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林沖身為東京八十萬禁軍強棒教頭的教頭,有萬夫不當之勇,卻被逼得上梁山落草為寇。讀來令人唏噓。
教頭在宋朝是稱呼教授武藝的人,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武術教練,事業(yè)前途光明。林沖與娘子張氏結婚三年,兩人感情和睦恩愛有加。
作為一名教練,林沖很注重自己的教學情況,當他看到軍士們認真練習時,會露出欣慰的笑容。買到寶刀也會欣喜地在庭院中比試,可以看出林沖對自己的專業(yè)很認真對待,也很喜歡,可以說是愛崗敬業(yè)、認真負責。
他對待朋友也十分真誠熱情。
自幼相識的好友陸謙來到京城舉目無親,林沖便收留并舉薦給高太尉,為陸謙謀得了虞候的官職。
相貌端、人品佳、家庭和睦的林沖,卻從高衙內(nèi)調(diào)戲林娘子開始,人生偏離了軌道。
這個過程,好友陸謙也露出了自己的真實嘴臉。
林沖在岳廟外等著娘子燒香還愿,在魯智深處聽丫鬟錦兒說有人調(diào)戲林娘子,匆忙趕去。正要出拳,卻發(fā)現(xiàn)此人是高太尉的兒子高衙內(nèi),便收回了拳,他給魯智深的解釋是場誤會,高衙內(nèi)不知是林沖的娘子。這里便是林沖的隱忍。
但是隱忍真的能換回對方的醒悟嗎?連魯智深也說:“誤會什么,大哥怕惹了上司,我不怕,我替你出這口惡氣?!绷譀_卻說:“本來要痛打他一次,礙著他是高太尉的面子,就饒了他這一次?!?/span>
林沖雖想息事寧人,但高衙內(nèi)卻對林娘子念念不忘,說什么也要得到林娘子。
這時候高衙內(nèi)的手下富安便想到了林沖的好友陸謙,這說明他了解陸謙,知道陸謙是個見利忘義的人。
果然,我們來看陸謙的反應,“原來陸虞侯家只在高太尉家隔壁巷內(nèi)。次日,商量了計策,陸虞侯一時聽允,也沒奈何,只要衙內(nèi)喜歡,卻顧不得朋友交情?!?/span>
高衙內(nèi)作為主子,也沒有考慮陸謙的想法,他認為陸謙是不會拒絕他的,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一場陸謙根本沒有露面的對話,卻把陸謙的人物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也說明高衙內(nèi)主仆對陸謙甚為了解。
高衙內(nèi)因為沒得到林娘子而相思成疾,陸謙便主動獻計,讓陸謙假裝邀請林沖到家中喝酒,實際上卻領著林沖去了酒樓,富安則報假信誆騙林娘子到陸謙家中。幸好錦兒找到了林沖,救出了林娘子。
陸謙出賣朋友,也知與林沖不可能友善了,便想置林沖于死地。
林沖卻想讓自己的人生回歸正軌,所以在聽人說高太尉想要看看他新買的寶刀時,毫不猶豫就帶著寶刀前去。
林娘子卻略有遲疑,感覺事情有些蹊蹺想阻攔林沖,林沖卻說:“我此次前去便是解開兩家的隔閡,冤家宜解不宜結?!?/span>
可見林沖并沒有想到人心的險惡,總想著以自己的大度和真誠打動人心。卻不想這正是陸謙給高太尉獻的計策,讓林沖誤入白虎節(jié)堂。
林沖刺配滄州時,陸謙買通押送公人,想在半道上結果了林沖,未果。
又設計安排林沖看管草料場,欲放火燒死林沖。
這些陰招真是防不勝防,幸有神相助,林沖大難不死,拿著花槍來復仇,對昔日好友他心痛到了極點,萬萬沒想到“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
這種對人性的認識令他痛心疾首,悲憤地說道:“我不想殺人,也不愿殺人,是你們逼我的?!?/span>
林沖很想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為國效力,奈何好友的出賣、奸臣的陷害,可最后被逼得梁山落草為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除了高太尉,最主要的就是結交了損友陸謙。
陸謙恩將仇報、忘恩負義,這么多年來,林沖就沒有看清陸謙的虛偽狡詐,沒有看清陸謙真實的嘴臉。
知恩不報反為仇,林沖和陸謙上演了真實版的“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
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人都像林沖一般,老老實實本本分分認真工作,不想與人爭執(zhí),總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此停止,也為了面子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但是,身邊的小人會因為你的忍讓放過你嗎,他們反倒是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地欺負陷害你。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好過小鬼難纏”,這種小人物為了利益毫不猶豫選擇出賣朋友,甚者傷害你的性命。
人性難以琢磨,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就充滿了紛爭,吸取過教訓的古人發(fā)明了很多成語和俗語來勸告后人要“親賢者,遠小人”,而林沖這個人比較簡單,沒有想到這么復雜的人性。
王立群教授曾說:“世上有幾種人,分成不同階層。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這種人,為的是事業(yè)。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這種人,為當官。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這種人,能成大事。”
林沖就屬于只琢磨事的人,他對人性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才遭到好友的出賣陷害,而人性的薄涼、人心的險惡也是讓他上梁山落草為寇的原因。
(文章由“如歌的行板”提供,謝謝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