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唐帝國,人們總是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或者“開元盛世”的唐明皇,至于開國皇帝李淵,與其他朝代開國皇帝相比,名氣差了很多,就《資治通鑒》里,他也是無足輕重的平庸存在,似乎最大功績生了好兒子李世民。
在《資治通鑒》里,不光李淵是個庸庸碌碌的角色,就連李淵另外兩個年紀較大的兒子——后來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也十足是酒囊飯袋之徒,不值一提。
事實上,李淵真是酒囊飯袋嗎?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長大后,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累任譙州、隴州、岐州三州刺史。
李淵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后來又被任命為殿內(nèi)少監(jiān)、衛(wèi)尉少卿。
大業(yè)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zhèn)督運糧草。同年農(nóng)歷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zhèn)守弘化郡,兼知關(guān)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宮,隋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么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后日益恐懼,因此無節(jié)制地飲酒、收受賄絡(luò)自污以自保。
大業(yè)十一年(615年),李淵調(diào)任山西河?xùn)|慰撫大使,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余人,實力大增。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shù)萬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為右驍衛(wèi)將軍。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仿效突厥兵,另外挑選善于射箭的士兵作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埋伏攻擊,結(jié)果打敗突厥。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jiān),奉命率兵征討歷山飛賊甄翟兒,大獲全勝。
在此過程中,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李淵性格沉穩(wěn)、能夠禮賢下士,也正因為如此,身邊就聚集了一群頗有才能的人才,能為大唐所用。
最典型的,便是裴寂、劉文靜這兩位在“晉陽起兵”中參與決策定計的關(guān)鍵人物。
至于李世民,在“晉陽起兵”時,還不滿二十歲,退一萬步講,即使那時他再有才能,要統(tǒng)治偌大的中國,無論從閱歷上還是威望上,都稍嫌不夠,更不用籠絡(luò)天下英才了,何況,當他還沒有顯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華來。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把晉陽起兵的功勞都歸功于了李世民,而且為了體現(xiàn)玄武門之變的合理性,大多說當年起兵時,李淵就曾應(yīng)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
可是我們想想,當時李建成早已成年,作為長子,起兵前他奉命在河?xùn)|招募人才,起兵后也曾屢立戰(zhàn)功,似乎不應(yīng)該那么廢物吧?李如此輕易淵就把太子之位允諾給了李世民?既然允諾了,后來何必又立李建成為太子呢?
李世民由于玄武門之變緣故,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一開始褚遂良不許,后來在他一再要求下,房玄齡與許敬宗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給李世民。這不僅給史學考究帶來極大困難,其本身也遭到許多學者的指責。
章太炎甚至在《書唐隱太子傳后》中說:“太宗既立,懼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監(jiān)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p>
新舊唐書里將李淵起兵建唐的功勞幾乎歸功于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功勞只字未提。時有跟隨李淵起兵的書佐溫大雅作有《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詳細記錄了李淵自起兵到正式稱唐帝為止共357天的事跡。
溫大雅作為當時人,在皇儲爭斗中又是幫助李世民的,故對比兩唐書,他所作的《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可信度較,便發(fā)現(xiàn)略有異同。如本書謂太原起兵是李淵的主意,新、舊唐書本紀和通鑒則歸其功于李世民。
李淵進軍長安途中,“于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井受隋軍攔阻,“時有流言者,云突厥欲與(劉)武周南入乘虛掩襲太原”。
李淵為此,“集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等”商討對策,建成兄弟共謀反對回師太原,堅定地表示,“若不殺(隋將宋)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
《通鑒》記載李世民哭諫制退兵并連夜追趕先一步退兵的李建成(建成沒堅持不退兵的意見,是故大軍先行回撤)。
此外還有一件事,就是初唐大將李靖。史書上說,李靖起初想要向隋煬帝告密,李淵抓到他之后,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后來是靠著李世民的力保,李靖才得以戴罪立功,最后平蕭銑、滅吐谷渾,建立不世之功的。
但是,只要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如果李淵若是沒有容人之量,又怎么可能聽李世民的話,赦免李靖而又讓李靖為自己所用呢?
宣武門事變后,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quán),禪讓后,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nóng)歷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
貞觀九年(635年)農(nóng)歷五月,李淵因病駕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他的一生,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最后終老于禁宮之中,然而,史書上的他,大唐的建立以及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和他無關(guān),他只是生個能干的兒子。
大部分人的結(jié)論,他作為兒子的陪襯,在自己英明神武的兒子操控下,才奪得了天下??梢哉f,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也是及其可悲的。
即使時至今日,若談及開國帝王殺功臣之事,大多言及李世民多么圣明,似乎忘記了,李淵才是大唐第一位君主。
對于唐高祖李淵,筆者很認同《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的評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
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tǒng)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tǒng)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tǒng)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后面的則是被后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
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
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干練的領(lǐng)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并勝利地引導(dǎo)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并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陜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后來,他的大赦、封官許愿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zhàn)場上的勝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tǒng)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xiàn)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jié)果來看,唐王朝已經(jīng)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jīng)濟和軍事基礎(chǔ)。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tǒng)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ch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