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shù)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jié)不歸,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
該學生的信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孩子實際情況不在一個頻道,溝通交流是有錯位的。
“過度關愛”,控制—被控制的親子關系長期給彼此造成的困擾,越往后會更加突顯出來它的弊端,到最后我們做家長的會走向無奈和愛莫能助。
不論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溝通好壞決定一個家庭的氛圍,決定一個孩子今后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孩子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
《優(yōu)秀的綿羊》一文中把家長分為直升機式父母和溺愛式父母。
直升機式父母,她們盤旋在半空,時不時施加壓力,時不時批評,她們堅信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嚴格的、有秩序的、受監(jiān)督的過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能力。
溺愛式父母,不管不顧,替孩子包辦很多事情,盲目贊美孩子。在她們看來,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不論哪種類型的父母,都在踐行著發(fā)號施令,單向溝通。
溝通的前提是尊重,是站到對方角度考慮問題。作為家長,單向溝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時還會激化矛盾。
俯下身子,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即使想讓孩子聽從,也一定要讓他心服口服,而不是口是心非。否則,所有的欲言又止或者沉默對抗終會有爆發(fā)的一天。
今年,在一檔名為《少年說》中,中小學生們站在高臺上,面對臺下的老師、同學、父母,大聲喊出自己的“心里話”,其中不乏對家長的“吐槽”。
“你們有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爸爸,放下手機,看看大自然,看看我吧?!保嗟纳倌陰缀跏且云蚯蟮目跉庀M改付嗯闩闼麄?。
2018年,“喪偶式”育兒頗為流行。最近大熱的《奇葩說》的辯題在家長中間引起共鳴:每周陪伴孩子12小時,做不到就取消爸爸的稱號。
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什么都在加速,很多父母為生計疏于照顧孩子,更別說陪伴。掙很多錢,供孩子上更好的學校,過更好的生活是每個父母心中都有過的想法。
更有的家長把孩子放到私立學校,一個月,甚至一年才能見面。其實,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對今后孩子長大后處理自己的親密關系也是影響很大的。
陪伴,不僅僅是給予時間上的投入,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方方面面。
鄭淵潔說家庭教育的秘訣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陪伴,是潛移默化對孩子言傳身教的教育。
其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的很多問題,譬如如何愛孩子,如何讓孩子更懂規(guī)范,如何讓孩子學會做人等等,陪伴孩子時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
愛、規(guī)范和做人都要學習,愛、規(guī)范和做人是從學習中來的。包括我們自己,讓孩子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無形中我們會要求自己規(guī)范,嚴謹,熱愛生活,我們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成就了我們。
父母和孩子在互相陪伴中彼此成長。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發(fā)布,報告顯示,“有溫暖的家”排在學生認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
有溫暖的家,家人間的陪伴和雙向溝通至關重要。
今年家庭教育在不同平臺引起熱議,有關家庭教育問題一直以來就好像是個史詩級命題,會不會做家長,如何做家長,什么樣的家長是優(yōu)秀,什么樣的家長不及格,打多少分,怎么打分也曾一度被人們拿來議論。
對父母而言,家庭教育不僅要拼經(jīng)濟、拼智力、拼體力,還要拼情商、心理素質,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教育孩子都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
做家長,需要不斷學習,要以身作則投入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多一些關注,多一些平等的交流,多一些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而且還要能夠始終充滿信念和耐心、用自我成長的方式教會孩子如何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