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gè)壺關(guān)人千里“走西口”的故事
壺關(guān)距包頭有1600多里,位于晉東南太行山南口,人稱“干壺”,是落后封閉貧窮的代名詞。然而壺關(guān)人自古有掙脫地域束縛的闖勁。1982年,76歲的劉子華老人講述了他千里“走西口”到包頭的故事。
十一歲千里隨父“走西口”
劉子華的父親生于咸豐六年(1856年),生活在山嶺巍峨的壺關(guān),陡山惡石,絕壁千丈,“掘地三千尺猶不及水”。唯一路通河南,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shì)。自然條件差再加上軍閥混戰(zhàn),已過六旬的老人決定“走西口”。
1918年,劉子華11歲隨老父和哥哥踏上“走西口”的路,家里扔下老母和弟弟、妹妹。“走西口”不再是“小妹妹淚長(zhǎng)流,而是“老幼相別離,哭泣無昏。”劉子華穿著老母在油燈下一針針納的厚底鞋,想到留下弟妹吃糠咽菜的苦日子,看看隨行老父飄搖身影,正是“城墻上跑馬回不過頭,神仙也解不了心憂愁?!泵髦郎缴嫠冯y行,明知兵患匪狂難逃生,明知妻離子散無定數(shù),只有一信念“西口外包頭好混日子”,就要走到頭。
來源:《福在老包頭》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編審:趙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