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從明清制瓷史來看,崇禎青花正處于從萬歷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轉折點,有細器和粗器之分。
官窯器物較少,多系民窯燒造。天啟青花色澤有鮮艷明快的,也有藍中泛灰程度較大的一類,工藝與明早期相比則明顯粗糙,紋飾以涂染手法繪出,有泛藍黑或灰色者,同時出現濃淡混水,層次分明,色澤蔥翠的為向清代色澤過渡的清新色調。造型有梅瓶、爐、罐、筆筒、壺、缸、花觚、凈水碗、盤、碗、杯等。
胎體一般多厚重,質粗松與堅致者并存。其精細作品,胎薄體輕,輕描繪畫,細柔如宋畫白描,為歷代少有之妙筆,如書“大明天啟元年孟夏月造”畫八仙人物的龍鈕鐘和官窯款繪松竹紋小杯,就是晚明的精品。用浙料繪制色彩明快深沉的青花器面盆,始用皴染法,一改萬歷時的繁密風格,紋飾廣泛,既有人物故事如達摩、羅漢,又有動物如虎、牛、蘆雁、魚、蝦,也有大寫意山水,具有豪放夸張的寫意畫特點。日本陶瓷學者將此類作品稱之為“古染付”,屬于外銷商品,確有日本陶瓷風格。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穩(wěn)定。呈色最好的鮮艷青翠,大多色調暗淡,有暈散,暈散嚴重的影響到紋飾,致使紋飾線條混淆不清,此時的青花瓶、罐、爐、硯、盤、碗,時時可見。青花暈散,有漏釉之缺點現象。有些濃重的夾帶有黑褐色斑點,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滲入胎骨,手感沒有凹凸不平的情況。
這時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裝飾,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紋。在繪畫上經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繪制蕉葉紋,山水人物圖案多畫太陽,云氣紋大多畫成括號云,草地紋多用細線勾畫成小鉤狀,畫面多配以詩句,在題詩旁有仿照書畫的圖章款,有方形或圓形,這顯然是受當時書法繪畫的影響。
繪畫技法采用傳統(tǒng)的單線平涂及淡描法,以單線平涂為主,線條流暢;淡描青花線條潦草,筆法無力、草率。崇禎朝開創(chuàng)了類似中國畫中淡墨水彩的皴點法用筆,畫面極富詩意,一直影響到清初,構圖布局基本類似天啟朝,內容以寫生畫為主,大量采用變形、夸張或簡筆手法,畫面筆意豪放,無所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