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各地的王爺和當?shù)毓賳T的關(guān)系,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盡管如此,從級別上來看,明朝的王爺?shù)膹募墑e都完勝地方官員。
明朝的王爺有兩種——親王、郡王。其規(guī)律是,除去太子、太孫為“常務(wù)副皇帝”外,余則一言以蔽之皇子成年為親王,皇侄成年是郡王;除去王世子、世孫為“常務(wù)副親王”,皇孫成年為郡王。那么親王、郡王是什么級別呢?
《明史》里對親王和郡王的級別沒有明確說明,但對于他們的孩子的級別卻又了說明?!睹魇贰份d: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p>
也就是說,親王的嫡長子、嫡長孫的級別是正一品。從邏輯上來講,嫡長子應(yīng)該比嫡長孫高一個級別,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讓他們平級。
王世子、王世孫是位比三公的一品,那么比一品還高就是無品。當然無品有點低調(diào),正確的說法就是超品。類比今天的話,應(yīng)該是副國級,皇帝的級別當屬于正國級。我姑且稱之為正超品,從超品吧,親王級別就是從超品。
親王是副國級,那么郡王是什么級別呢?很遺憾,《明史》里對郡王也沒有級別,不過張廷玉對郡王的嫡長子、嫡長孫的級別記載:
“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p>
郡王的接班人相當于二品大員,那么郡王本人自然就是從一品大員了。從一品的級別僅次于三公,相當于三孤或者等同于太子三公。太子三公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分別是少師、少傅、少保。電視劇里的鰲拜鰲少保其真實職位是太子太傅,打贏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于謙于少保,才是真正的少保。
明朝地方官員按照行政區(qū)劃單位變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但地方長官變化卻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而明朝的王爺?shù)匚灰仓鸩浇?jīng)歷了天壤之別的過程。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大名的行政區(qū)劃單位直接是明隨元規(guī)(不理解?這是升級版的曹隨蕭規(guī))設(shè)立行省,行省的全稱先是行中書省,后來是行尚書省,簡稱就是省。
其長官不是和現(xiàn)在稱呼一樣的省長,而是丞相,為了分權(quán)就設(shè)立了左右丞相。中央的左右丞相是正一品,平章政事是從一品,左右丞是正二品。
我認為,地方的左右丞相大體與左右丞相當,應(yīng)該是正二品。可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就將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
饒是如此,明太祖還是覺得地方權(quán)力太大,又一分為三,行政設(shè)承宣布政使司,防衛(wèi)設(shè)都指揮使司,刑事設(shè)提刑按察使司。即使這樣,承宣布政使司也有兩個長官,分別是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兩布政使級別一樣,但負責人卻是左布政使。其級別很低,只是個從三品。到了建文帝時期,升級為從二品。永樂皇帝一上位,又降了一級定為正三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又相繼設(shè)立了巡撫和總督,巡撫的級別一般是從二品,而巡撫的上司總督則是正二品。前邊我們說了,郡王的級別是從二品,從級別上還是很能秒殺地方官的。
朱元璋是最勵志的皇帝,他完成了從乞丐到皇帝的華麗轉(zhuǎn)變。在他17歲那年,因為饑荒爸爸、媽媽、大哥都餓死了,自己為了弄口吃的,不得不到寺廟的做個干雜活的小行童。就這,50天后,也被高彬法師給攆走,朱元璋也只能拿著破碗(缽)以化緣的方式乞討!
成為皇帝后的朱元璋,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兒孫給養(yǎng)起來,再也不愿有一個兒孫去討飯,甚至餓死。他要讓自己的兒孫,哪怕是傻子白癡也要有酒有肉(大吉大利,天天吃雞),有人伺候,永遠不再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了。
而要想保住子子孫孫的幸福快樂生活,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對每一個兒子都封王,對每一個女兒都封公主,連侄子也封王!他的后代的飯碗問題就徹底解決了,他的子孫后代捧的可是金飯碗。
明朝的王爺有兩種,一種是親王,一種是郡王。對于郡王及其以下的明朝宗室,他們的日子說好聽的就叫大富翁,說不聽叫寄生蟲!我們來看看明朝宗室爵位分封情況。光解決子孫吃飯,這是最低要求,還得給他們權(quán)力,讓他們干活,所謂無功不受祿。沒本事也要吃好飯,當瀟灑的大款,這是兜底的最壞打算。朱元璋對子孫總體是這樣的,指導(dǎo)總思想是宗法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皇帝一脈是歷代太子世襲罔替,余子不問嫡庶都是親王。親王嫡長子十歲封世子,嫡孫十歲封世孫,日后承襲親王爵,其他兒子則封郡王。
郡王嫡長子十歲封郡王世子,嫡孫十歲封長孫,未來接班,別的男孩都是將軍。將軍有三等,他們是最高等的鎮(zhèn)國將軍。從將軍開始,這些金枝玉葉,不管是長子還是幼子,嫡子還是庶子,都是一樣的級別。
鎮(zhèn)國將軍的兒子都是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都是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孫都是中尉,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降級,其子為鎮(zhèn)國中尉,其孫為輔國中尉,其曾孫及其之后全部是為奉國中尉!
太祖時期,王爺就是個準欽差王。
在朱元璋的時代,他26個兒子封了25個,其中一個還沒有就藩,實際上有24個親王。沒就藩的是老九趙王朱杞,一歲封趙王,兩歲就夭折。
另外一個沒有封的親王就是幼子朱楠,他出生于1394年,那時朱元璋都66歲了。倒不是老朱太老給忘了,而是26子朱楠太可憐了,沒滿月就夭折了。
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谷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
《明史》記載,這些親王超級牛,王公大臣見了都得跪拜。雖然沒有明確的封地,以及可以管理的民眾,但他們擁兵自重。
根據(jù)其年齡和能力還有駐地不同,分別掌握3000到19000兵力不等。明朝親王有三種,我姑且稱他們?yōu)槿?、中王、畿王?/span>
塞王就是邊疆王,擔負著保衛(wèi)邊疆甚至拓展領(lǐng)土的重任;畿王就是京畿附近的王爺,擔負著包圍京畿的重任;其他的王爺則介于兩者之間,進可支援塞王殺敵,退可支援畿王勤王,所以我稱他們?yōu)橹型?,就是中間王。因為塞王太遠,畿王太近!
朱元璋時期的王爺不僅身份高貴,兵力雄厚,更是權(quán)勢熏天。雖說,這些兵都歸兵部管轄,但實際上這些王爺不僅牢牢掌握這些兵力,而且還能指揮老將。尤其是那些塞王,一旦有勛舊將領(lǐng)攻打北元,塞王的他們能直接指揮至少是能做到監(jiān)軍。在文的一方面,王爺?shù)氖菍傧?,往往可以以地方副職的形式參與地方治理。
2、永樂之后,王爺就永遠也不樂了。
王爺權(quán)力如此之大,早在朱元璋當初準備分封就遭到了反對??伤麄兎磳Σ粌H無效而且還有罪,遭到了朱元璋嚴厲的懲罰。
作為朱元璋直接的受益人的皇太孫朱允炆提及這一問題,朱元璋就問朱允炆怎么處理?朱允炆本來就以厚道仁慈人設(shè)示人,也只能表達對于這些如狼似虎的叔王們會厚道的。倘若他們之中有人不軌,自己先禮后兵,并給人留有后路。朱元璋也沒什么更好的主意,就為他點贊好評了。
可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后,朱允炆并沒有先禮后兵,而是想對叔王來個一勞永逸的處理。他削藩削得太猛了,簡直要置諸位叔王于死地,有的忍了,有的忍無可忍就拼了。這拼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的老大——燕王朱棣,而且還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人。
在姚廣孝的謀劃下,朱棣吞并了寧王的關(guān)寧鐵騎,就開啟了以卵擊石的靖難之役。朱棣在寧王、谷王的支持下,在其他王弟的作壁上觀下,竟然意外地成功了。
燕王成為皇帝后,鑒于朱允炆削藩過于簡單粗暴急躁,就逐步削弱他們。而且朱棣手段極為高明,弱化塞王,拉攏中王。對于叫喊他們也沒什么大的夢想,只要能愉快地活著就好。
到了明宣宗時期,更是將拉攏和打擊提高的極致,削藩削到點子上了。那么,這個點子是什么呢?就是削兵!他以秦王府護軍張嵩為臥底,告發(fā)朱志壇不軌。朱志壇本是個文人、老實人,立即向宣德帝交出三衛(wèi)。朱瞻基也厚道收下三分二,退回三分之一。有了秦王的表率后,楚王、蜀王、肅王等也紛紛交兵三分之二!
宣德帝對于直接謀反的叔叔漢王朱高煦予以除國滅門!到了明武宗時,寧王朱宸濠也玩謀反,落得跟朱高煦一樣的下場。
其實在永樂之后,親王們想成為永樂第二已根本就不可能了。更何況從從永樂到洪熙再到宣德一直在削藩呢!明代后期的親王,他們其實就是一個吃喝不愁的大富翁,而且也基本不干活。成為寄生蟲不是他們的本意,明太祖規(guī)定的守衛(wèi)邊疆、勤王的工作被去掉后,他們只能混吃等死。
當然,也有不愿意當寄生蟲的,比如本該繼承王位的,他因為老爸犯錯,加上不想做寄生蟲,怎么也不繼承王位。期間致力于音樂、數(shù)學、歷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
“人到四十不自由,轉(zhuǎn)眼高堂體見憂。檐前犬子尚難立,負盡糟糠為鹽油。妻兒怨我難聚首,夏蟲難解冬日愁。若非碎銀二三兩,誰愿勞碌志未躊。”
日子過得很不好,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勇氣都沒有,為了幾毛錢,受苦受累又受氣。這種境遇,對于親王來說是不存在的。自明一代,親王們雖然后來沒權(quán)甚至沒自由,但錢是絕對不差的。
后來的親王,尤其是當時皇帝的子弟,他們?yōu)榱税l(fā)財還跟地方搶地皮,圈地。別看他們沒什么權(quán)力,但在圈地上,地方上無論是左右布政使還是巡撫乃至總督也都是沒什么辦法的,誰叫人家的老爸或者兄弟是皇帝呢!
郡王里除了朱元璋的侄子靖江王外,則都是朱元璋的子孫了,他們級別不低,但自始至終都沒有什么兵,只不過過得都很瀟灑。
至于朱元璋的非王的后代們,又沒有計劃生育,且奉國中尉怎么生都是奉國中尉。龐大的明朝宗室,成為了明朝一大財政負擔。
有人說明朝的滅亡都是被朱元璋的子孫給吃垮的!因為朱元璋的子孫太多了,盡管國家養(yǎng)著,但他們沒有自由,取名也很困難,有的甚至一輩子連個名字也沒取上,更讓人揪心的是,他們有的人生活也真的很困難。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一定很感慨,大明國都被吃垮了,竟然還有個別子孫吃不好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