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08:21
華人號:中國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生黨忙于應(yīng)付繁重課業(yè),上班族忙于應(yīng)付工作和同事,往往沒多少時間讀讀詩詞。于是網(wǎng)絡(luò)神曲、影視劇、以及一些流傳甚廣的“改編紅句”就成了許多人了解詩詞名句的途徑,比如那句著名的“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受當年熱播宮斗劇《甄嬛傳》的影響,不少人至今都能隨口背出這句詩來。這句詩出自崔道融的《梅花》,原句壓根不是什么“逆風”,原詩應(yīng)該是這樣的:
“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p>
由此可見,網(wǎng)絡(luò)流傳對大家伙的文學儲備影響有多大,一不小心,信息就錄入錯誤了。而詩詞這種東西,如果不是有興趣專門去研究,很容易人云亦云地跟著背錯,除了上面舉的這個例子,典型的例子還有“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
這句詩一度非常流行,網(wǎng)友們樂此不疲地引用,或者在后面續(xù)上兩句,展示自身才華的同時也補充了詩的意境。但是!這句詩也是被混淆使用的,你是不是也背錯了?究竟錯在哪?《中國詩詞大會》便曾經(jīng)考到了這句詩,百人團里竟有82人答錯。
這82個人面對選擇題時陷入了糾結(jié),因為“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已經(jīng)背習慣,誰知道里面還有錯字!而錯誤的字并非他們以為的“可”、“慰”,這句詩的原詩被收錄于《全唐詩》中,作者為韋應(yīng)物,就是寫“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韋應(yīng)物,上學時我們都背過他的作品。
韋應(yīng)物出生于公元737年,世稱“韋江州”、“韋蘇州”等,屬于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前半生放縱不羈,后半生受到現(xiàn)實影響,痛定思痛,開始讀書修身,因為詩寫得好,后人將他與王維、孟浩然等并稱。韋應(yīng)物所寫的原詩《簡盧陟》應(yīng)該是這樣的: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可以看出,這首詩透著憂郁慨嘆感,前面三句詩,既有寫景成分,也有交代背景的成分,更有抒發(fā)知音難尋的成分,這最后一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是重點。“風塵”指行旅艱辛(也指當時唐朝的亂象),詩人只能用酒慰解內(nèi)心的愁苦,一個是“瓢”,一個是“壺”,有啥區(qū)別?
“壺”,讓人聯(lián)想到準備好的美酒,席面上,飲酒可不是離不開壺么!但“瓢”顯然沒那么精細,顯得這酒粗一些,越是在困苦的行旅中,這酒越備得潦草,越能凸顯出詩人借酒澆愁的苦悶,更自然、隨性些,這種感覺是“壺”凸顯不出來的!
就像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遠遠勝過“春風又到江南岸”一樣,我們覺得“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順口,其實這被“改編”的版本與原詩相比還是差了一截,古人說作詩“不以詞害意”,不過話又說回來,立意當然很重要,但一些小細節(jié),還是會影響最終成品效果。
這道題你有沒有答錯呢?在我們?nèi)粘I钪校軌蜢o下心來好好讀詩詞的時候可能很少,只能跟著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東西補充一點,但流行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很多孩子甚至從小就聽著錯誤的版本長大。真正想積攢文學功底,在考試、工作、日常生活中熟練運用不出錯,還是需要靜下心來打磨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