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大門的保安,一幅杜鵑啼血的《流民圖》竟然改變了大宋朝的歷史進程,使北宋首相王安石被免官罷職,也使他主導的熙寧變法最終夭折,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歷史的吊詭處潛流涌動,深不可測,且聽我娓娓道來。
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朝野正人君子異口同聲的保薦下,千呼萬喚始出來,擔任參知政事,即神宗朝國家總理大臣,堅定不移的革除舊弊,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
變法旨在富國強民,改變積弱積貧現(xiàn)狀,可惜變法中幺娥子頻出,遭到保守派的強烈抵制,又對一般民眾生活產(chǎn)生不利影響,還遭到知識分子敵視圍觀。名臣司馬光曾三次致書王安石,要求廢除新法,許多文臣因上疏反對變法而遭貶謫、流放,但依然沒有動搖改革派決心,而改革派最大支持者,后臺老板宋神宗依然無比信任王安石,改革在自上而下的強制推行下艱難挺進。
熙寧四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法而自斷手腕,而新的納稅制度,使貪官污吏大肆中飽私囊,改革朝著違背初衷的方向迅速滑落。王安石變法數(shù)年,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但這些實情因所用非人,政策制定者始終被小人蒙敝,而聽不到真實的聲音。熙寧七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首都開封一時間擠滿了饑腸轆轆,面呈菜色的難民。
面對天示異象,各地雪片似飛來的旱情奏報以及蝗災肆虐,神宗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曾經(jīng)當朝嗟嘆,意欲廢除變法中不好的部分法令。王安石眼見神宗神情落寞,似有動搖,趕緊上奏,水旱之災,是尋常之事,依堯舜之賢明,亦不能避免,這些不足以讓圣上憂慮。王安石的話并未打消神宗疑慮,更可悲的是王安石并不知道事態(tài)的嚴重性。
恰在此時,一個管理城門的小官員鄭俠畫了一幅流民圖進獻神宗。這個鄭俠,確有俠義之風,亦非籍籍無名之士,《宋史》有傳。說起來王安石對他還有過知遇之恩,王安石很早就知道鄭俠的賢良,曾經(jīng)相約以見,并且獎掖提拔,甚為器重,但是鄭俠在任地方官員時,深知變法因急于求成,欲速不達且脫離國情,已經(jīng)成為小人攫取私利,魚肉百姓的利器,曾經(jīng)數(shù)次上書恩師王安石,力陳變法帶給民間的苦難,王安石不為所動,鄭俠也因此而被貶官任管理城門的小吏。
時逢天下大旱,流民扶老攜幼,衣不蔽體,甚至伏枷帶鎖,負瓦揭木,賣與集市以償還官貸,成千上萬的饑民堵塞了道路。眼見此情此景,鄭俠憂心如焚,知道王安石難以接受諫言,因此依其丹青所長,將瘦骨嶙峋、餓殍遍野的民間疾苦畫作一幅流民圖,希望依靠這種直觀又觸目驚心的現(xiàn)狀來警醒宋神宗,畫卷既成,如何上達天聽?鄭俠犯了難,他曾經(jīng)投遞官府,可是沒有人敢上傳朝廷,自己又位卑言輕,更沒有可能親自上疏神宗。情急之下,鄭俠謊稱此乃特急軍情,通過特殊渠道直接呈報到了神宗手中。
這個精心設計的方案終于奏效了。神宗展圖細看,盡是一些顛沛流離、饑寒交迫、宛如人間地獄的眾生苦難像,禁不住淚流滿面,想不到自己苦心孤詣義無反顧支持的變法會帶來如此殘酷事與愿違的結(jié)果。鄭俠所獻流民圖,有事實有依據(jù),還有一段非常具有蠱惑力的煽情奏疏《論新法進流民圖疏》,其中所言如同立下軍令狀“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必天雨”。兩宮慈圣與宣仁太后亦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禍國殃民。至此,天怨,人怒,神宗也失去了耐心,第二天,就下了罪己詔,宣布廢除青苗等法。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神宗下詔后,沒過幾天,天降甘霖,久旱必雨的自然現(xiàn)象既救了犯有欺君大罪的鄭俠,也直接導致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罷相和新法的夭折。當大雨傾盆而至時,群臣入內(nèi)祝賀,神宗遍示鄭俠流民圖和奏疏,并責怪群臣蒙蔽自己,犯有欺君之罪,王安石不得已奏請免職,至此朝野內(nèi)外咸知,罷除新法,改革派主將王安石被免除宰相之職皆由鄭俠一幅流民圖所引發(fā)。
王安石被罷相后,奏請呂惠卿擔任參知政事,呂惠卿馬上建議神宗治鄭俠“擅發(fā)馬遞罪”,也就是前文所言鄭俠采取的非常之舉,謊報加急軍情一事。神宗念鄭俠一片濟世救民拳拳忠心,不予追究。呂惠卿也是堅定的改革派,新法被短暫廢除后再度恢復。鄭俠見新法死灰復燃,痛心疾首中不忘初心,將生死置之度外,再度發(fā)揮特長,矛頭直指竊據(jù)相位的呂惠卿,并再次上疏,并選取了唐朝的名臣魏征、姚崇、宋璟,以及奸臣李林甫、盧杞等人,成畫兩幅,名曰““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圖”、“邪曲小人容悅之臣圖”借以諷喻群小。呂惠卿大怒,以誹謗罪將鄭俠流放汀州,后又羅織罪名,奏請神宗追究鄭俠死罪,神宗以鄭俠所言非為自身,忠誠可嘉而不予深究。
鄭俠后來怎樣了?鄭俠被移徙英州,今海南陵水,真是夠遠的,也說明改革派確實對其恨之入骨。鄭俠到達英州后,住在一所頹廢倒塌的僧房之中,英州人聽說大名鼎鼎,進獻皇帝流民圖的鄭俠來了,奔走相告,無論貧富貴賤都十分傾慕敬重鄭俠,不僅讓子弟跟隨鄭俠讀書,還為他建造了房屋。后來的鄭俠就像北宋政壇的晴雨表一樣,保守派得勢了,他就起勢,被詔令復用,一旦改革派掌權了,鄭俠就被貶斥,就這樣在起起浮浮中,鄭俠以79年高齡病逝,后被南宋寧宗謚號為“介”,忠直之意。
北宋熙寧變法主將王安石雖然蟄伏一年后復相,但變法已成強弩之末,王安石已經(jīng)得不到太多支持,加之內(nèi)部分崩離析,神宗心灰意懶,變法漸漸淪為口頭之爭,成為化分新舊黨爭的砝碼,失去了原本意義,王安石也因病請辭,悒郁而終。
鄭俠,一介看大門的保安,卻始終位卑未敢忘憂國,不僅用心良苦,而且設計精巧,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他異于常人的才華,擅長丹青筆墨,雄辯說理,而且精于天文卦算,所推演天氣預報比現(xiàn)在氣象員播報還準確,更難得的是他心懷天下,情系民生,雖屢遭打擊,然矢志不移,敢于雞蛋碰石頭的大無畏勇氣,歷史多是這樣一些不惜命的小人物,因一種看似偶然卻必然的小概率事件構成。而鄭俠也因流民圖一事青史留名,《宋史》中許多大人物都沒有列傳,唯獨這樣一個看門的小保安因為民請命而被正史記載,難能可貴。
鄭俠流民圖又叫鄭俠圖,名聞后世。后抗戰(zhàn)時期,上海美術教授蔣兆和仿照鄭俠作新的流民圖,真實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帶給中華民族的苦難,亦激發(fā)了抗日志士同仇敵愾的勇氣,其靈感和啟示皆緣于鄭俠。對于鄭俠濟世救民,以民為本,不懼強權的所作所為,后世評價極高,清代查慎行有詩曰“鄭俠圖曾傷目擊,陳琳檄可愈頭風?!泵魇雷诔纵o葉向高為仗義執(zhí)言不畏生死的鄭俠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諫草累千言,終信丹青能悟主;歸裝惟一拂,始知琴鶴也妨人。(一拂居士為鄭俠別號)
誰能想到,叱咤風云的王安石竟然敗在一幅畫上,而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戛然而止也是因為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