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在上周的奇葩大會上分享了一個主題:我再也不想去討好別人了!講述了自己如何從“一個討好型人格”逐漸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會表達自己的不爽去罵人了。
自曝了自己為了對抗這個“討好型人格”,獨自在異鄉(xiāng)待了一年。并引用金句總結(jié):“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負能量?!边@兩句話擊中了無數(shù)個人的柔軟的內(nèi)心,因為太多的人都有共鳴,自己也曾討好過,或者正在討好著。
蔣方舟是誰?年少成名的少女作家,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12歲和余秋雨一起接受采訪,2012年清華畢業(yè),就任《新周刊》雜志的副主編,當(dāng)年24歲。
金燦燦的簡歷,簡直就是人生贏家的蔣方舟居然自認為是討好型人格。那我們普通人是不是就更沒資本去“任性”了?顯然不是,并且也可以總結(jié)出討好型人格和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也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
和“討好型”人格有關(guān)系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否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客觀的看待自己。第二,是否有自信,即是否有自我價值感。第三,是否過于敏感,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第四,是否極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使他人并不重要。
如果回答都是“是”,很顯然,就具有討好型的特質(zhì)了。蔣方舟在節(jié)目中說自己之所以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小時候成名太早,迅速進入成年社會,身邊全是大咖,需要仰視,對方總是對的,自己永遠是跟隨者。會不自覺地以成人的規(guī)則去討好所謂的“權(quán)威”,而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
在孩子的世界,成人就是權(quán)威和規(guī)則,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去變成所謂“機靈懂事”的討好者,否定他的思想,打擊他的自信心,無視他的需求,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百試不爽。
父母們看到這里,肯定會認為自己怎么會這么對待孩子呢?小時候有沒有別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來做客,一個勁的夸獎別人孩子的同時,會不會還不忘貶低一下自己的娃,向人家學(xué)著點;當(dāng)別人孩子和自己孩子搶一個玩具的時候,是不是總要讓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大度,讓給別人;當(dāng)孩子欣喜若狂的給你顯擺自己的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不能驕傲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看看人家誰誰誰。
這樣的父母容易會讓人人都覺是個“好人”,熱心助人,謙卑偉大,犧牲自己需求,以別人利益為第一位。但違背人性的行為都會物極必反,討好型的人會把怨氣的一面留給家人。也更容易以相同的標(biāo)準(zhǔn)去要求孩子。
當(dāng)孩子知道只有自己以取悅討好的模式才能獲取父母的正向回饋,就會不自覺的一直沿襲這個模式,掩飾真實的自己,展示別人想要看到的自己,被看到了,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小希就是如此,媽媽幾乎撐起來了整個家族的事情,小時候家里表姐堂妹堂弟都沒有間斷過寄宿在自己家里,小希媽媽也很驕傲,自己這邊和小希爸爸兩個大家族的事情都要獻上自己的一分力,自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愛戴。除了小希。因為小希一旦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沒能力負擔(dān)其他人的要求,媽媽就會覺得小希沒良心,沒親情感。小希在工作中從來也不敢爭取,好像一爭取就對不起其他人一樣,即使屬于自己的東西也不敢去爭取。
作為父母,如果自己也有討好型人格,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不是,給孩子尊重和認可,肯定孩子屬于自己的價值。沒有價值感的人在生活中沒有力量守護自己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