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國天主教會
美國現(xiàn)有34個大主教區(qū),61名大主教,338 名主教,53000 名神甫,其他神職人員約20萬,信徒5700萬人,教堂近2 萬座,教區(qū)修院90座,修會修院229 座,大學243 所,中學1418所,小學7865所,醫(yī)院737 所,護士學院141 所,養(yǎng)老院615 所,孤兒院168 所。天主教徒超過100 萬人的城市有芝加哥、洛杉磯、波士頓、紐約、底特律、費城等。美國天主教徒主要是愛爾蘭人、意大利和波蘭人的后裔,黑人天主教徒約200 萬人。占美國天主教徒總數(shù)的4 %,另有1 /3 是拉美天主教移民。
天主教在美國歷史上曾是少數(shù)派,19世紀中葉美國只有300 萬天主教徒,到本世紀初發(fā)展到1700萬,在1945年到1962年這段時間里,天主教徒從2000萬到4000萬。與此同時,天主教徒的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早期美國天主教徒大多是藍領階層的勞動者,經(jīng)濟地位低下,占人口多數(shù)的新教對天主教曾抱有很深的成見(直到1984年美國才恢復了與梵蒂岡中斷了117 年的外交關系),但近30年來美國天主教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信徒的經(jīng)濟成分上升到中等收入的階層,受教育程度也隨之提高,成了美國化的羅馬天主教。
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由于當代世俗化思潮的沖擊,由于大批拉美移民的涌入,美國天主教會及其處于不同階層的普通信徒都面臨諸多挑戰(zhàn),從而使之內(nèi)部分化,形成許多派別,主要有傳統(tǒng)派、新保守派、自由派和激進派。
以希契科克和馬丁為代表的傳統(tǒng)派極力主張?zhí)熘鹘袒謴偷降诙问澜绱髴?zhàn)前那種較集權和較集中的狀況中去,他們并不反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各項決定,然而希望大公會議前的天主教傳統(tǒng)能得以恢復,他們對當今美國的主流文化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天主教徒必須嚴格遵守各種道德規(guī)范,尤其必須遵守性道德的規(guī)范。在傳統(tǒng)派中,以勒菲弗爾大主教為代表的極端主義者,公開指責梵二會議是對法國大革命理想的投降,并拒絕一切形式的泛基督教主義和宗教間的相互合作。
新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有韋戈爾大主教和斯塔福德等,他們反對傳統(tǒng)派的主張,認為傳統(tǒng)派的主張與時代潮流相悖,天主教會在文化方面的當務之急是創(chuàng)建一種具有宗教背景的公眾哲學,以加強和改進美國的民主制度。新保守派擁護教皇約翰——保羅2 世的社會學說,贊同羅馬教廷1984年和1986年反對拉美解放神學的二個指令。
自由派贊同新保守派的某些觀點,但其核心思想不僅積極主張社會現(xiàn)代化,而且還主張?zhí)熘鹘虝矊崿F(xiàn)現(xiàn)代化,他們認為天主教會應成為一個自由和自愿的組織,反對那種使天主教保持中世紀專制主義制度的主張,有人甚至提出要用世俗的代議制民主模式來改組天主教會,即一切成員都享有立法保護的權利,教皇和主教皆由教會的各級代表機構選舉產(chǎn)生;廢除教職的終身制,各級神職既可以結婚,也可以自愿放棄神職;婦女不僅可以擔任神職,還可以擔任主教;教區(qū)應由神職人員大會集體領導,在教會內(nèi)實行分權制;教徒可以不遵從天主教會有關生育、墮胎、離婚的規(guī)定。近10余年來,自由派在美國天主教會中一直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朋麥克布萊恩主教和柯倫主教等。
激進派是伴隨60年代的學生革命運動出現(xiàn)的,他們大都是天主教會內(nèi)較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對當時盛行于美國的民權運動和反對越南戰(zhàn)爭的和平主義運動提出了一些強有力的主張與思想。目前,歐洲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方針在美國天主教激進派中較有影響,即主張為被壓迫者的權利而斗爭,反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提倡創(chuàng)造精神,反對建立在原罪說之救世說基礎上的過時精神。激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多羅西- 戴,丹尼爾,貝里根與??怂沟取?/span>
美國是個多種族的國家,民族問題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天主教會內(nèi)部,特別是黑人問題和拉美移民問題。早在美國天主教教會創(chuàng)建之初,就有了黑人天主教徒,如今全國2890萬黑人中,天主教徒有200 多萬,主要聚居在路易斯安那、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底特律和洛杉磯等地區(qū),黑人神甫約300 人,在校修生亦約300人。當代社會種族主義在天主教會內(nèi)仍有一定市場,在一些白人占多數(shù)的社區(qū),黑人進堂望彌撒只能坐在后排,一些宗教性的集會也不邀請黑人信徒,如此種種使許多非洲裔天主教徒難以忍受,他們大都積極投身于60年代爭取民權的運動。1968年成立的黑人神職人員全國委員會和黑人修女全國委員會,為黑人爭取在教會內(nèi)應有的地位。1987年有1500名代表出席了黑人天主教徒大會;1989年黑人神甫斯托林斯斷絕與梵蒂岡的聯(lián)系,建立獨立的美國非洲裔天主教會,加利福尼亞大主教布里奇斯圣其為主教;另一名黑人神甫格林寧則于1990年創(chuàng)立" 窮人之父圣馬爾丁" 教會。這二個教會都吸引了不少黑人天主教徒。
拉美裔天主教徒具有數(shù)量多、平均年齡低和家庭人口多等特點,他們移居美國后大都保持自己原有的天主教風格,但其本民族的神職人員卻沒有相應地移居美國。在宗教生活的語言、風格與習慣等方面,都有諸多差異和不適應,在拉美人占很大比例的一些教會,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幾乎沒有拉美人擔任教會公職,也沒有在教會所屬部門(諸如醫(yī)院、學校、社會服務機構)任職;一些教會通常在教堂的地下室、學校禮堂或小教堂為拉美人舉行特殊的宗教儀式,而不能理直氣壯地在正式教堂中進行,從而使拉美信徒產(chǎn)生二等公民的感覺。隨著民權運動的深入發(fā)展,拉美天主教徒自主意識增強,在1976年底特律召開的第一次全美天主教教友大會之前,拉美天主教徒已經(jīng)召開了二次全國性會議,即在美的拉美神職人員組織的" 教士協(xié)會" 和在美的拉美修女組建的"LasHermanas"。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些主教發(fā)起了"融合教區(qū)" 運動,得到普遍的響應和努力,即吸收拉美移民進入現(xiàn)存教區(qū),用西班牙語為其主持彌撒和其他一些宗教儀式,并敦促美國神職人員學習西班牙語和熟悉拉美文化,以此接近信徒和指導他們的宗教生活。許多擁有眾多拉美信徒的教區(qū)都設立了西班牙語教友辦事處。
梵二會議以來,美國天主教會內(nèi)部除了民族問題之外,還面臨許多世俗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離婚、性解放、婚前性行為、墮胎、節(jié)育、司鐸獨身、女性鐸職、同性戀、愛滋病、神學上的分歧、以及教區(qū)神甫嚴重短缺(19313 個堂口中有1183個沒有堂神甫)。天主教會內(nèi)一些人對此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教皇保羅- 約翰2 世為解決這些問題于1979年和1987年二度訪美。然而教皇與美國主教們之間意見分歧,美國各地主教要求有女性" 神甫" ,要求批準神職人員結婚,指出現(xiàn)行教規(guī)早已無法滿足美國天主教徒的需求。但教皇堅持任何與教廷相左的意見都是一項嚴重的錯誤,而教皇反對改革的態(tài)度使天主教內(nèi)大多數(shù)教徒不滿。據(jù)1987年《洛杉磯時報》的民意測驗,957 名接受測驗的天主教徒中,90%的信徒認為天主教徒與教廷的政策若有分歧并不違背做一個虔誠天主教徒的身分;60%的信徒反對教廷禁止女性鐸職的立場;只有25%的信徒認為節(jié)育是罪惡的;大多數(shù)信徒認為教皇的說法已跟不上美國天主教的思想,他們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美國天主教的主要組織機構有美國司鐸聯(lián)會全國協(xié)會執(zhí)委會(111 個教區(qū),27000 會員);馬利諾外方傳教會;公教青年組織;公教工人運動;耶穌會;哥倫布騎士團;天主教主教團華人牧民中心;全國黑人主教神職人員決策委員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