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賦予了個體無限的可能,讓個體力量崛起成為可能。
那么你知道個體與個體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嗎?
性格?財富?知識?階層?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了“想象共同體”的概念,它在本質上也是“認知的共同體”,認知水平趨同的人,更有可能結成虛擬“社區(qū)”,在生活方式、個人成就和社交關系中表現(xiàn)得更為接近。
邏輯思維首席執(zhí)行官脫不花說: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各種區(qū)別,但是我更愿意把這些區(qū)別都歸因于一點:認知差異。
在過去的三十年內,中國社會從認知數(shù)量構建認知優(yōu)勢的時期,進入到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yōu)勢的時期,而現(xiàn)在則是在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yōu)勢的時期。實現(xiàn)個體最大差異、爆發(fā)個體最大能量的突破點就在于提高自己的認知深度,那么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學習提高認知深度呢?成甲老師的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以下簡稱“《好好學習》”)系統(tǒng)地闡述了提升認知深度的唯一有效方法:掌握臨界知識的理念和方法論體系。
二、知識深度與臨界知識
什么是認知深度呢?
《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提出: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jù)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而在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的結論經(jīng)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這些結論就是臨界知識,而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有效地提高認知深度。
這里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臨界知識,就是我們經(jīng)過深度思考后發(fā)現(xiàn)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guī)律或定律。
既然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開啟深度認知的鑰匙:臨界知識,那么如何掌握臨界知識呢?
三、掌握臨界知識的兩個底層思維
底層認知觸及一個更本質的問題: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對于臨界知識的學習而言,首先是心態(tài)、方法和習慣的養(yǎng)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一)底層心態(tài)之一:綠燈思維
首先我們來看兩種心理學現(xiàn)象,這兩種現(xiàn)象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
一是習慣性防衛(wèi):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fā)我們的習慣性防衛(wèi),也就是說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受到挑戰(zhàn)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zhàn)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會把別人對于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這個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wèi)就產生了。
二是基本歸因偏差:當一個問題出現(xiàn)在別人身上,我們習慣性地把這個問題歸因于別人,而當同樣的問題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反而會把問題歸因于外部因素。正如《第五項修煉》引用行為科學的奠基人阿吉里斯的觀點:習慣性方位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防衛(wèi)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shù)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fā)現(xiàn)它的錯誤。
在以上兩種心理現(xiàn)象的影響下,我們會時不時地陷入到自己錯誤的認知誤區(qū)中而不自知,所以要提升學習效能,獲得臨界知識,第一步就是要減少、消除上述兩種心理現(xiàn)象的不利影響,建立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是一種開放思維的心態(tài),就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樣用它來幫助自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人是,區(qū)別“我“和”我的觀點和行為”,不再把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起來。
(二)底層心態(tài)之二:以慢為快
對于臨界知識的學習,需要樹立以慢為快的心理,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四、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書中提出: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所有的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我們所有的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于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思考膚淺,也是在某個錯誤假設指導下行動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學習臨界知識的本質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讓我們的決策質量更高。從這個角度,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復盤我們每天的生活,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假設下做出來的,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具體提升的三個底層方法就是: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學習這三個底層方法:
(一)反思
作者提出了學習本質上就是改變假設、讓假設趨近于事實的過程,而反思的實質就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1.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知識誤區(qū)、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2.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xiàn)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3.訓練反思能力的3個方法: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培養(yǎng)反思日記的習慣,把反思的頻率強化到每天都發(fā)生,實際是把成長的經(jīng)驗點一個個積攢下來。
我們在工作中會常寫工作總結,但是很少寫反思日志,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我們缺少對于日常生活的洞察,從而錯失了很多對日常事物規(guī)律進行總結和反思的機會,以致于我們經(jīng)常習慣性地陷入到同一種錯誤的認知思維和行為模式中,日復一日而不自知,而正是這些錯誤的認知和行為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生活的軌跡。
成甲老師在本書中建議我們寫每天反思日志、周反思、月反思、年反思甚至五年/十年反思,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以往深刻影響我們決策的錯誤的假設并進行糾正。
上周我按照成甲老師在本書中分享的他自己做每周/月/年回顧的方法體系,分別做了我自己第一年進入職場成長的反思(詳見我前期的文章《一枚銀行屌絲職場第一年的成長心得》)和二月份讀書、寫作的反思(詳見我前期的文章《反思︱按成甲老師的“每月回顧方法”審視2月的讀書寫作》)。
有位老師說過,“如果你想做好自己,首先要讀好“自己”這本書,對自己誠懇”。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審視自我的方法,我進入到一種以反思為樂的狀態(tài),反復地揣摩過往某個時間節(jié)點上,影響我做出判斷和決策的假設并對當時的假設和決策進行分析,當我完成反思文章、發(fā)現(xiàn)一些錯誤的假設后,我如同發(fā)掘了生活的金礦,內心有一種難言的喜悅?,F(xiàn)在為了強化反思的效果,我也開始每天做一些反思回顧,不斷優(yōu)化我開展一系列決策的假設。
(二)以教為學
以教為學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
以教為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意義在于:
督促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復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jīng)鏈的過程,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復。
別人的提問增加我們的認識。
如何開展以教為學呢?
辦法有很多,比如把所學的東西向自己的同事做一次線下培訓、通過線上社交分享平臺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輸出微信公眾號文章等等。
比如我每天在微信公眾號和簡書進行讀書筆記的分享,就是一種“以教為學”的方式,這種方式很好地幫助了我進一步加深對于所學知識的內化理解。
(三)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是:盡管專家級水平是逐漸練出來的,但是關鍵在于受訓者必須通過訓練掌握更高級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就是我們的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桃饩毩曌铌P鍵的還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能力。
想了解更多關于刻意練習的知識,詳見我前期的文章《不懂刻意練習,就算苦練一萬小時也沒用!》
五、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查理 芒格說過:我們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并掌握重要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并把它們當作基本的思維模型來處理問題。
掌握臨界知識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么可靠領域的問題,換言之就是解決問題的最穩(wěn)妥的辦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處理問題。找到可靠的學科知識就容易找到臨界知識。
那么如何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本書提出了四個方法: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2找到最重要原理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渴望精進的你,渴望提升認知深度的你,渴望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爆發(fā)個體能量的你,一定要學會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