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貝倫舞曲6來自錫伯文化 00:0002:46
玩嘎拉哈的場景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huha)是用動物距骨做成的玩具,在金代墓葬中還出土過水晶和玉做的嘎拉哈。據史書上記載,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人鑄鐵嘎拉哈了,而后其他朝代有鑄銅嘎拉哈的。嘎拉哈最早是用來占卜的,但是嘎拉哈是作為一種競技游戲而被傳承下來的。
和田青白玉嘎拉哈 初步斷定為遼金時期物件
欻嘎拉哈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何貴文,沈陽市沈北新區(qū)興隆臺鎮(zhèn)新民村村民。此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錫伯族欻(讀chu?。└吕蜿柗俏镔|文化遺產傳承人。今年75歲的何貴文是家里第三代熟練掌握嘎拉哈各種玩法的人。何貴文告訴記者,嘎拉哈是農閑時產生的一種競技游戲。在錫伯族的傳統(tǒng)中,每年過完春節(jié)后,整個正月村民們都會聚在一起玩這種游戲。
這種游戲的玩法,現(xiàn)在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何貴文說,這種游戲應該在遼金時期就有,但是那時的玩法和現(xiàn)在有很大的區(qū)別。在以前,欻嘎拉哈的時候,雖然不分男女都可以玩這種游戲,但是那時的男女是分開玩的。現(xiàn)在,不僅男人和女人不再分開玩,而且在一些比賽場合中還會特意組建男女組合的比賽陣容。作為“非遺”的傳承人,何貴文每年都會帶領村里的欻嘎拉哈愛好者去參加各種比賽,并連續(xù)獲得六屆冠軍。
聽說欻嘎拉哈做為一種“非遺”項目被保護下來,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永謙感到很欣慰。馮永謙告訴記者,雖然在近幾十年的遼金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并沒有出土過遼金時期的嘎拉哈,但是他在很多收藏家的手中曾經見過遼金時期的玉或銅制嘎拉哈,甚至有的銅嘎拉哈上還有契丹的銘文。通過觀察這些嘎拉哈的造型和制作工藝等,馮永謙推斷,嘎拉哈作為一種競技游戲在遼金時期是民間的一種游戲,并且在底層社會很盛行。馮永謙這樣說的根據是,東北人玩嘎拉哈的歷史很悠久。考古工作者在北魏鮮卑墓、遼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曾經發(fā)現(xiàn)過隨葬的牛、狍、羊的嘎拉哈。
嘎拉哈最早作為一種占卜工具
嘎拉哈除了作為一種競技游戲,它用作其他用途的歷史要早得多。遼寧社會主義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遼金史室主任鄭毅告訴記者,近年來的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嘎拉哈作為一種占卜工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即東北地區(qū)的“卜骨”文化。
鄭毅說,人類崇拜的最早神靈是動物,而某種動物之所以會成為原始先民們或氏族的崇拜對象,正是因為這種動物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形成的親切感。而這種動物的骨骼會使人產生通達于神靈的神秘感。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將動物的骨骼作為“卜骨”,進行占卜活動,進而“定禍福決嫌疑”。
鄭毅說,嘎拉哈是滿語音譯,學名叫距骨。在《柳編紀略》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寫作“噶什哈”;在《塞上雜記》中寫作“喀赤哈”;在《五體清文鑒》中稱做“背式骨”;在《達斡爾族》中寫作“薩克”等。這是因為少數(shù)民族語言不同而出現(xiàn)的讀寫差異。近幾年來,在蒙古高原及其毗鄰地區(qū)的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遺址中,普遍存在著將動物蹄印作為崇拜的現(xiàn)象,這更接近了“以蹄占其吉兇”的歷史印證。而在東北的鄰國也都有“卜骨”的歷史。在俄羅斯的伊伏爾加古城也發(fā)現(xiàn)有“穿孔的牛羊胛骨”等。鄭毅說,從嘎拉哈的用途看,有的是“卜骨”,有的是“飾物”,還有的是用作游戲用的。
嘎拉哈的制作比較講究,是把羊或豬的嘎拉哈經過蒸煮刮凈去肉脫脂,然后上色。古代還有金屬鑄造的嘎拉哈,最早始于北魏,而以遼、金、元鑄造最多。1955年10月專家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寶貝染山溝中發(fā)現(xiàn)北魏磚墓一座,隨葬品中有銅制之嘎拉哈一枚,長3.1厘米,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銅嘎拉哈。銅灌和銅鑄的嘎拉哈,多半是為了加重分量,這可能和古代擊髀石的游戲有關。1983年內蒙古巴林右旗清理一座遼代古墓時,曾發(fā)現(xiàn)9枚嘎拉哈:牛嘎拉哈1枚、羊嘎拉哈7枚,還有1枚銅鑄的嘎拉哈。
玉質嘎拉哈始于遼代,遼墓出土玉器中有玉嘎拉哈,遼代的一部分銅質、玉質嘎拉哈常在中央有孔,便于佩帶。至金代,又出現(xiàn)了水晶、白玉、瑪瑙制成的嘎拉哈,多數(shù)中間有穿孔,可隨身佩帶,類似漢族童子玉墜,長年佩帶,具吉祥之瑞。在金上京地區(qū)金墓中屢次發(fā)現(xiàn)用水晶、白玉、銅等雕刻而成的嘎拉哈,黑龍江阿城市的雙城村金墓中,一次出土嗄拉哈41枚,其中1枚為銅質,其余40枚均為羊嘎拉哈。
嘎拉哈作為游戲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時期
“嘎拉哈是存在于我國北方幾個古老民族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游戲和文化”,鄭毅說。每個嘎拉哈有4個面,各面有固定的稱呼。有文獻的記載是這樣的:“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為珍兒,珍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编嵰阏f,嘎拉哈游戲的產生可以追溯至北魏統(tǒng)治時期。北魏墓出土的銅嘎拉哈,唐代渤海上京宮城房址內出土的一枚十分光滑的狍子距骨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用于游戲的嘎拉哈。
北魏時期,錫伯族的祖先鮮卑人將嘎拉哈用于民間游戲、軍事戰(zhàn)術模擬演習或作為殉葬品。當時的拓跋鮮卑已經統(tǒng)治了我國黃河以北,嘎拉哈已經成為北方各民族的一種游戲器具,成為鮮卑、契丹、女真、蒙古軍事戰(zhàn)術上模擬演習的棋子。當時使用的嘎拉哈大小不同、類別不同、顏色不同,以不同的種類代表不同軍事類種,通常情況下,士兵頭領、兵器隊別等用嘎拉哈來代表,成為戰(zhàn)局中沙盤的棋子。
到了金代,當時的女真人過著漁獵生活,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女真人必須勇敢、善戰(zhàn)。對此,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契丹人和女真人選擇將嘎拉哈作為一種競技游戲,確實與其游獵民族的性質有關。但是將嘎拉哈作為一種游戲也是這些民族在過上了農耕生活之后才開始的。佟悅說,這些少數(shù)民族獲取嘎拉哈的過程也意味著獲取獵物的過程,這也是他們獲得生活必需品的過程。文獻記載中,很多女真族的英雄或勇士將獲得的嘎拉哈保存下來,用以彰顯他們的勇敢善戰(zhàn),以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金代的一些遺址也出土了豬、牛、羊、狍子、鹿等真嘎拉哈,除此之外還有用玉石、水晶石雕刻的或者用銅鑄造、鑲金銀的假嘎拉哈。
到了清代,一些北方民族也繼承了玩耍嘎拉哈的風俗習慣。在東北,滿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豬嘎拉哈,這是因為滿族善養(yǎng)豬,所以比較容易獲得豬嘎拉哈。豬嘎拉哈的特點是外形粗大,比較容易玩。在內蒙古地區(qū)較常見的是羊嘎拉哈,這也與當?shù)厣起B(yǎng)羊的習俗有關,羊嘎拉哈小巧精致,但玩起來相對技術要求比較高。
民間游戲嘎拉哈是尚武文化的體現(xiàn)
一塊小小的動物的腿骨,今天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民間游戲,它包含著更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佟悅認為,在東北地區(qū)以狩獵經濟為主的時代,先民們對嘎拉哈等動物骨骼最初是作為財富的標志和勇敢的象征,因此獲得嘎拉哈多的人就會獲得特殊的尊重。而隨著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到了畜牧經濟為主的時代,對動物的圖騰崇拜,逐漸就演變成了對嘎拉哈等“靈骨”崇拜的占卜活動。再后來,逐漸由占卜分離為兩種用途:一是由“卜骨”的內容脫胎為為吉祥飾物;二是由“卜骨”的形式演變?yōu)楣爬嫌螒颉?/p>
嘎拉哈被認為是英勇、頑強的象征,這是在射獵文化時代的一種典型反映,是對人們勇敢地戰(zhàn)勝動物的一種肯定。其中,狍子骨的嘎拉哈是最好的,也是最難得到的。狍子本來就是一種很兇猛、狡猾的動物,從它身上取得嘎拉哈可謂是對男人武功的首肯,是北方民族尚武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關于嘎拉哈,現(xiàn)在流傳最廣的故事有“金兀術與嘎拉哈”等。據《清代滿族風情》記載,嘎拉哈與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兒子完顏宗弼(即金兀術)有關。相傳金兀術少年時,父母讓他進山打獵。克服重重難關后,他終于取下四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嘎拉哈。從此,金兀術的勇敢和強悍便成為當?shù)氐募言挘藗兘蚪驑返罉反瞬黄?。女真人為了讓后代像金兀術那樣勇敢,便讓孩子們抓玩嘎拉哈。
鄭毅認為,嘎拉哈還是財富的象征。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寓意吉祥、喜慶、收獲等等?!盎蛟S作為財富,我們在一些先秦(同期北方古代墓)、北魏、遼、金、元等古墓考古發(fā)掘中總能看見它的身影。嘎拉哈多了也能證明吃的和穿的都比較充足,生活比較安逸?!编嵰惚硎?,由此,嘎拉哈逐漸融入北方民族文化,成為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如今,蒙古族傳統(tǒng)婚禮還將嘎拉哈引入了婚禮程序,“小小的嘎拉哈,連著骨頭連著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連著血肉連著心,只要嘎拉哈在,連著男女兩家親?!笨梢?,嘎拉哈己超出了其原有的意義,成為了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歷史解碼] 嘎拉哈還可以用來育兒
鄭毅說,雖然玩具的主體都是嘎拉哈,但因地域、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玩法,并且男孩和女孩之間的玩法也不盡相同。
一般來講分為室內玩法和室外玩法。室內玩法主要分為彈和抓兩種。關于彈的玩法,在清代文獻中曾有相關記載,但這種玩法到清末時已經有所改變。另一種室內的玩法是抓嘎拉哈。此種玩法是在炕上進行的,最常見的玩法是:首先要準備1個沙包(俗稱“籽兒”)和4枚嘎拉哈。參加者將沙包扔起的同時,要將散落的4枚嘎拉哈中處于同一面的幾枚迅速抓起,并在沙包落下之前接住沙包。還有一種玩法是將沙包扔起,然后用手或者用其中的一個嘎拉哈去翻另外的幾枚,仍然是在沙包落下前要接住,最后使其都處于同一面上,再將所有嘎拉哈抓起。
欻嘎拉哈中難度最大的是抓四樣。所謂四樣即4個嘎拉哈中珍兒、鬼兒、背兒、梢兒各有一枚。因為4個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難在一起,在沙包拋起的一瞬間,要從不同位置上分別抓完4樣嘎拉哈而又不準碰動其他嘎拉哈,難度相當大。 室外玩法一般適用于男孩子,主要是打嘎拉哈。但這是清代的玩法,清之后很少有此種玩法了。
此外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還將嘎拉哈作為育嬰的一種方式。鄭毅說,在我國北方民族中的滿族、蒙古、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shù)民族的嬰兒,多數(shù)是睡在搖車里的。盡管地域不同、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不同,搖車的質地、造型、裝飾也不同,但在嬰兒的搖車上必不可少的物件就是嘎拉哈等動物的骨骼。滿族人做的嬰兒搖車較為深大,兩側、底上部常見有一排豬或羊的嘎拉哈;達斡爾族的嬰兒搖車較為平淺,底上部、兩側各拴有一排野雞爪和野雞腿骨等;赫哲族的搖車兩側有狍子等動物的嘎拉哈。此外,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shù)民族的嬰兒搖車,形狀近似筐簍,在其周圍也要掛上鹿、狍子的嘎拉哈以及野豬牙、野雁骨、野雞腿骨、黑貂后腿骨等動物的骨骼,并且要在這些動物的骨骼上鉆上孔,刷成紅色,串在線上,然后掛在搖車上。鄭毅解釋說,這些少數(shù)民族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辟邪和幫助嬰兒睡眠。
(來源: 遼寧日報 201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