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六氣”的生成緣由,很多朋友很模糊,雖然講解六氣的人泛泛,幾乎還沒有人講過,“氣”究竟從哪里來的?有必要探索一下。
以上文章分析了
土星構成了“天干”,
木星構成了“地支”,
火星構成了“五行”,
金星構成了“五運”,
水星構成了“六氣”,的形成因素,
其實這些也都是“客氣”,是由其它行星把太陽光轉發(fā)過來,加臨于地球的相火之氣。
本篇對水星生成六氣的源因進行再探討。
一,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是太空方位區(qū)域的勢能性質
因為太陽不在水星軌道中心的緣故,無論哪個行星繞日一周,經過近日點與遠日點,(與調壓器類似),都會產生“陰、陽”勢能之差。
水星在繞日公轉時,也是如此。但是水星運行是每年累計遞進的60°(六分之一),在一周分布了六個點,也就是下一年的起始點,劃分成六個區(qū)域,每個點的陰陽勢能不同。
因為是六段,所以沒有用“五行之治”的木、火、土、金、水來定義,而是把六段按陰陽勢能的多少與趨勢來定義命名。
在太空軌道上,按區(qū)域的陰陽多少強弱分成:
近日點-——60°區(qū)域,前30°陽勢最強右行30°陽退陰生,稱為少陰,(陰勢少)。
左肩—陽氣減陰氣增稱為太陰,(陰氣的初始)。
右肩——陽氣盛,陰氣將絕稱為厥陰,
遠日點——是勢能轉折點,陰盡陽升,稱為陽明。
左肩——陽生陰退陽氣初始,稱為太陽,
右肩——陽退陰增陽氣少稱為少陽。
圖
六個區(qū)域因勢而命名,既表示方位,又表示“陰、陽”勢能的含量、及進展的趨勢。
每顆行星經過六個區(qū)域都會獲得不同的能量。
二,風、火、濕、熱、燥、寒,是勢“能”進入大氣層內做功的六種體現(xiàn)。
勢”是儲存的能,“氣”是能的釋放。
再用調壓器比喻,電壓是“勢”(電動勢)電流是“氣”(能)。
水星把不同區(qū)域獲得的太陽光能量進行反射,反射進大氣層后,因為大氣層內有水分子,不同的勢能使水分子發(fā)生六種形態(tài)變化,造成了,
水分子蒸發(fā)引起的氣流或升、或降,
水分子含量造成的大氣的濕、或燥、
光照強度造成的氣候溫度熱、或寒。
這六種氣候變化狀態(tài),這都是來自太空射線的陰陽勢能反映。
三,木、火、土、火、金、水,是大氣層的勢能加于地球造成的物質形態(tài)變化。
水星的反射光“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
大氣層在地球之表,六種氣候勢能加臨于地球,對地表上的物質催化、整合,表現(xiàn)出來可觸,可感、可見的木、火、土、火、金、水、的六種形態(tài)。這是“六氣”的三個層次。
一、太空軌道能源分布,
二、氣在大氣層的反映,
三、氣對地球物質催化。
人附屬于物地球表面必然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古人研究天氣的緣由。
六氣與地球的關聯(lián)
水星雖然是繞著太陽公轉,把接受到的太陽光全方位反射,但是地球并不是隨時可以接收到水星反射的。
因為水星是地球的內環(huán)行星,軌道在太陽與地球之間,地球與水星在同一個方向(下合)時,接受不到反射光。
只有離開了下合點,才會由弱漸強,經上合點在由強漸弱,對地球產生反射。
圖
在一年360°中上合與下合只能發(fā)生六次 ,而且是一次上合“陽”,與一次下合“陰”交替發(fā)生,也就是“三陰三陽”(六合),這是在每個“司天”之年勢能中的變化。
由于每年的六次陰陽離合比上一年的起點提前了19.2°,而且是六年逐年提前,陰陽離合就形成了六個陣容,而且六年之氣的勢能也分別不同。
六氣實際上是水星的反射光,在勢能與時間上的變化,類似于每年的編程不同。
因為這個規(guī)律是“六”,古代祖先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六氣”,用來預測氣候的變化。
下一篇《黃帝內經之科學》“司天與在泉”六氣對地球的加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