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了好幾年的學琴經歷,卻在某天突然對你說,她對鋼琴沒有興趣了,你會怎么做?是聽隨她的意見任之放棄,還是會苦口婆心的勸導她繼續(xù)?甚至有的家長覺得奇怪“都學了這么多年鋼琴了,還要放棄,那不是自己在作嗎?”
我在問表姐這個問題時,她的回答特別粗暴簡單“都學了這么多年鋼琴了,還要放棄,那肯定先勸啊,不行再打!”
講實話,若是當代的父母還為了孩子學習的事情動武,講出去確實不太好聽,但確實有很多家長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想問大家這個問題,是因為前段時間在看俞敏洪先生的書——《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時,了解到他與女兒也曾發(fā)生過關于“是否要繼續(xù)學鋼琴”的拉鋸戰(zhàn)。俞敏洪先生在事業(yè)上的主方向是英語教育,但他在面對女兒的音樂教育上也絲毫不馬虎。
在他接觸許許多多孩子的過程中,他發(fā)現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到18歲就基本定型了,而一些對孩子習慣養(yǎng)成的事情都要在18歲以前完成。
俞敏洪先生的女兒從5歲時開始彈鋼琴,一開始是因為興趣,但是后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的女兒便開始考級,并在10歲時考過了鋼琴10級(在加拿大鋼琴10級為最高級)。換成一般的孩子和家長來說,他們理所應當會繼續(xù)學下去,但俞敏洪先生的女兒在十歲以后,就喪失了學鋼琴的興趣。
原因是俞太太在孩子考完10級后就增加了練習量,從原先的每周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變成了每周五個小時。如此下來,女兒對鋼琴的熱情逐日遞減,終于有一天忍不住跟俞敏洪先生說,“我不學了,我對鋼琴沒興趣了?!?/p>
聽到女兒的話,他沒有著急忙慌、盤根究底的問她原因,而是對她說,無論學鋼琴與否,他都知道她曾經是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的第一名,而接下來是否要繼續(xù)鋼琴之路,則由她自己決定。
女兒聽到他這樣回答,放下了心里的重擔,一身輕松的笑著回房間了??蛇@番話卻讓俞太太心生不解,對此,俞敏洪先生解釋道,女兒既然當下對鋼琴沒有興趣,那就給她時間先讓她緩一緩,若是一味逼著她練琴,可能還會使她產生逆反心理,對鋼琴徹底失去興趣。太太聞言也覺得有道理,也就沒說什么。
就在父母談話發(fā)生的一周后,俞敏洪先生跟女兒去聽了一場音樂會,結束時,他與女兒深聊了一番,他說“你以前學了那么多年,吃了那么多苦,說丟掉就丟掉,我為你的那些付出感到委屈?!?/p>
“我當時讓你學琴,是希望你將來能多一個伙伴,知道嗎?長大后,每個人都有很多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能有一架鋼琴陪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我也經常有孤單的時候,但是我沒有發(fā)泄情緒的渠道。有時,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樣會一種樂器,那樣我就可以把心中的郁悶、孤獨彈出來或吹出來,那樣我就會快樂很多。但是我不會,也沒時間去學。所以,我不希望你將來像我這樣,不希望你這么輕易就放棄鋼琴,但是,我不會強迫你彈鋼琴?!?/p>
在那以后,女兒不僅沒有拋棄鋼琴,反而開始自己去練琴。寫作業(yè)間隙去摸摸鋼琴、練一練,然后再繼續(xù)去寫作業(yè),如此算下來,一周也能彈2-3個小時。
俞敏洪先生在孩子放棄鋼琴到重拾鋼琴的過程中,從沒有表現出不滿和責備。而是換位思考,站在女兒的角度,發(fā)自肺腑去跟女兒講一些她聽得懂的道理,但這些道理并不是諸如:父母親為了你學鋼琴付出了多少多少,而是誠心誠意的聊當初讓她學鋼琴的目的和出發(fā)點,讓她能站在她們的立場去理解大人的初衷。
在用這樣鼓勵的方式去處理這件事,這樣一來,便沒有出現其它琴童家出現的親子關系緊張的情況。而且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態(tài)度,讓家庭成員之間形成了寬松、和諧、愉快的氛圍,同時也能讓他們以積極進取、自信的態(tài)度去完成學習。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鼓勵式教育也很符合孩子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俞敏洪先生在教育孩子時,不止一次跟她們說道“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背晒κ侵改隳芡昝赖拿鎸γ恳粋€挑戰(zhàn),并在該挑戰(zhàn)中做出卓越的成就。而成長不是,它是指你能在每一次的挫折和困難中,取得比自己過去更好的成績,盡管那個成績在別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真正的成長是:你用心去征服當下的困難,收獲優(yōu)于昨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