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某個部落或者氏族就喜歡把某種動物或者植物作為圖騰崇拜。甚至還會對某種動物的骨頭產(chǎn)生親切感,因為他們相信,這種動物的骨頭同樣是神靈或者具有通靈的力量。于是,“骨卜”就產(chǎn)生了,用火灼燒牛的肩胛骨或者龜甲,后來,還產(chǎn)生了“甲骨文”。不但中原地區(qū)有骨卜,東北地區(qū)也有,《后漢書》記載,扶余國“有軍事亦祭天,殺牛,以蹄占其吉兇”,這種習(xí)俗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提到骨卜,就不能不提 “嘎拉哈”。這個名字是滿語的漢語音譯,滿文音譯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漢文寫法是“背式骨”,原指獸類后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接處的一塊獨立骨頭。嘎啦哈的用途有四,一是鉆孔之后用于骨卜;二是作為吉祥物、圣物,金代墓葬中就曾出土水晶石雕刻的豬嘎拉哈、玉石雕刻的羊嘎拉哈。滿族小孩搖車的旁邊也常常掛著嘎拉哈以驅(qū)邪;第三,在古代,嘎拉哈成為鮮卑、契丹、 女真、 蒙古軍事戰(zhàn)術(shù)上模擬演習(xí)的棋子。 嘎拉哈大小不同、 類別不同、 顏色不同, 以不同的種類代表不同軍事名類, 通常是山、 林、 河、 泡, 布兵設(shè)陣, 士兵頭領(lǐng),包抄堵截, 兵器隊別等用嘎拉哈來代表, 成為戰(zhàn)局中沙盤的棋子;這第四個用途,便是用于游戲。
游戲使用豬或者羊的膝蓋骨,有時也有狍子、?;蛘哓埖南ドw骨,把骨頭蒸煮刮凈之后,或者涂上顏色 (通常為大紅),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較少,所以與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然而,骨頭有什么好玩的呢?嘎拉哈骨頭通常叫“子兒”,也稱羊拐,以四個子兒為一副。嘎拉哈一般是長方體,兩個大面,兩個長條面,還有兩頭的面比較小,形狀不規(guī)則。一般游戲時只玩四個比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對各個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針/支”,“輪/背/拐”,“殼/坑”,“肚”。
相傳,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小兒子金兀術(shù)年幼時不學(xué)無術(shù)、任性頑皮且難以管教,無奈之下,阿骨打同意他外出自行拜師學(xué)藝。一日,坐在樹下發(fā)呆的金兀術(shù)受到了一位長者的指點,讓他去分別取來狍子、野豬、黑熊的嘎拉哈,就有辦法讓他成為最靈敏有力之人。于是,金兀術(shù)苦練騎射技術(shù),終于在一年之后成功打下了狍子、野豬和黑熊,得到嘎拉哈。金兀術(shù)后來成為女真部落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軍事統(tǒng)帥,他的英雄事跡也隨之被廣為傳播。因此,
人們鼓勵孩子玩嘎拉哈,希望他們變得像金兀術(shù)一樣睿智勇敢。
嘎拉哈游戲興盛于遼金時期。女真人將嘎拉哈往固定的目標(biāo)進行投擲,以鍛煉他們動作的靈活性與提升目標(biāo)的命中率,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日常的游戲項目,這種游戲被稱為“擊髀石”,現(xiàn)代蒙古族稱其為“擊古爾”。滿洲人對“擊髀石”游戲有所繼承,同時擊髀石用的依舊仍是鉛灌或銅鑄的嘎拉哈,在稱呼上卻將其稱之為打嘎拉哈。
玩打嘎拉哈的多為男子,滿洲女子通常在室內(nèi)坐在炕上彈嘎拉哈、抓嘎拉哈、欻嘎拉哈。對于抓嘎拉哈,清代阿桂等撰的《滿洲源流考》有著詳盡記錄:“或兩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拋空中,當(dāng)球落之際,急以其手抓炕上嘎拉哈或?qū)φ叨?,還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動別子者為得,即留一枚出一枚,再拋其球抓子。如是往復(fù)能者百余次不落?!备吕螒蜻€傳入漢族地區(qū),當(dāng)時漢族人管它叫抓子兒、撾之、抓羊拐。
《紅樓夢》中曾寫道抓子兒,第六十四回記載:一日寶玉由外面回到怡紅院,"只見芳官自內(nèi)帶笑跑出,幾乎與寶玉撞個滿懷。"又聽見"屋內(nèi)嘻哩嘩啦的亂響,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抬腳進入屋內(nèi),"只見西邊炕上麝月、秋紋、碧痕、紫綃等正在那里撿子兒贏瓜子兒呢。卻是芳官輸與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趕芳官,將懷內(nèi)的子兒撒了一地。"有人考證說,正月里的元旦至晦日,“是月也,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丸用象木銀礫為之,竟以輕捷。”大意就是在正月里,女孩子閑著也是閑著,就玩欻嘎拉哈,看誰輕盈敏捷。
抓子的時候,至少要有四顆子,先拋起一個子,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把底下的幾個子連同拋起來的那個子一起抓住,才算得分。比如立著的骨頭叫做“站兒”;一個站兒帶兩個肚臍或鼓肚,或者一對一對的抓。如果期間沒有接住或者沒有全抓起來,就算輸。輪到另一個人或者另一組來抓。比較考驗功夫的是抓站兒,十幾個子兒雜在一處,經(jīng)常有挨得很近的,在抓起相同面子的時候不能夠碰到不同形狀的子,就需要膽大心細,手疾眼快,將一個子高高拋起,迅速而小心地把子捏起來,再接住空中的子。
關(guān)于嘎拉哈,有一首《嘎拉哈歌》:
嘎拉哈,嘩啦啦,
格格(滿語:姑娘)耍的笑哈哈。
錢碼頭,銅鐵穿,
稀里嘩啦上下翻。
你一把,我一把,
炕頭耍起嘎拉哈。
嘎拉哈,真好看,
一耍耍到二月二。
二月二,龍?zhí)ь^,
對著銅鏡梳京頭。
梳京頭,穿旗袍,
一群哈哈(滿語:女人)趕來瞧。
在黑龍江,還有這樣一首關(guān)于欻嘎拉哈的兒歌:
敖拉哈,分四堆,
潑珍兒,擲背兒,
趕驢兒,概坑兒。
一勝一,二勝二,
黃窩里下個蛋兒。
三對三,四對四,
喜鵲出窩雙展翅。
五勝五,六勝六,
母豬上炕雙對六。
七對七,八對八,
八人八馬往前殺。
九對九,十對十,
羊拉屎,抓老驢,
二五成雙湊成十。
其實,玩嘎拉哈,還可以借助其他道具。用一個皮球或者沙包(沙包就是裝沙子、大米或是黃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玩的時候只許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彈起的時間里擺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則是在拋起沙包再接住的時間里擺。根據(jù)抓起嘎拉哈的形狀不同,得的分數(shù)也不同,再拋起口袋,將嘎拉哈放下,同時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們的形狀變化,更容易尋找自己下次抓的對象。抓嘎拉哈的時碰動不需要抓的為壞,抓起嘎拉哈沒接到口袋為壞。玩的時候,最少可以一個人,最多可以很多人,分成兩伙兒進行對抗賽。有的一替一次輪流抓,有的只要不“壞”就連續(xù)抓下去,哪伙先抓夠一定的數(shù)哪伙就贏。比較高難的游戲里,也有扳很難站立的第五面、第六面的,但那大多是因為一些嘎拉哈的形狀比較特殊,或是被磨平過,才有可能站住。
如今,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即使在東北農(nóng)村的冬天,也可以坐在炕頭玩手機,而不是坐在炕頭欻嘎拉哈。其實,經(jīng)過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玩嘎拉哈有諸多好處。玩嘎拉哈,可以鍛煉觀察力,增強協(xié)調(diào)性,提升身體的敏捷性,還可以提供社會交往的平臺。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嘎拉哈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
參考文獻:
崔福來:《“嘎拉哈”與東北“骨卜”》,《求是學(xué)刊》1988年第4期。
崔福來:《“靈骨意識”與嘎拉哈習(xí)俗》,《北方文物》1990年第4期。
王富秋:《北方民間傳統(tǒng)文化之嘎拉哈的演變特征與傳承》,《滿族研究》2009年第3期。
衣長春,何圳泳:《從墓葬出土的嘎拉哈看滿洲與近代女真的文化聯(lián)系》,《滿學(xué)論叢》,第五輯。
宋麗范:《東北傳統(tǒng)游戲——嘎拉哈及其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第22卷11期。
于濟源:《大東北風(fēng)俗史話》,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