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藩貴為大明第一親藩,雖貫穿明朝始終,子孫眾多,但王位 的傳承卻是舉步維艱,大宗屢屢絕嗣,以至于秦王世襲不得不以兄終弟及,但為了秦藩永固,這樣兄終弟及的戲碼足足上演了六次。是啊,有自己的封國有多好。我們現(xiàn)代有位作者不是寫了一本書《回到明朝當王爺》嗎,就如現(xiàn)代人也是如此羨慕啊。
秦王可以世襲,但明朝也是有藩王分封制度的,秦藩“大明第一藩”,那么朱元璋分封其他兒子的諸藩也是一樣的,所以此篇就簡單介紹一下明朝的分封制度,其他諸藩時就不再贅述。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涂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zhèn)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zhèn)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皇女,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xiāng)君,婿皆儀賓??ぶ鞯摪税偈胚f減有差。郡主以下,恩禮既殺,無足書者。
親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
郡王(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余子皆封郡王)
鎮(zhèn)國將軍(郡王之長子世襲郡王,余子皆封鎮(zhèn)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
鎮(zhèn)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zhèn)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zhèn)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世襲奉國中尉,不分長子、余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擺在他面前的是如何使朱家皇朝長治久安,他總結了西周以來歷代統(tǒng)治經(jīng)驗,認為分封是鞏固統(tǒng)治、長治久安的良策。對于分封制度朱元璋解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為國家,下安民生,宜各有爵封,封鎮(zhèn)諸國。朕非私其親,乃尊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彼J為要想國家長治久安、皇位永續(xù)就要避除宋元孤立形式,效仿古代分封建制,分封同姓諸王,共衛(wèi)王室。
想法是很好,這也不難看出,朱元璋也是想著造福自己的子孫,讓他們一出生就要享受榮華富貴,不愁吃穿,畢竟他是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才有的今天嗎。但這種分封制度也為他的子孫后代買下了一個巨大的坑。其實他的后世子孫也是慢慢看到了這種弊端的,朱允炆的削藩之舉、朱棣的針對藩王的改制,以及后面藩王出身嘉靖皇帝還出臺了《藩王條例》,但這也只能是有所限制,明末時已經(jīng)是尾大不掉,大明也病入膏肓了。
大明秦藩第一世子姍姍來遲。
朱尚炳(1380年11月25日--1412年4月21日)漢族,明朝宗室,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孫、秦愍王朱樉的長子。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朱尚炳之父朱樉去世。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明太祖命前軍都督府都督謝彥、通政使宋徵奉金冊、冕服,持節(jié)詣陜西冊封朱尚炳秦王。當然,其皇爺爺對他是千囑咐萬叮嚀啊,:'你父已經(jīng)以疾薨逝(這樣說體面),你也長大了,要恪勤忠孝,親賢愛民,永為藩輔’年紀輕輕的朱尚炳就此轉(zhuǎn)正。
如果大明王朝沒有靖難之役,也許這位年輕的秦王定會逍遙自在的度過一生,但歷史容不得太多的假設。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開啟了皇權爭奪戰(zhàn)。叔侄相爭,都是親人,大多數(shù)的藩王是不會趟這渾水,保持中立,明哲保個身。此時的秦藩,朱樉死的早,朱尚炳年輕剛即位,大人的事,小孩子就不要插嘴了。但我們這位年輕的秦王比他的各位叔叔都強,棱角分明。明確支持建文帝,不知道是剛即位時他皇爺爺?shù)那诟廊f叮嚀起了作用,還是仗著他有能征善戰(zhàn)的外公衛(wèi)國公鄧愈撐腰。
俗語說的好“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年輕好沖動,這也正常。朱尚炳與建文帝有是同輩,同為年輕人,幼小時又在一起玩耍過,有共同語言勝過一切。靖難之役成功后,朱尚炳的四叔朱棣剛登上皇位,四年征戰(zhàn),國家百廢待興,也沒再刁難他這位侄兒,畢竟年輕嘛,又是大明第一藩王,往后還有用的著的時候。當然,朱棣的心中早已記住了朱尚炳,:”小子,好好當你的秦王,好好的為大明守江山,要乖奧……..”
其實,朱尚炳在靖難之役發(fā)生之前也曾經(jīng)歷高福興之亂,作為一個年幼的親王(襲封之年16歲)漢中府沔縣吏高福興、平民田九成暗中勾結,打算造反。還得到了陜西、四川一帶番民的支持,事情鬧大了,朱元璋對此非常重視,他一面讓僅存的兩位開國武勛: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掛帥,調(diào)動陜西、四川兩地大軍三萬余人進行征討。一面寫信給當時唯一的第二代親王:秦王朱尚炳,讓他小心防備。鎮(zhèn)守陜西的秦王朱尚炳雖然年幼,但其岳父劉遂卻是經(jīng)驗豐富,有他的幫襯,也讓當時年輕的朱尚炳贏得不少的贊譽。據(jù)《明史》的記載,朱尚炳還有“巡邊境上捕盜”的舉動,也算是頗有膽識。當然這也會受到當時垂暮之年朱元璋的賞識,這也許也是成為他在靖難之役初明確支持建文帝的一點資本。
永樂朝之初,永樂皇帝勵精圖治,大明朝百廢待興,此時政權未穩(wěn),朱棣很重視對宗室的拉攏。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朱棣先是讓朝廷重臣、兵部尚書茹瑺之子和朱尚炳的妹妹長安郡主結親,隨即遣敕符召秦王來京見駕。當年九月初二日朱尚炳抵達,
“賢侄啊,此時需要你多為大明朝盡心盡力啊,我也會保你的秦王世襲安全,永享榮華富貴,切記切記啊……”
“皇上四叔放心,誓死效忠皇上,效忠大明王朝,自然自然……”叔侄之間進行了深入友好的談話。天下還是一家親嗎!
隨著永樂朝的穩(wěn)固發(fā)展,打著恢復祖制旗號的朱家四爺,在稱帝坐穩(wěn)江山后,竟然重新拾起侄子朱允炆削藩的遺志,不遺余力的繼續(xù)推行。不過,朱棣畢竟比建文帝年長,手法多,經(jīng)他祖孫三代長達三十余年的時間,將各地的藩王兵權幾乎消減殆盡。那么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的秦藩自然也不會逃過此番劫難。
秦藩祭祀事件
該來的終究會來的,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一樁突如其來的“秦藩祭祀”事件,讓秦王和朝廷之間的關系徒然緊張起來。我們先看一下《實錄》的原文:戊戌,賜秦王尚炳書曰:“朝廷制禮,各有定分,無敢僭逾。爾令僧人修齋資薦考妣,蓋欲以報劬勞之恩。而于文字稱皇考妣,又稱愍烈妃?;士煎浅⒆鸱Q,藩國豈得僭用?既于禮有違,且爾于冥冥之中,亦不自安。況愍烈之謚,果朝廷所賜乎?抑爾自加之乎?爾年少寡學,未詣大體,此必俗學腐儒所為。陷爾于僭妄而爾不能察也。自擔據(jù)實書之,庶不貽譏有識之人。”—《明太宗實錄卷八十六》
從文字中看出朱尚炳所為是十分駭人的,他對其父母的稱呼是“皇考妣”,這是皇室的專用稱呼, 簡直已經(jīng)跡同謀反。稱生母為“愍烈妃”為何屬于僭逾呢?“愍烈妃”是誰?這還要從朱尚炳一家剪不斷理還亂的家事說起。
一場失敗的政治婚姻
只因朱尚炳的一次家族祭祀把秦藩推向了風口浪尖,同時也給朱尚炳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扒胤漓胧录保坏貌话岩讶ナ赖拇竺鞯谝磺赝踔鞓驹俅蔚膶戇M篇章,只因他是這場政治婚姻的男主角。
《倚天劍屠龍記》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趙敏這一角色大家都熟悉吧,趙敏這個角色其實在整部小說中是最為出彩的女性角色,貫穿了整部小說。其智謀高絕,又富有英氣,文韜武略又不底線,特別是其中對于張無忌的敢愛敢恨以及付出最令人感動。其實,趙敏在元朝的歷史上是有她的原型的?!兑刑焱例堄洝分汹w敏是元朝太尉的女兒,其哥哥就是如陽王世子王保保(漢化名字)。歷史上的王保保驍勇善戰(zhàn),一直被元朝重用,那么到了元末時期,隨著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的氣數(shù)已盡,王保保獨木難支,但明朝也沒辦法讓其銷聲匿跡。王保保是被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的戰(zhàn)將,一直苦于無法招致旗下為己所用,朱元璋便想到用聯(lián)姻的方式招降王保保,讓自己皇次子朱樉與王保保的妹妹成婚。當然王保保的妹妹不叫趙敏,而真實的名字叫觀音奴,這便是趙敏的原型了。真實的 “趙敏”觀音奴其實并非如同書中最終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反而結局很悲慘。主要也是因為朱元璋無法招降王保保,而觀音奴也沒有起到該有的利用價值,豈能不慘。再者,觀音奴本來就是屬于草原上的女子,肯定與漢家女子溫婉的性格不同。觀音奴和大明朝又有著家仇國恨,而生活在南方的朱樉當然也看不上蒙古女子,因此雙方雖然成婚多年,卻一直并無所出。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八月聽說王保保去世,朱元璋立刻在十一月冊封開國元勛衛(wèi)國公鄧愈之女為秦王次妃。我們很難理解朱元璋的做法,既然王保保已去世,觀音奴也沒有了價值,為何還保留著觀音奴正妃的頭銜,而讓開國元勛的女兒成為側(cè)妃呢?還以“不傳制,不發(fā)冊,不親迎”待遇。不管怎樣,鄧氏的到來,最為歡心的莫過于朱樉了。那么,成婚多年的朱樉很快接連迎來了秦藩世子和其他子嗣的降臨。而可憐的觀音奴則是孤芳自賞,與寂寞為伴,一直等到朱樉的人生到達了巔峰,被三位婦人毒死后,觀音奴也追隨著朱樉殉死了。也許觀音奴本可以不用殉死,可是她選擇追隨,也是生無可戀吧。這也是古代女子的無奈和悲痛。一場失敗的政治婚姻,始作俑者朱元璋;推波助瀾者朱樉,你們欠觀音奴一個公道。朱樉死后,朱元璋雖痛恨這位不爭氣的兒子,但也賜予了謚號并制定了喪禮,那么貴為秦王正妃的觀音奴呢?
《明史》給出了答案:“樉薨,王妃王妃殉”。而《太祖皇帝欽錄》則給出了這位不幸殉葬的王妃謚號:“愍烈”。
“愍烈妃”謚號 之爭
秦藩祭祀事件兩種稱呼僭逾,一是對其父母的稱呼是“皇考妣”;二是稱生母為“愍烈妃”。 “愍烈”,誰的稱號?秦王正妃:觀音奴。朱尚炳生母何人?寧河郡王鄧愈之女鄧氏。朱尚炳為何把秦王正妃的謚號強加在自己生母身上呢?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秦王朱樉和鄧氏婚后的那段時光。簡短敘說,因為其善事不多,說多了令人生厭。朱樉在王府大興土木,役使軍民在宮中建起亭臺池塘取樂,與次妃鄧氏在其中折磨宮人取樂,被朱元璋斥責為'不曉人事,蠢如禽獸'。寵愛次妃鄧氏,而將正妃王氏軟禁于別處,每天只是用差勁的器皿裝一些不新鮮的食物水果去給她食用,為了討好鄧氏,專門派人沿海布政司收買珠翠,使百姓家破人亡。朱樉曾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飾給鄧氏穿,同時又將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龍床。五爪龍乃天子專用,故而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一邊斥責秦王'僭分無禮,罪莫大焉',一邊又將鄧氏賜死。一目了然,無需多說了吧。'僭分無禮,罪莫大焉',看看朱樉的僭分之禮,就不難想象朱尚炳的所作所為了吧。
次妃鄧氏是朱樉的真愛無異,要什么給什么,哪怕皇后的服飾也會立馬裁制??磥磉@位鄧氏不僅有魅惑之功,而且野心還不小。洪武二十二年左右,鄧氏被賜死,朱樉只是被召回南京訓誡一番,好在太子朱標極力求情,才沒被處置。生母被處死,當時的朱尚炳也就是十歲左右的孩童,該是什么樣的滋味呢?生母被賜死,無任何哀榮。依然成年襲封秦王,他要彌補,他要彌補生母死后所有的榮耀,故將本應屬于秦王正妃的謚號按到了生母頭上,在他的心中,生母才是最尊貴的,任何人都比不了。他認為他是對的,在他的封國他說了算,這是顯然對生母當年慘死心存不忿。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此舉公然挑戰(zhàn)了永樂皇帝威嚴,自然會遭到朱棣的嚴厲斥責。
“愍烈妃”事件朱棣雖然沒有深究,但他隨后以討伐韃靼大汗本雅失里為借口,從秦王護衛(wèi)抽調(diào)了近兩萬人。如此明顯的權謀,顯然是讓年輕的朱尚炳有些沉不住氣。此后朱棣多次向秦王降敕,每次朱尚炳都稱病不親自出迎,這種態(tài)度徹底激怒了朱棣,永樂九年二月初一,他隨即向秦王發(fā)出一道措辭極其嚴厲的敕書,里面充滿了威脅的口氣。
“齊王拜胙,遂以國霸;晉侯惰玉,見譏無后。王勉之”
同時又下旨將王府主要官員全部逮捕押送南京治罪。這里的齊王,是齊桓公,朱棣指出他當年在接受周天子所賜的祭肉態(tài)度恭敬,齊國才能成為春秋霸主。這里的晉侯,是晉惠公。他在接受周天子所賜玉惰時態(tài)度懈怠,如此失禮的行為當時就被譏諷為國祚不會長久。晉惠公死后,其子晉懷公被王者歸來的公子重耳(即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推翻,并在逃亡途中被殺。朱棣在這里引用的兩個典故,顯然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皇帝不發(fā)威當我是病貓啊,朱尚炳知道再不服軟,搞不好自己的小命將不保,永樂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火速抵京請罪,那么朱棣也就借此表現(xiàn)給予“宥而勉之”了。
永樂十年三月十一日(1412年),33歲的秦王朱尚炳薨世,短暫的一生,秦藩的祭祀事件也許給朱尚炳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父母的非正常死亡,偌大的王府,使他心力憔悴,無以繼續(xù)下去。
作為大明第一個襲封親王的世子,乃至大明第一位二代親王,尊貴的富二代,朱尚炳在洪武朝末年處理高福興之亂中的表現(xiàn),還是可圈可點的。也是他33年的人生中的亮點。在位16年,死后永樂皇帝賜謚曰隱。這個“隱”字,可不是個好謚號,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給他大哥李建成的謚號就是“隱太子”。這也足以見得秦王朱尚炳在永樂皇帝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晉侯惰玉,見譏無后”
當年永樂皇帝敕書的一句話還真的差點在秦隱王身上應驗,但上蒼還是給了秦藩傳承下去的機會。萬歷十八年左右的秦藩存世的郡國僅有永壽王一家,可知當時宗室最大的周藩有46位郡王同時在位,秦藩王爵的傳承之艱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