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傳記 總 1501 --- 1527

          清史稿 趙爾巽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全書共有529卷,系近代趙爾巽主編。書中所錄內(nèi)容以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止,記載了296年清朝的歷史。民國三年(1914年)開始,由清史館的趙爾巽、繆荃孫、柯邵忞、吳遷燮等,根據(jù)清實錄、國史、詔書、典志、傳記、紀(jì)事等史料進(jìn)行編撰,到1920年編成初稿。1920年進(jìn)行修訂,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編印完成,歷時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計本紀(jì)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傳316卷。取材以實錄為主,兼采國史、舊志及本傳,參考了各種記載。體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內(nèi)容;志分十六目,創(chuàng)交通、邦交二志,疇人、藩部、屬國三傳,大學(xué)士、軍機(jī)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及華爾、戈登、赫德等均列于傳?!端囄闹尽匪木?,按《四庫全書總目》名稱次第編排;《交通志》記鐵路、輪船、電報、郵政四項;《邦交》記與各國之外交;《疇人傳》載數(shù)學(xué)家梅文鼎、李善蘭等人事跡。1928年初印1100部,分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一次本。后有關(guān)外二次本。今中華書局校點本,以關(guān)外二次本為本,并注明三個版本的不同之處,以便于閱讀。

          新元史 柯劭忞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內(nèi)本紀(jì)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四卷。紀(jì)傳體元代史??率喜粷M于《元史》疏漏訛誤,乃搜集《永樂大典》中元代史料及歷代史著、金石、筆記、文集,域外史料除襲錄洪鈞《元史譯文證補(bǔ)》原文外,還譯引德國人哀德蠻(Erdmann)所譯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參考屠寄《蒙兀兒史記》早期刻本等同時代人研究成果,將元代史事重編為是書。本紀(jì)較簡,繁冗之處皆移入志書,故志書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為詳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書無自撰序跋、凡例、考異和引據(jù)出處,為論者所詬病。又因哀德蠻德文譯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兩名之誤。史學(xué)觀點極為守舊??谛梁ズ笊幸浴笆烦荚弧卑l(fā)表史論;《兵志》刪除元代禁止?jié)h人使用武器記載,認(rèn)為元代已是“華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為《二十五史》之一。

          明史 張廷玉

          紀(jì)傳體史書。清代明史館纂修。署名張廷玉撰,三百三十二卷。創(chuàng)修于順治二年(1645),再修于康熙四年(1665),無進(jìn)展;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文元為監(jiān)修,張玉書、王鴻緒、張廷玉及萬斯同等人編撰,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參加,用力最多。歷時二十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編成《明史稿》四百六十卷。后被王鴻緒刪為三百十卷,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定稿。至雍正元年(1723)又對王稿進(jìn)行刪改,由張廷玉主編,雍正十三年(1735)最后定本,乾隆四年(1739)刊行。本書共經(jīng)四次修改,歷時整90年,是官修正史中費時最長的一部。記敘范圍上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共276年的史事。多取材于《明實錄》、檔案、文集、奏議、志書、邸報、私史等。資料可靠,取材廣泛,編訂嚴(yán)謹(jǐn),考證較精,文字簡潔,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是研究明史的基本資料。尤其是《土司傳》、《外國傳》、《西域傳》等史料,十分珍貴。本書最大缺點是凡不利于清統(tǒng)治的史事均被刪除。有武英殿原刻本,1974年中華書局校點本。

          元史 宋濂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全書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編著。書中內(nèi)容從宋開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記載了165年元之歷史。洪武二年,李善長、宋濂、王祎等奉詔,征汪克寬等 16人為纂修,據(jù)元十三朝實錄,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復(fù)征朱右等13人再修,據(jù)元實錄、典志、史料雜著等,修成為210卷本。計本紀(jì)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本紀(jì)仿《兩漢書》,志仿《宋史》,表仿《遼史》,列傳仿歷代史書而加變通。 保存了元代《實錄》、《大典》及《一統(tǒng)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歷法、地理、河渠四志較為珍貴;選舉、百官、食貨、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經(jīng)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時編刊廿一史,依舊板修補(bǔ)重刻,為南監(jiān)本。萬歷年重刻、為北監(jiān)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殘祖本與南監(jiān)本合配影印。今中華書局訂本,以百衲本為底本,參照各種版本進(jìn)行校訂,為現(xiàn)行之最佳版本。

          金史 脫脫

          紀(jì)傳體史書。元脫脫、阿魯圖等撰。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紀(jì)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另附《金國語解》一卷。修于元至正三年至四年(1343—1344)。記述了從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阿骨打稱帝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蒙古滅金,共120年的史事。以王鄂的《金史》做藍(lán)本,兼采《金實錄》及劉祁《歸潛志》、元好問《中州集》與《壬辰雜編》、張《大金集禮》等書,筆削而成。條例整齊,記事較詳密,勝于同時所修的宋史、遼史。本紀(jì)敘次嚴(yán)整,先列一篇《世紀(jì)》,追述金先祖,末載《世紀(jì)補(bǔ)》,記述景宣帝、睿宗、顯宗這三位后來追認(rèn)的皇帝。諸志最為系統(tǒng)、詳備。食貨、兵、百官、選舉各志對金代制度和社會特色多有記載。河渠志記載二十五埽創(chuàng)設(shè)和黃河治理,保存了重要資料?!拔钠副怼睘槭讋?chuàng),用表格形式記錄了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zhàn)慶吊往來諸事。簡明扼要。是研究金代的基本史料。不足之處是人名錯訛、互相岐異。清代施國祁有《金史詳校》,今人陳述作《金史拾補(bǔ)五種》可供參考。版本有元至正本、明南監(jiān)本、清殿本、百衲本。1975年中華書局有校點本。

          遼史 脫脫

          紀(jì)傳體史書。元脫脫等撰。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jì)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成書于元至正四年(1344)。記述唐昭宗天復(fù)元年耶律阿保機(jī)稱夷離堇至順帝至正三年(1343)間遼朝興亡史事,取材主要依據(jù)遼耶律儼的《皇朝實錄》和金陳大任的遼史,兼采《資治通鑒》、《契丹國志》等書。因未能廣泛參考宋人著作,倉促成書,內(nèi)容較為貧乏,且詳細(xì)不一。本紀(jì)記事較為充實,天祚帝紀(jì)內(nèi)所載耶律大石所建西遼始末,為罕見史料。諸志較為簡略,但也能反映契丹游牧民族特色。列傳部分最為簡略,缺陷很多,開國前和滅亡階段的記載尤其缺略。但因《皇朝實錄》和陳書《遼史》皆已不存,故該書為研究遼史的基本史料。清厲鶚作《遼史拾遺》,楊復(fù)吉作《遼史拾遺補(bǔ)》,今人馮家升有《遼史證誤三種》,都可增補(bǔ)此書。有明南、北監(jiān)本、清殿本、百納本等。中華書局出版的校點本是以百納本為基礎(chǔ),采用各種版本進(jìn)行參校,改錯補(bǔ)漏,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宋史 脫脫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全書共有496卷,舊題元脫脫撰。書中所錄內(nèi)容從宋建隆元年(960年)起到宋祥興二年(1279年)止,記載了兩宋320年的歷史。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翰林國史院組織宋史局撰修。 由右丞相脫脫及阿魯圖等為督總裁官,歐陽玄、揭奚斯、張巖起等38人,據(jù)宋歷朝實錄,國史、會要、寶訓(xùn)及《東都事略》、《皇朝編年備要》、《中興小紀(j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三朝北盟匯編》、《契丹國志》、《大金國志》、《西夏事略》、《金陀粹編》等別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計本紀(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卷首列“凡例”5項,說明修改的要點。全書體例完備,志15門,占全書三分之一,為正史中最多者;列傳記載了2000余人的事跡,分立外國與蠻夷傳;首創(chuàng)《道學(xué)傳》,列朱熹等24人。該書有元代至正本、明代 成化本、清代乾隆殿本等版本。 改寫者有,明代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王維儉的《宋史記》、王洙的《宋史質(zhì)》、清代陳英中的《宋史稿》、陸心源的《宋史翼》。 今人鄧廣銘的《宋史職官志考證》、《宋史刑法志考證》及聶崇歧的《宋史叢考》為訂誤之作。中華書局校點本為較好的版本。

          新五代史 歐陽修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全書共有74卷,系北宋歐陽修編著。記事時間與《舊五代史》相仿。歐陽修以為薛書“繁猥失實”,從景佑三年(1036年) 開始進(jìn)行修訂,經(jīng)歷10余年,將《五代史記》完成。熙寧五年(1072年),歐陽修逝世,“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jiān)刊行”。當(dāng)時為區(qū)別于宋薛所編的《舊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計本紀(jì)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仿《春秋》書法,褒貶人物;效《史記》體例,紀(jì)傳表志俱全。重編薛書列傳,改志為考,列十國為世家。宋朝徐無堂曾作注釋,闡書法要義。 吳縝《五代史記纂誤》,列舉謬誤200余條。吳書后亡失,清初,自《永樂大典》輯出120條,重編為3卷。清彭元瑞、劉鳳浩撰《五代史記補(bǔ)注》74卷,以歐陽修所著之書為主,以宋薛所著元書為輔加以補(bǔ)注,并存徐無堂注。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慶元本。今中華書局校點本,以百衲本影印宋本為底本,參校各本,為較好的版本。

          舊五代史 薛居正

          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名。“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為與歐陽修《新五代史》相別,改今稱。開寶六年(973)成書。一百五十卷。分《梁書》二十四卷(本紀(jì)十卷,列傳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本紀(jì)二十四卷,列傳二十六卷)、《晉書》二十四卷(本紀(jì)十一卷,列傳十三卷)、《漢書》十一卷(本紀(jì)五卷,列傳六卷)、《周書》二十二卷(本紀(jì)十一卷,列傳十一卷)、《世襲列傳》二卷, 《僭偽列傳》三卷, 《外國列傳》二卷,志十二卷。記事上起后梁開平元年(907),迄后周顯德七年(960)。據(jù)五代實錄與范質(zhì)《五代通錄》等修撰。文獻(xiàn)頗備,事實較詳。后《新五代史》出,書漸湮廢。清乾隆時,邵晉涵等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文,旁及《冊府元龜》與百余種宋人著作,照原篇目編排成今本,乾隆武英殿本刪去原附輯錄出處與校語,對原文也有所改易。今人陳垣有《舊五代史輯本發(fā)覆》。張萬起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

          新唐書 歐陽修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全書共有225卷,系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寫。記事時間大體與《舊唐書》相似。北宋時,仁宗以《舊唐書》“記述失序,使興敗成壞之跡,晦而不章”,先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對《舊唐書》進(jìn)行個別修改,但久而未就。到慶歷年上(1045年),又詔歐陽修、宋祁等進(jìn)行重修,到嘉佑六年(1061年)修改完畢,由提舉編修曾公亮領(lǐng)銜奏上。計本紀(jì)10卷,志50卷,列傳150卷。本書繼承了《史》、《漢》的傳統(tǒng),重新立表,是后世史書年表世系的代表;列《儀衛(wèi)》、《選舉》、《兵》志,詳記典章、科舉、府兵之制度;《地理志》詳記各州縣溝渠,陂塘、池樞、運河、井泉;列傳削減了《舊唐志》的61位人物,新增加331人的事跡。宋朝吳縝編著有《新唐書糾謬》20卷,汪應(yīng)辰編有《唐書列傳辨證》20卷,對 《新唐書》中的訛誤進(jìn)行校正?,F(xiàn)存最早版本為宋嘉佑本。今有中華書局校點本。

          舊唐書 劉昫

          后晉劉昫等撰,共200卷。原稱《唐書》,為了與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書》相別,宋時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包括本紀(jì)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記載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共290年唐代的歷史。所取史料較為豐富、可靠,宋代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唐紀(jì)部分多根據(jù)《舊唐書》。它的志,比較詳細(xì)記載唐代的典章制度。列傳中類傳的突厥、回紇、吐蕃諸傳,較為完整地記述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段脑穫鳌妨粝铝擞嘘P(guān)唐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許多材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史籍,可與《新唐書》參照使用。

          北史 李延壽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全書共有100卷,為唐代李延壽編著。書中所收錄的內(nèi)容從魏登國元年(386年)到隋義寧二年(618年),共記載了包括后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四個朝代232年的歷史。李延壽根據(jù)其父親遺留下的編年舊稿,參照各朝史書,并收集各種雜史千余卷,于唐代貞觀十四年(643年)開始編寫,到唐代顯慶四年(659年)成書,歷時16年之久。有本紀(jì)12卷,其中魏本紀(jì)5卷,齊本紀(jì)3 卷,周本紀(jì)2卷,隋本紀(jì)2卷;列傳88卷,無表志。紀(jì)傳順序,按朝代先后按列;類傳人物,按時間先后排列于一傳。宋人曾以此補(bǔ)《魏書》、 《北齊書》、 《北周書》之缺。據(jù)清代錢大昕等考證,傳世本中《隋煬帝本紀(jì)》系后人根據(jù)《隋書》所補(bǔ)。列傳亦有脫誤。今有中華書局校點本。

          南史 李延壽

          中國南朝史著作。李延壽撰?,F(xiàn)存最早版本為元大德本,后又有明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等,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的點校本。80卷,約116萬字。包括本紀(jì)10卷,列傳70卷。記載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年)共4代170年歷史,按朝代先后順序編排,一朝為一部分。本紀(jì)分為宋本紀(jì)3卷,齊本紀(jì)2卷,梁本紀(jì)3卷,陳本紀(jì)2卷,記述南朝24帝生平要事。列傳中同一家庭人物和類傳人物,則不分朝代,集合一處。本書以《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為基礎(chǔ),加以刪節(jié)、增補(bǔ)而成。所刪掉的主要是本紀(jì)中的冊文、詔令,列傳中的奏議、文章,以及記載重復(fù)之處,尤以《宋書》所刪最多,刪掉一半以上。增補(bǔ)資料亦不少,在專傳和循吏、文學(xué)、隱逸、恩倖等類傳中均有一些新補(bǔ)的整篇傳記,增加附傳或在原有傳記中增補(bǔ)史實之處也較多,尤以齊朝史增補(bǔ)最多。新增史料多取材于雜史,較為生動具體,更能反映當(dāng)時真實情況,有較高的價值。本書文字簡練,故能刪繁補(bǔ)漏,事增而文省。敘事能直書無隱,糾正了前史許多隱諱和錯誤。因此,本書具有新的史料價值,可與宋、齊、梁、陳各書互為補(bǔ)充,作為研究南朝歷史的一部重要史籍。本書缺點主要是在刪節(jié)時重要資料刪削過多,官名刪削不當(dāng),甚至造成史實錯誤,文辭晦澀;在新增資料中摻入了不少鬼神符瑞之類內(nèi)容;劉昶、蕭寶寅等傳亦與《北史》重復(fù)。

          隋書 魏徵

          唐魏征等撰,85卷?,F(xiàn)通行版本為中華書局校點本?,F(xiàn)存最早版本為元刊本。本書起自隋開皇元年(581),迄于隋義寧二年(618),記38年隋之史事。其中紀(jì)、傳55卷,由魏征、顏師古、孔穎達(dá)、許敬宗等撰。志30卷,由于志寧、李淳鳳等撰。全書的主要觀點是,以隋亡為鑒。本書是第一部出自史館諸名家之手的紀(jì)傳體斷代史,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文筆簡捷,在二十四史中也是一部較好的著述。其列傳存有很多珍貴史料,如《萬寶常傳》記載了《樂譜》64卷?!豆⒃儌鳌酚涊d了制造水轉(zhuǎn)渾天儀、馬上刻漏?!稄堧行鳌酚涊d了精密的天文推算?!杜R孝恭傳》記載了《欹器圖》及《地動銅儀經(jīng)》。《楊素傳》記載了制造五牙戰(zhàn)艦,容戰(zhàn)士800人。像此類珍貴史料,足以說明中國在6、7世紀(jì)時,就已有高度的科學(xué)創(chuàng)造,是很值得重視的?!端鍟返氖?,材料豐富、內(nèi)容真實、論述精確,如《天文》、《律歷》二志,至今仍是研究天文、氣象的有價值的參考資料。而《經(jīng)籍志》所創(chuàng)立的,把中國歷代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4大類的方法,具有指導(dǎo)作用,成為舊目錄書籍分類的標(biāo)準(zhǔn),一直沿用到近代未變。故宋鄭樵早在《通志·藝文略》中就高度評價說:“《隋志》極有倫理,而本末兼明,可以無憾,遷、固以來,皆不及也。”

          周書 令狐德棻

          中國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書至北宋時已殘缺,今本為宋仁宗時林希,王安國采取《北史》等書補(bǔ)綴而成。最早傳本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wù)印書館百納本、中華書局1978年出版的點校本,是現(xiàn)在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歷任丞相府記室、起居舍人、禮部侍郎,秘書少監(jiān)、弘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等官。曾參加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晉書》、《唐律令》等書,主編《周書》、《太宗實錄》、《高宗實錄》。本書共50卷,記事起自東西魏分裂,止于楊堅代周,共48年間的歷史。全書由紀(jì)傳兩部分組成。卷1至卷8為帝紀(jì);卷9至卷50為列傳。本書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創(chuàng)的史書及隋代牛弘的國史。敘事考訂較為草率。但因唐以前記述此段歷史的史籍均未傳下來,故稍后的《北史》對西魏、北齊的記述基本由此書刪補(bǔ)而成。本書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quán)的發(fā)展及其上層內(nèi)訌的有關(guān)情況。在一些紀(jì)傳中保存了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莊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義等方面的片斷資料。增加了《梁書》所沒有的一些人物傳紀(jì)、詔令等史料。全書內(nèi)容簡繁得當(dāng),文筆簡勁,形式也較正齊。

          北齊書 李百藥

          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南齊書》相區(qū)別。中國古代紀(jì)傳體東魏和北齊史。李百藥撰。本書北宋以后散佚很多,后人取《北史》及唐人史鈔中相關(guān)紀(jì)傳補(bǔ)全。傳本保存原著約17卷,其余大部分為后人所補(bǔ)。常見版本有宋元明三朝本,明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wù)印書館百衲本,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點校本是現(xiàn)在較好的本子。李百藥(565—648),字重規(guī),唐定州安平(今河南安平)人。在隋為太子舍人兼東官學(xué)士,禮部員外郎。入唐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太子右庶子等官。曾受詔修定《五禮》、《律令》,其父李德林在北齊時曾預(yù)修國史,寫成紀(jì)傳27卷,隋初又奉詔續(xù)撰,增至38卷,書未完成而卒。貞觀元年(627)李百藥據(jù)其父舊稿,奉詔續(xù)修齊史,于貞觀十年(636)定稿。記載了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至齊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共44年的歷史,50卷,包括帝紀(jì)8卷,列傳42卷。帝紀(jì)記述了北齊8帝的生平要事,列傳共收各類人物260余人。書中語言通俗,敘事生動,較多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和殘暴腐朽行為,記載了不少有關(guān)東魏和北齊時的農(nóng)民反抗斗爭情況。因為今本是由眾手雜集而成,所以體例混亂、脫誤、前后文不聯(lián)貫及詳略不當(dāng)之處較多,但本書原文保存了一些北史所沒有的史料,故仍具有參考價值。

          魏書 魏收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系北齊魏收所著。全書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國(386年),訖于東魏孝靜帝(550年),全書記載了北魏165年的歷史。北魏立國即置史官,尚書郎鄧淵的十余卷《代記》,是修史之始。后來,崔浩、崔鴻、邢巒、溫子升、元暉業(yè)等均有修撰。北齊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詔撰修。搜采亡遺,綴續(xù)后事,至天保五年寫出初稿。后經(jīng)3次修改。原版本為130卷,到北宋,殘缺39卷。劉頒等校定時,取隋魏?!段簳贰⑻拼钛訅邸侗笔贰芳皬?zhí)亍逗笪簳贰⒏呔陡呤闲∈贰?、《修文殿御覽》等補(bǔ)之,仍維持130卷。計帝紀(jì)14卷,列傳96卷,志20卷。創(chuàng)《釋老志》,述佛道之源流。舊有穢史之說,《四庫全書總目》以為“已甚之詞”。 今有中華書局校點本。

          陳書 姚思廉

          36卷。姚思廉、姚察撰。唐太宗貞觀三年,姚思廉受詔撰梁、陳二史,魏徵總領(lǐng)其事。他是根據(jù)其父舊書稿,又采擇史著撰成。陳朝是南朝的一個小朝廷,統(tǒng)治僅33年的歷史,全書只36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數(shù)最少的。記事從武帝永定元年(557)陳霸先建立陳朝開始,到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為隋朝所滅止。本紀(jì)6卷,記陳朝五個皇帝史事,高祖陳霸先之紀(jì)分上下兩卷。本紀(jì)中有兩篇標(biāo)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字樣,其他為姚思廉所修撰。列傳30卷,安排大致與《梁書》相同,第一篇是《皇后傳》,記五個皇后,最后是后主貴妃張麗華傳,傳尾有魏徵的評論一篇,接近史事。列傳第二十一《姚察傳》三千多字。類傳中除《皇后》、《宗室》外,還有《孝行》、《儒林》、《文學(xué)》等門類?!蛾悤窡o志,志的內(nèi)容包括在《隋書》里。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校定本《陳書》為現(xiàn)時最通行之版本。

          梁書 姚思廉

          紀(jì)傳體史書。唐初姚思廉撰。56卷。其中本紀(jì)6卷、列傳50卷。無表志。成書于唐貞觀十年(636)。思廉父姚察在隋時撰有舊稿,貞觀三年(629),思廉奉命修史,在其父舊稿的基礎(chǔ)上,參照梁謝吳《梁書》等諸家史書,補(bǔ)充整理,續(xù)成此書。記載南朝梁自蕭衍建國至蕭方智之國56年間歷史(502—557)。內(nèi)容對梁朝的政治、軍事及思想、文學(xué)、史學(xué)、宗教、民族關(guān)系都有敘述。篇中有關(guān)梁與北朝抗衡、屯田、農(nóng)民起義等事較有參考價值。文筆較為簡練,記事較為詳備,是現(xiàn)存梁史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緒、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dāng)時思想、目錄、醫(yī)藥方面的史料。版本有宋大字本,明南、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百衲本。1973年中華書局出版盧振華點校本。

          南齊書 蕭子顯

          60卷。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是一部記載封建割據(jù)政權(quán)的史書。原名《齊書》,宋以后為了區(qū)別于李百藥的《北齊書》而改名。《南齊書》為紀(jì)傳體的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也不全,缺《食貨》、《刑法》、《藝文》。南齊初年設(shè)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編撰國史,梁代有沈約著的《齊紀(jì)》,吳均撰的《齊春秋》,蕭子顯在此基礎(chǔ)上請求編修齊史,修成《南齊書》。有本紀(jì)8卷,志11卷,列傳40卷?!蹲孕颉芬痪硪沿?。今存59卷?!氨炯o(jì)”8卷記七個帝王的事,高帝蕭道成事跡較多,分為上下兩卷?!陡叩郾炯o(jì)》是孫子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不多見,所以粉飾之詞難免?!爸尽?1卷分為八目,大體與《宋書》相同,只是沒有《律歷志》,加了個《輿服志》。宋齊二書均無《食貨志》。這是不足之處?!傲袀鳌?0卷,作法與《宋書》也略同,只在名目上稍有改動,如《宋書》的《良吏》改為《良政》等。又立《文學(xué)傳》,但所敘十人卻不都是文學(xué)家。有《大明歷》、造指南車、千里船、水礁磨等科技史料。因為蕭子顯是王子,生長于王宮,對當(dāng)代史事耳聞目睹,因此書中有不少原始資料,如《竟陵王蕭子良傳》有收租、征賦役、興水利、墾田等事,反映當(dāng)時社會經(jīng)濟(jì)狀況資料較可靠?!赌淆R書》敘述使用類敘法,即在一個人的傳中,敘同類幾個人物的事情,此法班固首創(chuàng),但到蕭子顯就成熟了。有的“志”和“類傳”的前面還有序,可考見作者的思想和歷史觀。通行的《南齊書》有宋蜀大字本、百衲本,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點校本。

          宋書 沈約

          中國古代紀(jì)傳體南朝宋史。沈約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jiān)本、毛氏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wù)印書館影印三朝本等,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點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約(441—513),字休文,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仕宋、齊、梁三朝,宋時官至尚書度支郎,齊時任五兵尚書、國子祭酒等,梁時官至尚書令。齊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書》,根據(jù)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徐愛等人所編國史,補(bǔ)充修訂,于次年二月完成紀(jì)傳70卷,后來又續(xù)成志30卷,全書最后定稿當(dāng)在齊末梁初。傳世著作還有文集9卷。本書共100卷,約140萬字。包括本紀(jì)10卷,志30卷,列傳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記載南朝宋一代60年的歷史。本紀(jì)分述宋武帝至順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傳所載人物多達(dá)400人以上,其中收錄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是了解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狀況的重要資料。在類傳中,新設(shè)了《恩幸傳》,記述出身寒門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機(jī)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時代特點。志的篇幅約占全書一半,不僅記載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晉制度也極詳細(xì),可補(bǔ)《三國志》之缺。其中《律歷志》收錄的楊偉《景初歷》、何承天《元嘉歷》、祖沖之《大明歷》全文,《州郡志》詳細(xì)記載了南方地區(qū)的地理沿革及僑州郡的分布與戶口,《樂志》保存了許多漢魏樂府詩,都有很高價值。本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專著,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對于研究南朝宋一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但本書傳至北宋時,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壽《南史》等書補(bǔ)足卷數(shù),仍非原貌。書中敘事多所忌諱,時有曲筆,又無食貨、刑法等志,均為明顯之缺點。

          晉書 房玄齡

          這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書,為唐代房玄齡主編,共有130卷。起自晉泰始元年(262年),訖于晉元熙二年(419年),記載了157年兩晉的歷史事實。在兩晉南北朝,撰編晉書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貞觀十八年(644年),房玄齡、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壽等奉詔重修。以南齊臧榮緒的《晉書》為底本,參諸家晉書及晉人文集, 于貞觀二十年(648年)修成。計帝紀(jì)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原稱《新晉書》,后臧氏書佚,遂簡稱《晉書》。因宣武、武帝兩紀(jì)及陸機(jī)、王羲之兩傳由太宗世民撰“論”,故舊題“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書既成,舊本皆棄,一代史料由是書而存。其中,《束晰傳》所載《汲冢書》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裴秀傳》所載《禹貢地域圖》之制圖六法,均為珍貴資料。注釋者,有唐代何超的《晉書音義》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書局本,均將何超的書刊于全書之后。清朝吳士鑒集各家之說,并廣為補(bǔ)證,撰成《晉書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華書局校點本以金陵書局本為本,并參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為今通行最佳之本。

          三國志 陳壽

          紀(jì)傳體斷代史書名?!岸氖贰敝弧N鲿x陳壽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記載三國時代歷史。全書無表、志,《魏志》有紀(jì)、傳,蜀、吳二志只有傳。魏、吳二志,系根據(jù)兩國國史及魏魚豢《魏略》、吳韋昭《吳書》、晉王忱《魏書》而成。蜀無國史,該志多為壽據(jù)自身見聞、收集史料,詳加考證而成。三志本獨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為一書,原附《吳志》之《敘錄》已亡佚。其書記載較簡略。南朝宋時裴松之作注,引書達(dá)二百一十種。對原書補(bǔ)充缺漏、訂正謬誤、評論得失,增加了許多完整史料。清代以來為《三國志》作補(bǔ)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國疆域志》,錢大昭侯康《三國藝文志》,陶元珍《補(bǔ)三國食貨志》,王欣夫《補(bǔ)三國兵志》,洪飴孫《三國職官表》,黃大華《三國三公宰輔表》,錢鐘英《三國大事年表》、《三國疆域表》,趙一清《三國志補(bǔ)注》六十五卷,梁章鉅《三國志旁證》三十卷,潘眉《三國志考證》八卷,杭世駿《三國志補(bǔ)注》六卷等。以近人盧弼著《三國志集解》最為詳盡。索引有燕京大學(xué)引得編纂處編《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高秀芳、楊濟(jì)安《三國志人名索引》。

          后漢書 范曄

          文集。南朝宋范曄(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曾任尚書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謀立劉義康為帝一案牽涉被殺。全書分帝紀(jì)九卷,后紀(jì)一卷,列傳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曄所撰紀(jì)傳,梁劉昭取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書。上起新莽滅亡(23),下至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記東漢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范曄撰此書前已有十八家后漢史書,范氏博采眾書,斟酌去取,紀(jì)傳寫得頗具特色,敘述人物,多以類相從,增創(chuàng)有《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shù)》、《逸民》和《烈女》列傳。敘事抑勢力,薄公卿,褒黨錮,尊獨行。如表彰班超事功,為有才行的婦女蔡文姬立傳。直寫曹操“自領(lǐng)冀州牧”,“自為丞相”,為史家所贊肯。其《東夷傳》、《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傳,記載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歷史、文化習(xí)俗資料,如在《南匈奴傳》里,記載了王昭君為良家女,入宮多年,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遠(yuǎn)嫁匈奴的史實。被后世戲劇創(chuàng)作所取材。唐史學(xué)家劉知幾評范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比粫幸卜从吵龇妒戏磳r(nóng)民起義,對黃巾軍多所詆毀。又缺表,無食貨、藝文、河渠等志,缺少對后漢社會經(jīng)濟(jì)、交通、文化情況等專章敘述。唐章懷太子李賢為紀(jì)傳作注。清惠棟有《后漢書補(bǔ)注》,王先謙有《后漢書集解》。版本以宋諄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紹興本為善,一九六五年中華書局出版標(biāo)點本。

          漢書 班固

          中國古代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著作。作者東漢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縣東北)人。明帝永平元年(58)在其父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開始私撰漢史。5年后,有人上書明帝,控告他私改國史,被捕入獄。弟班超上書解釋,明帝閱讀了著作的初稿,很贊賞他的才華,召為蘭臺令史,著《漢書》。過了一年,升為郎,典校秘書,并繼續(xù)《漢書》的編著工作。經(jīng)過20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漢書》的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馬續(xù)續(xù)成的。本書在體制上承襲《史記》,只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有12本紀(jì)、8表、10志、70列傳,共100篇。它敘述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興亡歷史。本書真實地記載了西漢時代的歷史風(fēng)貌,對于理解中國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作為史傳文學(xué),書中有不少傳記寫得十分成功,它注重通過具體生動情節(jié)的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摹聲繪影,筆觸工致,語言簡練整飭,詳贍嚴(yán)密。另外,書中附錄了大量的辭賦和散文,這是后世文章家喜好《漢書》的一個原因,但也影響了它敘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鮮明、突出。

          史記 司馬遷

          原名《太史公書》。西漢偉大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著的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氨炯o(jì)”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重要事跡?!氨怼迸疟炔⒘辛藲v代帝王和侯國間的一些大事?!皶笔墙?jīng)濟(jì)、文化等方面的專史論述。“世家”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傲袀鳌笔歉麟A層人物傳記?!妒酚洝芬赃@五種不同的體例互相配合補(bǔ)充,構(gòu)成一個嚴(yán)整體系,全面記述了上起傳說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年來我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其歷史觀有巨大的進(jìn)步意義和批判精神,《陳涉世家》肯定陳涉起義的正義性和歷史作用,《酷吏列傳》等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暴行。《史記》所開創(chuàng)的體例,為后世各史所沿用;它的人物傳記在文學(xué)史上也有崇高地位。后人注釋《史記》,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馬貞的《索引》和張守節(jié)《正義》。另有清代梁玉繩的《史記志疑》、近人張森楷《史記新校注》及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皆為閱讀《史記》之重要參考書。

          風(fēng)俗通義 應(yīng)劭

          簡稱《風(fēng)俗通》。東漢應(yīng)劭著。原書30卷,今本僅存10卷。清·嚴(yán)可均在《全后漢文》中輯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樂大典》中輯出,附錄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吳樹平《風(fēng)俗通義校釋》,除10卷外,還將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類書中保存的佚文編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為:皇霸、正失、愆禮、過譽(yù)、十反、聲音、窮通、祀典、神經(jīng)、山澤,137條。該書寫作于“王室大壞,九州幅裂,亂靡有定,生民無幾”的東漢末年,寫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過謬,而事該之于義理也”,從而用以整齊風(fēng)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見《風(fēng)俗通義》序)。全書依據(jù)原始儒家理論,論考古代歷史、風(fēng)俗禮儀、時人流品、音律器樂、山河藪澤、怪異傳聞,內(nèi)容涉及極廣,多側(cè)面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情況。范曄在評價該書時曾說過:“文雖不典,后世服洽聞?!卑姹旧醵?,《四部叢刊》影元大德本較佳。注本還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王利器《風(fēng)俗通義校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史基本典籍
          “二十四史”介紹
          漲知識《二十四史》大講解
          《元史》
          “二十四史”概況
          二十四史大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