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應該算是佼佼者了,不僅善于寫詞,在詩歌方面也是高手,這樣一位文學奇才,晚年時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在的臨終前,他的兒子要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于是他為兒子寫下這首 《觀潮》為他兒子送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边@首詩從前三句來看寫得十分精彩,結果最后一句居然跟第一句重復,難道是蘇軾老糊涂了嗎?
當然不是,作為一位文學界頂尖的天才,怎么可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蘇軾這樣寫自然有他的用意,“廬山煙雨浙江潮”聽起來就讓人心曠神怡,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肯定要親自去看看才行,但讓你親自看過這些之后,你就會覺得其實這也沒什么特殊的,煙雨就是煙雨,潮水就是潮水,沒什么特別的,要想真正了解詩中相同的兩句,我們還得從第三句為突破口,蘇軾以《五元燈會》為典故,描述了人生的哲理,因為自己對文學很有天賦,并且在官場上一路高升,所以遭到了別人的算計與陷害,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差點給蘇軾惹來殺身之禍。
盡管,自己盡心盡力為朝廷和百姓效力,卻還是難逃被貶的命運,之前蘇軾到過的頂峰,是別人望塵莫及的,蘇軾在頂峰過,覺得也不過如此,所以大多數(shù)人覺得重復的詩句就是不過如此的意思,但其實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消極,還有一層意思是當你看過你想看的風景之后,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正是如此,不虛此行!
大家認為蘇軾這樣寫還有其他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