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動脈CTA在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一、概述
支氣管動脈:經(jīng)體循環(huán)發(fā)出,是肺支架組織的營養(yǎng)血管,供應血液給呼吸性支氣管以上各級支氣管,以及食管、臟胸膜、神經(jīng)、肺靜脈、胸部淋巴結,支氣管動脈發(fā)源部位及支數(shù)變異較多。
1.支氣管動脈的起源及開口位置
原位支氣管動脈:通常起源于近端降主動脈(T5-6水平/支氣管分叉上下緣1-2cm內(nèi));
異位支氣管動脈:起源于主動脈其他位置或其他血管,最常見于主動脈弓下方,還包括降主動脈遠端、鎖骨下動脈、頭臂干、甲頸干、內(nèi)乳動脈,甚至冠狀動脈;
支氣管動脈開口定位方法
氣管隆突定位法和四壁法
2.支氣管動脈分型
3.支氣管動脈異常
管徑增粗:R-BA>2mm,L-BA>1.5mm
走行迂曲
異常吻合支形成
支氣管動脈瘤
二、支氣管動脈CTA在咳血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咳血是一種臨床上很常見的癥狀,未能及時、正確處理的咯血有時會導致患者猝死,支氣管動脈栓塞術(BAE)以其迅速、微創(chuàng)、有效的特點逐漸成為咯血治療的首選方法,特別是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或者手術不能切除的病變,73% ~ 98%患者可達到即刻止血。
病例一:支氣管擴張反復咳血,既往痰中帶血,此次中等量咳鮮血
術前支氣管動脈CTA可見2支明顯增粗支氣管動脈,走行迂曲,其中1支開口于主動脈弓下部(異位支氣管動脈)
DSA支氣管動脈造影可見:共干支氣管動脈,明顯增粗、迂曲,遠端可見局部肺實質(zhì)染色,還發(fā)現(xiàn)1支肋間動脈為責任血管,行BAE術后患者咳血明顯減少
病例二:肺內(nèi)感染伴大量咳血
CT見左肺下葉病灶,患者咳血,內(nèi)科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急診行DSA支氣管動脈造影及栓塞術,術中可見左肺下葉支氣管動脈較對側(cè)明顯增粗,存在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瘺,考慮為出血責任血管,予以明膠海綿及彈簧圈栓塞
術后患者仍存在咳血,咳血量稍有減少,仍存在活動出血,急診行胸部增強檢查,可見肺泡內(nèi)積血,于主動脈弓小彎右側(cè)壁可見1支異位增粗支氣管動脈,向左肺下葉方向走行
CTA見異位支氣管動脈起源主動脈弓右側(cè)壁,導管到位困難,DSA下反復尋找,造影明確,可見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瘺,栓塞后患者咳血量明顯減少
病例三:右肺上葉前段肺癌伴出血
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截斷,伴遠端肺不張,原位支氣管動脈位置未見增粗支氣管,右側(cè)內(nèi)乳動脈縱隔支增粗,DSA造影可見右側(cè)支氣管動脈異位起源于內(nèi)乳動脈,可見腫瘤染色,行栓塞之后咳血明顯減少
病例四:支氣管擴張伴感染,反復咳血
DSA造影可見多支增粗支氣管動脈,伴有局部肺組織染色,左側(cè)膈動脈為責任血管
三、支氣管動脈CTA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居首位。是當今世界上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危害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首選治療為外科手術切除, 但由于肺癌60%初次診斷即為進展期,手術切除率不及半數(shù)。傳統(tǒng)的放、化療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有效率較低。近年來, 介入治療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肺癌的治療, 使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zhì)量均得到明顯提高改善。
支氣管動脈栓塞化療(BACE) :
是利用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介入插管,超選到腫瘤供血動脈(BA)先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然后進行藥物灌注和血管栓塞的技術。將合適藥物直接經(jīng)腫瘤供血動脈灌注到腫瘤內(nèi),藥物與腫瘤有一次濃度100%接觸過程,是靜脈給藥濃度的40-100倍,可以殺死更多腫瘤細胞,藥物經(jīng)靜脈回流到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對全身起到化療作用。灌注藥物后是支氣管動脈情況,利用合適的栓塞劑栓塞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營養(yǎng)供應,腫瘤因缺氧缺血會發(fā)生壞死。藥物和栓塞雙重作用,強有力消滅腫瘤。
BACE 治療肺癌,其有效率高達69.7%。隨著DSA 設備的更新、微導管及超滑導絲的應用以及插管技術的改進,加上栓塞材料的多樣化,BACE 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增多, 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逐漸減少。
病例一:右肺惡性腫瘤 多形性癌 IIIb期 局部晚期
病例二:左肺中央型鱗癌伴咳血
左肺門軟組織腫塊,左肺下葉支氣管截斷,左肺下葉部分肺不張
支氣管動脈CTA:可見兩支支氣管動脈明顯增粗、迂曲
DSA造影確認,可見腫瘤染色
支氣管動脈化療灌注后,采用明膠海綿栓塞至“干”干狀
兩周期支氣管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左肺門腫瘤明顯縮小,左肺下葉支氣管再次開通,肺不張明顯改善,同時患者咳血癥狀改善
病例三:男,74歲,右肺下葉腺癌 伴有心臟病,拒絕外科手術
術前及2次支氣管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復查,可見右肺下葉病灶明顯縮小,基本消失,患者耐受性良好,無明顯不適
2次支氣管動脈栓塞,造影可見腫瘤染色明顯,栓塞后責任血管呈“干”干狀
總結
支氣管動脈(BA)CTA可明確支氣管動脈開口位置,異位支氣管動脈及體循環(huán)責任血管,避免責任血管遺漏,造成療效不佳,同時大大縮短介入術中射線劑量;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BAE)以其迅速、微創(chuàng)、有效的特點逐漸成為咯血治療的首選方法,特別是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或者手術不能切除的病變,73% ~ 98%患者可達到即刻止血。
支氣管動脈化療栓塞術(BACE) 治療肺癌,尤其是局部晚期中央型肺癌,老年患者耐受性良好。隨著DSA 設備的更新、微導管及超滑導絲的應用以及插管技術的改進,加上栓塞材料的多樣化,BACE 在臨床上的應用增多, 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少。
龍灣介入科已開展此項技術,為廣大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