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一篇名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刷屏,“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曾經費勁記住的讀音發(fā)生變化,引發(fā)網友熱議。對此,《中國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的編纂和修訂單位,中國社會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回復北京青年報記者稱,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語音并沒有改動過,是有關網文作者虛構事實。
漢字讀音更改?網友:我可能上了個假學
18日,一篇題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熱傳,文中提到,“由于讀錯的人較多,‘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等古詩文中的讀音已經更改”。
“小時候老師一再強調,沒想到竟然是錯的,怕不是上了個假大學?”該網友發(fā)出后立即引發(fā)熱議,有網友表示,古詩文讀音都是押韻的,如此更改之后,古詩文失去了原先的韻腳。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網文實則是去年的一則舊聞,文中提到,2016年國家語委對我國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后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粳jīng擬改為粳gēng,“血”由過去一般書面語讀四聲“xuè”擬改為統(tǒng)讀書面語三聲“xuě”等等。
編纂方:部分讀音未改 系虛構
那么是否有漢字讀音作出修改呢?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網文中提到的 “梗米”,在2016年《審音表》征求意見稿中卻有改動,“粳(jīng)米”擬改為“梗(gěng)米”。劉丹青介紹,此前審音主要以北京語音系統(tǒng)為審音依據,而新的審音原則在充分考慮北京語言發(fā)展趨勢的同時,也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qū)中的通行程度?!熬弊衷诒本┰捴性形陌桩愖x,文讀音gēng, 白讀音jīng,根據北京話的語音發(fā)展趨勢,“粳”的白讀音日趨消亡,而文讀音與全國其他方言的對應性更強,更方便普通話學習,因此修訂中將“粳”字統(tǒng)讀音從白讀音修訂為文讀音。
此外網文中還提到,原本讀作“說(shuì)客”和“說(shuì)服” 的兩個詞中的“說”改為了“shuō”。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最新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說客”中“說”讀作“(shuō)”,而在最新的《審音表》修訂意見稿中,這一詞被改為“說(shuì)客”。而“說服”實則一直讀作“說(shuō)服”,并無“說(shuì)服”的讀音。劉丹青介紹,近二十年來,由于港臺電視劇的流行,一些臺灣讀法傳到大陸,如將“說服”念“(shuì)”服。兩岸的語音規(guī)范本來就稍有參差,大陸地區(qū)的語音規(guī)范沒有采用臺灣的念法,也就不存在改動的問題。
修訂者:古詩文讀音應得到尊重
此次引起爭議的另一焦點在于古詩文中的漢字讀音。有網友認為,古詩詞中的讀音改變后,會失去古詩詞中原有的韻味。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關于古詩文中押韻讀音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參與新版《審音表》研制工作的孟蓬生曾撰文稱,“一些人口中的所謂“古音”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古音’,而是前人稱為‘葉(xié)韻’的東西。即使是真正的‘古音’(目前學界還沒有一致意見),對于現(xiàn)代人也并不具有約束力?!?/p>
孟蓬生提到,“‘一騎紅塵妃子笑’中‘騎’字用作名詞或量詞時古代讀‘jì’,跟作動詞用的‘騎(qí)’意義和用法都有所不同,所以‘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字正好處于仄聲字的位置上。但今普通話口語中已經無此區(qū)別,因此舊版和新版《審音表》已經規(guī)定‘騎’統(tǒng)讀為‘qí’” 。
孟蓬生認為,《審音表》作為國家規(guī)范適用于一切場合,自然也適用于古詩文,而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原則上不應該標注真正的“古音”和所謂的“古音”,但在一些特殊場合,如古詩文吟誦活動和其他文藝形式中使用一些“古音”,如同京劇藝術中的“上口字”一樣,應該得到尊重和寬容。
(北青報記者 李濤 張月朦 實習生 王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