不知道詞的意思是什么!”可見此詞的魅力,只通過音節(jié)已經(jīng)能夠感染人心了。 “豪邁”也罷,“幽咽怨斷”也罷,不管當時或后世對蘇詞風格如何評價,反正,蘇軾作為北宋文壇、甚至兩宋文壇第一人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是不可動搖的。他可謂是“全才”、“通才”、“天才”式的文人,詩文、繪畫、書法,乃至政治見識,都有特出之處,相傳蘇軾自己也承認事事皆無不如人之處,唯一不行的,只有下棋、喝酒、唱曲,因此后人認為他“小詞似詩”的緣故,就是因為他不諳音樂,所以詞不合律。但蘇軾其實并非不通音律,今人朱玉書認為他是音樂世家,據(jù)《歷代琴人傳》的引文說:“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蘇?!闭J為蘇軾父子兄弟三人都是彈琴能手。南宋陸游也提到蘇軾曾唱《陽關(guān)曲》,“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碧K軾確實有一些詞作不合乎常見的詞牌定格,這一點在學界聚訟紛紜,我認為葉嘉瑩的評論比較中肯: “總之,蘇軾詞就尋常格律來看,是確實有些‘不諧律’之處的,不過,經(jīng)過我們的分析,便可以了解,蘇詞雖有‘不諧律’處,但確都掌握了基本的重點,若此者,我以為并非由于蘇軾之不熟悉音律,反而正是已熟于律然后能脫去其束縛之表現(xiàn),所謂‘曲子中縛不住者’是也。此正如李白之于律詩,往往突破外表聲律及對偶之限制,而卻掌握了保持聲律之優(yōu)美平衡的某種本質(zhì)上的重點。此亦如騎車技術(shù)之高妙者,方能在車上做出不守常規(guī)之種種表演,而卻掌握了平衡的重點,所以才不致跌落地上。至于一般無此高妙之技術(shù)者,則最好依守常規(guī),不可膽大妄為,以免跌致血流骨折之下場?!? 前面那首《永遇樂》詞最后一句說到“黃樓夜景”,黃樓是蘇軾在徐州治水留下的業(yè)績,《歲時廣記》引《古今詞話》記載:蘇軾出守徐州的時候,連月霖雨引發(fā)黃河決流,四野俱被漂沒,洪水一直抵達徐州城下,蘇軾命令手下盡力堵塞洪水,保護城池,上萬人緊張操作,水勢到晚卻愈加洶涌,徐州城內(nèi)彌漫著驚恐的氣氛。蘇軾于是親自登上城樓,露宿城頭督工抗洪,人心方才鎮(zhèn)定,終于保住了全城不遭淹沒。蘇軾后來又開鑿水道,疏引積水,水退之后,又向朝廷請求筑十里長堤拒水護城,堤上建了一座黃樓。堤成后河水循著故道分流而去,蘇軾在上巳日,也就是三月初三的這一天設(shè)宴慶祝治水成功,命人奏樂,有一個歌妓上前說道:“自古以來上巳節(jié)的舊歌詞很多,卻從來沒有因慶祝新堤落成而奏曲的,今日希望能得到一闋新詞在太守公面前演奏?!碧K軾于是填詞《滿江紅》一首,內(nèi)有:“官里事,何時畢?風雨外,無多日?!灰娞m亭修禊事,當時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蓖豸酥热嗽谏纤热仗m亭修禊,曲水流觴,是千古韻事,然而斯人已矣,只余滿山陳跡供人追憶,“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如今的黃樓之會樂固樂矣,千秋萬載之下,也無非是堪為后人憑吊,為我浩然長嘆而已! 世人無不重名,尤其象蘇軾這樣天才特出之士,他二十一歲時就中了進士,可謂是科名早成,而甫入京城便即得到當時名流的延譽,盛名一時無兩。是年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同赴京應舉,是年報考的舉子很多,某日相國韓琦和賓客閑談時說道: “二蘇在此,那些考生怎么也敢和他們較量呢?”這話一傳出去,竟然嚇得十有八九的考生都散去不敢應試。這是蘇軾自己的回憶,可能也有些微夸張的成分,但其時得到推譽的情況卻相去不遠。張方平初見他們,怕自己的推重不夠分量,不惜修書向政敵歐陽修力薦;韓琦因蘇轍臨當考期生了病,怕他誤了這次考試,不能兄弟同時登榜,竟向皇帝上書奏請延期二十余日,等待蘇轍病好方開考;歐陽修更是對蘇軾贊不絕口,初見時即大喜稱道:“天下的文章應當在這里了!”又向梅堯臣說:“讀到蘇軾的文章,不知不覺就汗流浹背,真是痛快!老夫自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通過這些事跡,即可知道蘇軾兄弟在當時,可算是舉世矚目的風頭人物,在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發(fā)生之前,他于政壇上雖不得志,卻也未曾遭受到迫害,外任杭州、徐州、密州的時候,他尚是有著一股勃然豪興在胸的,因此才會說:“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彼嘈趴v使在自己百年之后,這愛護子民、治理水患的業(yè)績,也能夠深深銘刻在后世之人心中。他對“名”、對身后事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也是自許的,帶有一種既驕傲又感慨的喟然之情。 這種自我期許的情緒有時顯得更為激昂,如他在密州擔任太守時所作的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關(guān)于這首小詞,他在給朋友鮮于子駿的信里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彼藭r已入中年,但仍然有著才堪大用的自許,期冀終有一日,象漢武帝派出馮唐赦免有軍功的云中太守(云中是地名,在今山西大同,為邊關(guān)要隘)一樣,朝廷也能將自己從這外任的閑職中起用。他只是一介書生,卻稱:“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睂呹P(guān)軍事也充滿了自負的豪情,這不免帶有幾分夸大,還屬于未曾受到挫折時的昂揚意氣。待到他經(jīng)歷過各種政壇風波,新黨當政時受迫害,舊黨上臺后又遭排擠,這樣的盛氣已漸轉(zhuǎn)而內(nèi)斂,對于生前事身后名,則又有了另一番感悟,且看他在杭州寫的這篇《八聲甘州 寄參廖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廖子即釋道潛,與蘇軾交情甚篤,曾經(jīng)不遠千里陪伴蘇軾遠謫黃州,所以蘇軾感嘆:“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保▍⒘魏髞碛忠蛱K軾受牽連獲罪,被勒令還俗),他外任杭州,這時已經(jīng)是第二次,第一次的時候是因為反對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而自請外放,其間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的九死一生,而這一次卻是在舊黨上臺的形勢下,他又因為反對將新法一律否定的過激政策,再度不容于朝,兩次出任杭州太守,似乎是一種反諷,他自稱“白首忘機”,其實在他的政治理念里,從來就不曾有過機心與私心,決不肯作隨聲附和的應聲蟲以博富貴,以求平安。在遭遇過困厄之后,他的立場仍未改變,但人生的態(tài)度,卻漸漸圓融達觀,看開了生死榮辱?!拔髦萋?,不應回首,為我沾衣?!睎|晉謝安出山做官后,一直有意歸隱而未得,最后病卒于西州門,他的外甥羊曇自此不過此門,有一次喝醉了無意路過,醒覺之后失聲慟哭而去。蘇軾在這時已經(jīng)不再象在徐州時所作的《永遇樂》詞中那樣遙想:“異時異日,應當有人對著這黃樓的夜景,為我而發(fā)一聲長嘆吧!” 屢遭打擊之后,他樂觀的許諾著將來歸隱的愿望一定兌現(xiàn),“不應回首,為我沾衣?!辈粫屌笥岩驗檫z憾和痛惜,將來為我一灑傷心之淚!這既是安慰,也是告誡。 然而風波之險惡,總是出人意外者。在之前蘇軾經(jīng)歷的烏臺詩案,已經(jīng)可以說是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險境:因為黨爭的緣故,新黨羅織告發(fā)他寫有詆毀新法的詩作,甚至有的詩還被人傅會上叛逆不軌的罪名。他在湖州的任上被逮捕入獄,解送京城,受到多番審訊,他形容那時的情景是“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笨梢姰敃r恐懼兇險的程度,連神宗讀后也為之惻然。他在湖州任上被逮時,全家驚恐萬狀,妻子號哭,悲痛得說不出話來,他回顧看著妻子說道:“你眼下難道不能象隱士楊樸的夫人一樣,也作一首詩送送我么?”——國初隱士楊仆被皇帝召去應對,自稱不會寫詩,惟有他的妻子臨行送別時寫了一首詩給他,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鳖H為滑稽調(diào)侃,而蘇軾的罪名,也正因為“猖狂愛詠詩”,這個冷笑話說得如此應景,使妻子雖在驚惶悲痛之中,也不覺為之失笑。后人常盛贊他這種面臨生死從容談笑的風度,卻不知他的從容之下,一樣隱藏著如此深切的悲懼和恐惶。 蘇軾在湖州任上因被告發(fā)作詩詆毀新法而被逮捕審訊,關(guān)押在御史臺獄中,御史臺中多烏鴉,雅稱“烏臺”,所以該事件又被稱為“烏臺詩案”。文字獄可謂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噩夢,其間的驚心動魄,未身歷其境者永遠難以想象。蘇軾當被逮時,幾個獄卒猶如驅(qū)趕雞犬一般的將他押解出城,登舟而去,追送的郡中百姓無不淚如雨下。下到獄中,獄中主管開口即問:“祖輩五代之間,有沒有獲得過可以免死的誓書鐵券?”——這是歷來的常規(guī),專問死囚的話,其他的罪犯只需要問三代就足夠了。這些打擊猶如暴風驟雨一般急劇降臨在身,縱然是圣賢也未必能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何況早年成名、一直被目為天下奇才、處于群星捧月地位之中的蘇軾?如他這等高傲的文人,或可以不懼死亡,卻很難不恐懼即將到來的人身侮辱,臨別時尚從容向妻子開玩笑的表現(xiàn),歷來被贊為蘇軾的幽默和無所畏懼,卻不知這只是強作鎮(zhèn)定,他的內(nèi)心中,其實充滿了驚慌、憂懼等等軟弱消極的情緒,乃至一度意志崩潰想要自殺以逃避迫害,只賴有對親人的眷戀才使他堅持到了最后。 親友中最使蘇軾難以割舍的人,是小他兩歲的弟弟蘇轍,《孔氏談苑》中記載“烏臺詩案”頗詳細:蘇軾就捕,在太湖登舟北上受審,某日船柁壞了修補,暫泊湖中,當夜風大濤急,月光明亮。他自思這樣倉卒被捕,前途難測,想到可能兇多吉少,不免起了消極逃避的念頭:“假如閉著眼睛往湖里一跳,頃刻間就能解決一切了!”比起即將面臨的折磨,死亡竟似一個美好的誘惑,自古曾有多少人臨此艱難關(guān)頭,選擇了那條一了百了的絕路!但是,在作這番計較的時候,蘇軾又想到了:“不能辜負了老弟?!痹瓉硪婚_始李定等人羅織蘇詩入罪,派使者前往湖州任上逮捕蘇軾,當時的駙馬都尉王詵因為與他交好,聞訊后秘密遣人告知其弟蘇轍,蘇轍當時在南京為官,立即派人往湖州通報蘇軾,前去逮捕蘇軾的使者去勢如飛,蘇轍密報卻搶在了前頭,雖然于事無補,然而早早通風報訊,讓蘇軾得以有一個心理準備,不至于在那 然而早早通風報訊,讓蘇軾得以有一個心理準備,不至于在那等混亂驚慌的情況下失措,甚至做出短見的事來,卻是他對兄長的最大愛護。蘇軾明白:“如果我有什么不測,子由必不獨生?!薄沁@種骨肉相連的弟兄情誼牽掛,成為蘇軾在困境中的支持力量,使他有勇氣去面對那不可測的未來。 押解到京師之后,這樁文字獄由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主審,這幾人都是蘇軾的敵對派,可以想象審理中是怎么一心陷蘇軾于罪,這種情勢下他認為勢在必死,憂心忡忡,甚至偷藏了毒藥在身邊,預備走投無路時用以自殺。這是他第二次流露出自殺的意圖了。在這等情勢下他最牽掛的自然還是兄弟蘇轍,寫了兩首詩與之訣別,詞極凄楚:“……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獄中寄子由 ?其一》)后來他能夠生出烏臺獄,據(jù)說與這兩首詩不無關(guān)系:“神宗初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者皆拒之?!?皇帝不再聽信誣陷者的深文羅織,宮中又有太皇太后為之說情,終于將他開釋出獄,貶謫黃州。 蘇軾在獄中寫作這兩首絕命詩的時候,誠懇的拜托一位平素待他很好的獄卒日后將此詩寄給蘇轍,并說:“能夠萬一獲免就罷了,如若不免一死,而此詩又不能送達子由的話,我將死不瞑目!”后來他獲得釋放,獄卒將詩稿交還給他,蘇軾百感交集,以面伏案,竟不忍重讀這兩篇血淚之作。這是他最真實的驚惶恐怖,他雖然瀟灑不羈,甚至被譽為神仙中人,但在鬼門關(guān)面前,并不是始終能保持那一份淡定從容的風度。 然而天性中有樂觀因素的人,縱使遇上困厄,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蘇軾被釋時不忍回顧這段悲慘的往事,但出獄未久,心情已經(jīng)豁然開朗,又輕快的提筆自和那首絕命詩:“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睂懴逻@句之后,不免又私下自罵:“這該死的毛病還不改悔呵!”如果聯(lián)想到他被逮捕的時候?qū)ζ拮诱f的那個笑話里面,楊樸妻所作的詩句:“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痹娕c酒,原本代表著文人自由放曠的精神,遭受過牢獄也不自改悔,不肯放棄,何嘗不是一種極至的剛勁?只是他的剛勁表現(xiàn)得不是強硬,而是帶一分自得的諧謔,有一種豁達的輕松。 歷過生死線之后,蘇軾對生死榮辱的看法,顯然又進了一層。不經(jīng)歷“死”不知生的可貴,既險瀕“死”又會覺得人生困厄,原來無非如是。他在黃州貶所時曾經(jīng)幾次傳出死訊或者業(yè)已棄世出家的消息,時人都信以為實,甚至有朋友寫信探聽他是否還活著。地方官更對他的行蹤時刻留意,《避暑錄話》記載:有一次他與數(shù)名賓客在江上飲酒共樂,飲散歸來,作了一首《臨江仙》詞: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時江面水波連天,風露泠泠,令人不禁陡生浩然高舉之意,蘇軾賦了此曲,與朋友長嘯高歌數(shù)遍,興盡各自散去。誰知次日就流出以訛傳訛之言,喧傳蘇軾夜間作了一首辭世之詞,掛冠江邊,乘舟長嘯而去,正同詞中所言“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比ヒ?。黃州的郡守聽了大驚失色,擔心失去了罪官謫臣,要連累本地官員,急忙趕到他家中去查看,卻見蘇軾正鼾聲如雷,宿醉未醒,才知是一場虛驚。然而這個謠言傳入京城,連皇帝神宗都難免將信將疑。神宗雖然貶謫蘇軾在外,對他的才華卻還是欽服的,曾經(jīng)因為誤聞了蘇軾已經(jīng)死亡的消息,忽忽不樂,將進食時輟飯而起,嘆息再三,說道:“才人難得??!”也許正因這一點惜才之念,后來當蘇軾被詔量移汝州時,在謝表中寫道:“疾病連年,人皆相傳已死;饑寒并日,臣亦自厭其生?!闭Z氣中不無怨懟揶揄,朝中的仇家乘機參奏他有“怨望之語”,這個罪名很嚴重,神宗卻只是慢慢的說:“我已灼知蘇軾一片衷心,實無他意?!毖哉邽橹Z塞。 《臨江仙》詞中提到“夜飲東坡醒復醉”,蘇軾在黃州時供給頻繁,親自耕種養(yǎng)家糊口,在東坡之地開墾有田地,所以自號“東坡”,這個號從此伴隨了他一生,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眩目的一筆。他平生經(jīng)歷的大起大落甚多,但由烏臺詩案之獄而貶黃州,卻是他人生的一大轉(zhuǎn)折點,如果沒有這一場生死磨難,他依然是以前那個意氣高縱的的絕世才子,前半生的色彩,可以說是明妍輕揚的,經(jīng)歷過這次磨難,才給他的人生增添了更為凝重的色調(diào),榮辱不驚的沉著。葉嘉瑩贊揚他在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氣質(zhì):“是一個把儒家用世之志意與道家曠觀之精神,做了極圓滿之融合,雖在困窮斥逐之中,也未嘗迷失彷徨,而終于完成了一己的人生之目標與持守的成功的人物?!? 蘇軾圓融達觀的人生智慧,使得他能夠隨遇而安,“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卻并不是隨時俯仰,他的個性之中,亦有“才意邁峻,惟己是信”的一面。他表面上風趣豁達,在原則問題上卻倔強認真,“非隨時上下人也”,新黨在朝時不容于新黨,舊黨得勢后他又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舊黨的老先生們議論不合,不肯隨聲附和的后果,就是一生都被邊緣化。最理解他的愛妾朝云曾說他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也為之大笑認可,“不合時宜”者,總是不和大眾一心,要在堅持中顯鋒芒也。所以他在很多時候,心靈上有著一種擯除于人外的孤寂感,這種情緒流露在一首《卜算子》詞中: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題作“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因為詞境極為幽冷,不類東坡平日的高逸之作,給后人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傅會了愛情故事:《能改齋漫錄》說是為王氏女子作,而《女紅余志》則說此詞作于惠州,當?shù)赜幸粋€溫氏女子,名超超,到了及笄之年也未肯輕易的許嫁于人,惟獨對東坡先生聞名傾心,聽說他被貶來惠州,說: “他才應該是我的夫婿!”她的愛情熾熱卻又羞澀,每日徘徊在蘇軾居室的窗外,聽他吟詠詩賦,被發(fā)覺時則急忙躲避。蘇軾知道了她的心事后,說道:“我不能娶她,但是可以為之做媒,許配給王家的兒郎?!弊雒轿闯啥鴸|坡又被貶謫海南,等到赦還,這個多情的少女已憂傷成疾,長眠不醒,惟余沙際一抔黃土。所以蘇詞中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钡磕畹木褪沁@個癡情薄命的女子。 故事固然凄婉動人,若據(jù)實卻不堪考證,只能作為一個哀感纏綿的故事傳說而已。實則東坡詞中“幽人”、“孤鴻”云云,分明是自寫,既非有什么悱惻情事,也不是象清代常州詞派的穿鑿傅會所說,是什么譏刺朝政昏暗、放逐賢臣之作。蘇軾作此詞時,心中固然不能毫無騷人遷客的悲慨,卻只是幽微的,這一種孤寂凄清的感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情緒,是無以名狀的?!绑@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焙沃故菬o人省得他這一腔幽懷,縱使他自己,也未必能解之明之釋之。 蘇軾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黨爭的傾軋下到處遇貶,顛沛流離之中度過的,到晚年終于被赦北還,路過金山的時候,自題畫像一偈,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边@三州都是他被貶最困苦的去處,然而就是在這困苦之中,磨練了他超人的意志力和愈挫折愈豁達的胸懷,人生的苦難,于他是一服清涼散。經(jīng)歷幾番貶竄之后,他對“名”的追求,已不再是堅信“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币膊粡蛨猿帧拔髦萋?,不應回首,為我沾衣?!倍牵骸熬唇窆庞朴?,浮幻人間世。這些百歲光陰幾日?三萬六千而已。醉鄉(xiāng)路穩(wěn)不妨行,但人生要適意耳?!保ā渡诒椤罚┧诤D腺俣臅r候,常常背負著大瓢,且行且歌,唱的都是《哨遍》長調(diào),在田間怡然自樂。某日遇見一位老婆婆,對他說:“學士,你昔日的榮華富貴,恰似一場春夢!”東坡深以為然,遂呼她為“春夢婆”。后來文人將這段事寫成戲劇,甚至傅會這個“春夢婆”是神仙所幻形,下凡來點化東坡的,自然是無稽之談。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充滿了起伏不可測的人生,很容易使人墮入夢幻泡影的虛無當中去,而蘇軾雖然也受佛道兩家的影響,卻終未逃于禪,遁于道,主要還是他善于自己慰藉,如這首著名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蘇軾早年的詞作,后來流放到惠州,有一日他與愛妾朝云閑坐,時值秋風初起,落葉蕭蕭,不覺有凄然悲秋之意,于是命朝云把酒唱這首《蝶戀花》詞,朝云歌喉將轉(zhuǎn),卻禁不住已淚水盈盈,蘇軾問她緣故,她答道:“我所不能唱的,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翻然大笑,說道:“我正悲秋,你卻又傷春了?”于是停歌罷酒,未幾朝云病故,蘇軾終身不忍再聽此曲。“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币痪?,本是豁達的開解語,意境略似唐人劉禹錫的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倍膽B(tài)更為超曠,后人常常用它來安慰失戀者。所有美好可愛的事物,在更廣大的世界里,在“永恒”面前,顯得是那么渺小無足稱道。蘇軾在情緒低沉時以此自解,朝云卻從這超脫之中,讀出了人事無常的悲哀:春能復至,花可再發(fā),然而消逝的畢竟已消逝,人生即使有輪回,下一世也不是這一生!同樣的看破,是悲是喜是豁然,原來也只在解讀者一念執(zhí)著而已。 《柯山集》中說:“蘇公黜官,貶走數(shù)千里外,放之大荒積水之上,饘粥不給,風雨不散?!笨芍^困窘已極,他本人卻在這困境之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最初到達南海,環(huán)視四周,天水無際,不禁凄然傷懷,說道:‘什么時候才能出了這個孤島呢?’后來轉(zhuǎn)念一想,天地在積水當中,九州在大瀛海當中,中國在四海當中,但凡有生之年,何處不是孤島?譬如倒一盆水在地上,水面浮著一片芥末,芥末上附著一只螞蟻,茫茫然不知這芥末小舟將要漂流何處,不久積水干涸,螞蟻獲得了自由,離開后遇見同類,不禁涕淚交流,說:‘差點不能與你們相見了,誰知道俯仰之間,還有四通八達的道路??!”——蘇軾講了這個寓言,也以樂觀曠達的心境、不被困難擊垮的信心,實踐了自己對寓言的闡釋,料想他在困境當中,也始終是恬然微笑,再也不會似當初受到牢獄之災時那樣驚惶無主,乃至產(chǎn)生消極逃避的想法了。 他晚年終于被貶北還的時候,本已定居陽羨,拿出平生的積蓄購買了一座宅院,卻又因為憐惜年老的宅主被不肖子弟賣掉房子后的苦楚,竟慨然燒毀房契,將住宅無償退還給她。自己則直到客死,都是借居在朋友的家中。到病重的時候,有位信佛的朋友的來探視,蘇軾說:“我萬里嶺海,被貶不死,到了歸宿田里之后,卻病不能起,難道不是命運嗎?然而生死也不過是件小事罷了!”時人說他臨終時“談笑而化,其胸中固無憾矣?!逼鋵嵥⒉皇菬o所遺憾,在人間還有很多事讓他未能忘懷:暌別已久的故鄉(xiāng)未能回去,與蘇轍昔年的夜雨聯(lián)床之約再也不能完成……他并不是一個虔誠的命定論者,卻以“命”來解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是為了寬慰自己,還是寬慰別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痹诩t塵中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他留給后人的,卻是永不磨滅的影響。 東坡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二十七日歿于常州,在他死后,與他素不相識的人都為之舉哀祭奠,他的門人弟子更是紛紛以各種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其中遠在穎州的張耒冒著再度被降罪貶謫的風險為恩師做法事修供,黃庭堅晚年懸掛東坡的畫像在室內(nèi),每天早晨都要衣冠端正,虔誠上香,并終身以“東坡門下弟子,何敢失其序次?”自居。當時士大夫為蘇軾所作祭文挽詞甚多,曾受他知賞的李廌寫下了最為傳誦的幾句話:“道大不容,才高為累?;侍旌笸?,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這個“名”字,蘇軾從曾經(jīng)的自惜,昔日的自得,到一度的自嘲,直至最終是恬然無欲的自足。然而他雖淡泊自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的不朽文名,“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恒流所能夢見?!钡母哔F品格,無不令后人高山仰止,不僅僅在詞人間,就是在整個北宋的文人里,他也無疑正是群星中那一輪精華欲掩料應難的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