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原文
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方中吳茱萸辛苦而溫,暖肝胃,散陰寒,下氣降濁,為方中主藥;
生姜辛溫,溫胃化飲降逆止嘔,散寒理氣,輔佐吳茱萸散寒;
人參、大棗甘溫、甘平,養(yǎng)津液、養(yǎng)胃氣,補虛和中。
共奏溫中降逆,散寒止嘔之功,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諸癥,皆宜用之。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于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
所以然者,或壯微陽使之外達,或招飛陽使之內返,此皆少陰真陽失所,故以回陽為亟也,
至其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病去前湯諸藥,獨用人參、姜、棗者,
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一陽之真氣實起其中,此之生氣一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
不惟本經諸證悉俱,將陽明之健運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而吐利,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郁,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
人參秉沖和之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
佐姜、棗和胃而行四末。
斯則震坤合德,土木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諸證有不退者乎?
蓋仲景之法,于少陰則重固元陽,于厥陰則重護生氣。
劉渡舟醫(yī)案
胃脘疼痛案一
劉某,男,32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現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間發(fā)作,伴寒戰(zhàn),嘔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脈沉弦而緩。
吳茱萸12克 生姜15克 黨參9克 大棗12枚 當歸15克
服藥一劑。疼痛緩而吐酸減,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劑后疼痛止。
(思考,脈弦右上腹痛是否是四逆散癥?)
(右上腹,肝經循行部位。)
胃脘疼痛案二
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
舌質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辨為肝胃虛寒挾飲。
吳茱萸9克 生姜15克 黨參12克 大棗12枚
服三劑后諸癥皆消。
嘔吐案
周某,男,27歲。患慢性腎炎而住院治療,癥見:惡心嘔吐,犯逆酸水,至夜間則發(fā)生寒戰(zhàn),全身戰(zhàn)栗如虐,其人面色黧黑,舌質淡嫩,苔薄白而潤,脈弦緩無力。
吳茱萸12克 生姜15克 黨參9克 大棗12枚
共服藥五劑,嘔吐與寒戰(zhàn)皆止。唯腎炎化驗仍有蛋白。
呃逆案
姜某,女,39歲。患呃逆,連聲不斷,聲低無力。而且心下逆滿,時時氣竄作痛,納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潤,脈弦無力。此屬胃氣虛弱,中焦運化無權,肝氣挾寒飲沖逆所致。
吳茱萸9克 生姜15克 黨參15克 大棗12枚 茯苓9克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陳皮15克
服藥二劑,小便甚利,胃中覺寬,呃逆止而飲食增進。
脘脅脹滿案
丁某,男,53歲。胃脘及胸脅脹滿,進食后更甚,以致飲食日減,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而滑,脈弦緩無力。此乃厥陰肝經之水寒上犯胸陽,氣閉為脹,必口中多涎。
吳茱萸12克 生姜15克 黨參9克 大棗7枚 桂枝6克 厚樸12克
服一劑則脹滿減,胸脅頓覺舒暢。上方內增加吳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滌飲和中,共服八劑而愈。
腹包游移案
楊某,女,42歲。所訴之證甚奇,每天將拂曉時,小腹部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從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伴頭目眩暈。每次發(fā)作約2小時左右,然后自動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弦。此屬厥陰寒氣挾飲而上沖于胃,以致胃寒氣逆。治當暖肝溫胃平沖降逆。
吳茱萸9克 生姜15克 黨參6克 大棗7枚 桂枝9克 茯苓12克 白術6克 炙甘草6克 川椒炭6克 半夏9克 川楝9克 黃連2克
共服六劑而愈。
腹痛案
閆某,男,37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每夜子時,先左下腹發(fā)脹疼痛,繼而嘔吐酸水,伴寒戰(zhàn),頭目眩暈。夜復一夜,很有規(guī)律。舌質淡嫩,苔白潤,脈弦緩無力。
吳茱萸12克 生姜12克 黨參9克 大棗12枚 當歸12克
服一劑即效,連服十六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