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云“經水先期而來者,血熱也”。明代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曰:“血熱經早”。血熱,乃肝水熾盛而熱蘊沖、任二脈,或過食辛辣而生燥熱,皆可致使經血妄行,先期而至。
血熱而致月經先期,經色多深紅或黑紫,經質多凝稠而夾血塊,口干,舌燥,喜食涼物。
1、食治
食方:龜板五錢,白豆(豇豆之中白者)四十九粒。
方義:龜板,性平,味甘,入肝,腎經。有“通經脈”補陰虛、消內熱之功效。白豆,性平,味甘。入脾、腎、胃經。有“入血調經”,補腎氣,健脾胃之效益。故,經早,宜舒肝化瘀,清熱涼血,健脾,益腎,宜協調任、沖二脈,宜滋養(yǎng)“胞脈”,以此養(yǎng)“天癸”,安“月事”。
食法:將醋炙龜板,入砂鍋,煮十五分鐘,加入白豆,文火煮之。飲湯,食豆。
功用:清熱,健脾,補肝腎,益血脈、調經脈。
注:
1、加黃酒少許,冰糖適量,菊花三朵。
2、白豆。宜洗后浸泡。泡豆之水入鍋煮豆。
3、加水五百毫升,煎成三百毫升。
2、點穴
穴位:取太白、陰谷、曲泉穴。
治則:太白,乃脾經之原穴,補太白以益脾脈之統血;陰谷,乃腎經之合穴,補陰谷以利腎陽之滋養(yǎng);曲泉,乃肝經之合穴,平曲泉以安肝脈之裹血。功高脾、肝、腎三脈,和順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陰,施術有方,可益于“胞脈”而利“月信”。
3、內養(yǎng)功
功法:戌時(晚上七至九時),仰臥位,目微閉,以鼻徐徐吸氣,意念存守于三焦經之原穴陽池,左手無名、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內勞宮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無名、小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節(jié)之上,中指伸直,點于心包經之原穴大陵。以口緩緩呼氣,中指腹順時方向,輕點,緩揉四十九轉,自然收功,點穴一或三次。
功理:三焦,乃陽氣之父?!皻鉃檠畮洝睔庖校浗j傳導,流注相依。包絡,乃陰血之母?!把獮闅庵浮保S氣行,臟腑協調,制約相和。運氣于三焦,補元氣而益營血,穴點心包,和血脈而養(yǎng)“胞脈”,調經之法,寓于其中。
功用:補益元氣,能調血行;和順血脈,滋養(yǎng)胞中。
來源:《女性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