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風物志,攬四海勝景,博人間風華。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
人們都說,故土難離。
但是,因為戰(zhàn)亂,或時局影響,迫于生計,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人口遷徙,比如說山西人走西口、山東人闖關東,都是心酸的移民史,當然了,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創(chuàng)業(yè)史,這類的影視劇,如《闖關東》,朱開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那么,作為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在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河南人去哪里了呢?(僅供參考)
為了更好的對比,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山西人如何走西口、山東人如何闖關東?
山西人走西口,發(fā)生在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其實,不只有山西人,走西口的還有陜西人、河北人,這是一部悲壯的血淚史,主要原因是自然災害,特別是山西北部,其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fā),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到口外謀生,從明朝中期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末清初,可以說是走西口的高峰期。
這里的“走西口”,一般是指殺虎口,即山西和內(nèi)蒙古交界處的右玉縣境內(nèi)長城的一道關隘,從這里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也就是走西口了。
客觀上看,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和蒙古草原的文化、經(jīng)濟,一代代山西人經(jīng)過歷練,成為了聞名天下的晉商,比如喬家大院,其先祖喬貴發(fā),就是發(fā)跡于走西口。
再說山東人闖關東,因為電視劇《闖關東》,大家并不陌生,不過,那僅是山東人闖關東的一個時期,或者說縮影而已。
真實的闖關東,不僅有山東人,還有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甚至包括安徽人(皖北)、江蘇人(蘇北),當然了,主要是山東人和河北人(直隸),時間跨度,從清朝后期至民國,有個數(shù)百年,至于闖關東的原因,可能復雜一些,概括起來,那就是天災人禍,說白了,逃荒的人是主流。
到底有多少人闖關東呢?
有一個數(shù)據(jù)可以參考, 大概從清朝初期到1949年,闖關東的人,大約為4000萬人,這其中,山東人超過1830萬 ,幾乎占了半數(shù)。
闖關東不容易,這首先是文化上的沖突,即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與關東文化上的沖突,畢竟,清朝是滿族人統(tǒng)治,而關東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這里只說客觀歷史,沒有地域歧視的意思)
不過,齊魯文化、燕趙文化面對關東文化,還是有一定的沖擊力,但是,到了小鬼子進了了關東,時局越發(fā)艱難,很多山東人,也返回了老家。
最后,討論一下河南人去哪了?
前面提到,闖關東的人群,有一部分就是河南人,但是,在這河南人口遷徙的歷史上,真的是九牛一毛。
眾所周知,河南是中原大地,自古以來戰(zhàn)亂不斷,有人說,一部河南史,半部逃荒史,足見河南人在歷史上并不容易,這里撿主要的河南人口遷徙事件說一說。
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徙事件之一,時間跨度長,有400多年吧,這期間,受戰(zhàn)亂、自然災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原大地,可謂是生靈涂炭,主要遷徙方向是向南,有的遷到了江淮,有的遷到了長江以南。
第二次遷徙,則是北宋末年,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當時是世界上繁華無比的大都市,但是架不住北邊強敵侵犯,京城淪陷,無數(shù)的河南人,相繼南遷,不論是皇親國戚、官僚地主,還是販夫走卒、草根百姓,都在拼命的南逃。
時至今日,很多南方城市的語言、飲食、生產(chǎn)技術等等,都有歷史上的影響,比如說福建,跟河南的淵源就頗深。
到了近代,河南還有一次大遷徙, 當時,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進攻,在河南鄭州花園口炸毀了黃河, 黃河泛濫成災,1942年大旱, 河南人饑腸轆轆,開始舉家逃難,主要是向西,逃到了陜西,可能有些還逃到了新疆等地,這次“闖西關”人數(shù),據(jù)說達300萬人口,非常悲壯,電影《1942》,就是以此為背景,相信人們感同身受。
斗轉星移,今天的河南,從歷史走來,越發(fā)的繁榮,河南人遍及五湖四海,創(chuàng)造了更美好的生活,同時,河南文化自信,也發(fā)出了“老家河南”的呼喚!相信河南,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