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明一代,周藩著述、刻書憑借其數(shù)量之大、質(zhì)量之高的優(yōu)勢,在明藩府著述、刻書中占據(jù)一席重要之地,對當時乃至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古人著書立說講究緣事而起或有感而發(fā),并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虝叱藢ξ幕南矏弁猓€要具備充足的財力。有明一代,嚴厲的藩禁政策使得諸藩王遠離了政治舞臺。對于周藩而言,大起大落的藩屬命運使得他們對于安穩(wěn)的生活格外珍惜,對于周藩的有志者來說,如何處理無法在政治上建功立業(yè)和不使年華空逝去的矛盾成了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皇家營造的書香氛圍和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上,著書、刻書成為他們不虛度人生的首選。
關鍵詞:周藩;親親之義;文化與藏書;經(jīng)濟基礎
公元1368年,南征北戰(zhàn)十六載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國初期,為鞏固大明江山,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用人方面,他時刻警惕,擔心政權落入一起打江山的功高震主的異姓兄弟手中。在借鑒前朝存亡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朱元璋認為有血緣關系的宗親自然會擔負起延續(xù)和光耀朱氏一族的責任。因此,“洪武三年,帝懲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擇名城大都,豫王諸子,待其壯而遣就藩服。外衛(wèi)邊陲,內(nèi)資夾輔”。朱元璋此項藩封制度,雖使得朱姓江山不至于落入外人之手,但在宗室內(nèi)部掀起一場場政治上的腥風血雨。自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至明成祖奪取天下,明朝中央政府實行更為嚴格的藩禁制度,而周藩始終都是受打擊的對象。政治舞臺的險惡使得著書、刻書成為周王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的一種手段。此外,周藩優(yōu)越的經(jīng)濟待遇及開封城濃厚的文化底蘊也為周藩著書、刻書提供了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保證。
一、周藩概說
周藩屬地開封,制地中原,是八朝古都、歷史名城,“夷門自古帝王州”之名不脛而走。明太祖建國之初,曾兩次御駕開封,“時言者皆謂,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宋古都,勸上定都,故上往視之。”故以開封為北京,兼具皇家春秋時節(jié)狩獵之功用。洪武九年(1376年),“改浙江、河南諸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開封也就不再做為北京及巡狩之所了。
雖然開封失去了成為明都的機會,但是中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洪武三年的分封過程中,開封因北京之故,沒有封國。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朱元璋改封吳王朱??為周王,屬國開封。由此開始至李自成大軍攻破開封,開封始終是明周藩封國,以封國之名與明王朝同呼吸共命運二百六十余載。
周藩第一代周王朱??,“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吳王。七年,有司請置護衛(wèi)于杭州。帝曰:‘錢塘財賦地,不可’。十一年改封周王,命與燕、楚、齊三王駐鳳陽。十四年就藩開封,即宋故宮地為府。”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就藩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朱恭枵因黃河決堤出逃,周藩共歷時262載。在這262載間,周藩共傳王十三世,其中悼王、康王二王在其任世子期間薨,為后王所追封,實執(zhí)掌王權者共十一王。現(xiàn)將周藩各王簡要羅列如下:
周藩始于定王朱??,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洪熙元年薨;第二位就藩者憲王朱有?酰?朱??嫡長子,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繼任,正統(tǒng)四年(1439年)薨;第三任周王為簡王有爝,朱??庶四子,有?醯埽?因有?蹺拮櫻?正統(tǒng)四年(1439年)襲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薨;第四任周王為靖王子??,有爝庶長子,景泰年間襲封,景泰七年(1456年)薨;第五位就藩者懿王子??,有爝庶次子,因子???o子,天順元年(1457年)繼任,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薨;第六任周王為惠王同鑣,子??庶長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繼任,弘治十一年(1498年)薨;第七任周王為悼王安 ,同鑣庶次子,在作世子期間卒,后追封;第八位就藩者為恭王睦 ,安 庶長子,弘治十四年(1501年)繼任,嘉靖十七年(1538年)薨;第九位就藩者為康王勤熄,睦 嫡長子,在作世子期間卒,后追封;第十位繼任者為莊王朝?眨?勤熄嫡長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嗣,嘉靖三十年(1551年)薨;第十一任周王為敬王在鋌,朝?盞粘ぷ櫻?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嗣,萬歷十一年(1583年)薨;第十二任周王為端王肅溱,在鋌嫡長子,萬歷十四年(1586年)嗣,當年薨;最后一位周王恭枵因戰(zhàn)亂而未加封謚號,萬歷十七年(1589年)嗣,崇禎十五年(1642年)因開封陷落明末義軍之手,周藩就此封除。
據(jù)朱元璋所定爵秩,“皇次子封國王,國王世子日后襲國。次子皆封郡王,郡王長子襲王,次子俱封鎮(zhèn)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zhèn)國中尉。鎮(zhèn)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以下皆封奉國中尉”。有明一代,周藩僅藩王以下郡王即七十二家,清人汪價(字介人)在《中州雜俎》中道:“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隆慶二年,尚書王世貞奏上:“臣于嘉靖二十九年,遇故修玉牒臣云:自親王而下庶人,已書名者歲三萬位;又二十年,可得五萬位。周府已近四千位?!惫视小疤煜路鈹?shù)汴中”之說。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明代周藩枝繁葉茂,生命力與大明王朝幾近一致。如此繁榮的態(tài)勢也為周藩著書、刻書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二、周藩著述、刻書之背景
古人著書立說講究緣事而起或有感而發(fā),并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虝叱藢ξ幕南矏弁猓€要具備充足的財力。有明一代,嚴厲的藩禁政策使得諸藩王遠離了政治舞臺。對于周藩而言,大起大落的藩屬命運使得他們對于安穩(wěn)的生活更加格外珍惜,對于周藩的有志者來說,如何處理無法在政治上建功立業(yè)和不使年華空逝去的矛盾成了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皇家營造的書香氛圍和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上,著書、刻書成為他們不虛度人生的首選。
(一)真假虛實的“親親之義”
周藩雖人丁興旺,且貴為皇族,卻因“明懲燕王之變,因于藩府,心存猜忌,多所鉗制。既奪其兵政之權,”而無法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展露自身才華。
周藩始王定王朱??一生的政治生涯可謂是跌宕起伏,九歲(1370年)封吳王,十五至十七歲(1376―1378年)受父命在鳳陽接受軍事訓練,十七歲(1378年)改封開封,二十歲(1381年)就藩。據(jù)定王前二十年的履歷來看,朱??應該是頗受朱元璋的喜愛的。翻閱明太祖的征戰(zhàn)史,耐人尋味的是在起兵之初,朱元璋曾自封為吳王。雖然其后因吳越之地是天下財賦聚集之處而改封朱??于當時條件相對艱苦的開封,但開封雖不比吳越,卻也做了明朝十余載的北京,且開封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將朱??藩封至此也足見明太祖對其的器重。 不過,定王并不這么想,與開封相比,錢塘畢竟要略高一籌。朱??并不是一個拘于安定的人,就藩開封后,由于開封位處中原,自元末混戰(zhàn)后就一直處于相對安定的狀態(tài),朱??雖肩負起平定中原禍亂的使命,并和哥哥們一起接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但卻不能像自己的哥哥秦王、晉王、燕王一樣,率兵北伐,真正在戰(zhàn)場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藩開封八年后,“??棄其國來鳳陽”,朱元璋大怒,將其謫遷云南。因其未經(jīng)皇命允許而擅自離封,是越軌違命的行為。關于朱??此次云南之行是否成行的問題,學界尚存爭議。據(jù)張廷玉《明史》列傳第四和王鴻緒《明史稿》列傳第三記載,定王此行“尋止,使居京師”、“尋止勿徙,使居京師”。而在朱??著述《袖珍方》序言中記載:“邇來云南一載有余,詢及醫(yī)術,十無七八?!誓擞谙救?,輯錄經(jīng)驗諸方,始成一書,名之曰《袖珍》。”在另一篇序言中,又記載:“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陽,知彼夷方,山嵐瘴瘧,感疾者多?!墒鞘账幹T方,得家藏應效者,令本府良醫(yī)編類,……名曰袖珍?!睋?jù)定王自言及《袖珍方》成書來看,朱??應該是被貶謫云南無疑。而從這段記載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政治上初有失意的朱??已經(jīng)開始著書、刻書之業(yè)。
此次貶謫,朱元璋的本意或許只是歷練一下定王,借此打磨掉其身上的戾氣亦或者帶有某些政治任務。但是待定王歸朝后,朱元璋“問以所過城池廣狹,山川易險,民情風俗,皆不能對。重失太祖意,故雖復得就國,而極著其昏愚于《紀非錄》,至謂古今,所未有其惡之如此?!边@段材料一方面證實朱??確實被貶謫云南,另一面則表現(xiàn)出明太祖對于定王的不滿,雖言語略有些夸張,但朱元璋的失望之情卻是躍然紙上。郭曉航在《元明時期云南的出鎮(zhèn)藩王與鎮(zhèn)守中官》一文之指出,定王此行應該是帶著“監(jiān)督和制衡掌握軍政實際大權的總兵官沐氏”的政治目的的,也許對于當?shù)氐纳酱ǔ浅?、風土人情皆不知情只是朱元璋震怒的表層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就是這次政治任務未能稱太祖之意。依筆者之意,這并非是朱??昏愚之至,乃是因其長期駐守并無戰(zhàn)亂的開封城,其主要任務就是經(jīng)營民生,恢復生產(chǎn),未能得到充分的政治和軍事的鍛煉。貶謫云南,看到當?shù)孛裆膽K狀,定王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民生,為民做一些實事。編纂三千零七十七藥方的《袖珍方》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朱??無暇顧及政治任務也就情有可原了?;蛟S朱??并不覬覦皇權,但越軌離封,忽略政治任務,由性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定王朱??并不是一個安分之人。
這種不安分很快給朱??帶來了災禍。在朱元璋當權下的大明王朝中,朱??雖有不軌行為,但念及“親親之義”,父親給予的處罰充其量不過是隔靴搔癢,雖以待罪之人的身份赴云南,但仍享受藩王規(guī)格的禮遇。當君臣關系由父子變?yōu)槭逯逗?,??的越軌行為被充分放大,并在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中首當其沖。建文帝與齊泰、黃子澄共謀削藩大計,齊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王手足也?!币讯?,有告定王謀反者,建文帝命李景隆突襲周藩,“王不能應,坐王反”。次年,建文帝開始起兵削燕,詔曰:“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罪?!庇纱藖砜矗ㄎ牡鄞蛑H親之義的名號,以周藩謀逆之名開始全面削藩,建文帝的醉翁之意并不在定王身上,而是在乎威脅最大的燕王朱棣。在定王被執(zhí)之后,建文帝曾想釋放朱??,不過在齊泰與黃子澄的力爭下,將其貶為庶民。通過這個細節(jié),我們推測如果朱??真的有篡位之實,建文帝豈會放虎歸山?由此觀之,朱??僅是建文帝削藩的犧牲品。定王雖平日里有越軌之舉,但謀逆之罪卻無法坐實。
淪為“親親之義”犧牲品的朱??再次被貶往云南,此次貶謫沒有了編纂《袖珍方》時的閑適,而是“妻子異處,穴墻以通飲食,備極困辱”。在度過四年的艱苦歲月后,隨著朱棣成功從侄子朱允?墑種卸崛≈烀鶻?山,朱??被詔還南京。永樂元年,朱??恢復藩王位。此時的周藩因朱??是朱棣同母弟的身份而風光無限。再次獲得新生的定王心懷感激,就藩后先后向朝廷獻頌九章、佾舞、嘉禾及騶虞以表忠心。在爾后的十幾年中,不斷有告發(fā)定王違制的事件發(fā)生,如擾民、違背禮制等,朱棣對此皆未予深究。然永樂十八年,“有告??反者,帝查之有驗。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詞。??頓首謝死罪。帝憐之,不復問。??歸國,獻還三護衛(wèi)?!标P于這則史料,筆者認為并不可全信。如果定王當真有罪且已被坐實,朱棣真的會這么輕易就放朱??回去嗎?翻看朱棣對待其他藩王的手段,這是不可能的。有觀點認為朱棣因念及一母同胞之誼,故而對朱??高抬貴手。然而關于朱棣、朱??生母的問題,學界也存爭議。據(jù)《南京太常志》記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b妃,生成祖文皇帝,孫貴妃生周王?!鼻迦酥煲妥鹪凇鹅o志居詩話》中對此也有記載:“高后配在天,御幄袖所??。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作詩述典故,不以后人迷?!币陨锨叭说挠^點皆認為朱棣乃?b妃所生。而朱??的生母則為孫貴妃,“周定王??,高皇帝第五子,高皇后出,或曰高皇后無子,育于孫貴妃,卒,服以慈母斬衰三季。”關于明史,后人多認為朱棣進行了多次篡改。朱棣起兵時,上面三位哥哥皆已過世,此時宣稱自己乃高后之子,即屬嫡子,入繼大統(tǒng)也就合情合理了。而拉上定王朱??,其嫡子的身份就更加可信了。
據(jù)朱??復國后,所犯下的罪狀來看,朱??確實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但是他的行為并未對皇位造成威脅。即使是永樂十八年的謀逆事件,史料中也并未提及是怎樣的“查之有驗”。從明成祖朱棣的反應來看,這更像是一種預謀好的演習,在使得定王主動交出兵權的同時還落得仁君的美譽。據(jù)此推理,對于朱???凸?后的不軌行為,朱棣并未對此有所行動,是為了向世人彰顯自己是一位顧及“親親之義”的仁君,而不是坊間流傳的篡奪侄子王位的奸佞之徒,朱??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陪朱棣演了這么一出“親親之義”的大戲。
縱觀朱??一生,其桀驁不馴的性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三次大禍,且這三次大禍分別發(fā)生在其人生的青年、中年和晚年。青年及中年時期的禍患讓朱??深知政治斗爭的復雜,因此,復國后,他不再留戀政治軍事舞臺,轉(zhuǎn)而著書、刻書,以另一種形式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而其中年及晚年的政治遭遇,則給其周藩子孫一個遠離政治舞臺的警示,“于是下焉者以聲色狗馬自娛,上焉者則修學好古,右文刻書”,有才華的周藩子孫選擇了著書或刻書之路來韜光養(yǎng)晦,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文化熏陶和藏書之富
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草野,但是太祖本人天資聰穎,嗜古好學,以“平日為事,只要務實,不尚浮偽”作為自己治國和治學的原則。他常與群臣談經(jīng)史,并親自召見基層官吏,以明施政之得失。對于務實的官員予以擢升,貶謫和懲戒流于表面工作的不作為人員。朱元璋重用將愛國為民精神發(fā)揚光大的宋濂、陶宗儀、劉基等大儒,并任命他們?yōu)橹T子授課。朱元璋曾諭文臣鄭九成等道:“朕封建諸子,選用傅相,委托匪輕。凡與王言,當廣學問以充其行義,陳忠孝以啟其良心,使其聰明?o蔽,上下相親?!被适以跒橹T子孫配選良師之外,還向諸藩贈予大量圖書,且賜書之舉幾乎貫穿了有明一代。“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洪武十七年閏十月癸亥,以《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頒賜六王”;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以《永鑒錄》頒賜諸王”;“正統(tǒng)元年五月丁卯,譴內(nèi)官,……仍賜各王書”;成化二十三年九月戊申,“以即位賜書宗室親王”?;始屹n書不僅量大而且質(zhì)優(yōu),不乏宋元善本,具有收藏和翻刻的價值。定王朱??為安置皇家賜書,特意建了一所藏書樓,名曰“御書樓”。由此可見,周藩受賜書之豐富。務實的學風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使青少年時期的朱??深受影響。
就藩開封后,輔佐定王朱??的有菊莊先生劉醇、經(jīng)學大師周是修、長史瞿?v、卞同、良醫(yī)李恒、府學教授滕碩等。這些人學風踏實且敢于直言進諫,劉醇“每進講,必先忠孝禮儀,俾王遠聲色貨利,以無干訓典”,或“數(shù)有論諫如毀塌房酒務罷,舍貧私惠,減省樸刑,一切越禮度者咸更之持正直,匡輔不遺余方”。周是修“內(nèi)正外合,孝友忠信,每見王必陳讜論,王甚重之”。朱??也很看重這些學者,《明詩紀事》載定王“登天桂清香之樓,俯翰云之亭,召從臣曾子楨、鄒爾愚、周是修同游”。通過這些學者的指點與引導,朱??在文學和科學研究上頗有心得,其著書立說、刻書也就水到渠成了。
朱??在注重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同時,也時刻謹記培養(yǎng)周藩子孫的重要性。朱??將王府的西耳設為王子王孫專門的習讀之所,還“方辟東書堂,延訪耆宿為世子師?!本涨f先生劉醇任之師,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世子庶子守先生之誨,咸知飭檢,無驕縱氣”世子朱有?踉誥兆?先生的教導下,深研經(jīng)義,且有所得。此外,劉醇還勸誡朱有?踉獨肷?色犬馬,即使是在燕游之中也不忘時時提點世子,并在周府的蘭雪軒、中和亭等處銘刻規(guī)誡之言,菊莊先生對于世子有?醯慕逃?可謂是用心之至,在如此良好的教育下,朱有?踝硇撓諍材?,不沾染聲色犬馬等俗物,從而專心著書、刻書。
除卻精神上的熏陶,豐富的藏書為周藩著書、刻書奠定了堅實的實體文化基礎?!睹魇?高名衡傳》記載:“開封周邸圖書文物之盛甲于他藩?!背齾s前文提到朱??的“御書樓”,還有朱安 的青藜閣、朱睦 的萬卷堂、朱睦 的樂善齋等,均藏書豐富。奉國將軍朱安 于邸第建青藜閣,藏書千卷。鎮(zhèn)國中尉朱睦 建有萬卷堂,并撰《萬卷堂書目》羅列其所藏之書。該書目分為經(jīng)、史、子、集4大類,其中經(jīng)部共計11大類,藏書680部,計6120卷;史部共計12大類,藏書930部,計18000卷;子部共計10大類,藏書1200部,計6070卷;集部共分3大類,藏書1500部,計12560卷。四部共藏書4310部,42750卷。
經(jīng)過皇室的督促和周藩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的熏陶以及圖書利用之便,周藩子弟的學術造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化領域人才輩出,并帶動了周藩的著書、刻書之業(yè)。
?。ㄈ┬酆竦慕?jīng)濟基礎
周藩王及其子孫雖然沒有定奪開封事務的政治大權,但在經(jīng)濟上周藩所享受的優(yōu)厚待遇是旁人難以企及的。據(jù)《明史?食貨志》所載,洪武九年,朱元璋規(guī)定諸王公主的歲供之數(shù),“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魑词芊庹撸?絲、紗、羅各十匹,絹、冬夏布各三十匹,綿二百兩;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歲收糧千五百石,鈔二千貫。親王子未受封,視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匹,?絲五十匹,紗、羅減?絲之半,絹、冬夏布各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鈔千四百貫,其緞匹於所在親王國造給?!灿H王世子,與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縣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鈔五百貫,馀物半親王女已受封者”。洪武二十八年,太祖為補充軍餉,下令削減宗室的歲祿供給,“乃更定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zhèn)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xiāng)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不過隨著各藩人口的增加,各宗藩所得的歲祿實際要高于以前?;蛟S只看單純的數(shù)字并不能了解宗藩實際的富庶,以朝廷官員為例,洪武二十五年,最基層的官員歲祿為七十石,由此可見宗藩的富庶。
周藩作為一個資歷老和地理位置重要的大藩,在日常的歲祿之外,還常得到皇帝額外的賞賜。朱棣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的當年七月(建文四年),賜予周王八萬鈔,黃金數(shù)百兩;十月,又賜鈔十萬錠。永樂四年的端午節(jié),成祖賜周王鈔五萬錠。永樂年間,“增周王粟二萬石”。明世宗登基第二年,問候周藩郡王堵陽王,并賜雙糧,隨后,又賜安吉王雙糧。嘉靖八年,周藩的祿米高達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據(jù)嘉靖《河南通志》卷十所述,嘉靖三十三年間,周藩的歲祿相當于河南一年的田賦夏稅收入。而到了嘉靖四十三年,河南總的宗祿達到一百九十二萬石,而河南布政司關總存糧才八十四萬三千石。
以上還僅是周藩的歲供所得,在歲祿之外,周藩還通過經(jīng)營一些產(chǎn)業(yè)牟利。雖然朝廷禁止宗藩從事“四民”之業(yè),但是在有“王府城”之稱的開封城里,在盡量不觸動朝廷那根敏感的“藩禁”神經(jīng)的前提下,周藩子孫從事一些商業(yè)活動,借以牟利。如:中山王裔孫王府,經(jīng)改建后,名曰“大功坊”,左右門聯(lián)上書:“春王正朔頒千載,開國元勛第一家。”華亭王府將大門改為大雜貨鋪。此外,周府還經(jīng)營有碗店、潞油店。除了涉足商業(yè)之外,周藩還有額外的灰色收入,阿克巴爾在描述明代中國的《中國紀行》一書中說道:“城內(nèi)妓院的收入歸親王所有?!?
如此看來,周藩的經(jīng)濟足夠富足。強大的財力支持使得周藩子孫享受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有追求的周藩子弟不甘心沉淪于紙醉金迷的溫柔鄉(xiāng),借而將此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用于鉆研經(jīng)史及詩詞歌賦,或有感而發(fā),成一家之言,或付之剞劂,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此生不虛度。
參考文獻
[1](明)朱??.袖珍方[M].明弘治翻刻洪武間本.
[2](明)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明)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清)龍文彬.明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郭曉航.元明時期云南的出鎮(zhèn)藩王與鎮(zhèn)守中官[D].上海:復旦大學,2009.
[7]孔憲易校注.如夢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8]昌彼得.版本目錄學論叢[M].臺灣:學海出版社,1977.
作者簡介
杜顏璞(1989―),男,漢族,河南新蔡人,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