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wǎng)評論員:4月21日16時許,京廣高鐵赤壁北站因強降雨造成設備故障,使得經(jīng)過該區(qū)段的列車大面積晚點。受此影響,長沙南站近30趟列車晚點。據(jù)網(wǎng)友曝料,從北京開往邵陽的列車G533,原計劃4月21日13:02出發(fā),18:41到達終點站,晚上10點仍在湖北孝感附近停靠。一些乘客情緒激動圍堵在列車長室門口,訓斥列車長:“你干這個崗位,就必須解決!”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列車長帶著哭腔,稱自己也沒辦法,只能逐級反映。
圖源水印
列車因為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晚點,這個是沒辦法的事。但事后的應急處置卻是事在人為。此事中,列車長被乘客“逼哭”,固然需一分為二來看。比如,前方車站因為強降雨造成設備故障而導致途徑列車大面積晚點,這的確是列車長能力范圍之外的事,乘客再怎么“責怪”可能都無濟于事,反倒容易助長各方的焦慮情緒。所以,部分網(wǎng)友也對列車長表示同情,呼吁乘客“得理且饒人”。
但是列車晚點之后,啟動必要的應急預案,卻是列車服務不能推卸的責任。事實上,事件中的乘客未必是“惱怒”于列車晚點,而是不滿晚點后列車方面的應急應對。比如,有乘客稱,根據(jù)始發(fā)站與故障時間推算,最早登車的一批旅客停留高鐵上已近12個小時。而其間餐車除礦泉水外全部賣空,列車員未能及時通知有效信息。與此同時,“有孕婦有流產(chǎn)征兆,有小孩哭鬧,有老人呼吸不暢等各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乘客“情緒激動”,或就算“事出有因”了。
圖源微博
目前暫不清楚,面對上述情況,列車方面到底做了哪些工作,但從結果看,顯然并未讓乘客滿意。有乘客甚至懷疑,“列車人員自己都很慌亂,好像沒有任何面對緊急情況的培訓和措施”。對此,鐵路方面還應給社會一個明確說法,并反思相關的應急處置培訓是否真正到位了。
2011年,原鐵道部修訂的《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zhì)量標準》明確提出,列車如果晚點須及時告知旅客,晚點超過30分鐘的要說明原因并致歉;去年5月,交通運輸部印發(fā)《鐵路運輸服務質(zhì)量監(jiān)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指出,動車組列車晚點30分鐘以上、普通旅客列車晚點60分鐘以上時,鐵路運輸企業(yè)應當如實向旅客說明晚點原因及預計晚點時間,并向旅客道歉。但遇上晚點停在路上的情況,道歉或許仍是次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及時的信息告知與應急服務。
這方面有兩點新情況,是鐵路方面提升應急服務時,必須照顧到的現(xiàn)實。一方面,高鐵時代,選擇高鐵出行的乘客對列車準點率以及相應服務的要求,較綠皮車時代已大為不同。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標準來應對突發(fā)情況,乘客的“不滿”自然是大概率。
圖源網(wǎng)絡
另一方面,此次事件當中列車長的一個說法很是耐人尋味:鐵路系統(tǒng)就是這個樣子,只能逐級反映。鐵路運行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相關信息的通報、反映,有相應程序這并非不能理解,但是,提升信息流通的效率,既讓列車長在面對突發(fā)情況時能夠更主動更從容,也讓乘客不至于遭遇到“一問三不知”的窘迫,卻是應該要解決的問題。要知道,當前一些軟件已可以查詢列車晚點信息了,車廂內(nèi)的信息告知卻還如此滯后,這顯然不正常。“鐵路系統(tǒng)就是這個樣子”,不是理由。
過去,鐵路部門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鐵老大”,是指鐵路系統(tǒng)本身的龐大,也可能暗諷相關服務上的“老大”做派。像晚點信息及原因告知不及時不充分,應急服務乏力等痼疾,就是塑造這種公共形象的重要細節(jié)。當前鐵路系統(tǒng)早已步入公司化運營時代,就更應該有市場化的服務標準。在高鐵上都可以訂外賣的今天,列車晚點應急處置,若繼續(xù)停留在綠皮車時代,實在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