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兩大文豪交鋒看文人的德行
作者:姜衛(wèi)華 臨汾日報晚報版字數:2537
蘇軾(蘇東坡)在詩歌、散文和詞等文學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創(chuàng)造了一代文學范式。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故合稱“三蘇”。
蘇東坡少年時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自負地在自己房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后一白發(fā)老嫗持一深奧古書拜訪蘇軾,蘇軾不識書中的字,老嫗借此委婉批評了蘇軾,于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從此傳為佳談。在父親的指導下,蘇軾從小就熟讀經典和前人作品,重點學習李白和杜甫的文章。
公元1056年春天,蘇洵帶著蘇軾兄弟前往東京參加科舉考試。這次考試由歐陽修任主考官,歐陽修有意將這次考試作為打擊當時狂怪文風“太學體”的機會,而蘇軾和蘇轍的文風正是歐陽修所提倡的,所以,兄弟兩人這次順利地中舉。歐陽修還特意表揚蘇氏父子的文章,將蘇洵的二十幾篇文章上奏朝廷,從此蘇洵聞名天下,“三蘇”之名開始在士大夫中傳揚開來。
公元1061年,蘇軾參加了制科考試,以優(yōu)異成績入三等。這一科自宋初以來,只有吳育和蘇軾兩人考上。朝廷授蘇軾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一年,蘇東坡才二十六歲。在任上,蘇軾提出了不少減輕老百姓負擔的措施,老百姓稱他為蘇賢良。任滿后蘇軾回到東京,又經過一次考試,蘇東坡三十歲時得到一個直史館的職位。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志,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朝廷棟梁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年)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他喜愛讀書,記憶力強,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心懷大志,博學好思,隨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體系——“荊公新學”,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對后來的中國學術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為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是令人佩服的。
但關鍵的問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大家庭里,以保守為天性的國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動作到底是激進好抑或是漸進好?王安石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并非不主張變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
公元1079年,一場文字獄的災難降臨到蘇軾身上。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xù)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乎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這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后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
而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變法難以順利實施,最后以失敗告終。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卻沒有得到更多得支持,根本不能把改革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元(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統統被廢除,王安石知道后,郁悶極了,不久便病逝。
司馬光,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史學家,寶元進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zhàn)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xù)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xù)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簾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政。
司馬光當了宰相,蘇軾也起用為起居舍人。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蘇軾卻認為新法也有可取之處,于是,司馬光對蘇軾產生不滿。此時蘇軾升為翰林學士,在他周圍有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蘇軾成了實際上的文壇領袖。
此時統治階級內部分裂成洛黨(以程頤為首)、朔黨(以劉摯為首))蜀黨(以蘇軾、呂陶為首)。
蘇軾不愿再次卷入政治紛爭,請求外任。公元1094年,蘇軾被流放到廣東惠州和海南島。公元1101年,蘇軾死于北遷途中的常州。
而司馬光為相八個月,因壓力太大勞累過度病死,被朝廷追封為溫國公。其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等。
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往是這樣富于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于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