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習俗在形成、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圖騰崇拜、“祭神”行為等,其實都屬于大文化背景之下的小股文化分支。
文字、書籍、口口相傳等,其實都是文化與文明的載體。在奴隸社會人們會將文字記錄在甲骨上,這其實是文化從崇拜、祭祀、活動,向記錄載體演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封建社會時人們發(fā)明了絲絹、錦緞以及紙張,并將文化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但由于很多客觀因素影響,甲骨、錦帛、紙張所記錄的文字和文化,很容易受到破壞并失傳。但以“圖騰崇拜、“祭祀”等形式存在的文化,卻可以在民間通過一代又一代不斷傳承,并最終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別的民俗文化。
媽祖文化和習俗就是基于崇拜和信仰,而不斷流傳至今的具有形式化和儀式感的主要民俗文化之一。從古至今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一直都有關于媽祖信仰的傳說和文化習俗。尤其是在當人的心目中媽祖已經(jīng)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和血液。
媽祖在古代人民尤其是東南沿海老百姓的聚居地,不僅特別深入人心而且還流傳甚廣。從宋朝建隆元年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開始出現(xiàn)媽祖的故事并逐漸形成“媽祖現(xiàn)象”,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媽祖文化被評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后大約1050年的時間,媽祖文化和習俗依然長盛不衰。
筆者認為從客觀角度來來分析,“媽祖”文化和習俗出現(xiàn)的根源,其實就是生活在閩越地區(qū)的人,他們為了祈求上蒼保佑以及神靈庇佑,根據(jù)“巫覡信仰”演化而成。當然隨著媽祖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又不斷吸收了儒家以及道家思想,這其實才是媽祖信仰、文化以及習俗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媽祖文化形成與“里中巫”
媽祖文化或媽祖現(xiàn)象的形成,其實與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密切關系。媽祖之所以被人們當做“博愛”、“德善”的象征,其實與媽祖?zhèn)髡f有很大關聯(lián)。據(jù)宋代朝廷文書、史籍以及方志記載,媽祖原名林默本是宋朝的“里中巫”。
南宋李俊甫在《莆陽比事》中記載:
“湄洲神女林氏,生而靈異”。
清朝厲鶚在《西馬塍》詩中曾云:
“接樹看鄰媼,傳芭走里巫?!?/p>
這里面所說的“里中巫”,實際上指的就是生活在鄉(xiāng)村里的“歌巫”。這種“歌巫”是古代信仰中“人神”相通的媒介。
媽祖的“里中巫”身份,其實也為媽祖文化、習俗的流傳,以及媽祖原始信仰打下了十分堅實的思想基礎。而這種文化、習俗和信仰,多與北宋時期的海洋漁業(yè)生產,以及一系列的海事活動有關系。
2.媽祖?zhèn)髡f與其“大愛”文化
據(jù)南宋李丑父《靈惠妃廟記》記載:
“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北宋民間軼事曾記載過媽祖“焚祖屋導航番船”的故事。當年北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對外貿易十分頻繁,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海上貿易更是司空見慣。有一艘大食國商船,在啟航回國之時林默娘勸告其“今夜必起風暴,強行開船,將有生命之?!?。
但她的勸告并未引起番邦船員注意,當日子時三刻狂風四起、海浪滔天,大食商船根本無法辨別方向,為了給大食商船指明航向,林默娘毫不猶豫地點燃了自家祖屋。大食商船看到火光之后順利返回湄洲島。
3.媽祖習俗的文化體征
其實,媽祖的傳說和故事版本非常多。但在宋朝初年的時候并未形成文化體征,也沒有關于媽祖的民間習俗。只是當時沿海地區(qū)的一些漁民、船工,為了紀念媽祖舍己為人的精神,以及祈求“里中巫”的庇護,才開始自發(fā)的舉行一些祭祀活動。但是這些祭祀活動并未得到官方的認可,同時也只局限于東南沿海地區(qū)。
目前,可考的記錄媽祖的最早文獻,就是紹興廿年南宋廖鵬飛,所撰寫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
“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蕩,舳艫相沖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
隨著民間祭奠媽祖活動的日漸頻繁,以及媽祖文化不斷外擴,也引起了宋朝統(tǒng)治者的關注。公元987年林默也就是媽祖去世,一直到宣和五年宋徽宗親賜“順濟廟額”,已經(jīng)足足過去了136年的時間,在這之后宋朝皇帝不斷為媽祖賜封號。
比較有典型意義的就是紹興二十六年,宋高宗封她為“靈惠夫人”,以及慶元四年宋寧宗賜封其為“慈惠夫人”。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媽祖習俗或文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得到了官方認可。這也為媽祖文化習俗的推廣與傳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礎。
4.媽祖文化的傳承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媽祖文化習俗的傳播,其實是到明朝的時候才基本定型。明萬歷三十年吳還初編的《天妃娘媽傳》,將媽祖的傳說、文化傳承以及習俗,做了較為精細和翔實的整理,至此媽祖才真正作為文化習俗流傳至今。
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媽祖已經(jīng)逐漸從福建莆田湄洲走向全國沿海城市。
單從“媽祖”這兩個字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一種古來的信仰和習俗。由于古代人的思想比較禁錮,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比較落后,當遇到一些人力無法解決的事情,或者說從思想意識中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人們就會想起古老的“崇拜”以及“祭祀”。
從福建莆田湄洲島祭祀媽祖活動可以看出,媽祖經(jīng)過將近兩千年的發(fā)展和傳承,已經(jīng)從一種古老的“祭祀”活動,逐漸演化為一種比較純正的民間習俗,而這種習俗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文化研究的價值。
湄洲島媽祖習俗主要分為三大版塊,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祭祀儀式、傳說故事之外,民間習俗其實才是最核心的內容。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湄洲島會舉辦大型的祭祀慶典。
1.媽祖民間習俗之飲食
現(xiàn)在的“祭祀”慶典,其實主要宗旨并不在與祭祀,而且現(xiàn)在的祭祀慶典主要在于祈福和喜慶。當?shù)氐募壹覒魬魰陂T柱上掛“門彩”,多姿多彩的顏色寓意美滿幸福的生活。
這一天大家還會做很多具有湄洲島特色的食物。
媽祖平安糕、媽祖平安面,是當天必須要吃的食物。因為這兩種食物寓意吉祥、平安。水紫菜、湄洲魚飯、紫菜燜飯等,具有湄洲島特色的美食,也是媽祖誕辰日時,人們餐桌上必備的典型食物。
2.祈福活動
男女老少會穿著新衣服走街串巷并相互問候和祝福。還有專門為媽祖慶典準備的“擺棕轎”、“乩童踩火”等民俗活動。尤其是到了晚上的時候,慶典廣場上還會點上篝火,人們手挽著手圍成一圈繞著火堆轉圈。
人們還會在媽祖像前虔誠禱告,老年人祈求長命百歲,青壯年希望事業(yè)家庭雙豐收,而小孩子則希望可以健康長大、學業(yè)有成。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老百姓的生活,同時還能活躍他們的思想并提升凝聚力。
3.祭祀習俗
湄洲島媽祖祭祀活動,主要分為家庭祭祀和祭海兩大類。所謂的家庭祭祀習俗,其實指的是就是漁民在出海打漁之前,會在媽祖像前禱告祈福。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出海之后可以滿載而歸,同時出海的漁民也能平安返航。
祭海這種習俗在當今,其實更多的是為了體現(xiàn)國富民安。在媽祖誕辰這一天,當?shù)厝藭园l(fā)的前往海邊,同時也會在海邊擺上一些簡單的吃食,為的就是讓擁有大愛的媽祖,能夠保佑自己以及家人安康。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在我國境內形成的習俗或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因地域、民風、信仰不同,所形成的習俗或文化也各有差異。湄洲島媽祖文化從古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湄洲島上的人。
而這種文化和習俗在發(fā)展以及外擴的過程中,其影響力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媽祖文化習俗從原來的單純“崇拜”信仰,經(jīng)過不斷演化和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風格。它在民間習俗文化中的地位,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其他地域的習俗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分支中的民俗文化,媽祖自從在宋代形成就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尤其深受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漁民推崇。筆者認為媽祖既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同時也是漁民為了過上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望象征。
媽祖從誕生之時所擁有的的“祭祀”、“崇拜”功能,在不斷發(fā)展和演化的過程中,以及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屬性。現(xiàn)代人在媽祖誕辰所舉辦的活動,其實已經(jīng)完全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了。
在古代社會媽祖信仰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文化載體。古代人將媽祖譽為“積德、行善、大愛”的化身。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和思想交融的力量。古人對媽祖的崇拜和信仰,從現(xiàn)實意義上來講就是“人心向善”的重要體現(xiàn)
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文化習俗,其實也是眾多民間習俗的一個縮影。不僅體現(xiàn)出了古代的民風民俗以及文化傳承,同時也為現(xiàn)代人研究古代民俗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按照現(xiàn)代民俗文化的理念來看,媽祖文化習俗既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習俗,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體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xiàn)“平安”、“收獲”這兩大心愿,會不斷根據(jù)當時的情形去塑造所謂的“信仰”,而媽祖信仰正是在這種契機之下,經(jīng)過發(fā)展、融合并最終形成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習俗文化。
【參考文獻】
1.黃少強《論媽祖文化對漕運影響及在“海上新絲路”建設中的價值》
2.林孟蓉《媽祖余音:日據(jù)時期臺灣消失的媽祖廟探析——以竹塹內媽祖天后宮為例》
3.林明太,連晨曦《媽祖文化傳播空間分布特征及機理分析》
4.張寧寧《媽祖文化海外傳承的動因、方式與當代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