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會非常的棘手,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擔心孩子會受到委屈,但是又想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所以要不要選擇打回去?這也是家長們經(jīng)常會討論的話題。
★愿意讓孩子打回去的人不在少數(shù)
有人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發(fā)布了一個關(guān)于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的投票,投票結(jié)果顯示,超過一半的父母都愿意讓孩子打回去。根據(jù)統(tǒng)計,其中大多數(shù)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不打回去的話,孩子就會變得懦弱,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而且在一檔欄目上,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同樣認同,要以變相的方式打回去,認為這樣就能有效的給犯罪造成阻礙。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以暴制暴,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種好的行為嗎?
那些孩子被打之后,“打回去”的娃最后結(jié)局怎樣?
▼用暴力對付暴力,只會產(chǎn)生新的暴力
如果在明顯弱勢的情況下,采用了暴力的對抗行為,那么只會激起施暴者的憤怒,從而產(chǎn)生更加不可逆轉(zhuǎn)的發(fā)展。
一旦激起了強勢的一方的憤怒,那么便會讓情節(jié)變得更加惡劣。這樣還很可能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對自己的名譽造成損害。
所以在一個群體中受到暴力行為,我們不能盲目的要求孩子打回去,當然也不建議忍氣吞聲,而是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盲目的火上澆油和以暴制暴,并不是理智的行為。
造成暴力的原因并不是唯一。
其實家長們應(yīng)該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采取具體的手段,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忍讓或者打回去。
?對孩子的嬌慣,會導致不服管教的行為發(fā)生
總有些孩子被溺愛壞了,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管是在什么場合總是容易情緒化,一不高興就會有動手這樣的行為,讓人覺得非常沒有禮貌和教養(yǎng),對其家長也會嗤之以鼻。
其實看一看他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就能明白了,家長們對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十分溺愛的或是放縱不管的,不管孩子做出了什么樣的行為,都不會得到批評,而且受到欺負時,家長總是鼓勵孩子打回去。
所以只要孩子感覺到不合心意的時候,就會使用暴力行為,時間久了,自然就不會聽從家長的管教,變得性情暴躁。
●當暴力成為一種常態(tài)和習慣,那么孩子所做出的一切行為,會是在暴力的基礎(chǔ)之上。
但是他們又不知道承擔自己暴力之后的后果,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可是沒有幫助的。
?良好的友誼交往關(guān)系,會對自己形成很大的幫助
●與其讓孩子選擇用暴力對抗,還不如依靠自己朋友的幫助,來擺脫這種僵局。
多一個朋友多條路。
當孩子身邊的朋友多,人緣好,人脈廣,那么當自己被欺負時,朋友便會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如果在自己的身邊找到了這樣的好朋友,就會在自己被欺負的時候獲得更大的助力。
當他們交到新朋友的時候,面對這種暴力行為,自己的力量就會在無形之中被強化,從而形成變相的抵抗。當施暴者發(fā)現(xiàn),從被施暴者對象中并不能輕易得到滿足的優(yōu)越感,那么他們就會放棄這種毫無好處的行為。
同樣的多交些好朋友,也會打開自己的內(nèi)心,讓自己的圈子更廣,能夠鍛煉自己的情商,也會提高處理更加復雜事情的能力。
?強健身體,也能夠保證孩子的安全
家長們要注意:
●經(jīng)常帶孩子去參加體育活動,強身健體。
當孩子的身體得到了強化,即使遇到危險的情況,也能夠有體力及時的逃脫。一方面,孩子的身體強壯了,自然而然會帶上一種強硬的氣勢,會對別人形成無形中的警告。
同樣的,就算受到了欺負,也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反擊,最大化的保證自己的安全。
辣媽語錄:
暴力其實并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行為,真正的智慧是通過無形之中化解矛盾,追求一種無敵的和諧。
“仁者無敵”說的也就是這種情況,只要自己把仁傳播開來,就不會有人愿意成為自己的敵人。
所以,父母們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盲目的教孩子打回去,不然孩子輕易和別人動手,吃虧的話,更是會讓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弱者,這并不是有智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