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定會與加爾默羅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合稱天主教四大托缽修會。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一譯“奧古斯丁會”。原為凡根據奧斯定(又譯“奧古斯丁”)于塔加斯得所倡導的隱修修會會規(guī)而成立的各隱修修會的總稱。
最初以隱修會的形式存在于北非。388年,成立于塔加斯得。至5世紀汪達爾人入侵北非千,建立隱修院19座。這些早期修會在歐洲發(fā)展時間不明確,到 11、12世紀有文獻指出法蘭西、日爾曼、英格蘭、匈牙利、意大利各地有該會修院。傳至歐洲后,稱“奧斯定隱修會”。
11世紀,教宗格列高利七世曾用此修會制度改革意大利北部、法國南部的隱修院。1256年,教宗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1256-1261在位)將意大利隱修會眾聯合組成統(tǒng)一的奧斯定會。不久又放棄隱修制度而成為當時的四大托缽修會之一,即在保留奧斯定隱修會會規(guī)的基礎之上采用多明我會的組織機構形式,但仍稱隱修會,以區(qū)別于其它托缽修會。
13世紀中葉,得到迅速發(fā)展,會員達3萬余人,修院2,000余所,散布于歐洲很多地方。馬丁·路德屬于該會。路德時代,該會有會士2萬人。宗教改革時期,該會成員大減。
16世紀天主教改組修會運動時,多馬·維蘭諾凡(Tomás de Villanueva, 1488-1555)于葡萄牙組成“奧斯定重整會”,又在西班牙改名為“重整奧斯定會”(Recollecti)。該會有總會長、各級會長以及院長。穿黑衣,戴尖頂帽,束黑皮帶。該會為女修道者設有“第二會”,并為在俗教徒設有“第三會”。
1680年,奧斯定會由菲律賓傳入中國,在北京和江南傳教。中斷百余年后于1879年專設湘北代牧區(qū),中心機構設于湖南澧州,受西班牙修士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會外籍教士撤出中國大陸。1796年,傳入美國,于中西部東部各有一個總主教區(qū),遠西有一個副主教區(qū),會士有700人。教區(qū)內建立小型教堂、數所高中和學院3所——美理麥克、畢斯坎恩和托蘭汀,另外建立一所大學——維蘭諾瓦大學。參見“托缽修會”、“奧古斯丁”。
馬丁·路德也曾經是奧斯定修會的修士,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也是來自該修會。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前身是由意大利人貝托爾德于12世紀中在巴勒斯坦加爾默羅山創(chuàng)建的隱修院,約于13世紀時改為托缽修會。
會規(guī)要求會士安貧、守貞、服從、靜默、齋戒。14世紀末~15世紀初雖衰落,16世紀重整復興后,又制訂嚴格規(guī)戒,要求會士禱告、苦行、緘默 、與世隔絕。該會為女修道者設有第二會,為在俗教徒設有第三會。清同治八年(1869)女修會傳入中國,十三年男修會傳入中國。
加爾默羅會在1869年傳入中國,1874年在上海建立土山灣圣衣院(原址即今上海電影制片廠),以后又在重慶、云南和香港赤柱建立修院。男修會則在湖北黃州創(chuàng)立修院。1950年撤出中國大陸。1954年又在臺灣新竹建立修隱院,1996年在臺北深坑建立分院。 2008年底,為建造電影博物館,上海電影制片廠拆除了圣衣院大樓。
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一譯法蘭西斯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是拉丁語小兄弟會的意思,因其會士著灰色會服,故又稱灰衣修士。
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濟各(Franciso Javier 1506-1552)得教宗英諾森三世的批準成立該會,1223年教宗洪諾留三世批準其會規(guī)。方濟各會提倡過清貧生活,衣麻跣足,托缽行乞,會士間互稱'小兄弟'。他們效忠教宗,反對異端。
初創(chuàng)時,會內不置產業(yè),靠乞食為生,后會規(guī)松弛,在城市內建立住院,積聚大量錢財,內部為此意見不一,引起紛爭,從而分裂為守規(guī)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后守規(guī)派進行改革,自稱方濟各派,16世紀時通過傳教向外發(fā)展。方濟各的同鄉(xiāng)女子克拉拉創(chuàng)建的女修會,倡導隱修,稱方濟各第二會,又稱克拉拉會,后也分裂成數派,并參加傳教活動。還有為在俗教徒設立的第三會,入會者不必出家,只須在修會指導下安貧樂道或解囊布施,過清貧生活。這些對當時社會有較大影響。
該會重視學術研究及文化教育事業(yè),著名學者如波拿文都拉、羅杰·培根、J.鄧斯·司各特等皆出于該會。中國元代時,該會約翰·孟高維諾等曾多次從陸路到中國,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教區(qū),建造教堂,時稱也里可溫。明代中下葉,又從海上進入閩浙一帶。清代中葉以后在中國轄有眾多教區(qū),主要傳教于魯、晉、兩湖、陜、甘等地。近年來,傳教的主要方向為非洲。在拉美教會和解放神學家中也不乏其會士。
羅杰·培根也是該修會的修士
多明我會(拉丁名 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道明會),亦稱“布道兄弟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稱為“黑衣修士”,以區(qū)別于方濟各會的“灰衣修士”,加爾默羅會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
多明我會的誕生:1215年,多明我會由西班牙貴族多明我創(chuàng)立于法國圖盧茲,1217年獲教宗洪諾留三世批準。多明我會建會不久就參與對阿爾比派的攻擊,并受教宗委托,主持異端裁判所,職掌教會法庭及教徒訴訟事宜。至今羅馬教廷的信理部及教會最高法庭仍由其會士掌握著。
多明我會的主要宗旨 :多明我會以布道為宗旨,著重勸化異教徒和排斥異端。其會規(guī)接近奧斯定會和方濟各會,也設女修會和世俗教徒'第三會',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階層傳教。在靈修方面,該會稱多明我曾得有圣母瑪利亞親授之《玫瑰經》,并加以推廣,今已成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傳誦之經文。該會還興辦大學,獎勵學術研究。擁有著名學者大阿爾伯特(St. Albert the Great)及圣道茂(St. Thomas Aquinas)。
黑白色的會服非常有特點。
多明我會在華傳教的情況 :1631年1月2日或3日,多明我會的高奇神父(Ange Cocchi)從菲律賓抵達中國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開始對華傳教,在頂頭村得到大批信徒,并建造了教堂。高奇神父于1633年去世,接替他的是充滿激情、毫不妥協的黎玉范神父(Juan Bautista Morales或Jean—Baptiste Morales)。黎玉范向教廷報告,指責耶穌會寬容中國信徒祭祖、尊孔,引發(fā)了曠日持久的中國禮儀之爭。
1696年,福建成立獨立的監(jiān)牧區(qū)。在該省的傳教中心有:福安、頂頭、穆陽、羅源、福寧、福州、廈門、延平等地。信徒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十分虔誠。在福建的多明我會還培養(yǎng)出了第一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
多明我會在華傳教的范圍一直局限于福建以及臺灣。在福建曾經建立了福州、廈門、福寧(霞浦)、建甌、汀州等教區(qū)。位于福州倉山區(qū)泛船浦規(guī)模宏大的主教座堂也稱為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
最著名的道明會修士就是圣托馬斯·阿奎那,之所以他在出家問題上受到親族阻擾,倒不是他要出家這件事,而是沒有參加本篤修會,選擇了當時貴族看來較為下等的托缽布道為主的道明會,原本他可以參加本篤修會并且接替父親的叔叔成為西西里王國著名的阿爾卡西諾修道院長。
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圣”說。死后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圣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ae)。
中世紀史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