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后期官制,其實已經(jīng)不再有“制”,世人把太平天國后期封的二千七百多個王當笑話。太平天國的王,可能是有史以來注水最嚴重的官爵。
除了王多多之外,太平天國的各種爵位也變得極具特色,過于特色,瓜眾看歷史,總感覺有一絲玄幻:“莫非,這些是真的?”
哈哈,是真的,因為,太平天國洪教主不是一般人(洪秀全其實是個精神病患者丨簡又文),一切來自他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
洪教主,極度自信,是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那種牛人,思維方式與做事方法都異于常人。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信馬由韁,死而后已。
史料方面,前期官制,有清軍收集的情報《賊情匯纂》,資料比較完善,后期官制的資料相對沒那么詳盡。
對于后期官制,著名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說:“后期官爵比前期更為復雜,不但名目難以遍考,就是要辨別它的等級次序,到了戊午八年(1858)之后的,也難以分清。”
歷史大咖既然都說有些內(nèi)容搞不清楚,咱普通歷史愛好者也就只能將就看一看。
這篇筆記,大概只能管中窺豹,看看熱鬧,肯定不全面、不完整,說到哪里算哪里哈。這是標題加入了“散裝”兩字的原因。
朝官與屬官
太平天國前期已不區(qū)別官與爵,后期更是打成一片,完全混合。
后期官爵,分朝官與屬官兩大類別。
自最高的王爵至最低級的兩司馬,都稱為朝官。凡從屬于王、天將以至六等封爵的官員稱為屬官(從屬、歸屬這些大官的下屬官員、隨員)。
可以簡單理解成,朝官:朝廷任命并指揮的序列官員;屬官:給王侯等高級官員配置的隨員,由高級官爵任命(也可能朝廷任命)并指揮的屬下官員。
屬官,并不是太平天國后期才有,前期的東王府官員其實就是屬官,各王府也配置著規(guī)模不一的屬官。只不過,前期只有那么幾個王,屬官并不多,后期可以配屬官的大人物大增,屬官人數(shù)也隨之劇增,使屬官成為一個類別。
王爵演進史
太平天國的王爵,在開始的時候,曾經(jīng)是極尊貴、稀罕爵位,只有創(chuàng)業(yè)元老中的實力派人物可居。只有東、西、南、北、翼五王,轉(zhuǎn)戰(zhàn)途中,南王、西王還戰(zhàn)死了,到南京建都時,只剩下三個王(其實,也還有五個王,南王、西王的爵位由他們的后人繼承,稱幼南王、幼西王)。
建都天京之后,北伐失利,秦日綱受命帶領援軍去救,出發(fā)前被授燕王爵(把北京攻下,燕地歸你啦
一度,燕王、豫王因戰(zhàn)事失利,被革去王爵,改成頂天燕、護天豫,后來恢復王爵。
至此,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有且僅有七個王爵。
天京事變后,韋昌輝、秦日綱被治死罪,王爵被革去,王爵變成五個。
丙辰六年(1856),洪教主封他的兩個哥哥安王、福王,眾人反對,洪教主被迫撤去兩個哥哥的王號,降為天安、天福。
五個王爵的數(shù)量保持到己未九年(1859),這一年,洪仁玕(拜上帝教最早的信徒之一,錯過了金田起義,卻因此得以在香港跟隨洋人做事而變得見多識廣),來到天京。
洪秀全正為無人可用發(fā)愁,對族弟的到來大喜過望,一個月就封洪仁玕為干 王,總攬朝政。
無功封王,眾人不服,洪教主使出平衡術,接著封陳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蒙得恩贊王、李世賢侍王、楊輔清輔王、林紹璋章王。
到辛酉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的王,總計才十二個(羅爾綱據(jù)蒙得恩、洪仁玕與外國人交談的記述,說當時王只是十個或十一個,可能把已出走的石達開翼王排除了。)。
也就是這一年冬天,洪天王為了制約在外帶兵的英王、忠王等人的權力,避免出現(xiàn)尾大不掉的情況,采用封他們的下屬軍官為王以分散權力的策略。
到癸開十三年(1863)春,已封王九十余人,此后封王的力度有增無減,到太平天國倒臺的時候,封王者已多達二千七百余人。
雖然都是王,但等級并不一樣,王分五等:
干王洪仁玕總攬朝政,為一等王;
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執(zhí)兵權,算二等王;
其余帶兵的王,如堵王黃文金、康王汪海洋...等,屬三等王;
沒帶兵的王,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黃文英...等,是四等王;
余下的則歸入五等王,也稱列王。
義、安、福、燕、豫、侯六爵
太平天國后期,設有義、安、福、燕、豫、侯六級爵位。這六等爵中,侯是初期官爵制度就有的爵位,義安福燕豫五級成為爵位是在天京事變后。
燕與豫兩爵,天京事變前已有,是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晄兩位因戰(zhàn)事不利被降級而成頂天燕、護天豫,但當時只算是他倆的臨時封號,并不是成制度的爵位,天京事變后,變成爵位。
義,可能來源自于“義王”,是天京事變后,洪秀全封給石達開一個新的封號“義王”,但石達開不接受,仍稱翼王。后來義,變成一個爵位。
安、福兩爵,則來源于洪仁發(fā)、洪仁達兄弟的安王、福王封號取消,變成天安、天福,后來,安、福也變成了爵位。
六爵,是天京事變后,排于王之后的爵位。一般都用名稱加上天安再加爵名,如贊天義、受天安、啟天福、格天燕、成天豫、貞天侯......,據(jù)說,封到后來,因漢字不夠用,就用數(shù)字編號代替,不知道有沒有人搶888天侯的封號?
“非戰(zhàn)功不封王”的最初約定,是六爵產(chǎn)生的原因,后期牛人中,大多數(shù)都封過義爵:干天義洪仁玕、贊天義蒙得恩、成天義陳玉成、合天義李秀成.....
這些牛人也曾被授過天福、天燕或其他爵,如陳玉成就有成天福、成天燕的記錄,感覺就是一路升官,小爵升大爵。
到了洪天王決定解除“非戰(zhàn)功不封王”約定之后,這些爵,最后都封王了。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里的六爵表中,還有很多歷史中沒什么存在感的名字,僅僅就是一個名字而已,有些僅僅只有一個姓氏,有些只有爵號,連姓氏都不曾留下。
當然,王爵表中,也是這么個情況,畢竟二三千人呢,哪能個個出名?
天將至佐將
這些官職包括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將、佐將等職。
這些職務出現(xiàn)在1860年至1862年的天王詔書中,可能是王爵之下、主將之上的官職。
天將以數(shù)字排列,如一天將洪仁政、二天將李春發(fā)、四天將黃得用、五天將莫仕睽、......,也有用其他形式命名的天將。這些天將,后來也大多封了王。
掌率:出現(xiàn)在天京事變后一年多,石達開出走之后,洪教主弄出掌率一職,設正、又正、副、又副四個掌率,贊天燕蒙得恩任正掌率,順天燕鐘芳禮任副掌率,1857年冬,成天豫陳玉成任又正掌率,合天侯李秀成任又副掌率。
蒙得恩原先是女營總管,鐘芳禮是織造營總管,都是平在山老兄弟,被提升出來管理朝政;陳玉成、李秀成兩位新生代軍事主官,被提升主管軍事。這個角度看,初設的掌率,地位很高,是僅次于天王的高層。
洪仁玕抵達天京之后,總理朝政,蒙得恩成為其助手,掌率的地位開始下降,再后,封王潮啟動,掌率一職快速貶值,最終成天將之下的普通官職。
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將、佐將等職,散見于天王、幼天王詔書,不太有內(nèi)容的職稱咱就略過,下面把有點歷史的主將單獨起一節(jié),講一講。
主將
主將是一個從金田起義之初就設置的官職,當時的主將是極高的官職。
看一下主將是哪些人物就明白了,當時只設有五軍主將:中軍主將楊秀清、前軍主將蕭朝貴、后軍主將馮云山、右軍主將韋昌輝、左軍主將石達開、右軍主將韋昌輝。
永安建制,楊、蕭、馮、韋改封軍師,不再稱主將,石達開由左軍主將改稱通軍主將。另外,這五人都封了王,但當時,王只是爵位,軍師、主將是職務。
到天京事變后的1858年,主將職再次被拿出來:中軍主將蒙得恩(兼正掌率,主理朝政)、前軍主將陳玉成、后軍主將李秀成、左軍主將李世賢、右軍主將韋?。?/span>韋俊當時還沒投降清朝)。
再后來,洪仁玕也被封過主將,前述的主將大多封了王。
到封王之風起,主將日封日多,主將貶值,變成一個普通官職。
丞相等舊序列官職
太天平國后期,早期的丞相及以下官職,依然存在,但在新增設的大量官爵擠壓之下,早先的曾經(jīng)可以排進前十的丞相職位,到了末年,可能已經(jīng)小到?jīng)]啥存在感,一支兩千多人的軍隊中,就有十多位丞相。
丞相之下的檢點、指揮.....兩司馬,更是淪為中下層官職了。
屬官
在后太平天國時代, 屬官成為一個序列,歸成一類。
王爵屬官,有王相,文正總提,文副總提,吏、戶、禮、兵、刑六部尚書,持旗,同檢,丞宣,編修,分發(fā)軍務,指揮,守門,巡查,疏附,典紅粉,典鐫刻,典刷書,典金,典袍,典柴,典茶,典馬,典樂,典輿,典摃,典浪,典鑼,典更,典圖籍,典珠燈等官職。
天將屬官,朝將屬官,主將屬官,義至侯等六爵屬官,各有不同或相同的名稱。
林林總總,一般歷史愛好者,看看熱鬧就好。
守土官、鄉(xiāng)官
太平天國的前期、后期,都有地方官。
前期,郡總制、州縣監(jiān)軍是守土官,由中央任命;鄉(xiāng)軍帥、鄉(xiāng)師帥、鄉(xiāng)旅帥、鄉(xiāng)卒長、鄉(xiāng)兩司馬為鄉(xiāng)官,由老百姓公選。
后期,郡總制、州縣監(jiān)軍都改為鄉(xiāng)官,郡總制還是由政府任命,州縣監(jiān)軍則先由老百姓選舉,再經(jīng)政府任命。原先的鄉(xiāng)官,基本上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