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
國慶檔熱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和傳統(tǒng)印象中不太一樣的姜子牙——身為神界靜虛宮的大弟子,姜子牙一戰(zhàn)成名,但為了求一個公道,卻放棄成為眾神之長的機會,蟄伏十年終得償所愿。我們以往了解的姜子牙,大多是通過明代傳奇小說《封神演義》或其演繹作品,而史書中的姜子牙有著另一番風采。
首先,姜子牙的名字就不簡單——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尊稱太公望,號飛熊——這常常被作為解析“姓氏”的經典案例。
在秦漢以前,“姓氏”包含“姓”和“氏”兩層意思。同一個“姓”隨著后代開枝散葉,會細分出不同的“氏”來。姜子牙姓姜,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所以他的氏為呂。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東海之濱,另一說在牧野之地。史書中關于姜子牙的記載,最年輕的記錄也到他50歲時了?!俄n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年七十,居于朝歌?!边@說明姜子牙50歲以后確實窮困,以販賣小吃為生。雖然生活窮困,但他一直在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等,期待有朝一日實現抱負。
姜子牙的人生轉折點是“渭水垂釣”——“昔呂尚年八十,釣于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在渭水邊垂釣,當地的人認為他是一個奇人。漸漸地這事就傳到了周文王姬昌的耳朵中。周文王這時正在籌劃進攻商朝的大業(yè),暗自認為姜子牙定然不是等閑之輩,親自帶人去拜訪姜子牙,兩人一見如故。《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在渭水見到姜子牙時,說祖父太公曾經說有圣人入周,周就會興盛,您就是這圣人吧?太公“望”您很久了!于是尊稱他為“太公望”。
《史記·周本紀》還記載了“飛熊”這個號的來歷。周文王遇見姜子牙前帶隊出獵,曾占卜到自己這趟得到的“非龍非影(螭),非虎非黑”,而是霸王的輔佐。不過這個“非黑”被誤傳為“飛熊”了,后來元代《武王伐紂平話》,就說文王夢見一只長著雙翼的老虎,兒子周公解夢說這就是飛熊,所以姜子牙在后世有了飛熊的別號。
岐周在姬昌的祖父時還是一個為吃喝發(fā)愁的小部落,后來搬家到岐山腳下才得以安穩(wěn)發(fā)展。姬昌的父親武力鼎盛,四處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在經濟文化方面,他們與中原的殷商還是差得遠。因此,見多識廣的姜子牙,對于岐周來說就無比重要了。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這規(guī)范了井田制,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為岐周崛起打下了經濟基礎。對外他主張事殷商以恭順,用來麻痹紂王,暗自卻積極擴張勢力拉攏鄰國,實現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這些改革后來都隨著西周建立推廣至全國,成為禮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春秋戰(zhàn)國,在禮法制度的廢墟上又興起了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雖然周文王盡心籌劃自己的人生大業(yè),但是最后還是含恨而終。留下了自己的兒子繼承其事業(y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周武王。周武王的謀略并不輸父親,而姜子牙依然在其身邊輔佐。武王為表示敬重,將其尊稱為“師尚父”。
周武王準備好討伐紂王,事先占卜結果為兇。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發(fā)順從了他的意見,出兵在牧野與紂王的軍隊相遇。姜子牙其實就是這場戰(zhàn)事的總指揮,因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軍事,他還了解東方的地形與軍隊情況。反觀紂王的軍隊,商人的主力還在東方鎮(zhèn)壓東夷,而牧野之戰(zhàn)是倉促應戰(zhàn),兵員不足只能驅趕大量奴隸進入戰(zhàn)場。最后這些奴隸紛紛倒戈一擊,幫助岐周軍隊殺入了朝歌城。紂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滅。
滅商后,周公旦負責政治管理,姜子牙則繼續(xù)帶著軍隊掃平不屈服的殷商軍隊。戰(zhàn)事暫時平息以后,姜子牙獲得了齊國封地。姜子牙到齊國就封后,五個月就完成了建國,這在當時分封的各大諸侯國中是最快的。
姜子牙到達齊國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敗來犯的萊夷人。第二件是誅殺司寇營湯和當地“賢人”狂矞、華士兄弟。第三件是順其風俗,簡化禮儀。第四件是開放工商業(yè),開通與中原國家的商路。
姜子牙這四件事,一方面打壓了當地蠻夷勢力,為建國開創(chuàng)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一方面誅殺當地官員和“賢人”,宣示了對當地土著的統(tǒng)治權。最后順應當地人的風俗,并開放工商業(yè)打通與內陸諸侯國的商道,為當地人爭取了實際的貿易利益。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yè),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優(yōu)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這也為山東日后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齊國的開國形勢穩(wěn)定之后,姜子牙交給自己的三兒子丘穆公駐守。自己則與大兒子齊丁公姜伋在周朝首都鎬京任職。后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fā)起三監(jiān)之亂,姜子牙再次帶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亂。其中,齊丁公還帶著一隊偏師滅掉了河東的古唐國,后唐國被分封給姜子牙的小外孫唐叔虞,這就是后來的晉國。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其大兒子齊丁公繼續(xù)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繼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遺志。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過屠牛小販,也主政過一國一朝。他人生的豐富性暫且不談,單是他留給后世的財富就是取之不盡的,比如追認他為始祖的諸子百家。尤其是在兵學領域,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zhàn)策、戰(zhàn)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fā)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圣,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于武成王廟的簡稱。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代,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chuàng)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來源:齊魯晚報