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舞蹈陶俑展品一 本網(wǎng)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郝璟華)4月2日至11日,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中國古代音樂舞蹈陶俑復制作品展覽巡展的首站(西安站)在陜西省圖書館舉辦,從戰(zhàn)國至明代2000多年間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舞蹈陶俑原大復制品103件套、350偶人列陣展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禮和樂不可分割,古人把禮和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樂舞作為個體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或許是人類最早的藝術表達與享受?!蔽靼裁佬g學院副教授、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藝術管理教研室主任張西昌表示,此次展覽是一場跨越數(shù)千年的審美際會。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多年來,考古人員在全國各地,均發(fā)現(xiàn)有音樂文物,反映了古人的樂舞喜好。展覽作品中,有集音樂舞蹈雜耍為一體的漢代樂舞俑,動作夸張、活力四射的說書俑,粗獷豪放的南北朝騎馬吹腳俑,華麗多姿、場面壯觀的唐代宴樂舞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胡人騎駝?chuàng)艄馁?,以及胡人舞俑、霓裳羽衣舞俑等,再現(xiàn)了中華民族審美文化的流變史。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陶俑藝術就是其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型,在民族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音樂舞蹈俑更是造型生動、多姿多彩,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平?!蔽靼裁佬g學院副院長姜怡翔表示,將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舞蹈俑的代表性作品,按照古法進行復制,成系列、完整地集中一起并展示給社會大眾,是非常難得的。
音樂舞蹈陶俑展品二 本網(wǎng)記者 陸航/攝
中國樂舞陶俑的文物原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絕大多數(shù)人難以盡覽其詳,而一件件文物原樣復制品卻可以成系列、成規(guī)模地展示展出,是散布在國內(nèi)外各地的真文物無法做到的。這些音樂舞蹈陶俑原大復制品的作者為74歲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倩,她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并掌握了一整套復制彩繪陶俑的技術及工藝。其制作的“唐代打馬球俑”8件作品曾參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中國古代體育展”;她制作的“唐代粉彩女俑”曾連獲1987年、1988年中國第二十屆、二十一屆旅游紀念品大會一等獎。王倩的父親王子云是中國新美術運動最早的倡導者和參加者,中國美術考古的拓荒者。
古人祭祀祖先,一般要奏樂。據(jù)說夔始作樂。廟堂之樂,鐘、罄不可缺少。樂器種類還有箏、銅栗、簫、篪、琵琶等。1999年,在秦始皇帝陵東南方向的內(nèi)城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型的陪葬坑,試掘出土了一批非常罕見的陶俑。他們大多數(shù)上身赤裸,只穿彩色小短裙,手勢姿態(tài)各不相同。根據(jù)文獻的記載與陶俑生動的形象推測,他們很可能是為宮廷表演舉鼎、持桿、摔跤等娛樂活動的百戲藝人,是供帝王休閑娛樂時表演舞蹈雜技的百戲俑。百戲俑肌肉飽滿,孔武有力,有的作扛鼎狀,有的作持桿狀,有的作摔跤狀,透出一股股勇者、健者的強烈生命氣息。同出的還有無蓋一尊大銅鼎。從出土陶俑及銅鼎來看,它生動地反映了秦代禮樂文化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研究員告訴記者,所謂百戲,是指古代的散樂雜技,包括扛鼎、角力、俳優(yōu)等,這些娛樂活動興起于春秋戰(zhàn)國,盛行于秦漢,包括各種雜技、幻術、戲劇、樂舞等。據(jù)記載,秦始皇收六國樂舞于都城咸陽,于是咸陽就成為一個文化交流中心。秦咸陽宮出土的壁畫中如實反映了宮廷宴會上百戲表演的節(jié)目,其中有一幅表現(xiàn)的就是緣竿之戲。壁畫出土于秦都咸陽第三號宮殿遺址,在東壁第五間下半部的畫面上。因為秦宮廷中一定會經(jīng)常表演這類雜技節(jié)目,所以,秦始皇才會把這種娛樂項目照搬到陵墓中,2000年前的樂舞雜技場景,永遠凝固在這里。
音樂舞蹈陶俑展品三 本網(wǎng)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常懷穎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中國考古學史及銅器范鑄工藝研究。常懷穎認為,在上古的時候,禮儀是體現(xiàn)在不同的生活層面中的,最主要的兩個表現(xiàn)方式,一個是人的穿著,另一個就是音樂?!坝癫敝敢路团滹?,樂器提到的是鐘和鼓。所以從中國古代的物質(zhì)文化來看,我們說到禮儀制度的等級區(qū)分或者構建的時候,會提到青銅器鼎、簋、爵等禮器來體現(xiàn)人群的差別,其實在樂器上的表達也是同樣的明顯。從古至今,國家或者宗教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都會演奏相應的音樂。在同一個禮儀的認知區(qū)中,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都會使用同樣的音樂?!岸Y失而求諸野”,當原來禮儀發(fā)生區(qū)的核心區(qū)某種禮儀淡化之后,被這個禮儀所影響或者接納了這個禮儀的其他區(qū)域可能仍然很好地保持了該禮儀的運行方式,在音樂上也是有體現(xiàn)的。
“在常人的藝術觀念中,'復制’有些被邊緣化。但若能靜心體味其中所投入的心念與藝能,甚至展覽背后所隱含的種種'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大家或許更能體味出這些俑人的個中情味。”張西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