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是豁達的蘇軾
日啖荔枝三百顆,他是愛吃的蘇軾
人間有味是清歡,他是清曠的蘇軾
........
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那個文人能像蘇東坡一樣長袖善舞,在各個領(lǐng)域都能到如此的高度
——蘇軾觀潮篇——
觀潮
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的煙雨、浙江的大潮很值得一看,如果看不到那真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可是真得看到了也沒什么奇特的,廬山的煙雨就是廬山的煙雨,浙江的大潮也就是浙江的潮水。
這首詩是蘇東坡在經(jīng)歷過數(shù)次貶謫之后寫給兒子的一首謁詩,希望兒子能夠?qū)θ松兴U悟。一種觀點認為“不過如此”人在追求很多東西的過程中不覺得疲憊,得不到反而會痛苦,真正得到了卻又覺得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另一種觀點認為“正是如此”人在經(jīng)歷各種磨難之后,而逐漸具備了平常心,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心中的目標,看到廬山浙江的勝景之后才會笑著說這就是我想要。
——蘇軾看山篇——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變化多姿,從不同的位置看會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沒有辦法看清它的全貌,只因你身在其中。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局者迷”蘇軾的這首小詩蘊含了無窮的哲理,但是此時的語言卻是淺顯易懂。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看問題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認識,也會有一定事物全部的本質(zhì),必須要擺脫成見,跳出全局之外。在宋代尤其是蘇軾以后出現(xiàn)了一種以詩說理的新形式,蘇軾的這首小詩便是其中絕佳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