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古瓷欣賞
高古瓷欣賞------瓷器篇
彩繪兵馬俑
咸陽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近三千件彩繪兵馬俑中共有騎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揮車一輛。騎兵組成六個方隊,有甲騎和輕騎兩類。騎兵與步兵方陣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里,表明當時騎兵已作為一個獨立兵種而存在。
彩繪射姿立俑
西漢,高50厘米,1950年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出土。
射姿俑頭戴赤幘,身穿交襟戰(zhàn)袍,曲領高厚,足登長靴,身向后傾,雙腿分開,雙手抬舉作拉弓射箭狀,表現(xiàn)的是一個“西北望,射天狼”的勇士形象。
俑的頭發(fā)自前額分于兩邊,鼻、眼清晰,表情專注。表現(xiàn)出漢代軍士的力量與勇氣,顯示出封建社會初期新興力量藐視一切的氣概。
彩繪包頭巾女俑
西漢
高31厘米
西安市西郊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女俑以巾裹頭,狀如風帽,面容豐滿,柳眉杏目,直鼻小口,雙手抱袖置于腹前。身著白色深衣長袍,衣擺寬大形似喇叭,長垂曳地。俑身材修長,線條優(yōu)美,比例勻稱,神態(tài)端莊恬靜。
根據文獻記載,漢代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觀是面容姣好,以唇紅齒白,皮膚光潔為美。身材方面講究體態(tài)輕盈,弱骨豐肌。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如《孔雀東南飛》中有“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王桀《神女賦》中描述的“豐膚曼肌,弱骨纖行”,“膚柔曼以豐盈”。目前所見出土的大量漢代女性陶俑、木俑及畫像磚石中的形象,無論是長袖曼舞的女子,還是吹竽撫琴的伎樂,大多為細腰裊裊,輕盈欲飛,即所謂的“窈窕淑女”,漢代著名的美女趙飛燕就是由于體態(tài)輕盈、腰肢纖細而深得漢成帝的寵愛。與輕盈體態(tài)相應的是頎長身材,據漢應劭《風俗通義》載,東漢時入選后宮女子的標準之一是“長狀妖契有法相”,從史書中記載的漢和帝鄧皇后身高七尺二寸、漢靈帝何皇后身高七尺一寸看,所謂法相的身高大約是七尺一、二寸左右(相當于現(xiàn)代的165厘米左右)。這個身材高度高于當時女性的平均身高。各地出土的漢代女性陶俑身材也多表現(xiàn)為修長??梢娚聿男揲L是當時對女性審美評價的標準之一。對比漢唐女性之間的審美觀,一般說法是“燕痩環(huán)肥”,給人們的印象是漢代以痩為美,但是漢代的痩絕不是枯瘦如柴,而是只講究肌肉豐澤而不肥胖。強調體態(tài)輕盈而不滯重。
這件女俑人體比例勻稱,面容秀美。制作工藝精細,衣著的形制和色彩都模擬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將一個溫婉嫻靜,端莊恭順的漢代女性生動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顯得栩栩如生。同時突出了人體美,充分反映了那一個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工匠還巧妙地利用深衣寬大的下擺做成形如喇叭裙一樣的的底座,大大增加了俑的穩(wěn)定性,同時形成輕盈飄揚的美感。充分顯示了漢代制陶工匠們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非凡技藝和智慧,是漢代陶俑中難得的別具風格的藝術品。
百戲俑(3人)
西漢
高19---20厘米
西安市西郊出土
此組陶俑為三個正在歌舞的百戲俑,中間的俑頭梳椎髻,張口吐舌,扮相滑稽,其上身裸露,兩臂前伸,下身著寬口長褲,身體略向右傾。左右兩邊的俑頭戴幘[ 音ze,包頭發(fā)的巾],穿寬袖長袍,居左者頭扭向左側,雙臂伸張,右腿前跨,左腿后伸,整個上身向后傾仰,作舞蹈狀。居右者俑頭左手叉腰,右手上舉,左腿直立,右腿抬起前邁,作舞蹈狀。陶俑塑造手法質樸生動,將手舞足蹈的“百戲”藝人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漢代是我國樂舞、雜技等“百戲”藝術空前發(fā)展的時期,《樂府詩集》卷五十二云“自漢以后,樂舞寖盛”?!鞍賾颉睒肺璧姆睒s與上層統(tǒng)治者的喜好有關,《史記》記載高祖劉邦回家鄉(xiāng)與父老鄉(xiāng)親宴飲到酒酣耳熱時擊筑[古代擊弦樂器。左手握一端,右手執(zhí)竹尺擊弦發(fā)聲,有5、12、13弦之分。]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唱大風歌,并叫在場的兒童都跟他一起合唱。由于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推廣,樂舞表演藝術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進步,并出現(xiàn)了專職的歌舞藝人。同時國家樂舞機構——樂府也十分重視民間采風活動,除了搜集大量的“趙、越、秦、楚之歌”外,還搜集黃河與長江流域各地的民歌一百三十八首,并進行加工提高和演出,這對促進“百戲”的繁榮和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國勢空前強大,人民生活安定,這為廣泛開展“百戲”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時民間的歌舞活動已很普及,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桓寬的《鹽鐵論》中提到當時在荊州南部,“雖然白屋草廬,歌謳鼓琴”;在趙國的中山地方,“田籌不修,男女矜飾,家無斗屑,鳴琴在室?!庇绣X人家是“鐘鼓五樂,歌幾數(shù)曹,”中等人家是“鳴竽調瑟,鄭舞趙謳?!比藗儾坏矚g觀看“百戲”樂舞表演,而且在閑暇時也自娛自樂。司馬遷外孫楊惲在《報會宗書》中也談到“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烝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古瑟。奴婢歌者數(shù)人,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侨找?,拂衣而喜,奮袖低昂,誠荒淫無度,不知其不可也?!?這種狀況在達官顯貴那里更是有增無減,幾乎宴宴都有歌舞、雜技相伴,以助酒興,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陶俑、壁畫、石刻、磚刻等文物中??煽吹健鞍賾颉北硌菪蜗?。
由于社會上喜好百戲,不僅是送葬用品里要安放樂舞、雜技俑,而且還有為活著的人玩耍而作的。王符《潛夫論·奢浮篇》 載“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優(yōu)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笨梢姰敃r就有專門制造和買賣玩具的作坊。
這組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漢代早期陶俑那樣寫實,符合人身解剖結構,但其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追求神韻的塑造。以面部五官而言,已脫離漢初陶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顯得生動活潑,或許是為了表現(xiàn)說唱、舞蹈的特點,俑的造型比較夸張,形態(tài)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武官俑
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消滅了黃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統(tǒng)一了北方。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最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所代替。因為他們都在北方,故稱北朝;同時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與北朝對峙,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南北朝。當時陜西的陜北和關中地區(qū)屬于北朝領地,而陜南地區(qū)則屬于南朝范圍,所以從陜西省境內出土的同時期文物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不同的文化特征。這些陶俑就有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北朝武士俑面容冷峻粗獷、體格彪悍有力,南朝俑則是典型漢族人的長相,清秀纖巧。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高18.3cm,腹徑14.3cm。
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
黑釉油滴碗
陜西渭南出土。高8.5cm,口徑30cm,底徑10.6cm。
灰白胎。敞口,腹由口至底漸收,圈足。黑釉。碗內有因窯變形成的油滴狀結晶體。油滴釉碗出土較多,但如此大口徑的油滴碗并不多見。
三彩男裝女俑
女著男裝是唐代社會流行時尚中的一大特點,一些皇親貴族女性也常以女扮男裝的形象出現(xiàn)于公眾場合。這件女俑所穿著的袍服是當時官宦男子穿著的常服,配上這位柳眉細眼、小嘴紅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灑脫中盡顯俏麗。
唐
高48厘米
1971年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
駱駝站在長方形踏板上,昂首抬頭作長鳴狀。駝峰之間置駝架,上墊圓形花毯,橫搭著一個表面繪黑色圓圈圖案的圓鼓鼓的袋子,袋子兩邊掛著卷狀絲織物、扁壺、刀、箭囊等日用品以及兔子之類的獵物。有意思的是駝背上還爬著一只可愛的小猴子,可能是駝夫的寵物。
三彩袒胸胡俑
這件俑頭發(fā)中分,并編成雙辮交盤于腦后,皮袍向外翻開,露出胸部和腹部,臍乳俱現(xiàn)。只見他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向上呈半握狀,好像在牽馬或牽駱駝的樣子。他頭向右上方仰望,面帶微笑,一個自信無比的胡人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彩繪釉陶樂舞俑
唐代
這組俑由兩件舞俑和五件樂俑組成。舞俑們頭梳雙髻,表情溫婉,雙手分執(zhí)帛巾兩端,兩者相對,正揮動雙臂,婆娑起舞;五件樂俑中有一人頭梳單螺髻,雙手斜放右邊作吹長笛狀,其余四人均頭梳雙螺髻,一人擊鼓,另外三人的樂器雖已消失,但動態(tài)猶存。她們圍坐在地上,全神貫注地為舞蹈者伴奏。
三彩女立俑
唐
高42厘米
1959年陜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出土
女立俑面龐豐潤,娟秀的雙眼微瞇,下頜微抬,以優(yōu)美的角度向上仰視;紅唇微啟,甜美的微笑中似乎充滿著對生活的喜悅和對美好未來的遐想。她站姿優(yōu)雅,身段裊裊婷婷,穿落地長裙,輕薄的衣裙與豐腴肥美的體態(tài)完美結合在一起,衣裙自然流暢的絲綢質感和優(yōu)美的曲線條,充分體現(xiàn)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莊、矜持、風雅和高貴。
三彩載樂駱駝俑
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引頸長嘶,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共有八名樂手。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顯然這是一個流動演出團。唐代藝術家用浪漫的手法將舞臺設置在駝背上,可謂匠心獨具。
唐代的開放,迎來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他們帶來的各種奇珍異寶,讓唐代人愛不釋手;帶來的異域音樂和舞蹈,使唐朝人喜不自禁。能歌善舞的各國藝人在唐代首都長安這個大舞臺上,盡情演繹著人們對太平盛世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件載樂駱駝俑表現(xiàn)了一個以駝代步、歌唱而來的巡回樂團,有主唱、有伴奏,駱駝背上放置一平臺。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駱駝背上都有點心驚肉跳,而這七個人卻圍著圈坐在平臺邊沿上演奏,個個神態(tài)坦然,全神貫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尤其是那位唱歌的女子,你看她梳著唐朝婦女典型的發(fā)型,身穿高束腰的長裙,線條流暢,頭向上揚,右臂動作優(yōu)美,神態(tài)優(yōu)雅、自信,駱駝在走,她卻站在樂隊中間婉轉歌唱,顯然已是唱到了動情之處。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個個生動鮮活,連駱駝也顯得沉穩(wěn)有加,好似踏著樂步徐徐行進。
西安地區(qū)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現(xiàn)樂舞藝術的陶俑與眾多的文獻資料一起,為我們再現(xiàn)了那個偉大時代震撼人心的樂舞之聲。它穿越時空,久久回蕩在歷史的各個角落里。直到今天,當我們看著這個駝背上的樂隊時,耳邊又似乎回響起了盛唐時期那優(yōu)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
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
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fā)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奔馳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脊虐l(fā)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彩繪雙環(huán)望仙髻女舞俑
唐
1985年陜西長武縣棗元鄉(xiāng)郭村出土
女俑身材頎長,削肩蜂腰,頭梳雙鬟望仙髻,柳眉鳳目,高鼻朱唇,頸戴項鏈。身穿闊袖襦,外罩貢領翹肩半臂,下著曳地長裙,前腰佩繡花蔽膝,臂飾釧鐲,雙手抬舉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態(tài)虔誠。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飛舞游移之中靜止的一瞬間加以雕刻,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意境,以形寫神,神形兼?zhèn)?,是研究唐代舞蹈藝術和服飾文化的重要資料。
女俑以朱紅點唇,白粉涂面,色彩穩(wěn)定沉著、疏淡自然,衣褶的線條既有雕塑的立體感,又有繪畫的平面效果,流動的線條貫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現(xiàn)出飄逸流暢的氣勢,如音樂一般富有節(jié)奏感,極具東方女性的神韻。
作為唐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樂舞藝術,以其豐富多彩而著稱于世。其樂舞可分宮廷樂舞和非官方樂舞,前者是專為朝廷服務的禮儀性和娛樂性樂舞,演出多在慶典、宴饗、迎賓、節(jié)日、祭祀等場合進行,場所多在宮廷殿堂;后者則是在宮禁和官衙之外的士大夫私宅及長安城中市井巷陌里表演的樂舞,一般分為健舞和軟舞。官方及非官方樂舞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量地吸收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樂舞的成份,并與漢族樂舞融為一體,有的甚至把域外音樂舞蹈直接引進、移植了過來,唐太宗時的十部樂舞中除燕樂、清樂為傳統(tǒng)民族樂舞外,其它均為外國和國內少數(shù)民族樂舞;而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源自西域“胡騰”和“胡旋”舞,都是由普通百姓的喜好開始,先流傳于民間,逐步變成了朝廷內外達官顯貴以及文人墨客的共同愛好而風靡一時的。據《新唐書·禮樂志》載:“唐自制樂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舊唐書·音樂志》載《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贝伺栀讣粗笮淙柜?,可見其所穿舞服乃是唐代傳統(tǒng)舞蹈所服,故其應是一位表演輕柔、溫婉、抒情軟舞的私宅樂舞伎形象。也有人認為她是一位將《霓裳羽衣曲》舞畢,“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的舞娘形象。
秘色瓷盤
秘色瓷是浙江越窯燒制的一種青瓷,釉色青碧、晶瑩潤澤,好似湖面般清澈碧綠。過去秘色瓷僅見于文獻記載,一直未見確鑿的實物,而且所記其燒造年代為五代時期。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13件越窯青瓷,經過《衣物帳》石碑記錄對照后得知,這些青瓷確為秘色瓷,至此人們才得以目睹到秘色瓷的真實風采。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中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秘色瓷所呈現(xiàn)出的悅目色澤。
至于“秘色”二字的含意,目前有幾種解釋,一種認為它專為皇宮燒制,釉色配方和燒造工藝對民間保密,取其秘而不宣之意,故稱秘色瓷。再有將“秘”解釋為中秋,引申為入貢,“色”為品類、種類,“秘色瓷”就是指進貢的品類。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不僅解釋了何謂“秘色瓷”,也將其燒造歷史推前了半個世紀以上,它的出土是我國瓷器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
三彩錢柜
這件錢柜為長方形,柜面上有蓋,蓋邊有一投錢小口。柜是儲藏物品的家具,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歷經千年至唐代,柜已是居家必備用具。唐代柜從形制上可分為立式和臥式兩類,這件三彩錢柜為臥式。種類上有普通的盛物柜和專門的食品柜、藥品柜、衣柜、化妝柜、錢柜和糧食柜等。
三彩梳妝女俑
這件女俑,向您展示了唐人使用銅鏡的情形。女俑發(fā)髻高梳,身穿小袖腰襦,外罩繡花半臂,裙褶處遍繡柿蒂花。她左手半握舉于胸前,正持鏡照面;右手伸指似要妝點額頭。簡單的動作、簡潔的造型,將一位舉止優(yōu)雅,衣著華麗的唐代女子刻畫得淋漓盡致。
陶打馬球俑
馬球也叫波羅球,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項體育運動。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后傳入吐蕃(西藏),唐初時由吐蕃傳入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馬球運動的倡導者,到唐中宗時,馬球運動風靡于宮廷、顯貴和軍隊中,后來成為唐代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活動。從這件陶俑我們可以看到唐代馬球手的瞬間動態(tài)。
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現(xiàn)的殉葬俑,最早出現(xiàn)在武則天時代。天王俑與鎮(zhèn)墓獸對稱置于墓門內,與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稱為“四神十二時”,用于辟邪和保護墓室安全,確保墓主亡靈平安。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傳說中的天神塑造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夸張的手法,通過高矮強弱的鮮明對比,表達出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的主題。
三彩三花馬
三彩三花馬被塑造的頭小、臀圓、腿長,典型良馬造型。所謂三花馬是指馬鬃經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縷堞垛狀的鬃毛。用“三花”來裝飾馬,是唐代宮廷和貴族間流行的時尚,也是良馬和等級的體現(xiàn)。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駿”,馬鬃都被修飾成三花的樣子。唐代繪畫和雕塑中,三花馬也屢見不鮮。馬鬃剪花的習慣可能是受突厥的影響,突厥馬是唐朝馬的主要來源。突厥和唐王朝關系密切,他們通過貿易、進貢或饋贈等方式,把優(yōu)良品種的馬連帶馬鬃剪花的習俗都傳入了唐朝。
白釉黑花臥美人枕
枕頭的形狀是一位側臥的女子,女子頭扎兩個小辮,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只見她左手被枕在頭下,雙腿彎曲,顯得悠然自在。她上身穿窄袖褐黃衫,上繪桃花枝葉,黑色的領邊繪珍珠紋飾,下著白色窄褲。枕頭的下底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個字,推斷是金代物品。此枕胎制堅硬細膩,造型裝飾自然清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盛行于宋元。古人認為使用這種瓷枕對身體很有好處,有“名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