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谷子》的前面三篇文章中,我們懂得了捭闔、陰陽、象比、方圓,以及內(nèi)楗等名詞,初步對鬼谷子的方法論有了一些了解,同時知道了如何進行反聽,如何有效地向別人進言獻策,又如何調(diào)整內(nèi)外關系等等,使得自己在事物發(fā)展變化和人際交往中處于主動地位。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鬼谷子謀略的第四篇《抵巇》,這篇文章相對來說,應該比前三篇更加精彩,觀念更為鮮明,更具有民本的思想。本篇的關鍵詞也有很多,比如:抵巇、因化、施外、上合、檢下等等,下面通過圖文逐一分析。
01
鬼谷子在《抵巇》篇想傳達一種什么樣的觀點和思想?又可以從文章中學會什么樣的方法?請看圖文。
從上面的圖,我們看出來這篇文章內(nèi)容很豐富,不僅說明了萬事萬物都有矛盾,而且教導我們?nèi)绾位馕C,解決糾紛,更警誡我們要防微杜漸,既有可能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也可能是小不忍而亂大謀。所以讓我們趕緊掌握這些方法。
02
下面來說抵巇這個關鍵詞。鬼谷子說:“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 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p>
這句話里有幾個字,分別是巇,罅,澗,大隙。巇是裂縫的意思,罅就是容器的裂痕,澗是山溝,比裂縫尺寸更大。很顯然,這里鬼谷子用了多么形象的比喻,可以感到他的語氣越來越急迫,他警告說,微小的裂痕已經(jīng)發(fā)展到如山溝一樣大,說明問題已經(jīng)很嚴重了。
怎么辦,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法,都是抵,卻不同??磮D:
鬼谷子告訴我們事情的發(fā)展一定是分階段的,問題剛出現(xiàn)時,矛盾較小,可以很輕易地堵塞住。
但如果發(fā)現(xiàn)遲了,還是有辦法應付的,比如說可以用更大的力氣,花費更大的代價,耗費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問題,讓爭端停止,使矛盾消失,最后取得成功。但如果這些努力都無法成功,就要考慮重塑。
03
既然問題發(fā)現(xiàn)遲了,已經(jīng)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再白白地花費更大的代價也無濟于事,不如推倒重來。比如一棵樹如果是枝丫斷了,可以修修補補,如果是根爛了,滿身都生長了害蟲,就只有連根拔起。
那么什么情況下修補,什么情況下重塑呢?看圖:
鬼谷子說:天下動亂,朝無明君,官吏們沒有道德。小人讒言妄為,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一些貪偽奸詐的人飛黃騰達;君臣之間互相懷疑,關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離散,骨肉反目,這些就叫做“輕微的裂痕”。
對于那些可以彌補的問題和矛盾,即使下了大本錢,只要能挽回,使事情朝正軌上發(fā)展也在所不惜,所以雖然問題發(fā)現(xiàn)遲了,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心理和體力各方面都可以承受。
04
小問題解決了,雖然各方面有損失,還是比重塑成本低。但是很多時候是事與愿違的,也是最不情愿的,更是阻力最大的時候。想象當初商鞅變法,再回顧當年孫武練兵,還有很多很多事例,重塑比修補難多了。
那么鬼谷子怎么處理這種彌補還是重塑的矛盾呢?看圖:
上合就是與上層合作,檢下就是對下屬可以督查,因循就是有所依據(jù)、有所遵循。
鬼谷子很實在,他告訴你矛盾一定存在,存在就要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早就早解決,發(fā)現(xiàn)遲也不要輕易放棄。至于那些先知先覺,實際早已心知肚明,只不過他們也在觀望。若是世道賢明,他們就積極參與,若是時有不順,還是要多看看,等待時機。
05
鬼谷子舉例說,古代五帝時時采用彌補的方法,而三王卻是用征服的辦法。再如,清朝末期,雖有戊戌變法和百日維新,但是這些努力都沒有成功。最后到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依然是軍閥割據(jù),洋人橫行。直到推翻了舊山河,建立了新社會,才能人們真正當家做主。
同樣,我們在知道這些道理之后,也可以注意平時的工作和生活要未雨綢繆,在與人相處時,也要盡力維護彼此之間的關系,但如果關系僵化到無法收拾了,也不要抱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及早看清人和事的本質,才能凡事不落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