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軾|愛我所愛 行我所行 聽從內(nèi)心 無問西東


          1


          公元1084年,黃州府衙內(nèi),人聲鼎沸。


          團練副使蘇軾,今日離任,官方正在為其餞行。


          酒過三巡,席間走出一人,繞至蘇軾身邊,取下身上披肩,請求題字留念。


          見來者甚是面生,蘇軾一愣:“敢問姑娘芳名?”


          女子躬身行禮:“妾身李琪,黃州歌姬,久仰先生大名,多次請求題詩,均未獲公之賜?!?/span>


          原來如此!


          但為歌姬題詩,危險系數(shù)略高,稍不留神,就會弄出一段緋聞,讓辛苦積攢的人設,毀于一旦。


          蘇軾糾結(jié)良久,終是不忍拒絕,便讓李琪動手磨墨。


          片刻,蘇軾接過筆墨,題下兩句七言:


          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


          寫畢,入席,繼續(xù)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眾人很是好奇:“先生為何只寫半篇?”


          蘇軾卻笑而不語。


          眼看宴席就要散場,李琪只得再次上前拜請。


          蘇軾一拍腦門:“哎呀,實在抱歉,年紀大了,差點忘了這茬?!?/span>


          連忙起身執(zhí)筆,補上后兩句: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我在黃州五年,為何沒給你寫過只言片語呢?


          這就好比酷愛海棠的杜甫,卻從未給海棠題過詩句。


          喜歡到了極點,就會忘記使用語言。


          Word的天,果然夠驚艷。


          滿座之人,無不擊節(jié)贊嘆。隨即觥籌交錯,盡醉而散。


          至于那個李琪,更是激動得滿臉通紅,恍若夢中。


          當然,她并不知道,一次普通的席上見贈,會讓她千古留名,惹來無數(shù)的羨慕嫉妒恨。


          因為這個蘇大詩人,千百年來,一直都在不停地圈粉、圈粉和圈粉。


          2


          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


          蘇家的遠祖中,最有名的一位讀書人,是位列初唐“文章四友”的蘇味道。


          公元705年,洛陽城舉辦《我是詩人》競演大賽,其即興創(chuàng)作的《正月十五夜》,一舉奪魁,深受后人推崇: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軾的父親蘇洵,則被寫進了三字經(jīng),“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少年蘇洵游手好閑,不學無術(shù),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對讀書產(chǎn)生興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寫起文章來,“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但遺憾的是,終身未能金榜題名。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出身豪門望族,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多才,能與蘇洵詩文唱和,還能指點孩子鉆研功課。


          如此,蘇軾兄弟倆的學業(yè),自是突飛猛進,小小年紀,常常語出驚人。


          眉州名士劉微之,曾做《鷺鷥》詩,“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正捻須頷首,自鳴得意,年僅十歲的蘇軾,反手就是一句點評:“鷺鷥被驚,羽毛不應‘逐風斜’,若改成‘雪片落蒹葭’,會更貼切?!?/span>


          劉微之一聽一愣一思忖,最終還是感嘆:“后生可畏,不服不行!”


          如果說劉老先生的點贊,尚屬一個長者的肯定和鼓勵,不必沾沾自喜。


          那么后來蘇軾進京,文壇領(lǐng)袖甚至九五之尊,均對其頗有好評,這就讓人拍手稱奇了。


          3


          公元1056年,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赴汴京趕考。


          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


          宋朝的科舉考試,每份試卷均需糊名且重新謄寫,以防熟人作弊。


          老歐見蘇軾的文章,風格樸實,語言流暢,欣喜異常,準備將其列為筆試第一,又覺得這個文風甚是熟悉,以為是門客曾鞏所作。


          正直的歐陽大人,為了避嫌,只得忍痛割愛,將其判為第二等。


          好在這樣的調(diào)整,沒有影響蘇童鞋的命運。否則,蘇軾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歐陽大人。


          殿試結(jié)束,綜合成績正式發(fā)布,蘇軾第二,蘇轍第五,兄弟倆同登皇榜,一時轟動汴梁。


          就連蘇洵也不忘寫詩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考取功名后,蘇軾以門生的身份,向歐陽修致信謝恩。


          歐陽修竟贊嘆不已:“讀蘇軾來信,不知為何,老夫竟流汗不止。看來我要趕緊避一避,好讓他出人頭地。


          文壇領(lǐng)袖,如此夸獎一個后起之秀,實屬少有。


          甚至他還說過這樣的話:“三十年后,無人再說我歐陽修?!?/span>


          后來的事實證明,歐陽修的確有先見之明。


          從默默無聞的書生,一躍成為了天子門生,蘇軾兄弟自然異常興奮。


          只是尚未踏入仕途,母親卻突然病逝。父子三人只得火速趕回眉州,處理后事。


          守孝期滿,適逢仁宗開考制科,蘇軾兄弟倆一起參考,哥哥得第三等,弟弟得第四等。


          制科考試中,第一、第二等均為虛設,有宋以來,獲得第三等的,蘇軾是第二人。


          據(jù)說殿試結(jié)束后,仁宗高興地皇后說:“朕今天為后世選了兩個宰相”。


          這就厲害了!


          那么問題也來了,多次落榜的蘇老泉,聽聞此話,心里是高興,還是郁悶?


          4


          公元1061年,蘇軾被授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后,任期結(jié)束,蘇軾返回京師。


          此時的英宗皇帝,早聞蘇軾大名,一心想召其進入翰林院,擔任皇家機要秘書。


          宰相韓琦卻百般阻擾,說年輕人進步太快,不利于日后成長。無奈,皇帝只得讓蘇軾任職史館,負責編修國史。


          雖然級別不高,但好歹是個京官,加之史館藏書眾多,蘇軾倒也自得其樂。


          只是隨后發(fā)生的兩件事,卻讓蘇軾悲傷不已。


          是年五月,蘇軾妻子王弗去世,年僅二十六歲。


          嫁給蘇軾時,王弗年方十六。


          這十年,蘇軾始終在外求學、做官,贍養(yǎng)蘇母、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全落在王弗一人之身。


          每念至此,蘇軾都愧疚萬分。


          蘇洵也提醒兒子:“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


          蘇軾當然不會忘記。


          多年后,在密州任上,蘇軾夜里夢見王氏,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便披衣而起,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次年四月,蘇洵去世。蘇軾兄弟倆辭去官職,回到眉州服喪守制。


          三年后,蘇軾續(xù)弦,妻子是王弗的堂妹,二十歲的王閏之。


          新婚不久,蘇軾便回到京師,繼續(xù)擔任原職。


          5


          公元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推行新政。


          由于改革力度過大,加之州縣官員為求政績,層層加碼,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諸多老臣連番上書,請求皇帝停止變法,但效果不大。


          在神宗眼里,“安石以為賢則賢,以為愚則愚;以為是則是,以為非則非。諂附安石者,謂之忠良;攻難安石者,謂之讒慝”。


          皇帝的支持,再加上一些陰險狡詐之人的助力,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政,不惜大肆清除異己,擴張新派勢力。


          期間,歐陽修、司馬光等舊派元老先后辭職,閉門修書,不問政事。


          至于蘇軾,他并不反對變法,只是不認同王安石不擇手段的極端作法。


          在他看來,無論是新法還是舊政,百姓安康、社稷安穩(wěn),才是衡量成敗最好的標準。


          于是,身為八品小吏的蘇軾,多次上書朝廷,批判新政,甚至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不已,則亂亡隨之!”       


          王安石得知后,大為惱怒,立即建議朝廷外放蘇軾。神宗御批:“與知州差遣”,意思是可以出去當個太守,但王安石不同意,硬是讓中書省改任為“杭州通判”。


          6


          公元1072年,蘇軾第一次來到了杭州。


          通判是州府長官的副職,無需獨當一面,工作之余,蘇軾可以有更多的空閑,賞山水美景,訪名妓高僧,品香茗,寫詩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望湖樓醉書》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在杭州,蘇軾遇見了歌姬朝云,這是他生命中第三個最重要的女人。


          在夫人王閏之的撮合下,十二歲的朝云進入蘇府,成為婢女。


          公元1074年,京師監(jiān)門小吏鄭俠畫《流民圖》,圖中災民衣不蔽體,爭食草根樹皮,神宗見后,竟眼含熱淚,“寢不能寐”。


          加之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均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皇帝終于對變法產(chǎn)生了動搖,將王安石罷相,外放為江寧知府。


          是年,蘇軾杭州任期已滿,因蘇轍在濟州任職,便申請調(diào)往山東,擔任密州太守,三年后,又轉(zhuǎn)任徐州太守。


          初次主政一方,蘇軾沒有讓百姓失望,懲治貪官,維護治安,興修水利,抗洪搶險,政績斐然。


          公務之余,蘇大人也是筆耕不輟,留下了諸多傳世之作: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特別是那首《水調(diào)歌頭》,被后世評為“中秋詞第一”,這是繼制科考試“百年第一”、《江城子》“千古悼亡詞第一”之后,蘇軾獲得的又一殊榮: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胡仔《漁隱叢話后集》


          7


          公元1079年,蘇軾調(diào)任湖州太守。


          按照慣例,上任伊始,蘇軾應向皇帝呈報《謝恩表》。


          就是這樣一封普通的公文,卻給蘇軾帶來了無妄之災。


          王安石雖已退隱金陵,但改革派的那些奸邪小人依舊擔任要職,歐陽修去世,司馬光致仕后,他們便將毒手伸向了舊黨的代言人蘇軾。


          監(jiān)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dǎn),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先后發(fā)難,找出蘇軾《謝恩表》里的句子“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稱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禍心”


          又翻出蘇軾多年前寫的文章《靈璧張氏園亭記》,其中有兩句“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他們認為此話實屬大逆不道,“天下之人,仕與不仕”,都應該“不敢忘其君”。


          在御史們的輪番轟炸之下,神宗也只得妥協(xié),下旨免去蘇軾職務,將其押解入京受審。


          盡管駙馬王詵(shēn)提前透露了消息,遠在湖州的蘇軾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


          但他不確定自己犯了何罪,又見欽差來勢洶洶,難免有些驚慌失措,一直躲在州衙內(nèi),遲遲不敢出來。


          通判勸他:“朝廷的人都來啦,躲著也不是辦法”。


          蘇軾則問:“我是穿便服,還是穿官服去見他們?”


          通判回答:“你還沒有被定罪呢,當然是穿官服”。


          蘇軾便換上官服,走出里屋。


          欽差二話沒說,吩咐士兵押住蘇軾,綁起便走:


          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雞犬。


          到了京師,蘇軾被送進御史臺(又稱“烏臺”)皇家監(jiān)獄。


          獄中,蘇軾受盡折磨,一墻之隔的另一位官員,曾有過這樣的描述,“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再惡毒的臟水,也玷污不了其靈魂的高貴。


          除了那些奸邪宵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更多的人,都期盼終有一天,朝廷會還蘇軾一個清白。


          弟弟蘇轍,上書天子,表示愿意用自己的職位,替兄長贖罪。


          杭州、湖州的百姓,自發(fā)為蘇軾做解厄道場,祈禱好官一生平安。


          獄卒梁成,每天夜里都會燒盆熱水,讓蘇軾泡腳暖身。


          蘇軾也多次通過梁成,向蘇轍傳遞詩文“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世未了因”“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知葬浙江西”


          就連當年的政敵王安石,也專門致信神宗,“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神宗歷來瞧不起曹操,宰相吳充卻道:“魏武帝那么猜忌多疑,尚能容忍擊鼓罵曹的禰衡,圣上怎么就容不下一個蘇軾呢?”


          神宗竟無言以對。


          太皇太后病重,皇帝希望大赦天下,為祖母祈福。


          太皇太后卻說:“別整那么大的動靜,你放了蘇軾就行”。


          終于,蘇軾獲釋,被貶為黃州(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王詵被削去官爵,蘇轍被降職為筠州監(jiān)酒。


          出獄后,蘇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詩: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此詩以戲謔反諷的筆法,道出了對奸邪宵小的蔑視,風格及內(nèi)容,竟與入獄前的幾首“罪詩”無異。


          放下紙筆的蘇軾,也大笑不已:“我特么真是屢教不改啊!”


          8


          公元1080年,蘇軾來到了黃州。


          謫遷至此的蘇軾,雖落寞卻不孤獨。


          弟弟蘇轍,除了定期鴻雁傳書,噓寒問暖,還讓幾個女婿,輪番前往黃州,陪伴伯父。


          眉州的同鄉(xiāng)巢谷,特意趕過來擔任蘇家的塾師,不僅分文不取,還自帶床鋪和炊具,無需主人管吃管住。


          陳季常,當年蘇軾的頂頭上司、鳳翔知府陳希亮的公子,硬是在四年之內(nèi),看望蘇軾七回,每次離別,兩人都是難分難舍:


          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風。

          ——《陳季常見過三首》


          此外,老朋友馬夢得,見蘇軾缺衣少食,便向州衙申請了一塊廢舊營地,幫助開荒耕種,解決燃眉之急。


          對于這塊寶地,蘇軾甚是愛惜,特意取名為“東坡”,其“東坡居士”之號,也由此而來。


          還有黃州的太守徐大受,本有監(jiān)督罪官之責,卻對蘇軾百般關(guān)照,“相待如骨肉”。


          某日,蘇軾大醉后,作詞一首: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次日,有人根據(jù)這首詞,即興炮制出一則謠言,在朋友圈里瘋傳,標題是《震驚,蘇軾寫完最后一首詞,逃離黃州》。


          徐大受嚇出一身冷汗,趕忙跑到蘇家,見東坡先生仍在熟睡,鼾聲如雷,這才放下心來。


          在黃州,除了友人相助,親情的溫暖,也給了蘇軾莫大的鼓舞。


          夫人王閏之溫婉賢惠,勤儉持家,悉心照料兩個孩子蘇迨、蘇過,對長子蘇邁也是視同己出。


          至于侍女朝云,業(yè)已長大成人,被蘇軾納為侍妾后,生下一名男嬰,東坡先生取其名為蘇遁,并作《洗兒詩》一首,個中寓意,不言自明: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謫居生活,自是艱苦,但可愛的蘇先生,已經(jīng)開始苦中作樂。


          將小紅豆和大麥摻和在一起做成飯,謂之“東坡二紅飯”;


          黃州豬肉便宜,蘇軾甚是歡喜,便寫下《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他還特別喜歡釀酒,盡管孩子們均不承認父親的釀酒工藝,說味道跟藥酒差不多,喝多了還會腹瀉。


          但東坡先生曾作《蜜酒歌》,自信爆棚的號稱“三日開甕香滿城”……


          吃完自制美食,蘇軾便開始尋找風景名勝,游山玩水間,留下不少佳作名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甚至,在“無與為樂”的夜晚,蘇軾也沒有閑著,不忘出去走兩步,寫兩句: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當然,在黃州,蘇軾最精彩的作品,都與一個叫“赤壁”的地方有關(guān),除了前后 《赤壁賦》,流傳最廣的,便是這首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9


          公元1084年,在高太后的頻頻提醒下,神宗皇帝終于意識到,“人才實難,不忍終棄”,便讓蘇軾調(diào)任汝州。


          途中,蘇軾路經(jīng)廬山,寫下了《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至金陵,幼子蘇遁病逝,蘇軾痛心不已,便上書朝廷,請求留在常州,皇帝恩準。


          次年,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拜相,蘇軾也由此邁入仕途的巔峰:


          先任登州太守,四個月后,入京擔任禮部郎中,半個月后,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提拔為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距離相位僅一步之遙。


          公元1086年,王安石、司馬光先后去世,身居高位的蘇軾,多次仗義執(zhí)言,整肅貪腐,抨擊黨爭,成了諸多政治派系的肉中刺、眼中釘,各種彈劾,又如同雪花般飛來。


          盡管有高太后全力庇護,蘇軾終是不勝其煩,一再請求外放。


          公元 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


          在杭州任上,蘇軾治理西湖,筑蘇公堤,設官辦醫(yī)院,忙得不亦樂乎,但兩年后,又被召還朝,擔任翰林學士。


          過了幾個月,又遭政敵彈劾,先后外放潁州、揚州。不到一年,再回京師,擔任兵部尚書兼侍讀,后又遷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


          過山車般的職務調(diào)整,已經(jīng)讓蘇軾有些目眩頭暈。殊不知,還有一波更高的惡浪,即將洶涌襲來


          10


          公元1093年,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去世,一個月后,高太后又病逝,哲宗執(zhí)政,再度啟用新黨。


          當月,蘇軾即被外放,任定州太守。


          次年,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朝廷貶為英州(廣東英德)太守。


          赴任途中,蘇軾又連續(xù)接到三篇詔令,先是官降一等,后又改任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接著又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仍然惠州安置。


          這樣的節(jié)奏,分明是新黨有意為之,好讓蘇軾徹底斷掉北歸的念頭。


          在侍妾朝云和幼子蘇過的陪伴下,年近花甲的蘇軾,終于到了惠州。


          初到嶺南,蘇軾便幫助當?shù)匕傩招迾蛑?,改良農(nóng)具,施藥救人,稍有空閑,便寫詩作文,字里行間,滿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但一年后,侍妾朝云病逝,讓謫居化外之地的蘇軾,倍感凄涼與痛心。


          不久,蘇軾在惠州的一些詩作傳回京師,新黨人士讀后,才知道蘇東坡在嶺南的小日子過得不錯,隨即又是一道詔令,將六十二歲的蘇軾貶為瓊州別駕,儋州(海南儋縣)安置。


          與此同時,蘇轍也被貶至雷州(廣東雷州),蘇軾聽說后,便與弟弟約定,會面于藤州(廣西藤縣),然后同行至雷州。


          幾天后,蘇軾啟程前往海南。生離死別之際,他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與王敏仲八首》


          11


          到了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但蘇軾仍然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


          他曾笑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很快便和當?shù)匕傩沾虺梢黄?,幫助他們墾荒耕種,挖井取水,開方治病,創(chuàng)辦學堂,講學明道,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姜唐佐,便是蘇軾在儋州的高足。


          公元1098年,上元節(jié),儋州知府宴請?zhí)K軾父子。


          酒過三巡,東坡先生遙望天邊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燈花結(jié)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

          搔首凄涼十年事,傳柑歸遺滿朝衣。

          ——《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


          得知蘇軾被貶儋州,妻弟王箴、詩僧參廖、道士吳復古等故友親朋,竟不遠千里,前來探望。


          盡管山高路險,有人艱難成行,有人被迫而返,但患難之中的真情,格外感人。


          特別是同鄉(xiāng)巢谷,從眉山出發(fā),先到雷州看望蘇轍,再只身渡海,未至儋州,竟客死他鄉(xiāng)。


          蘇軾聞此噩耗,自是大哭一場。


          就在蘇軾認為北歸無望之際,公元1100年,事情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是年,哲宗病逝,徽宗登基,神宗之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執(zhí)政,蘇軾旋即被調(diào)為廉州安置,隨后又相繼改為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蘇軾離開儋州之日,當?shù)匕傩张胖L隊,自發(fā)前來送行。面對淳樸善良的父老鄉(xiāng)親,蘇軾情難自禁,感慨萬分:


          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渡?!?/span>


          蘇軾北歸途中,所到之處,亦是萬人空巷。


          他的眾多鐵粉,都爭相一睹大師風采,紛紛邀請題字寫詩。蘇軾自是來者不拒,一一應允。


          五月,蘇軾擬到常州居住,路經(jīng)潤州金山寺,見到昔日好友所畫蘇軾之像,不禁百感交集,遂題壁作記: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六月,驕陽似火,酷暑逼人,蘇軾患上了痢疾,之后,身體便每況愈下。


          七月,抵達常州,蘇軾高燒不退,拒絕服用任何藥物,開始交代后事,讓蘇轍為其撰寫墓志銘,要與妻子王弗合葬。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12


          蘇軾以文名垂青史。


          他率先破除詩尊詞卑的觀念,提倡“以詩為詞”,開拓詞境,改革詞體,突破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guī)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陳洵


          他是北宋詩壇第一大家,其詩取材廣泛,寓意深刻,風格多樣,且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極具理趣,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燮星期


          他是繼歐陽修之后的北宋古文運動領(lǐng)袖,其文行文流水,揮灑自如,雄辯滔滔,氣勢雄放。


          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絕塵耳。

          ——王若虛


          蘇軾不僅僅以文名垂青史。


          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面對新舊黨爭,蘇軾“忠義許國,遇事敢言”,不計個人前程,只為百姓請命,縱使連遭謫遷,依然聽從內(nèi)心,愛我所愛,行我所行,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


          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陸游


          此外,蘇軾還是畫家、書法家和音樂家,美食家、工程師和段子手,“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


          這便是蘇軾,千年之前的文壇宗師,卻仿佛就在你我身邊,從未走遠。


          作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什么樣的經(jīng)歷才能錘煉出蘇軾那樣豁達灑脫的人生
          歷史上真實的蘇軾一輩子是怎么度過的?(蘇東坡一生回憶錄)
          蘇東坡 蘇軾的資料 蘇軾簡介
          蘇東坡|人生哪有完美,不過看開一點
          蘇軾 : 三起三落,不悲不喜
          三起三落蘇東坡——解讀《古文觀止》鑰匙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